玩瓷片

玩瓷片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吴忠信,曹新悟 著
图书标签:
  • 儿童文学
  • 益智游戏
  • 手工制作
  • 亲子阅读
  • 想象力
  • 故事
  • 瓷片
  • 玩具
  • 艺术
  • 创意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思书屋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东南大学出版社
ISBN:9787564129989
版次:1
商品编码:10906835
包装:精装
开本:16开
出版时间:2011-01-01
页数:200
正文语种:中文

具体描述

内容简介

《玩瓷片》中的这些瓷片镶银创意作品耀华佩实,蕴秀含章,取会风骚,标举河洛,趣近而旨远,事微而义宏。瓷片镶银之举看似平常,实大为耐人寻味。因其昭示着“满者损之始,亏者盈之渐”和“器成寓损日,物残有全时”的宇宙万象之理。当然,这种感悟只有在把玩碎得惨不忍睹却又凄美无限的瓷片时,才会电光石火般地闪过瓷痴的心扉眉睫,非个中人难以言传。
瓷片,文明的碎片,窑火的诗魂。在历劫之后,又通过银丝牵引,组合成一种新的文明。虽然旭日东升般的金瓯无缺气象已不复再,落霞散绮却依然那样绚丽,宛似千层莲’瓣,万袭蝶衣。

作者简介

吴忠信,一九三九年六月生,十九岁进九江瓷厂(后为九江电瓷厂)学徒,当过工人,做过技术工作。由于职业,经常往来于景德镇,从此,一生与景德镇陶瓷结缘。上世纪六十年代起,由喜爱人民瓷厂的青花瓷到建国瓷厂的柴窑瓷,由收藏不起眼的青花釉里红鲤鱼盘到民窑青花瓷片,由喜爱现代陶瓷到宋元影青瓷,就这么一路走了五十多年。与瓷诉衷肠,与瓷结瓷友,苦乐我自知。曹新吾,谱名敦予,字颐庵。六十岁后因心仪秦砖、汉瓦、阳羡陶、景镇瓷而自号瓦叟、瓦翁。别署稻花主人,守拙外史,菩提林侍者,非想非非想过客。1945年10月出生于湖南衡阳,系河南迁湘饬纪堂第十九世裔。幼承庭训,先后就读于冠子街中心小学,衡南三中,大刚中学,吉首大学,中国文化书院。有《辨识明代民窑青花罐》、《官窑内造款作品集》、《新派粉彩名家作品集》、《明清民窑青花瓷绘》等鉴藏专著及教育学、心理学方面论述和戏剧、散文、诗歌作品刊行。现卜居于古皖完白山人故里之龙山凤水间。

目录

青花非花非非花——先民留在瓷上的永恒手记
图录(上)古窑拾遗
人物篇第一
窈窕淑女
味在儿时
白云高卧
清浊官场
科举串味
士庶速写
满腹经纶
饮之太和
山水篇第二
是山是水
非山非水
依然山水
琪花篇第三
杂花生树
草长莺飞
草木君子
珍禽篇第四
鸟鸣啁啾
鹰瞵鹗视
碧霄诗行
浑水衙门
长天过客
柳岸翠翎
唤出海日
瑞兽篇第五
文章黼黻
威仪雄风
扬鬃天际
奋蹄夕阳
绿林阁老
仙子侍儿
狮舞太平
天禄琳琅
百兽写真
鳞蚧篇第六
至乐者跳
霸道者横
善思者退
草虫篇第七
蛱蝶穿花
斯螽动股
蟾宫畅想
绿野昆仲
蔬果篇第八
清清白白
岁岁年年
酸酸甜甜
清供篇第九
可以清心
清丑无瑕
乐奏清平
岁时清和
树石篇第十
米芾所拜
东坡所咏
怀素所仰
法物篇第十一
梵音缈缈
道情声声
云物篇第十二
微云霄汉
草龙史话
金龙闲话
螭龙趣话
凤鸣丹穴
文字篇第十三
清言若兰
百家书坛
祈福上苍
贯通人天
图案篇第十四
一生两仪
三生万象
生生谓易
图录(下)据几品奇
春闺窗课
浔阳遗韵
美哉童年
孔颜乐处
风雨牧归
归去来兮
世事如棋
湖泽渔隐
进耶退耶
慈云祥光
港史佐证
寿齐天地
神游大荒
道法自然
苍龙巡天
九霄环佩
浴火涅槃
山中宰相
心香意蕊
总是法身
香压千红
无非般若
开门大吉
高自声远
大象无形
飞白不白
秋声人怀
残夜寒蛩
清梦化蝶
蝶舞盛世
太极无极
金杵护法
天地华彩
警句忠言
绮文隽语
【瓷片纹饰摭谈】
年年有余
【瓷片前世今生】
瓷魂之火
【瓷片铭款考证】
鉴藏界一桩民窑误为官窑的百年积案——故宫博物院及上海博物馆藏清康熙“中和堂”款瓷器考辨
“中和堂”及“漱玉亭”诸事考一兼与迈克尔·巴特勒爵士并张东先生交流
跋1 赏玩两相知/曹新吾
跋2 赏玩两相知/吴忠信
我爱青花瓷(代后记)/吴忠信
多余的话——致读者/吴忠信
【附录】
有关瓷片书目

