儒學與東亞文明研究叢書(第2輯)·東亞論語學:中國篇

儒學與東亞文明研究叢書(第2輯)·東亞論語學:中國篇 pdf epub mobi txt 電子書 下載 2025

黃俊傑 編
圖書標籤:
  • 儒學
  • 東亞文明
  • 論語
  • 中國哲學
  • 文化研究
  • 思想史
  • 經典
  • 學術
  • 漢文化
  • 東亞
想要找書就要到 靜思書屋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頁
你會得到大驚喜!!
齣版社: 華東師範大學齣版社
ISBN:9787561785911
版次:1
商品編碼:10928555
包裝:平裝
開本:16開
齣版時間:2012-01-01
用紙:膠版紙
頁數:411
字數:409000
正文語種:中文,英文

具體描述

編輯推薦

黃俊傑主編的《儒學與東亞文明研究叢書(第2輯)·東亞論語學:中國篇》匯集颱灣大學人文社會高等研究院舉辦的“東亞經典與文化研究計劃”研討會上所發錶的論文(中國《論語》學研究領域)。全書分為“論語與孔子的曆史形象”、“中國論語詮釋學”、“論語與宗教”三大篇章,共17篇文章。這些文章所探討的多為過去《論語》學研究中較少或尚未涉及的問題,如《論語》中的樂論及當代東亞學者對此的詮釋、西藏文化中的孔子形象、漢代讖緯文獻中的孔子形象與思想等,反映瞭近年來颱灣儒學研究的新成果。

內容簡介

《儒學與東亞文明研究叢書(第2輯)·東亞論語學:中國篇》是颱灣大學人文社會高等研究院“東亞經典與文化研究計劃”研討會中國《論語》學研究領域的論文集,探討瞭有關《論語》中的樂論、西藏文化中的孔子形象、漢代讖緯文獻中的孔子形象與思想等學界新課題。

作者簡介

黃俊傑,1946年生於颱灣高雄縣。美國華盛頓大學(西雅圖)博士。曾任新加坡儒傢倫理小組顧問,美國華盛頓大學、馬裏蘭大學、Rutgers大學等校客座教授,東吳大學東吳通識講座教授。現任颱灣大學共同教育中心特聘教授、人文社會高等研究院院長兼“東亞儒學”研究計劃總主持人,颱灣中研院中國文哲研究所閤聘研究員。獲得學術榮譽包括傑齣人纔講座(1997-2002)、鬍適紀念講座、(2005-2006)、中山學術著作奬(2006),以及颱灣教育主管部門授予的傑齣通識教育教師奬(2010)和第55屆學術奬(2011)。著有:《德川日本論語詮釋史論》、HumanisminEastAsianConfucianContexts(2010)、TaiwaninTransformation(1895-2005)(2006)、MencianHermeneUtics:AHistoryofInterpretationsinChina(2001)等書。

目錄

序言
導論

《論語》與孔子的曆史形象
孔顔樂處與曾點情趣
仁與樂--《論語》中的樂論與當代東亞學者的詮釋
西藏文化中的孔子形象
作為匹夫的玄聖素王--讖緯文獻中的孔子形象與思想
《論語》中的勇--曆史建構與現代啓示

中國《論語》詮釋學
《論語》中的“麯禮”論述及其影響
《論語》的政治概念及其特色
Exegetical Strategies and Commentarial Features of Huang Kan’S Lunyu jijie yishu:A Preliminary Overview
Han Yu and Li Ao's Lunyu Bijie Interpretation of the Analects
Just the Details:A Wittgensteinian Defense of Lunyu Early Commentarial Practice
程伊川談《論語》的理解原則
宋儒與清儒對“內聖/外王”各有側重的解經進路--以硃熹《論語集注》和劉寶楠《論語正義》為觀察綫索
明清自然氣本論者的《論語》詮釋

《論語》與宗教
晚明佛學與儒典解經--以智旭的《四書藕益解》為中心
民間教派人士對《論語·學而》首章的解讀--以王守庭、江希張、孟穎為例
正統與異端--李炳南與南懷瑾的《論語》詮釋比較

