南阳牛王庙汉墓考古发掘报告

南阳牛王庙汉墓考古发掘报告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赫玉建 著
图书标签:
  • 考古报告
  • 汉墓
  • 牛王庙
  • 南阳
  • 历史
  • 文物
  • 出土
  • 发掘
  • 古代
  • 中原文化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思书屋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文物出版社
ISBN:9787501033300
版次:1
商品编码:10940634
包装:精装
开本:16开
出版时间:2011-12-01
页数:279
正文语种:中文

具体描述

内容简介

《南阳牛王庙汉墓考古发掘报告》收录了墓葬与发掘清理的基本情况;墓葬的类型分析;出土主要遗物的型式分析;随葬陶器组合分析;墓葬分期与年代;南阳牛王庙墓地墓葬统记表等内容。《南阳牛王庙汉墓考古发掘报告》适合从事相关研究工作的人员参考阅读。

目录

第一章 前言
一 地理位置与历史沿革
二 墓葬与发掘清理的基本情况

第二章 墓葬概况
1号墓
2号墓
3号墓
4号墓
5号墓
6号墓
7号墓
8号墓
10号墓
11号墓
12号墓
13号墓
14号墓
15号墓
18号墓
20号墓
21号墓
22号墓
23号墓
24号墓
25号墓
26号墓
27号墓
28号墓
29号墓
30号墓
31号墓
32号墓
33号墓
34号墓
36号墓
37号墓
38号墓
39号墓
40号墓
4l号墓
42号墓
43号墓
44号墓
45号墓
46号墓
47号墓
48号墓
49号墓
50号墓
5l号墓
52号墓
53号墓
54号墓
55号墓
56号墓
57号墓
58号墓
59号墓
60号墓
62号墓
63号墓
65号墓
66号墓
67号墓
68号墓
69号墓
71号墓
72号墓
73号墓
75号墓
76号墓
77号墓
78号墓
79号墓
80号墓
83号墓
84号墓
85号墓
86号墓
88号墓
89号墓
90号墓
9l号墓
92号墓
93号墓
94号墓
95号墓
96号墓
97号墓
98号墓
99号墓
100号墓
102号墓
103号墓
104号墓
105号墓
106号墓
107号墓
108号墓
109号墓
110号墓
112号墓
113号墓
114号墓
118号墓
120号墓
121号墓
122号墓
123号墓
124号墓
125号墓
126号墓
127号墓
128号墓
129号墓
130号墓

