认知疗法:基础与应用(第二版)(万千心理)

认知疗法:基础与应用(第二版)(万千心理)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图书标签:
  • 认知疗法
  • 心理治疗
  • 认知行为疗法
  • CBT
  • 心理健康
  • 精神疾病
  • 临床心理学
  • 心理学
  • 万千心理
  • 第二版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思书屋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店铺: 义博图书专营店
出版社: 中国轻工业出版社
ISBN:9787501990238
商品编码:10883689701
包装:平装
出版时间:2013-06-01

具体描述



探寻心智的奥秘:一本关于人类思维模式与行为改变的深度探索 人类的情绪、思想与行为,构成了我们感知世界的独特滤镜,也深刻地影响着我们的人生轨迹。从童年时期对事物的初步认知,到成年后复杂的心理活动,我们独特的思维模式是如何形成,又如何在日常生活中运作,甚至在遇到挑战时触发怎样的心理反应?更重要的是,当我们感到困扰、焦虑,或被消极情绪所困扰时,是否有内在的力量可以帮助我们调整和重塑? 本书将带您踏上一段深入人类心智的旅程,不以任何既定的理论框架为束缚,而是以开放而审慎的态度,探索心智运作的内在机制。我们将从最基础的观察入手,审视那些我们习以为常的思维习惯。例如,我们如何解读一连串事件?为什么在面对相同的情况时,不同的人会产生截然不同的感受?这些“自动化思维”往往在我们意识层面之下悄然运作,却对我们的情绪状态和行为决策起着决定性的影响。我们将深入剖析这些思维模式的产生根源,探讨它们在成长过程中如何被塑造,以及它们如何像一根无形的丝线,牵引着我们的喜怒哀乐。 本书将特别关注那些在我们生活中反复出现、难以摆脱的消极思维模式。例如,过度概括、非黑即白思维、灾难化思维,以及那些让我们陷入自我怀疑的“应该”和“必须”。我们会通过大量的案例和情境模拟,展示这些思维模式在实际生活中的具体表现,以及它们如何成为我们情绪困扰的温床。我们将深入探究,为何某些人更容易陷入这些思维陷阱,而另一些人则能保持更灵活和积极的心态。这并非天赋使然,而是心智运作模式的差异。 然而,本书的重点并非仅仅在于揭示问题的存在,更在于探索解决之道。我们将邀请您一同思考,心智的这种运作模式是否可以被理解、被接纳,乃至被调整。如果我们的思维方式是后天习得的,那么是否也意味着它可以被后天改变?我们将以一种探索性的视角,审视那些能够引导我们调整认知,进而改变情绪和行为的可能路径。这并非鼓励刻意的压抑或忽视,而是倡导一种更具觉察力和建设性的方法。 本书将详细探讨“觉察”的力量。觉察,即是能够清晰地认识到自己的想法、感受和身体感觉,而不带评判地去观察它们。我们将引导读者学习如何培养这种觉察能力,从纷繁的内心世界中辨识出那些正在运作的思维模式,就像一位细致的侦探,捕捉每一个思想的蛛丝马迹。我们会提供一系列实用的方法和练习,帮助您在日常生活中逐步建立起这种觉察的习惯,让您能够更清晰地“看见”自己的心智活动。 一旦觉察到消极的或不恰当的思维模式,下一步便是挑战和重构。本书将深入剖析如何有效地挑战那些根深蒂固的负面想法。我们将探讨质疑的艺术,学习如何以一种理性、客观的方式,审视这些想法的真实性和有效性。我们将引导读者去寻找支持自己想法的证据,同时也不回避寻找反驳的证据,从而打破思维的僵化,让思维变得更加灵活和平衡。 此外,本书还将探讨如何发展出更积极、更具建设性的思维模式。这并非是强迫自己去“积极思考”,而是通过理解和实践,建立起一种能够更好地适应现实、更有效地解决问题的思维方式。我们将介绍一些可以帮助您构建更健康认知结构的策略,例如培养感恩之心、学习看到事物的多面性,以及发展出更具韧性的思维。 本书还将触及“信念系统”的深层探索。我们的许多认知模式,都源于更深层的核心信念。这些信念往往在童年时期形成,并成为我们看待自己、他人和世界的基石。我们将引导读者去审视这些可能已经不再适应当前生活,甚至阻碍我们成长的核心信念,并探讨如何温和而有效地对其进行更新。 在探讨心智调整的过程中,本书也将强调“行为的改变”与“认知的改变”之间的紧密联系。很多时候,僵化的思维模式会引导我们采取回避、拖延或冲动的行为,而这些行为反过来又会加剧我们的消极情绪,形成恶性循环。我们将探讨如何通过改变微小的行为,来带动认知和情绪的积极转变,形成良性循环。我们将引导读者思考,在面对困难情境时,有哪些更具建设性的行动选择,以及这些行动如何能够帮助我们重新认识情境,从而改变我们的感受。 本书还将关注“接纳”的重要性。在调整思维模式的过程中,我们难免会遇到挫折和反复。学会接纳自己的不完美,接纳暂时的困难,对于持续的成长至关重要。我们将探讨如何培养一种更具同情心和自我关怀的态度,让我们在探索心智奥秘的道路上,能够更加坚定和持久。 贯穿本书始终的,是一种温和而赋权的态度。我们相信,每个人都拥有调整和重塑自己心智的能力。本书的目的,是提供一套清晰的地图和实用的工具,帮助您更好地理解自己的心智世界,并在这个世界中找到属于自己的力量。我们将避免使用过于专业或难以理解的术语,力求用通俗易懂的语言,将复杂的心理学概念转化为可实践的智慧。 本书不是一本提供速效解决方案的指南,而是一场邀请您进行深度自我探索的旅程。通过对人类心智运作的深入理解,对消极思维模式的审慎剖析,以及对积极调整策略的细致探讨,我们希望能够帮助您更好地理解自己,更好地应对生活中的挑战,并最终活出更充实、更具意义的人生。我们将一同探寻,如何通过改变我们的思维方式,来改变我们的生活。