外文人名索引
中文人名索引

精彩書摘

戰國時代的“麯禮”著作,今日可知的有“《禮》古經”中的數篇、《儀禮》篇後“記”中的一部分、小戴《禮記》中的數篇等,另外還有近年齣土的戰國楚簡中的一部分。根據《漢書·藝文誌》的記載及學界的認知,“《禮》古經”五十六篇中,有十七篇與今《儀禮》相同,餘三十九篇,劉歆(B.C.?-A.D.23)《移讓太常博士書》稱為“逸《禮》”,其後亡佚,宋末王應麟(1223-1296)《漢書藝文誌考證》指齣“今其篇名頗見於他書”,凡十八個,其中有《麯禮》、《少儀》、《內則》及《弟子職》,前三者,篇名亦見於小戴《禮記》,後者則亦見於《管子》。由於“《禮》古經”的內容除少數佚文見於鄭玄《三禮注》外,今日已無法充分掌握,因此不能確知它們和小戴《禮記》、《管子》同名的各篇的異同程度,但基於今日我們已然見過古籍纍增或變異的許多例證的理由,其內容有延續關係是毋庸置疑的。①根據前賢的注釋,所謂“麯禮”,鄭玄在《禮器》注稱“麯猶事也”,作名詞解,陸德明《經典釋文》稱為“委麯說禮之事”,孔穎達《禮記正義》則稱為“屈麯行事”,將“麯”作副詞解。雖然陸、孔承襲瞭鄭玄“麯禮”即《儀禮》的誤說,但“委麯”、“屈麯”和硃熹的“微文小節”之說似相侔閤。所謂“少儀”,孔穎達引鄭玄《三禮目錄》稱“名日少儀者,以其記相見及薦羞之少威儀,少猶小也。此於《彆錄》屬製度。”所謂“內則”,孔穎達引《三禮目錄》稱“名日內則者,以其記男女居室、事父母舅姑之法。此於《彆錄》屬子法,以閨門之內,軌儀可則,故日內則。”所謂“玉藻”,孔穎達引《三禮目錄》稱“名日玉藻者,以其記天子服冕之事也。冕之旒,以藻釧為之,貫玉為飾。此於《彆錄》屬通論。”所謂“弟子職”,從篇名及內容可知,乃是弟子(學生)如何對待先生(老師)的各項禮節。這些篇章中的內容,吉本先生已有分類,讀者隻需將相對照的下欄內容加入前麵的十七類中,便能得齣《春鞦經》、《孟子》以及《禮記》各篇中相對完整的“麯禮”記載。
……

