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蜀疏稿校证

游蜀疏稿校证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清] 吴棠 等 著,杜宏春 校
图书标签:
  • 蜀学
  • 游记
  • 清代文献
  • 校勘
  • 地方志
  • 游历
  • 文化史
  • 古籍
  • 历史地理
  • 四川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思书屋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商务印书馆
ISBN:9787100105835
版次:1
商品编码:11796745
包装:精装
开本:16开
出版时间:2014-12-01
用纸:胶版纸
页数:598
正文语种:中文

具体描述

编辑推荐

适读人群 :清史研究者、西南地方志研究者

  《游蜀疏稿校证》是一部具有极高学术价值和史料价值的著作,其内容反映的是同治八年(1869)至光绪二年(1876)间清政府治理西南边疆各少数民族的羁縻与怀柔政策,内容涉及广泛,资料翔实。全书五十万字,作者三稿互证发现了原稿中的不少错误,对原稿材料之不足,用其他史料进行了补充,对研究中国西南民族弥足珍贵,填补了少数民族文字文献对这一段历史记録的空缺,弥补了汉文正史之不足。对研究清末我国西南地区政治、经济、文化、社会变迁,对中国近代史、民族关系史的研究都具有不可或缺的作用。

内容简介

  《游蜀疏稿校证》是四川总督吴棠会同时任成都将军崇实、继任成都将军魁玉、四川提督胡中和等,于同治八年(1869)至光绪二年(1876)间,向清廷奏报关于平定川、滇、黔交界处回、苗、汉等民族民众“动乱”,及处理川、黔等地教案的奏折底稿,内容涉及广泛,资料翔实,对于研究清末西南地区政治、经济、军事、文化及社会阶层的变动,研究中国近代史、民族关系史,具有重要史料价值。本书以全国图书馆文献缩微复制中心2005年影印出版的国家图书馆藏《游蜀疏稿》手稿本(三册七卷,内含146份折件,约计14万字)为底本,以中国第yi历史档案馆藏《朱批奏折》、《军机处录副奏折》和“台北故宫博物院”藏《军机及宫中档》以及“中央研究院”档案馆藏《总理衙门档案》为校本,以朱批奏折为准,并查照《上谕档》和《清实录》,采用对校、补正及略予考辨之法,逐件逐字对照,相互校勘,择善而从。

作者简介

  杜宏春,男,安徽省滁州市人,1965年9月生,文学博士,副教授。1981年9月—2004年7月,先后担任安徽省明光市桥头中学、古沛中学语文、历史教师;2004年9月—2006年7月,负笈兰州大学研究生院,攻读中国古典文献学硕士学位(提前毕业);2006年8月—2009年7月,入石河子大学中文系,教授古代汉语、古典文献学;2009年9月,考取中央民族大学研究生院,攻读中国古典文献学博士学位,2012年6月,顺利毕业,获文学博士学位。主持完成省部级、课题各1项,在研校级课题一项,作为主要参与人参加校级项目4项、省部级项目两项;发表学术论文20余篇。着有《刘锦棠奏稿校证》(120万字),2013年由中华书局出版。

前言/序言

  杜宏春的博士学位论文《游蜀疏稿校证》即将出版,我作为他的博士生指导教师,其喜悦之情,绝不亚于自己著作的出版。

  这是一部具有珍贵史料价值的著作,其内容反映的是同治八年(1869)至光绪二年(1876)间清政府治理西南边疆各少数民族的羁縻与怀柔政策,记録了清政府镇压西南少数民族武装起义的那一段历史,对研究中国西南民族弥足珍贵,填补了少数民族文字文献对这一段历史记録的空缺,弥补了汉文正史之不足。对研究清末我国西南地区政治、经济、文化、社会变迁,对中国近代史、民族关系史的研究都具有不可或缺的作用。

  他最初提交的博士论文提纲是《吴棠年谱》,全书预计一百二十万字。此选题虽然很好,但篇幅过于冗长,不仅作者的工作量大,答辩委员会阅读文字如此海量的学位论文,也压力不小。因此,参与开题的教授们建议换篇幅稍小的选题,于是他选择对收藏于国家图书馆的《游蜀疏稿》进行校证,作为其博士学位论文。

  虽然是临时换选题,但仅过半年,他就提交了五十万字的《游蜀疏稿》校证初稿,校正了原稿中的不少错误,对原稿材料之不足,用其他史料进行了补充,因而比之原稿有了更高的学术价值和史料价值。论文送校外匿名评审时,得到了较好的评价。能取得如此优良的成绩,与他平时的数据积累、知识修养和勤奋是分不开的。