前言/序言


好的,这是一本名为《时光的回响》的图书简介,内容聚焦于建筑史、材料科学与文化变迁,与“玩瓷片”这一主题完全无关。 --- 图书简介:《时光的回响:从夯土到超材料的建筑演变史》 序言:凝固的时间与空间的对话 建筑,是人类文明最直观、最宏伟的物质载体。它不仅是遮风避雨的物理结构,更是特定时代技术、哲学、信仰与社会组织方式的凝固体现。《时光的回响:从夯土到超材料的建筑演变史》 并非聚焦于某个单一的艺术门类或收藏品,而是以一种宏大的史诗视角,追溯人类如何利用地球的馈赠——泥土、石头、木材,直至现代的复合材料——来塑造我们的生存环境,并借此讲述人类文明自身的演进轨迹。 本书将带领读者穿越数千年时光,从史前文明的初露锋芒,到后工业时代的材料革命,深入剖析不同历史阶段建筑材料的选择、加工技术的发展,以及这些“惰性”物质背后蕴含的“活性”文化信息。 第一部分:原初的尺度——泥土与巨石的哲学(约公元前10000年 – 公元前500年) 在人类掌握复杂冶金术之前,建筑的本质是对大地资源的直接利用。本部分将详尽阐述早期人类如何从自然洞穴转向有意识的结构营造。 第一章:夯土的智慧与世界的基座 夯土(Rammed Earth),这种看似原始的技艺,却是人类最早期的结构工程范本。我们将探讨从中国黄土高原的早期聚落到美索不达米亚的城邦,再到地中海沿岸的早期防御工事中,夯土技术如何通过控制湿度、粒径级配和压实密度,实现惊人的耐久性。重点分析了现代科学对传统夯土配方中天然胶结物质(如粘土中的矿物成分)的再认识,揭示其出色的热工性能和对地方气候的适应性。 第二章:石头的纪元——纪念碑与宇宙观的投射 从埃及金字塔到巨石阵,石材的使用标志着社会组织能力的飞跃。本书不再简单罗列古建筑,而是深入挖掘石材的“考古学”: 1. 采石与运输的工程学: 分析古人如何使用木楔膨胀、水力冲击等技术,将重达数十吨的花岗岩或石灰岩从数公里外运至工地。这是关于早期摩擦力、杠杆原理和人力资源调配的实践案例。 2. 接合与平衡的几何: 探讨古希腊多立克柱式、爱奥尼柱式中,石块之间榫卯结构和干燥砌筑的精确度要求,以及这种对“完美几何”的追求如何反映了当时对宇宙秩序的理解。 第三章:木材的生命周期与防火的边界 木材,作为可再生的材料,其应用受制于火灾的威胁。我们将对比欧洲的木骨架结构(Timber Framing)与东亚的斗栱体系。重点分析斗栱系统在不使用钉子的前提下,如何通过复杂的节点咬合,有效分散地震应力,并在结构中预留了材料的“呼吸”空间。同时,探讨早期涂料和烟熏处理对木材防腐的贡献。 第二部分:材料的提炼与工业的序曲(约公元前500年 – 公元1850年) 随着冶金术和化学知识的积累,人类开始“改造”自然材料,使其性能超越原生形态。 第四章:罗马的遗产——火山灰的秘密与混凝土的诞生 波特兰水泥的现代配方问世前近两千年,古罗马人已经掌握了水硬性胶凝材料的技术。本书详细分析了波佐拉纳(Pozzolana)火山灰与石灰混合物的化学反应机理,解释了罗马混凝土(Opus Caementicium)为何能在水下固化,并保持两千年的强度。对比了现代混凝土的碳化与罗马混凝土的长期稳定性差异,探讨其耐久性的哲学根源。 