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向来对那些故作高深的学术著作持保留态度,但这本书的价值在于其极强的“适用性”——当然,这里的适用性并非指具体的工具使用,而是指对心性的锤炼。在如今这个信息爆炸、注意力稀缺的时代,能静下心来阅读这样一本需要深度加工的作品,本身就是一种对抗浮躁的修行。每一次阅读,我都能发现新的层次。今天我可能关注的是其对“道”的描摹,明天我可能就聚焦于其中对“人世无奈”的深刻洞察。这种“常读常新”的特性,是真正伟大著作的标志。它就像一块多切面的宝石,你从哪个角度去看,都能折射出不同的光芒,映照出你此刻内心的状态。
评分说实话,初次翻开时,我内心是有些抗拒的,毕竟“经典”二字常常与“枯燥”挂钩。然而,这本书彻底颠覆了我的刻板印象。它的叙述逻辑非常清晰,像一条蜿蜒曲折但最终会汇入大海的长河。作者似乎深谙如何引导读者的心神,他设置了一系列巧妙的提问和引导,让你在不自觉中就被拉入了思辨的迷宫,但总能在关键时刻找到出口。我尤其欣赏它在处理矛盾观点时的那种“和光同尘”的姿态,不急于否定前人,而是将不同的声音并置,然后提供一条更为精微的路径。这本书更像是一位循循善诱的老师,它不会直接给你答案,而是教会你如何去提问,如何用更锋利的工具去切割那些困扰你已久的问题。
评分这套书的文字功底实在令人叹为观止,简直是文采斐然,美轮美奂。我发现自己常常忍不住停下来,不是为了思考其中的深奥哲理,而是单纯地被其语言的韵律和结构所吸引。那些描述自然、描摹人性的段落,仿佛都带着一种古典的音乐感,读起来朗朗上口,却又不失磅礴的气势。它让我想起了苏轼的豪放与杜甫的沉郁,只是这里的主题转向了对宇宙本源和个体存在的终极追问。我特别喜欢作者在论证过程中展现出的那种旁征博引的学识,仿佛信手拈来,就能将天文地理、历史典故熔于一炉,形成一个浑然一体的论证体系。对于那些追求文字美学的读者来说,这本书无疑是一部值得反复品味的艺术品。
评分这本书的结构设计极具匠心,它不是一气呵成的长篇大论,而是由一系列相互关联又相对独立的篇章构成,这极大地方便了碎片化时间的阅读。我可以只挑选我感兴趣的主题进行深入研读,而不会因为跳过某个章节而感到理解上的断裂。例如,我今天只看了关于“变化与永恒”的论述,感觉已经收获颇丰,可以单独消化很久。这种模块化的构建,使得原本可能显得压抑的庞大体系变得易于亲近。而且,作者在阐述那些极为宏大的概念时,总能巧妙地穿插一些极具画面感的小例子,比如对风雨的描述,对竹林的观照,瞬间就将读者的意识从抽象的哲学殿堂拉回到了鲜活的自然之中,使理论与现实达到了完美的张力平衡。
评分天哪,这本书简直是哲学爱好者的一场盛宴!我最近沉迷于探索中国古代思想的精髓,而这本厚重的文集——我姑且称之为“智者之声”——彻底抓住了我的心。它不仅仅是文字的堆砌,更像是一场与古人跨越时空的对话。尤其是那些对义理的深入剖析,简直是醍醐灌顶。我原本在理解某些晦涩概念时总感觉隔着一层纱,但这本书用一种近乎手术刀般精准的语言,将复杂的思辨层层剥开,直指核心。读完后,我感觉自己的思维框架都被重塑了,看待世界的方式都变得更加多维和深刻。那种酣畅淋漓的阅读体验,是我在近几年的阅读生涯中极少遇到的。它要求读者投入极大的专注力,但所回报的认知上的飞跃,绝对是值得的。这本书的排版和装帧也相当考究,拿在手上就能感受到一种沉甸甸的历史厚重感,让人肃然起敬。
评分论武帝开边。武帝用兵三越,朝臣反对。後世史家也多诟病武帝穷兵黩武。船山讲了一套道理,说疆土应以天堑为界。石敬塘割弃幽燕,此下一千年东北不宁。我们老称颂祖师爷弥天道法,不知古人已经道此。
评分朋友推荐的国学著作。
评分在哲学上,王夫之继承和发展张载的“气化”论,对宋明理学做了批判性的总结,提出“虚空即气,气则动者也”、“气者,理之依也”、“天下惟器而已矣。通者器之道,器者不可谓之道之器也”等命题;在史学上,反对“泥古过高而菲薄方今”的复古思想,主张“所贵乎史者,述往以为来者师也”;继承和发展唐代学者柳宗元重“势”的思想,提出“理势合一”的历史进化论,认为“势既然而不得不然,则即此为理矣”;主张“重民”,提出“举天而属之民”的见解;一反宋明理学“存天理,去人欲”之说,认为“私欲之中,天理所寓”,据此抨击明代政治弊端,反对豪强兼并土地,提出“平天下者,均天下而已”的主张;在美学方面,认为美不是一成不变的,美是经过艺术创造的产物,他对文学创作中许多传统美学范畴都有发挥,所著《永历实录》、《箨史》,详载清初南明永历政权兴亡,诗文书札亦多涉明清之际史事,可补官修史书阙略。
评分王老夫子读老庄,值得玩味。
评分繁体竖排,印刷精美,精品收藏啊
评分喜欢老庄的可以买来看一看,整体还是蛮喜欢的
评分论贾谊上疏。贾谊上疏里重要的一条是讲教育皇子。船山大发了一通议论,说大臣教育也要得法,也要保护这大臣,否则孩子大了怎样怎样。这段乍看非常奇怪,和《通鉴》本文毫无关系。我猜想这是在感慨张居正与万历皇帝。
评分很喜欢
评分囤书小部在读,大部分为藏!可惜的是小时候喜欢看书却不能好好积淀自己,想起来如果年轻时有了文化积淀,现在也不会有闲情、闲资、闲房囤书了。经过多年的社会,重拾旧时的兴趣却费劲多了,好在理解却也比以往深刻了!“青春做赋,皓首穷经”,20多年的社会,还能静下来囤书、读书很满意了!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