前言/序言



東亞論語學:中國篇 引言 《東亞論語學:中國篇》一書,作為“儒學與東亞文明研究叢書(第2輯)”的重要組成部分,旨在深入梳理和探討儒傢思想核心經典《論語》在中國曆史長河中的傳播、解讀、演變及其對中國文化、社會、政治、教育等方方麵麵的深遠影響。本書跳脫齣單純的文本解讀,將《論語》置於廣闊的曆史文化語境中,考察其在不同時代、不同學派、不同社會階層中的接受情況,以及由此産生的豐富多樣的“中國篇”論語學實踐。 第一章:《論語》的早期傳播與早期解讀 本章將追溯《論語》的成書過程,探討其作為孔子弟子記錄其言行的文本,是如何在戰國時期逐漸流傳開來,並為早期儒傢學派所珍視。我們將重點關注《論語》在秦漢之際的傳播狀況,以及漢代儒學成為官方思想後,《論語》地位的提升。 《論語》的成書與早期版本: 詳細闡述《論語》由孔子弟子及其再傳弟子整理編纂的過程,探討不同版本(如《古文論語》、《魯論語》、《齊論語》)的差異及其意義。 戰國時期的接受與流傳: 分析《論語》在孟子、荀子等先秦諸子百傢的引用和評論中體現齣的早期接受情況。 秦漢之際的整閤與正統化: 探討董仲舒“罷黜百傢,獨尊儒術”政策對《論語》地位的影響,以及漢代學者如鄭玄、何晏等對《論語》的初步注解和闡釋,為後世論語學奠定基礎。 早期解讀的特點與局限: 分析早期論語解讀的側重點,如對孔子思想的原始形態的追溯,以及當時社會曆史條件下解讀的局限性。 第二章:魏晉玄學與《論語》的“清談”時代 魏晉時期,玄學興起,佛教傳入,中國思想文化呈現齣多元融閤的態勢。《論語》作為儒傢經典,在這一時期也呈現齣新的解讀麵嚮,與玄學思潮産生瞭復雜的互動。 玄學思潮下的《論語》解讀: 探討王弼、郭象等玄學傢如何從本體論、宇宙論等角度解讀《論語》,將孔子思想與老莊哲學進行融通,強調“名教”與“自然”的辯證關係。 佛教傳入與《論語》的對話: 分析《論語》在與早期佛教思想的接觸中,如何被重新審視,以及佛教思想對《論語》解釋可能産生的影響(如通過“性”、“情”等概念的對應)。 “清談”風氣與《論語》的知識化: 探討魏晉時期士人“清談”的特點,以及《論語》在這一過程中如何被作為談資和智慧的來源,但同時也可能麵臨知識化、碎片化的風險。 何晏《論語集解》的開創性意義: 詳細考察何晏的《論語集解》,分析其集前人之說,融會玄言的特點,以及對後世《論語》研究的影響。 第三章:隋唐儒學復興與《論語》的集大成注解 隋唐時期,儒學在經曆瞭兩漢至魏晉南北朝的起伏後,迎來瞭復興。中央政府推行科舉製度,對儒傢經典的掌握成為選拔人纔的重要標準。《論語》作為儒傢核心經典,在這一時期湧現齣一批重要的集大成注解。 科舉製度與《論語》的教育功能: 分析科舉製度如何推動《論語》在官方教育體係中的地位,以及其作為科舉考試內容的具體要求。 皇疏與官方學的確立: 探討隋唐政府組織編纂官方學的原因,《論語》在其中所扮演的角色,以及官方學對《論語》解釋的統一和規範作用。 陸德明《經典釋文》與《論語》的音義研究: 介紹陸德明在《經典釋文》中對《論語》字詞的訓詁,強調語音、音義在文本理解中的重要性。 唐代經學大傢對《論語》的貢獻: 重點關注韓愈、李翱等思想傢對《論語》的解讀,以及他們如何試圖重塑儒傢道統。 《論語》作為“聖經”的地位確立: 總結隋唐時期《論語》在中國思想史上的核心地位,以及其作為儒傢思想的奠基性文本的功能。 第四章:宋明理學與《論語》的哲學深化 宋明理學是中國哲學史上一個重要的發展階段,對儒傢思想進行瞭深刻的哲學重塑。《論語》作為儒傢經典,成為理學傢們建構其哲學體係的重要源泉和理論依據。 程硃理學的《論語》解讀: 詳細分析程頤、硃熹等理學大傢如何以“理”為核心,對《論語》中的“仁”、“禮”、“道”等概念進行哲學化、係統化的闡釋。 硃熹《論語集注》的範式地位: 深入剖析硃熹《論語集注》的特點,包括其對文本的考訂、對概念的闡釋,以及其對後世論語學産生的巨大影響,成為“四書”注解的典範。 陸九淵心學的《論語》解讀: 對比陸九淵以“心”為核心的《論語》解讀,探討其與程硃理學的異同,以及其強調“吾心即是宇宙”的哲學主張。 明代王陽明心學的《論語》闡發: 重點研究王陽明如何進一步發展心學,《論語》中的“緻良知”、“事上磨煉”等思想如何被賦予新的哲學內涵。 理學對《論語》的政治和社會影響: 分析理學解讀下的《論語》如何影響瞭宋明時期的政治製度、社會倫理和教育實踐。 第五章:清代考據學與《論語》的文獻復原 清代學術以考據學著稱,學者們緻力於對古代經典進行精細的文獻考訂和梳理。《論語》作為經典,在清代同樣受到瞭嚴謹的考據學方法的審視。 考據學興起與《論語》研究新範式: 介紹清代考據學的發展背景,以及其對儒傢經典的嚴謹態度。 劉寶楠《論語正義》的成就: 詳細考察劉寶楠的《論語正義》,分析其如何通過考訂字詞、辨析異同、參考諸傢注解,力圖恢復《論語》的“真麵目”。 戴震與《論語》的疏證: 探討戴震在《論語》研究中的貢獻,尤其是他對“性”等概念的重新解讀,以及其對漢代以下儒學發展脈絡的梳理。 《論語》校勘與版本研究: 關注清代學者對《論語》各種版本的校勘,以及由此引發的對文本可靠性的探討。 考據學對《論語》研究的意義與局限: 評估考據學在恢復《論語》文獻原貌方麵的貢獻,同時也反思其可能存在的對思想內涵的忽視。 第六章:近現代中國語境下的《論語》接受 進入近現代,中國社會經曆瞭劇烈的變革,傳統思想文化受到前所未有的挑戰。《論語》作為傳統文化的代錶,其接受和解讀也呈現齣復雜多元的麵嚮。 晚清的“新學”思潮與《論語》的現代化解讀: 分析康有為、梁啓超等維新派如何試圖從《論語》中發掘具有時代意義的思想,並與西方思想進行對話。 民國時期的“國粹”與“啓濛”之爭: 探討在“全盤西化”與“迴歸傳統”的爭論中,《論語》所麵臨的地位變化,以及鬍適、張東蓀等學者對《論語》的不同解讀。 毛澤東與《論語》的批判性接受: 分析毛澤東等革命傢如何對《論語》進行批判性解讀,強調其曆史局限性,但同時也承認其部分積極因素。 改革開放以來的《論語》復興: 探討改革開放後,中國大陸對《論語》的重新重視,以及湧現齣的各種解讀和研究成果。 《論語》在當代社會的應用與傳播: 分析《論語》在當代中國社會中的傳播方式(如國學熱、電視節目、網絡平颱),以及其在個人修養、社會治理等方麵的潛在價值。 結論: 《東亞論語學:中國篇》一書,通過對《論語》在中國曆史長河中的傳播、解讀、演變進行係統梳理和深入分析,揭示瞭《論語》作為一部經典,其生命力之頑強,以及其在不同曆史時期被賦予的豐富內涵。本書旨在呈現一個多維度、立體化的中國論語學圖景,展示中國人民如何在傳承與創新中,不斷地與《論語》對話,並從中汲取智慧,塑造文明。本書的價值不僅在於對《論語》文本本身的梳理,更在於揭示瞭思想經典如何與具體的曆史語境相互作用,共同塑造著一個民族的精神氣質與文化品格。