第五章:玻璃的透光革命与结构美学 玻璃从早期的装饰品演变为重要的建筑构件。本章研究中世纪教堂的花窗玻璃艺术(如沙特尔大教堂),不仅关注其色彩学和叙事功能,更侧重于铅条(Cames)如何作为支撑结构,使大面积的采光成为可能,这是一种早期的“结构化幕墙”概念的雏形。 第六章:铸铁的曙光——承重极限的突破 工业革命的初期,铸铁开始被用于桥梁和早期工厂建筑。本书将介绍英国的“铁桥”(Iron Bridge)等早期实例,分析铸铁材料在抗压性上的优势,以及其在抗拉强度上的局限性,这直接催生了后续钢材结构的发展方向。 第三部分:现代的交响——合成材料与未来的边界(公元1850年至今) 19世纪中叶以后,人类对材料的控制达到了前所未有的精确度,建筑开始挑战地心引力。 第七章:钢筋混凝土的“暴力美学”与结构理性 钢筋混凝土(Reinforced Concrete)的出现是建筑史上的一次“硬革命”。本章侧重于结构工程师如何理解材料的复合效应——钢材承担拉力,混凝土承担压力。详细解析了亨利·福斯特(Henri Labrouste)和奥古斯特·佩雷(Auguste Perret)等先驱如何将这种新材料的美学潜力从简单的模仿古典形态,推向裸露结构本身即是设计的“诚实”原则。 第八章:铝、玻璃幕墙与轻量化叙事 进入20世纪,随着对铝合金等轻质高强材料的掌握,建筑的“表皮”开始与“骨架”分离。我们将分析密斯·凡德罗的“少即是多”理念如何通过玻璃幕墙完美体现——建筑不再是封闭的盒子,而是光线与环境的界面。探讨了玻璃的隔热、隔音性能的演变,以及镀膜技术对能耗的影响。 第九章:超材料的低语与可持续的未来 本书的收官部分,目光投向当代与未来。我们将探讨新兴的建筑材料——例如自修复混凝土、气凝胶(Aerogel)隔热材料,以及理论上拥有奇异光学和力学性质的“超材料”(Metamaterials)在建筑外壳设计中的潜在应用。这些材料不再仅仅是自然资源的简单重组,而是基于对微观结构的精确设计,预示着建筑将进入一个“定制化”的时代,追求极致的性能与最低的环境足迹。 结语:材料即历史,结构即文明 《时光的回响》旨在为读者提供一个多维度的建筑视角。它告诉我们,每一堵墙、每一根梁的背后,都凝结着古人对自然法则的探索、对社会资源的调配,以及对永恒的向往。从泥土的厚重到超材料的轻盈,建筑材料的演变史,就是人类不断超越自身局限,重新定义“家园”概念的历史回响。这是一部关于工程、化学、艺术与哲学的交织之作。

用户评价

评分

我是在一个周末的下午偶然翻到这本书的,当时正值梅雨季节,窗外阴沉沉的,正好适合沉浸在这种怀旧的氛围里。这本书的排版和插图设计也值得称赞,那些高清的瓷片细节图,让人几乎能感受到瓷器表面的温润和粗粝。我最欣赏的是作者在介绍过程中展现出的那种对“不完美”的包容和热爱。一块残缺的瓷片,在别人眼里也许是垃圾,但在作者的笔下,却被赋予了新的生命和价值。这种“化腐朽为神奇”的叙事手法,非常打动人。它让我开始重新审视自己生活中那些被丢弃或者忽视的旧物,也许每一个碎片都有它独特的意义和美学价值。这是一本能让人慢下来,用心去体察周遭世界的书。