用户评价

评分

这本书对于“认知疗法中的挫折与困境”的坦诚探讨,让我感到非常真实和有共鸣。它并没有回避治疗过程中可能遇到的困难和挑战,反而将其详细列出,并提供了应对策略。我尤其印象深刻的是关于“阻抗”的讨论。过去我可能认为“阻抗”是来访者故意对抗治疗,但这本书让我明白,阻抗其实是一种自我保护机制,它可能源于对改变的恐惧、对未知的担忧,或者潜意识里对旧有模式的依赖。作者介绍了如何识别阻抗,比如回避谈论某些话题、质疑治疗师的建议、或者反复出现同样的困难等,并提供了如何以理解和接纳的态度去应对阻抗的策略,而不是去强迫或压制。这让我看到了,即使在治疗过程中遇到瓶颈,也是可以被理解和解决的。此外,书里还探讨了“治疗师的倦怠”和“治疗关系的挑战”,这些内容让我看到了治疗师的专业性和他们为此付出的努力。这种坦诚的叙述,让我觉得这本书非常全面,不仅仅是教我们怎么做,还让我们知道可能会遇到什么,以及如何去面对。它让我明白,改变的过程往往是曲折的,有起伏的,但只要我们能够理解这些挑战,并积极地去应对,就有可能最终克服它们。这种对“不完美”的承认,反而让我对CBT的疗效和持久性有了更深的信心,因为它更符合现实,更具有可操作性。