第三章 墓葬的类型分析
第四章 出土主要遗物的型式分析
一 出土主要陶器的型式分析
二 出土铜镜型式分析
三 出土钱币的型式分析

第五章 随葬陶器组合分析
一 甲类组合
二 乙类组合
三 丙类组合
四 丁类组合
五 戊类组合

第六章 墓葬分期与年代
第七章 结语
附表 南阳牛王庙墓地墓葬统记表
后记
彩版
图版
《汉代青铜器铭文研究:从器物到制度的深度解读》 本书简介 本书旨在对汉代青铜器铭文进行一次全面、深入的系统性研究。它超越了单纯的铭文文字考释和器物断代范畴,致力于将这些刻铸于冰冷金属之上的文字,置于汉代社会、政治、文化、技术和礼制变迁的宏大历史背景中进行多维度、精细化的解读。我们相信,汉代青铜器铭文不仅是研究秦汉文字演变的珍贵材料,更是探究帝国早期国家权力运作、社会阶层流动、宗族观念强化以及技术官僚体系成熟的直接物证。 第一章 绪论:汉代铭文的“沉默的语言”与研究范式重塑 本章首先界定了汉代青铜器铭文的范围,明确区分了与战国至秦代铭文的异同。重点探讨了汉代青铜器在社会功能上的转型——从先秦时期的核心礼器(如鼎、簋)向实用器(如钱范、工具、镜鉴)和特定纪念性器物(如五畤、博山炉、长信宫灯等)的过渡。 传统研究多侧重于器物学考证和文字的规范性分析,本书提出了一种“社会史介入”的研究范式。我们认为,铭文不再是简单的“谁、何时、为何造此器”的记录,而是特定群体或个人在特定制度框架下,进行社会身份确认、权力展示或技术传承的载体。本章详细梳理了当前国内外相关研究的成果与不足,为后续章节的深入探讨奠定理论基础。 第二章 铭文的类型学与载体分析:从典礼到日常的谱系 本章对现存汉代青铜器铭文进行详尽的类型学划分。我们不再以器物形制划分,而是以铭文的功能和内容为核心标准: 1. 典礼与祭祀类铭文: 重点分析宫廷或王国用于国家大典、宗庙祭祀的青铜器,如礼器残件、五畤器等。这类铭文往往涉及年号、祭祀对象、工匠名号,反映了汉代中央礼制的延续性。 2. 官府与军队类铭文: 涵盖了兵器、度量衡器、工具以及厢仪类青铜器上的铭文。分析其官职、秩级、郡县属地等信息,揭示了汉代中央集权下地方行政与军事管理的技术细节。特别关注了“工官”、“物官”等术语的演变。 3. 私人与纪年类铭文: 包括铜镜、铜熏炉、画像砖附带的青铜部件以及私人器物上的“吉语”、“祈福语”和明确的纪年款识。这部分铭文是研究汉代民间信仰、寿命观念及社会心理的重要窗口。 4. 技术与作坊类铭文: 探讨那些记载铸造工匠姓名、作坊名称、铸造地点或原材料来源的铭文。这直接关系到我们对汉代青铜冶铸业的组织结构和技术保密性的理解。 第三章 文字的变革与书法风格:隶变中的“规范”与“个性” 汉代是隶书完全定型并占据主导地位的时期。本章集中探讨青铜器铭文中文字的书写特征: 1. 隶变阶段的定型性: 分析铭文中出现的隶书笔画、结构(如波磔、蚕头雁尾)在不同地域、不同器物上的执行标准。探讨铭文作为一种官方或半官方的载体,对规范化文字推广的作用。 2. “草化”与“古拙”的张力: 考察在一些非正式或纪念性的铭文中,是否存在向草书过渡的早期迹象,或是故意模仿古朴风格的现象。特别是对一些非标准化的异体字、通假字进行辨析,以还原当时的实际用字习惯。 3. 书写工艺与文字表现力的关系: 结合铸造技术(如范、模的制作精度),分析铭文的线条粗细、深浅如何影响文字的视觉效果和“气势”。这是将文字学、书法史与材料科学相结合的尝试。 第四章 铭文中的权力结构与社会网络 本章是本书的核心,通过解读铭文背后的社会关系,重构汉代权力运行的微观图景: 1. “官爵”与“宗族”的交织: 深入分析铭文中出现的官职名称(如“九卿”、“中郎”、“谒者”等)与族属关系(如“某氏”、“某之子/孙”)。研究这些记录如何反映了汉初世家大族到帝国中晚期官僚集团的权力继承模式。 2. 地域差异与地方精英: 对比不同郡国(如山东齐鲁地区、关中、荆楚)青铜器铭文的用语习惯和命名方式,揭示地方豪强势力在服从中央的同时,如何在地方礼制和公共建设中体现其影响力。 3. “德行”的铭刻与道德规训: 探讨吉语、箴言类铭文(如“君宜昌”、“日富毋疆”)的社会功能。这些铭文并非单纯的祝福,而是对特定阶层行为准则的公开宣告和自我期许,是帝国意识形态渗透到日常器物层面的体现。 第五章 铭文、技术与经济管理:以工具和钱范为例 本书将研究的触角延伸至非礼器类青铜器铭文,展现帝国对物质生产的控制: 1. 冶铸技术的“身份标签”: 分析铸造工具、标准件上的铭文,如何反映了国家对关键技术(如铸钱、冶铁)的垄断与技术人员的流动。探讨了铭文在技术标准统一化过程中的作用。 2. 度量衡与国家信用: 重点研究刻有标准容量、长度或重量的青铜器铭文。这些铭文是汉代中央政府推行统一经济政策、维护市场信誉的最直接证据。 结论:汉代铭文的史学价值与未来展望 本书总结了汉代青铜器铭文在史学研究中的独特价值,强调其在文字史、政治史、技术史、社会史中的交叉学科地位。通过对铭文的细致梳理,我们得以窥见一个从秦制到汉律、从封建残余到帝国成熟的复杂转型期,那些铭刻在金属上的“沉默的语言”,为我们提供了理解汉代社会“看得见”的真实细节。未来的研究方向应侧重于数字化整合与跨区域铭文数据库的构建。