  杜宏春读博期间的勤奋在中央民族大学古籍圈中是有口皆碑的。三年在读期间,大部分时间都耗在了中央民族大学图书馆、国家图书馆、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在中央民族大学图书馆古籍部,他常常是第一个进馆的人,也往往是最后一个离馆的人。从中央民族大学到第一历史档案馆约十公里,在查阅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数据的那段时间,无论是寒冬,或是酷暑,每天都风雨无阻。除悉数搜集收藏于北京的资料外,国内所能查阅的资料大部分他都已获得,甚至通过网络查询并购买了收藏于我国台湾的数百件与吴棠有关的史料。可以说目前与吴棠有关的学术史料占有量,他是最多、最权威的。

  对吴棠资料的收集,他已竭尽所能,几次累倒病危住院,原本健壮的身体,也落下了一身的疾病。更为感人的是他把家人也动员来参与吴棠资料的收集。儿子在京外念大学,每到寒暑假,他都招儿子进京,一同到图书馆查抄吴棠史料,同样每天往返于中央民族大学与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之间。其夫人也帮着做些力所能及的辅助工作。可以说他手中的数据凝结着全家人的心血。

  我非常敬佩杜宏春博士勤奋、敬业、执着的精神。他对吴棠史料的关注始于硕士在读期间,近十年来一直追而不弃,并立志以研究吴棠为一生的事业目标。这种执着成就了他的成功。

  杜宏春博士与吴棠是同乡人,吴棠在其故乡是如雷贯耳的名人,因而,他早就萌生了研究吴棠的兴趣。他从小耳濡目染了解了不少的奇闻轶事,对吴棠故乡的风土人情及其相关资料的历史背景有着深刻的认识,厚积薄发,校证工作才会如此轻松自如,其校注本才会如此有学术分量,其成果才会“井喷”式地问世。

  祝杜宏春博士百尺竿头,更进一步。

  是以为序。

  黄建明

  2014 年3 月


《巴山夜雨忆旧游:川西风物志》 本书是一部详尽记录川西地区历史风貌、地理特征、民俗文化与人文遗产的综合性著作。全书共分十二章,内容涵盖了自古蜀地形成以来,巴蜀大地在地理变迁、政权更迭中所展现出的独特面貌。 第一章:岷江源流与山脉形胜 本章深入探讨了岷江的源头、流经路线及其对川西平原形成的关键作用。从岷山主峰的雪线变迁到成都平原的冲积历史,结合现代地质学与古代水文记录,勾勒出川西地区“天府之国”的自然地理基础。特别关注了青城山脉与峨眉山脉的独特地质结构,以及它们在区域气候调节中的作用。 第二章:古蜀文明的兴衰与遗迹 着重梳理了古蜀国的起源、发展及其神秘的消亡。通过对三星堆、金沙遗址出土文物的考证,结合《山海经》等古籍的隐晦记载,力图还原一个辉煌而又充满异域色彩的青铜文明。书中详细记录了近年考古发掘的重要发现,并对古蜀“重鬼神”的信仰体系进行了剖析。 第三章:蜀道难行:秦汉与交通的拓荒 “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本章聚焦于秦灭六国过程中所修筑的早期栈道系统,特别是褒斜道、金牛道的修建意义。分析了古代交通路线对巴蜀与中原王朝政治经济联系的影响。收录了大量汉唐诗人描绘蜀道艰险的诗篇,并结合实地考察,对比了不同历史时期道路的维护与变迁。 第四章:三国鼎立:成都的战略地位 本书用相当篇幅论述了三国时期,成都(原名成都或益州)作为刘备建立蜀汉政权的核心地带所扮演的角色。详细介绍了诸葛亮治理益州的经济、军事举措,如“休养生息”、“七擒孟获”的意义。通过分析《三国志》和相关史料,展现了诸葛亮在有限资源下如何维持一个割据政权长久运转的政治智慧。 第五章:唐宋巴蜀的文化繁荣 唐代是川西文化艺术的黄金时期。本章重点介绍了李白、杜甫等伟大诗人与这片土地的渊源。杜甫“浣花草堂”的重建与影响,以及唐宋时期四川文学、书法、绘画的独特风格,如“宋代蜀派”的崛起。此外,还探讨了唐代盐铁专营制度对地方经济的深刻影响。 第六章:宋元之变:蒙宋对峙与防御体系 阐述了南宋抗蒙时期,四川作为主战场之一的军事部署。川军在钓鱼城之战中的英勇表现被详细记录,分析了钓鱼城奇迹对世界战争史的潜在影响。同时,也描述了蒙古军队在入川过程中,对巴蜀地区造成的巨大破坏与随后的重建工作。 第七章:明清巴蜀的社会结构与移民浪潮 明末清初,四川经历了“张献忠之乱”后的空前人口锐减,以及随后“湖广填四川”这一大规模移民运动。本章通过地方志和族谱资料,细致还原了移民的路线、成分及其对重塑当代川渝地区文化认同、方言差异的影响。探讨了移民文化与本土文化(如土著文化)的融合与冲突。 第八章:川西的宗教信仰与民间习俗 本章深入川西的寺庙、道观,考察了佛教禅宗、密宗(藏传佛教传入)以及道教在当地的传播路径。详细记录了当地特有的节庆活动,如祭祀蚕神的风俗、羌族地区的萨满信仰残余,以及端午、中秋等节日的地方性变体。 第九章:美食寻踪:川菜的地理渊源 川菜的形成并非一蹴而就,而是与其独特的地理环境息息相关。本章追溯了辣椒、花椒等调料传入巴蜀的历史,分析了盆地气候如何促进了发酵食品和香料的使用。通过对“江湖菜”、“家常菜”的分类,探讨了地理环境、物产结构与地方口味的内在联系。 第十至十二章:现代川西的城市变迁与非物质文化遗产 最后三章关注近现代的发展。第十章以成都、雅安、乐山等核心城市为例,分析了近代工业的引入和交通网络(如成渝铁路)的修建对区域经济格局的重塑。第十一章侧重于对川西地区尚存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现状,如蜀绣的传承、皮影戏的衰微与复兴。第十二章则对未来川西地区的文化旅游发展提出了基于历史传承的思考与展望。 本书旨在提供一个全景式的、多维度的川西历史地理画卷,其深度和广度远超一般的地方志,是一部兼具学术严谨性与阅读趣味性的通史性参考读物。