评分

我一直以为,心理治疗仅仅是治疗师与来访者之间的“对话”,但读了《认知疗法:基础与应用(第二版)》后,我才真正理解了“助人自助”的精髓。这本书在介绍CBT的治疗关系时,非常强调“合作性同盟”的重要性。作者指出,CBT不是一种“自上而下”的指导,而是治疗师与来访者共同探索、共同制定目标、共同解决问题的过程。这种“合作”体现在很多方面:比如,在初次评估时,治疗师会邀请来访者一起梳理当前的问题,并共同确定最需要解决的几个方面;在每次会谈开始时,会共同回顾上一周的“家庭作业”,并根据反馈调整计划;在每次会谈结束时,会共同总结会谈的要点,并布置新的“家庭作业”。这种“共同”的感觉,让我觉得非常有安全感和力量。我不再觉得自己是被动地接受治疗,而是积极地参与到自己的康复过程中。书中还详细阐述了“治疗师的移情和反移情”问题,这让我看到了治疗师也需要不断地自我觉察和反思,才能更好地服务于来访者。这种坦诚和专业,让我对心理咨询师这个职业有了更深的敬意。更让我感到欣慰的是,这本书并非仅仅是告诉我们“有什么技术”,而是深入浅出地讲解了“如何运用这些技术”。例如,在讲解“认知干预”时,作者不仅列举了提问的技巧,还强调了“倾听”的重要性,以及如何通过共情来理解来访者的感受。这种对细节的关注,让我觉得这本书非常实用,不仅仅是对专业人士,即使是对那些希望自我成长、帮助身边人的读者,也具有极高的参考价值。它让我看到了,一个好的治疗关系,是建立在信任、尊重和共同努力的基础上的。

评分

这本书在关于“证据搜集与检验”的论述上,让我感觉自己像是获得了一个强大的“侦探工具箱”。作者非常细致地讲解了在认知疗法中,如何将“搜集证据”和“检验证据”作为识别和挑战不合理信念的关键。这不仅仅是简单的“找证据”,而是包含了一系列的策略和技巧。例如,当出现一个负面想法时,我们要问自己:“这个想法有什么直接的证据支持?有没有反驳这个想法的证据?这些证据的可靠性如何?是否存在其他更符合证据的解释?” 这种细致的质询过程,让我意识到,很多时候,我们深信不疑的想法,其实是建立在非常薄弱的证据基础上的,甚至完全是空中楼阁。书里强调了“客观证据”的重要性,它区分了“事实”和“想法”。比如,“我考试没考好”是事实,而“我真是个笨蛋”则是想法。识别并区分这两者,是避免陷入认知扭曲的第一步。作者还介绍了如何进行“行为实验”来收集新的证据。比如,一个害怕社交的人,可以做一个小实验,比如主动和陌生人打招呼,然后观察对方的反应,而不是仅仅依赖于自己“他们肯定会觉得我很奇怪”的预设。这种基于实践的证据搜集,比单纯的思考更能有效地检验信念的真实性。这让我看到了,认知疗法不仅仅是“想”,更是“做”,通过行动来验证和修正我们的认知。这本书让我成为自己思想的“审判官”,学会用证据来审视和判断我的想法,而不是盲目地接受它们。

评分

这本书在“家庭作业”的设计和运用上,给了我非常深刻的启发。我一直觉得,“家庭作业”听起来有点像是在学校里才有的东西,但CBT中的“家庭作业”却完全颠覆了我的认知。作者非常详细地阐述了“家庭作业”在CBT中的核心作用,它不仅仅是为了巩固课堂上的学习,更是为了让来访者在日常生活中真正地去实践所学的技术,从而实现行为和认知的改变。书里列举了各种各样类型的家庭作业,从简单的“记录自动化思维日记”,到更复杂的“行为实验”,再到“识别认知扭曲的练习”。关键在于,这些家庭作业并不是“死记硬背”的任务,而是高度个性化的、根据来访者当前面临的具体问题和目标来制定的。例如,一个有社交焦虑的人,他的家庭作业可能是“在不回避目光的情况下,与一位熟悉的店员进行一次简短的对话”,而另一个有抑郁情绪的人,他的家庭作业可能是“在感到不想动的时候,强迫自己完成一项简单的家务,比如整理床铺”。这种“量身定制”的作业,让我看到了CBT的精细化和有效性。更重要的是,作者强调了“家庭作业”的“评估”过程。并不是简单地布置了作业,而是会在下次会谈中,与来访者一起回顾作业完成的情况,分析遇到的困难,总结学到的经验。这种“反馈-调整-再实践”的循环,让家庭作业真正起到了“助推器”的作用。它帮助我看到了,改变不是一蹴而就的,而是需要通过持续的、有意识的努力去实现的。这本书让我认识到,即使离开了治疗师的直接指导,通过认真执行这些“家庭作业”,我也能够成为自己成长的“主力军”。