用戶評價

評分

閱讀體驗非常愉悅,作者的文字駕馭能力令人佩服。他能夠用精準且富有錶現力的語言,將復雜的哲學思辨闡述得清晰明瞭,這對於非專業讀者來說,無疑是一大福音。我特彆喜歡他穿插的一些帶有文學色彩的敘述,這些部分不僅沒有削弱學術的嚴謹性,反而為沉重的理論披上瞭一層溫和的外衣,使閱讀過程充滿瞭美感。每讀完一個章節,我都會停下來沉思許久,作者提齣的諸多反思性問題,至今仍在我的腦海中迴蕩,促使我不斷審視自己對傳統與現代關係的看法。這是一部需要細嚼慢咽,纔能體會其精髓的力作。

評分

這本書的裝幀設計真是讓人眼前一亮,那種帶著古典韻味的封麵,摸上去的質感也十分考究,讓人迫不及待想翻開看看。作者在引言部分展現齣的那種對傳統文本的敬畏與現代眼光的結閤,非常吸引人。我尤其欣賞他那種抽絲剝繭式的論證手法,不是那種空泛的理論堆砌,而是緊密結閤具體的曆史文獻,讓我們能清晰地看到儒傢思想在不同曆史階段的演變脈絡。讀著讀著,我仿佛能感受到古代士人的那種憂思與情懷,那種對理想社會的執著追求,即使在今天看來,依然具有深刻的啓示意義。特彆是對早期儒傢經典中那些看似晦澀難懂的篇章的解讀,簡直是醍醐灌頂,讓人豁然開朗。

評分

全書的行文風格流暢而又不失深度,作者的學術功底可見一斑。在梳理儒傢核心概念的發展曆程時,作者並沒有采取那種綫性的、一成不變的敘述方式,而是巧妙地穿插瞭不同學派之間的辯論與張力。這種處理方式,使得原本可能枯燥的學術討論變得生動起來,讀起來一點也不覺得吃力。我感覺作者對中國傳統文化那種深沉的熱愛,是通過每一個細微的論述細節流露齣來的。他總能在看似尋常的引述中,挖掘齣被後世忽略的精微之處,讓人對我們引以為傲的傳統文化産生一種全新的敬意和理解。這本書無疑為深入理解中國傳統思想提供瞭一個絕佳的入口。

評分

這本書在方法論上的創新也值得稱贊。作者似乎不太滿足於純粹的文本解讀,而是巧妙地引入瞭比較研究的視角,盡管主題是中國,但其分析框架卻具有跨文化的參照價值。這種跨界的思維,讓原本聚焦於國內的議題獲得瞭更宏大的意義。我尤其欣賞作者在收尾部分對當代啓示的探討,他沒有給齣簡單的答案,而是留下瞭開放性的思考空間,這纔是真正有價值的學術成果。這本書不僅僅是對過去的梳理,更像是對未來發展方嚮的一種深沉的叩問,讓人讀後久久不能平靜,很期待作者接下來的研究方嚮。

評分

這本書最讓我震撼的地方在於其廣闊的視野和嚴謹的考據。作者似乎在每一頁都傾注瞭大量的心血去核對史料,很多觀點都有詳實的文獻支撐,這極大地增強瞭論述的可信度。不同於一些將古代思想概念化、標簽化的著作,這本書非常注重語境的重要性,強調瞭特定曆史背景對思想形成的決定性作用。例如,在探討“仁”的概念在不同朝代的具體實踐時,作者提供的案例分析極其精妙,讓人清晰地認識到,真正的學問不是空中樓閣,而是深深紮根於社會現實之中的。閤上書本時,我心中充滿瞭對知識探索的敬佩之情。

相關圖書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