评分

说实话,我一开始是被这本书的名字吸引的,觉得“玩瓷片”这个说法很接地气,不像那些故纸堆里的学术著作。没想到,这本书的深度和广度远远超出了我的预期。它不是那种枯燥的专业手册,而是充满了人文关怀和故事性。作者似乎是一位经验丰富的收藏家,他笔下的每一片瓷片背后,都藏着一段鲜为人知的故事,可能是某位工匠的坚持,也可能是某个朝代的兴衰。阅读的过程就像是在和一位博学的长者对饮,他一边悠悠地讲述着瓷器的前世今生,一边引导你思考艺术与生活的关系。特别是书中关于修复和断代的章节,写得尤为精彩,逻辑严密又不失趣味性,读起来让人有种茅塞顿开的感觉。这本书绝对是送给所有对传统工艺和历史感兴趣的朋友的绝佳礼物。

评分

对于我这种业余爱好者来说,市面上关于古玩鉴赏的书籍汗牛充栋,但大多都流于表面或者过于偏重估价。而《玩瓷片》的独特之处在于,它将研究的焦点放在了“残片”上,这本身就提供了一个非常新颖且深入的切入点。作者的论述非常严谨,引用了大量的出土文物数据和历史文献作为支撑,使得书中的每一句话都显得有分量。我特别喜欢他分析某一类典型器型残片特征时所采用的对比分析法,清晰明了,即便是初学者也能很快抓住重点。读完此书,我感觉自己对瓷器的断代和窑口区分有了一个质的飞跃,那种从碎片中重构完整的知识体系的过程,充满了智力上的挑战和满足感。强烈推荐给所有希望深入研究陶瓷学的朋友们。

评分

这本《玩瓷片》真是一本让人爱不释手的书。我原本对瓷器没什么特别的了解,顶多知道一些博物馆里的珍品,但这本书让我对“瓷片”这个看似不起眼的东西产生了浓厚的兴趣。作者的文字功底非常扎实,行文流畅自然,仿佛带着我们一起走进了历史的尘埃里。书中对不同时期、不同窑口的瓷片进行了细致的描摹,从釉色的变化到纹饰的精妙,无不展现出匠人精神的传承。我尤其喜欢其中关于考古发掘的描述,那种“拨开迷雾见真相”的过程充满了悬念和惊喜。读完后,我忍不住拿起家里翻箱倒柜找到的一块旧瓷片,竟然也能从中品读出一些不一样的韵味了。这本书不仅是知识的普及,更是一种审美的启蒙,它让我学会了如何用更深入的眼光去看待那些被时间打磨过的碎片。

评分

这本书,与其说是在谈论“瓷片”,不如说是在探讨时间的雕刻艺术。它的文字风格非常具有画面感,读起来毫不费力,却又引人深思。我常常在想,一块小小的瓷片,它经历了多少风雨和变迁才来到我们面前?作者似乎懂得这种沉默的诉说,他没有使用太多晦涩的术语,而是用充满诗意的语言,描绘出那些古老器物的灵魂。比如,书中描述某件唐代三彩瓷片上的釉水流动痕迹时,那种对“失手成美”的赞叹,真的让人心头一震。这本书成功地将枯燥的考古学研究,转化成了一场流动的、富有情感的艺术之旅。它让我相信,即便是残缺之物,也能散发出最动人的光芒。

评分

您的评价通过审核后可以获得一定积分

评分

这里的价格比当当有时候要适当便宜一些!

评分

瓷片才是文明的碎片。

评分

商品名称:玩瓷片商品名称:玩瓷片

评分

这里的价格比当当有时候要适当便宜一些!

评分

不错,有一定的收藏价值!!!

评分

不错,有一定的收藏价值!!!

评分

图书很好内容充实丰富正版图书。

评分

如果您发表的评价内容与本书无关,该评价将被删除。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