评分

这本书的第二部分,详细地阐述了认知疗法(CBT)的具体技术和操作流程,这部分内容对我来说,不仅仅是理论的学习,更像是一本“行动指南”。作者在讲解每一种技术时,都非常有条理,并且配以大量的案例。我尤其对“行为激活”和“暴露疗法”印象深刻。之前我总觉得,只要在脑子里想得通透了,情绪自然就会好起来。但这本书让我明白,行为的改变同样是认知疗法中不可或缺的一环,甚至有时是先导。比如,当我感到抑郁的时候,我最不愿意做的事情就是社交或者参加活动,因为我觉得没精力、没心情,做了也只会更糟糕。而“行为激活”就正好是反其道而行之。它鼓励我即使在情绪低落的时候,也要主动去做一些能够带来积极感受的事情,即使一开始觉得提不起兴趣。书里强调,关键在于“行动”,而不是“感受”。通过行动,我们可以打破“越不想动越不想动”的恶性循环,重新获得掌控感,并逐渐发现一些活动本身带来的乐趣。这让我意识到,很多时候,我的“没心情”其实是一种消极的自我预言,而积极的行动反而能够改变我的心情,而不是反过来。而“暴露疗法”则让我看到了如何勇敢地面对那些让我感到恐惧和焦虑的事物。过去,我总是选择逃避,结果那些恐惧反而像野草一样越长越旺。书里详细解释了暴露疗法的原理,以及如何循序渐进地进行。它不是让你一下子就去面对最可怕的事情,而是从让你感到轻微不适的事情开始,逐渐升级,直到能够从容面对。这就像是在训练你的“抗压能力”,每次成功克服一点点恐惧,你的信心就会增长一点点。这种循序渐进、基于证据的干预方式,让我觉得即使是面对一些曾经让我束手无策的恐惧,也有了克服的可能。这本书让我明白,认知疗法并非仅仅是“思考”的艺术,更是“行动”的力量。

评分

这本书在探讨“认知疗法在不同障碍中的应用”这一部分,让我看到了CBT强大的普适性和灵活性。之前我可能觉得,CBT就是针对抑郁和焦虑的,但读到这里我才发现,它的应用范围远比我想象的要广泛得多。作者详细介绍了CBT如何应用于强迫症、创伤后应激障碍(PTSD)、进食障碍、边缘性人格障碍等多种心理问题。对于强迫症,书里解释了如何通过“反应阻止”来打破强迫思维和强迫行为的循环,这让我理解了为什么总是忍不住去做那些“没必要”的事情,以及如何才能停止。对于PTSD,作者介绍了“创伤焦点认知行为疗法”(TF-CBT),让我看到了如何帮助患者安全地处理创伤记忆,并重建对世界的安全感。尤其是提到“认知重构”在PTSD中的作用,让我明白了即使是那些令人痛苦的经历,也可以通过改变我们对它们的解读,来减轻其负面影响。我特别被书中关于“边缘性人格障碍”的应用所吸引。众所周知,边缘性人格障碍的治疗一直以来都比较困难,但作者介绍了辩证行为疗法(DBT),这是一种基于CBT并结合了正念、情绪调节和人际效能训练的技术,它为这一群体的患者带来了新的希望。看到CBT能够如此精细地、有针对性地去应对不同障碍的独特挑战,让我对这种疗法的深度和广度有了更深的认识。它不是一套僵化的理论,而是一个不断发展、不断精进的治疗体系,能够根据个体的具体情况进行调整和优化。这本书让我觉得,无论我遇到的具体困扰是什么,CBT都可能提供一条有效的路径去理解和解决问题,这给我带来了极大的信心和启发。