用户评价

评分

从排版和装帧来看,这本书显然是下足了功夫。纸张的质感温润,油墨的印刷清晰又不失古朴的味道,拿在手里沉甸甸的,有一种敬重感。这对于一本承载着历史重量的作品来说,是极其重要的。这种对实体书的尊重,也反过来激励读者更加郑重地对待书中的内容。我感受到了一种仪式感,仿佛不是在阅读一本书,而是在修复一件被岁月侵蚀的文物。这种对细节的关注,让阅读体验提升了一个档次。即使是对内容尚未完全理解的地方,光是这种实体上的美好,也足以让人心生欢喜,愿意花更多的时间去探索其中的奥秘。

评分

这本书最引人入胜之处,在于它展现出了一种坚韧不拔的生命力。即便是面对困境和离散,文字中流露出的依然是对生活本身的热爱和对美学的执着追求。它不是一味的苦情,而是有一种“虽九死而无悔”的洒脱。这种气质在当今快节奏的社会中显得尤为珍贵。我从中汲取到了一种内在的力量,明白无论环境如何变迁,坚守内心的信念和对美好事物的追求是多么重要。这种精神的洗礼,远比单纯获取知识来得更有价值,它能潜移默化地改变一个人看待世界的方式。

评分

手捧这本装帧典雅的书籍,我仿佛被一股清幽的历史气息所包裹。虽然我从未接触过所谓的“蜀地旧稿”,但书中的文字所展现出的那种深沉的情感和对故土的眷恋,着实打动人心。作者的笔触细腻,仿佛能透过纸张感受到那远去的风声和历史的尘埃。尤其是在描摹那些山川景物时,那种“身临其境”的感受让人不禁遐想,一个饱经风霜的文人,是如何在异乡的孤灯下,将满腔的思绪化作笔下的墨痕。这本书并非简单地罗列史料,而是充满了人文关怀,它让我对那个时代的文人命运有了更深层次的理解。阅读的过程中,我时常会停下来,细细品味那些看似平淡却蕴含深意的词句,感受那种跨越时空的共鸣。

评分

我欣赏这本书在语言运用上的那种古典的韵味和现代的清晰度的完美结合。它既保留了传统文言的凝练和意境,又通过现代的校注和梳理,使得晦涩之处变得易于理解,极大地降低了阅读门槛,却又丝毫没有流于浅薄。这种平衡拿捏得恰到好处,让不同文化背景和阅读经验的读者都能从中获益。它像一座桥梁,连接了古老的智慧与当代读者的心灵,使得那些尘封的篇章得以重新焕发光彩,真正做到了“古为今用”,让历史的低语重新在耳边清晰可闻。

评分

这本书的叙事节奏把握得极好,初读时可能会觉得有些平缓,但随着情节的深入,你会发现作者像一位技艺高超的匠人,不疾不徐地铺陈着每一个细节。它不是那种一目十然、直白的叙事,而是需要读者投入心神去体会的。那些关于人生际遇的感慨,关于世事变迁的无奈,都被巧妙地融入到看似日常的记述中。我尤其欣赏它对人物性格刻画的层次感,即便是寥寥数语,也能勾勒出一个鲜活、复杂的人物形象。读完之后,我心中的那种回味悠长,仿佛刚刚经历了一场漫长而又深刻的旅程,让人忍不住想再次翻阅,去捕捉那些初读时可能遗漏的精妙之处。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