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抗战时期的话剧

上海抗战时期的话剧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邵迎建 著
图书标签:
  • 上海
  • 抗战
  • 话剧
  • 戏剧史
  • 文化史
  • 文学
  • 历史
  • 舞台艺术
  • 民俗
  • 社会生活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思书屋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北京大学出版社
ISBN:9787301197820
版次:1
商品编码:10904057
包装:平装
丛书名: 文学史研究丛书
开本:32开
出版时间:2011-12-01
页数:373
正文语种:中文

具体描述

内容简介

话剧在抗战时期的繁荣,在中国话剧发展史上是空前的。抗战需要话剧,话剧也在抗战中得到了发展,并逐步走向了成熟。
《上海抗战时期的话剧》抗战戏剧的创作与发展道路仍对今后的戏剧创作具有着一种启示与借鉴作用。

目录

小引
上篇 “孤岛”时期
第一章 剧运发轫(1938年一1939年夏)
一、重起炉灶
1.剧艺社草创
2.中法剧艺学校
二、“女子”世界
1.《女子公寓》
2.《花溅泪》
三、“生活”“韧”战
1.用“生活”“韧”战到底
2.抗战建国、磨练试练
3.针锋相对
四、剧运与市民
1.剧运与舞女
2.女性团体·联谊会
3.群众盛会
第二章 此时此地
一、此时此地·借古喻今(1939年秋冬)
1.《夜上海》
2.抗战与投降
3.《明末遗恨》
二、战争与娱乐(1940年)
1.战争与娱乐
2.卓别林的《独裁者》
三、此时此地·喜剧登场
1.《女儿国》
2.《职业妇女》
3.《上海屋檐下》
四、此时此地·闹剧喜剧
1.《正在想》
2.留洋知识人
3.《委屈求全》
4.《小城故事》
5.世态喜剧
五、其他古装爱国剧
1.《李秀成之死》
2.《李香君》、《花木兰》
3.《海国英雄》及其他
第三章 剧场艺术的成熟:多彩与顶峰(1941年)
一、剧艺社
1.《家》
2.《愁城记》
3.《镀金》
4.《牛郎织女传》
二、中旅与天风
1.中旅的《洪宣娇》
2.天风剧社
3.《清宫怨》
4.中西结合
三、孤岛末期
1.上海职业剧团
2.《蜕变》
3.“孤岛”尾声

下篇 沦陷时期
第四章 “电影战”中的话剧(沦陷前期)
一、“电影战”
1.“电影战”开幕(1942年)
2.“大米”——生存的基础
二、新环境·新编导
1.费穆的《杨贵妃》
2.胡导的《春》
3.佐临的《荒岛英雄》
三、商业剧团
四、双十节新戏
1.夏霞的《寡妇院》
2.《大马戏团》
五、《甜姐儿》
1.新导演·新理念
2.甜姐儿亮相
3.娇、骄阔小姐
4.流线型喜剧
第五章 《怒吼吧,中国》
一、幕前幕后
二、川喜多长政
三、发行《木兰从军》始末
1.中华电影公司与《木兰从军》
2.《木兰从军》与张善琨
3.“受观众欢迎”
4.“娱乐”民众——川喜多
5.娱悦观众——张善琨
四、无法超越的国境
1.“文化国境”
2.“被压迫”的观众
3.“打倒日英帝国主义!”
第六章 “秋海棠”:沦陷区上海的象征标志(沦陷后期)
一、对华新方针
1.新方针出台
2.丧失自我认同的政府(1943年)
二、“秋海棠”——沦陷时期的标志品牌
1.文本诞生
2.再生产过程
三、文本内容
1.故事梗概
2.不同的土壤,不同的“秋海棠”
3.过去与现在
4.乱世侠客赵玉琨
四、话剧与京剧
五、《新秋海棠》
六、日本人看《秋海棠》
1.日本文人的声音
2.《支那之夜》
七、族群的记忆
第七章 “秋海棠”后
一、《称心如意》
二、八月风暴
三、《浮生六记》
四、《弄真成假》
五、苦干剧团
1.剧团成立
2.《梁上君子》
第八章 繁花盛开(1944—1945年)
一、话剧年(1944年)
二、话剧与知识青年
1.黄宗英的悲喜青春
2.学生与话剧
3.“甜姐儿”的世界
三、苦干剧团与《金小玉》
1.“苦干”与学生剧场
2.《金小玉》
四、《倾城之恋》的世界
1.《倾城之恋》
2.女性的空间
3.参差对照的美学
五、《党人魂》
第九章 从《正气歌》到《文天祥》
一、孤岛时期的《正气歌》
1.吴祖光
2.《正气歌》
二、沦陷时期的《文天祥》
1.各爱其国
2.日本人看《文天祥》
三、《文天祥》后日谈
1.张善琨后日谈
2.吴祖光《题国魂》
3.《国魂》之两种命运
终 章
一、商业话剧
二、血肉长城
三、体制内的抵抗
四、国魂
附录 上海话剧公演年表(1937—1945年)
参考文献
后记