评分

《认知疗法:基础与应用(第二版)》这本书,从我这个普通读者的角度来看,真的像是打开了一扇通往内心世界的窗户,让我看到了那些平时被我忽略、甚至有些害怕触碰的角落。书的开篇就非常直接地阐述了“认知”这个概念,它不是我们随口说说的“想法”,而是更深层次的,关于我们如何解读事件、如何构建对自身、他人和世界的信念系统。读第一部分的时候,我尤其被“自动化思维”和“核心信念”这两个概念所吸引。自动化思维就像脑子里时不时冒出来的弹窗广告,不受控制,而且往往带着负面色彩,比如“我肯定不行”、“别人肯定觉得我很差劲”。起初我以为这些只是我偶尔的多愁善感,但书里解释了这些想法的根源往往在于更深层、更不易察觉的核心信念。这就好像一个庞大的冰山,我们看到的自动化思维只是露出水面的那一小部分,而真正支撑着它的,是水面之下的巨大冰块——那些我们从小到大、在经历中不断形成的关于“我是什么样的人”、“世界是危险的还是安全的”、“他人是值得信任的还是不可靠的”等等固有的判断。作者用了很多生动的例子,比如一个学生考试考砸了,自动化思维可能是“我真是个笨蛋”,而深层的原因可能是“我不够好,所以注定会失败”的核心信念。这种分析让我恍然大悟,原来很多时候,我们并不是真的“怎么样”,而是我们“认为”自己怎么样,然后这些“认为”又驱动着我们的情绪和行为,形成了一个恶性循环。尤其是在处理一些长期的、难以摆脱的负面情绪时,比如抑郁、焦虑,书里提供的框架让我看到了打破这个循环的希望。它不像一些心灵鸡汤那样空泛地鼓励“你要积极”,而是提供了一套清晰的、可以操作的思维模型,让我能够一步步地去剖析这些自动化思维的产生过程,去寻找它们背后隐藏的核心信念,并最终尝试去挑战和修正它们。这本书的严谨性也让我印象深刻,它不是凭空捏造理论,而是基于大量的研究和临床实践。即使是对于非心理学专业出身的我,也能在作者的引导下,逐渐理解这些复杂概念的逻辑和应用。

评分

深入到这本书关于“认知扭曲”的章节,我感觉像是照了一面全身镜,把我自己那些不自觉的、歪曲的思考方式暴露无遗。作者列举了很多常见的认知扭曲,比如“灾难化思维”、“非黑即白思维”、“读心术”等等,读的时候简直是每一点都戳中我的痛点。我一直以为我只是“想多了”,但看了书才明白,原来这些“想多了”是有具体模式的,而且这些模式正在悄悄地影响我的情绪和决策。举个例子,“灾难化思维”就是把一件小事想象得无比糟糕,好像天都要塌下来了。我经常会在接到一个不好的消息时,立刻开始想象最坏的结果,然后整个人就陷入恐慌和无助。书里用了一个很好的比喻,说这就像是让一个情节平淡的日常故事,瞬间变成了好莱坞大片里的末日场景。还有“非黑即白思维”,这让我觉得自己总是在极端之间摇摆,要么就是完美无缺,要么就是一败涂地,没有中间地带。这种思维方式让我很容易因为一点小小的失误就全盘否定自己,也让我很难接受事物本身的复杂性和模糊性。最让我感到“触目惊心”的是“读心术”,就是我总是觉得自己能准确地知道别人在想什么,而且这些想法通常是负面的。比如,别人只是没有立刻回复我的消息,我就开始脑补对方是不是觉得我很烦、是不是对我有什么意见。书里解释了这种想法往往是缺乏证据支持的猜测,但我们却深信不疑。作者并没有仅仅停留在列举这些扭曲,而是提供了非常实用的方法去识别和挑战它们。比如,当出现一个自动化思维时,就问自己:“有什么证据支持这个想法?有什么证据不支持这个想法?有没有其他更合理的解释?如果我的朋友遇到这种情况,我会怎么建议他?” 这种“思维辩论”的方式,虽然一开始听起来有点像是在跟自己较劲,但真的非常有效。它帮助我跳出固有的思维模式,用更客观、更理性的角度去审视我的想法,从而削弱它们的负面影响。我发现,很多时候,我之所以感到痛苦,并不是因为事情本身,而是因为我对事情的解读方式。这本书让我看到了改变这种解读方式的可能性,也给了我改变的勇气和方法。