用户评价

评分

初次接触这类考古报告,我本以为会是晦涩难懂的专业术语堆砌,没想到这份《南阳牛王庙汉墓考古发掘报告》的叙事脉络竟如此清晰流畅,逻辑性极强。报告的编排结构体现了高超的学术组织能力,从勘探、发掘过程的记录,到遗迹的测绘分析,再到文物的分类整理与初步断代,每一步都交代得井井有条,层次分明。作者群显然花费了大量心血来构建一个可供后人研究的完整证据链条。对于那些关于墓葬年代、墓主身份的推测部分,他们采用了非常审慎和多角度的论证方法,没有草率地下结论,而是充分引用了周边区域的考古学成果进行参照对比,这种严谨的学术态度令人非常信服。读完后,我对汉代中原地区某一特定区域的丧葬制度和器物风格变化有了一个系统且深入的认识,这比零散阅读多篇期刊论文的收获要大得多,它提供的是一个扎实的、基于一手资料的知识框架。

评分

这份报告的出版,对于地方文化史的研究无疑是一次重大的贡献。它以无可辩驳的实物证据,为我们描绘了汉代南阳地区某一特定社群的物质文化面貌。阅读过程中,我不断地将书中的信息与我已知的其他汉代墓葬群进行比对和印证,发现了一些有趣的异同点,这激发了我对区域文化交流与差异性的进一步思考。例如,在某一类陶俑的造型风格上,牛王庙的发现似乎体现出一种独特的地域性偏好,这可能指向了当时地方势力对丧葬习俗的影响力。总而言之,它不是一本让人“轻松消遣”的书籍,而是一部需要静心沉浸、反复咀嚼的学术工具书。它提供的知识密度极高,对于任何致力于汉代历史、艺术史或考古学研究的人而言,都具有不可替代的文献价值和参考意义,是案头常备的必备参考资料。

评分

如果说前面对器物的描述是宏观的“点”,那么报告中关于特定遗存的微观分析就是精妙的“线”。我非常欣赏其中关于建筑遗迹残留物和有机质分析的章节。比如对木材腐朽程度的记录,对残留漆皮化学成分的初步探讨,这些虽然是极度细分的领域,却为我们理解汉代材料技术和防腐措施提供了宝贵的线索。它超越了传统“重器物、轻遗址”的窠臼,将墓葬环境作为一个整体来考察。这种多学科交叉的研究视角,让报告的学术前沿性大大提高。对于研究汉代手工业技术和地方经济水平的学者来说,这些看似不起眼的小细节,或许正是解开大时代背景下社会结构变迁的关键钥匙。这种深度挖掘,显示了编撰者们对田野考古和实验室分析的全面掌控能力。

评分

这套书的装帧设计简直是文物级的享受,厚实的纸张,典雅的封面字体,光是捧在手里就能感受到沉甸甸的历史分量。每一次翻阅,指尖划过那些精美的考古现场照片和文物线描图,都仿佛穿越时空,亲临了那片古老的南阳大地。我尤其欣赏报告中对于墓葬形制、随葬品组合的细致入微的描述,那种近乎“工匠精神”的严谨态度,让即便是非专业人士也能窥见考古工作的艰辛与不易。特别是那些陶器、青铜器、漆器的局部高清特写,纹饰的繁复与精妙,无不体现出汉代高超的工艺水平。它不仅仅是一份发掘记录,更像是一部展现古代生活美学的视觉盛宴。阅读过程中,我常常需要停下来,对着那些出土器物的照片反复揣摩,想象着它们在两千多年前的主人手中,究竟承载着怎样的故事与信仰。这份对细节的执着,使得报告本身也成为了具有很高文献价值和艺术鉴赏价值的珍品。

评分

我特别留意了报告中对于发掘现场环境的记录部分,那部分描写得颇有文学色彩,却丝毫不失专业性。想象着考古队员们如何在炎炎夏日或寒冷冬日,小心翼翼地清除堆积的土层,记录下每一抔泥土中可能存在的文化信息,那种与时间赛跑、与历史对话的场景跃然纸上。书中附带的那些手绘的剖面图和平面图,线条精准,标记清晰,其价值不亚于最终的考古拓片和照片。从中,你能清晰地看到墓道、甬道、墓室的相对位置和深度关系,以及不同时期修筑痕迹的叠加。这种现场感的还原,对于研究墓葬的建造技术和后续的盗扰情况至关重要。它让我意识到,考古工作远不止于“挖出宝物”,更在于对遗址空间信息的精确捕获和科学重建,这份报告极好地体现了这种科学精神的伟大。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