前言/序言







书籍名称:《京城往事:近代北京的都市生活与文化变迁》 书籍简介 一、导论:历史的切片与都市的脉动 本书聚焦于十九世纪末至二十世纪上半叶的近现代北京城,旨在通过对这一特定历史时期都市生活的细致描摹与深入剖析,揭示传统与现代、本土与外来文化在北京这座古老都城内部的复杂交织与深刻张力。我们选择“京城”作为观察窗口,并非仅因其政治地位的特殊性,更在于其作为文化熔炉和现代化试验场的独特角色。彼时的北京,既是帝国黄昏的最后余晖所笼罩之地,也是新思潮涌动、社会结构剧烈变动的先锋地带。本书的撰写,力求超越简单的年代记述,致力于重构一个具有鲜活生命力的“活的北京”,探究在剧烈的社会转型中,普通市民阶层的生活图景、文化心理以及空间认同是如何被重塑的。 二、帝都的终结与新生的萌芽:空间秩序的重构 近代北京的城市空间经历了前所未有的冲击与改造。本书首先探讨了清末“新政”和民国初年一系列市政建设对传统格局的影响。从城墙的拆除与街道的拓宽,到电车、自行车等新型交通工具的引入,空间的物理形态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 城内与城外的分野: 重点分析了内城(如中轴线、官署区)与外城(如商业区、棚户区)在功能和人群构成上的差异性演变。八国联军占领后的使馆区、以及为适应新机构而新建的“新式里弄”,如何打破了传统的坊市制度,并在城市肌理中嵌入了异质的元素。 商业的崛起与消费文化的兴起: 介绍以琉璃厂、前门大栅栏为代表的传统商业中心如何应对现代百货公司和新式零售业的挑战。消费不再仅仅是生活必需的满足,更成为身份和品位的象征,形成了一种新的都市景观——橱窗文化与“逛街”的乐趣。 三、市民的日常:烟火气中的文化景观 本书将大量篇幅用于还原近代北京市民的日常生活。我们试图捕捉那些在宏大叙事中常常被忽略的“烟火气”,这些日常细节构成了理解一个时代复杂性的关键。 居住与家庭结构: 探讨四合院的居住形态在新时代下面临的压力,以及西式公寓、筒子楼等新式住宅的出现对传统家庭伦理和隐私观念的影响。讲述了新旧生活方式在家庭内部的代际冲突。 饮食变迁: 从宫廷菜系的外溢到平民小吃的兴盛,再到西餐和咖啡馆的出现,饮食文化反映了社会阶层的流动和口味的多元化。老北京的茶馆和酒肆,作为重要的社会交往空间,其功能和氛围如何随着时代更迭而发生微妙的变化。 娱乐与休闲的嬗变: 详尽考察了传统戏曲(京剧的成熟与商业化)、相声、评书等“说唱艺术”在剧场和茶馆中的生命力。同时,我们也关注了新传入的娱乐方式,如电影院、舞厅的兴起,它们如何吸引了年轻一代,并成为社会风化讨论的焦点。 四、知识与思想的场域:话语权的争夺与文化的重塑 近代北京是新思想的策源地,知识分子群体在北京的活动构成了理解现代中国转型的核心议题。 新式教育与知识群体的形成: 分析了京师大学堂等新式学府对传统士绅教育体系的冲击。留学生群体归国后,他们对政治、道德、美学的看法如何渗透到城市文化中。 报刊杂志与公共舆论: 近代北京的报业空前繁荣。《新青年》、《晨报》等刊物如何塑造了北京的“公共领域”,讨论的议题从白话文运动到妇女解放,再到政治主张,展现了知识界对国家命运的集体焦虑与探索。 文学的城市化: 探讨了以鲁迅、老舍等为代表的作家如何将北京的市井生活、语言习惯和人情世故融入他们的创作中。他们的笔下,北京不再仅仅是皇权象征,而是一个充满矛盾与活力的现代都市。 五、个体经验与身份认同的迷失与建构 在剧烈的社会变动中,个体如何定位自身成为一个核心问题。本书通过对特定人群的微观考察,展现身份认同的复杂性。 “摩登”现象的探究: 分析了“摩登女郎”、“西装革履的青年”等现代都市形象的出现。这些形象的背后是经济基础的支撑、审美趣味的转向,以及对传统女性或男性角色的挑战。 流动人口与城市边缘: 研究了大量从乡村涌入城市的劳工、小贩、人力车夫等群体的生存状态。他们是城市现代化的基石,但往往被排除在“文明”的想象之外,他们的生活构成了城市阴影下的另一重真实。 信仰的松动: 考察了传统民间信仰、佛教、道教在北京的衰落与转型。新传入的宗教,如基督教,如何在知识精英和特定阶层中传播,以及这种信仰的更迭如何反映了人们对旧有秩序的疏离。 结语:未竟的现代化 《京城往事》最终落脚于对近代北京的复杂性进行总结。我们看到,北京的现代化并非一条平坦的直线,而是一个充满拉扯、妥协和文化挪用的过程。它在保留了深厚历史底蕴的同时,也吸收了外部的刺激,形成了自己独特的、充满张力的都市品格。本书的意义在于,通过聚焦于这一关键时期的生活细节和文化博弈,我们得以更全面地理解中国现代化的初始形态及其持久影响。