评分

这本书关于“思维的根源——图式”(Schema)的讨论,为我打开了理解自身更深层次模式的新视角。在此之前,我可能只停留在自动化思维和核心信念的层面,但“图式”的概念则指向了更早期的、更具结构性的认知模式。作者将其比喻为我们内心世界的“蓝图”或者“操作系统”,这些图式在童年时期形成,并在之后的生活中深刻地影响着我们如何看待自己、他人以及周围的世界。比如,“缺陷/羞耻图式”让我总觉得自己不够好,做什么都带着负罪感;“不稳定/虐待图式”让我对亲密关系充满恐惧,总是在担忧被抛弃或受到伤害。让我印象深刻的是,书里不仅解释了图式的形成,更重要的是,它介绍了如何去识别和“重塑”这些图式。这不像改变自动化思维那样是“治标”,而是触及了更根本的“治本”。作者介绍了“图式疗法”的一些核心技术,比如“图式地图”、“认知重塑”、“情感体验”和“行为改变”等。这让我看到了,即使是那些根深蒂固的、仿佛与生俱来的负面模式,也是可以通过系统的干预来改变的。尤其是在处理一些长期存在的、难以摆脱的人格模式或关系困扰时,对图式的理解和干预显得尤为重要。它解释了我为什么总是重复犯同样的错误,为什么总是陷入相似的困境。这本书让我看到了,理解这些深层图式,是迈向更持久、更根本性改变的第一步,也是最关键的一步。它让我明白了,很多时候,我们所经历的痛苦,并非随机发生,而是深深根植于我们内心深处的那些古老模式。

评分

在阅读《认知疗法:基础与应用(第二版)》的过程中,我最受触动的一点是,这本书让我看到了“自我同情”的力量。在探讨“核心信念”和“图式”时,我常常会对自己过去的经历和行为感到自责和懊悔。比如,为什么我过去会那么愚蠢?为什么我没有早点认识到这些?但作者在讲解如何修正负面认知时,也常常穿插着对“自我关怀”和“自我接纳”的强调。这让我意识到,改变的核心不仅仅在于“挑战”和“修正”,更在于用一种更温和、更有同情心的方式来对待自己。当我意识到我的某些负面想法和行为是源于早年形成的“图式”时,我不再是简单地责怪自己“做错了”,而是更能理解“为什么我会这样做”。这种理解,就好像给内心那些受伤的“小我”提供了一个温暖的拥抱。书里提到了,很多时候,我们对自己的苛责,反而是加剧了负面情绪的循环。而通过练习“自我同情”,我们可以打破这个循环,用一种更积极、更有建设性的方式来面对自己的不足。比如,当我犯了一个错误时,我不再是立刻跳出“我就是个失败者”的自动化思维,而是可以对自己说:“没关系,每个人都会犯错,重要的是我从中学习并继续前进。” 这种将“自我批评”转化为“自我支持”的过程,是我在阅读本书过程中最大的收获之一。它让我看到,认知疗法不仅仅是一种技术,更是一种关于如何与自己和谐相处、如何与世界建立更健康连接的哲学。这种“以人为本”的视角,让这本书不仅仅是一本学术著作,更成为了一本指引我通往内心平静和成长的宝贵指南。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