用户评价

评分

坦率地说,我是一个对细节要求极高的人,但这本书几乎在所有方面都超出了我的预期。从目录设计到页眉页脚的字体选择,都透露出一种对阅读体验的尊重。更难能可贵的是,作者在书中穿插了大量珍贵的剧照和手稿扫描件(虽然是以黑白形式呈现),这些视觉材料极大地丰富了文本的感染力。透过这些泛黄的图片,我仿佛能听到当年剧场里雷鸣般的掌声和压抑的叹息声。这本书成功地做到了“以小见大”,通过对一门艺术形式的深入挖掘,映射出整个民族在面对外侮时的精神面貌和文化韧性。它是一部优秀的文化史论,更是一曲献给那个时代所有不肯沉默的艺术家的赞歌,读完后让人心潮澎湃,久久不能平静。

评分

这本书的叙事视角非常独特,它没有采用宏大叙事的传统手法,而是聚焦于一个个具体的剧团、一个个鲜活的个体命运。我记得其中一章详细记述了某剧社在日军封锁下的艰难排练过程,那种物资匮乏、人心惶惶却依然要为一出戏的每一个音符、每一个走位精益求精的执着,读得我手心直冒汗。作者似乎对当时的社会环境有着近乎偏执的还原度,从舞台上演员的服装材料到台下观众的窃窃私语,都处理得一丝不苟,让人不禁感叹“文以载道”的真正力量。与我之前读过的同类书籍相比,这本书的优势在于它成功地将严肃的历史研究与引人入胜的故事性完美地结合在了一起,读起来完全没有负担,反而产生了一种强烈的代入感和历史责任感。它让我意识到,在那些宏大的战役报道背后,普通人的精神生活是如何被艺术滋养和支撑的。

评分

当我合上最后一页时,心中涌起的不是阅读完成后的满足,而是一种对逝去时光的深深敬意。这本书的学术严谨性毋庸置疑,每一个引用的文献和史料都经过了细致的考证,这使得它在学术圈内也必然会占有一席之地。然而,它最打动我的地方在于它所蕴含的人文关怀。它没有将话剧演员简单地塑造成脸谱化的英雄或受害者,而是展现了他们在复杂时局下的灰色地带——那些妥协、那些坚守、那些无可奈何的选择,都描绘得极其真实和立体。比如书中对几位重要戏剧家在不同政治立场下的心路历程分析,角度刁钻却又合乎情理,促使我重新审视了许多传统定论。这本书的价值,在于它撕开了历史的滤镜,让读者看到了那个时代文化工作者最为真实、最为脆弱也最为坚韧的一面。

评分

这本书的装帧设计着实让我眼前一亮,那种带着历史厚重感的封面材质,仿佛能让人触摸到那个风云激荡的年代。我本来以为这会是一本枯燥的学术著作,但翻开第一页,就被那种扑面而来的时代气息所吸引。作者的文字功底深厚,对于场景的描绘极为细腻,读起来完全不像在阅读历史资料,更像是在观看一部精心打磨的话剧。特别是对人物内心挣扎的刻画,那些在战火中依然坚持艺术理想的知识分子形象,跃然纸上,让人深思。我尤其欣赏其中对于舞台调度和灯光运用的文字描述,即使只是通过文字想象,也能感受到强烈的戏剧张力和情感冲击力。这本书不仅仅记录了话剧本身,更像是一部关于“如何在绝境中坚守文化灵魂”的史诗,每一个章节的过渡都处理得极为自然流畅,展现了作者深厚的文学素养和对那个特殊时期社会心理的深刻洞察。对于任何对早期中国现代戏剧史乃至上海文化史感兴趣的人来说,这都是一本不容错过的珍宝。

评分

这本书的结构布局堪称一绝,它并非简单的时间线索梳理,而是采用了主题式推进的方式,将不同时期、不同风格的话剧流派穿插对比,展现了上海话剧艺术在抗战中的演变轨迹和内在张力。我特别喜欢它对某些经典剧目片段的“解构式”分析,作者仿佛拿着一把手术刀,精确地剖析了这些剧作在特定历史语境下的社会功能和审美价值。这种分析既有高屋建瓴的理论高度,又不乏对具体文本细节的精准把握。对于那些习惯于快餐式阅读的读者来说,这本书或许需要慢下来细细品味,但一旦沉浸其中,你会被作者构建的那个知识世界深深吸引,仿佛置身于一个充满思想交锋和艺术创造力的剧场后台。它提供的不仅仅是知识,更是一种深度思考的范式。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