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月一辑的《读库》系列丛书出版已近六年,以“有趣、有料、有种”的内容,精当的编排手段,厚重大气的装帧设计,扎实精致的印制质量,越来越受到业界和广大读者的好评,发行量稳步攀升,并被誉为“具含金量的mook出版物”,屡年获得各大媒体的年度好书奖项。
在中国,有一种人,他们很难形容自己的故乡,也很难准确地将自己与某座城市产生不可分割的血肉联系。他们来自于一个城市不是城市、乡村不是乡村的所在。他们曾拥有自己的学校,自己的银行,自己的礼堂,自己的社会,似乎除了火葬场之外,应有尽有。
他们所存在的地方通常都有一个代号,或者是385信箱,或者是406信箱。他们的周围通常都是山,以及广袤的农村。他们在蛮荒之地拉小提琴,在不为人所知的地带唱俄语歌曲,并将视线牢牢地锁定在大山之外,因为,他们相信自己是肩负崇高使命而来到这里。
他们是来自于上个世纪六十年代至八十年代的三线人。四百万知识分子、技术骨干,以及随后衍生出的数千万三线后代,他们在崇山峻岭之间构筑了至少两代人的生活。长期以来,他们沉默不语,世界便不为人所知。
从1964年开始,在其后五年时间里,先后有包括核工业、航天航空工业、兵器工业、电子工业、船舶工业、综合科研和实验基地在内的三百八十多个大中型建设项目,从沿海地区迁往三线。包括能源、电子、光学、机械等行业的二百多个新建项目,从1965年开始在三线地区同时动工兴建。第一批支援三线的科技人员、技术工人、管理干部,从沿海地区工业城市赶赴内地,成为这场大规模经济建设的中坚力量。在远离中心城市的荒山野岭之中,一次出现了人的踪迹,在荒僻、冷寂、亘古无人的所在,一个又一个三线企业在那里安营扎寨。
自1965年起,全国四百万知识分子与技术骨干开始不断接到调令以及谈话。
他们的一生,从此改变。
他们都是有名有姓的活生生的人。
上世纪五十年代末,围绕着“共产主义需要什么样的建筑”,三个被称为“公社大楼”的样板工程在北京破土动工。
关于公社大楼,作家史铁生在散文《九层大楼》里这样回忆当年老师在课堂上的描绘:“总之,那楼里就是一个社会,一个理想社会的缩影或者样板,那儿的人们不分彼此,同是一个大家庭,可以说他们差不多已经进入了共产主义。”
如今在广渠门内大街边显得落寞的安化楼,正是三座公社大楼之一,它曾经承载过意气风发的“首都和全国人民”对于共产主义生活的期盼。
半个世纪过去了。另外两座公社大楼,北官厅大楼与福绥境大楼,一个已拆迁,一个已面临拆迁。安化楼也正在慢慢老去,它的墙皮已经斑驳,老式的木框窗户上净是碎裂的玻璃,走廊天花板下拉满了电力电信明线。
或许在不久的将来,它就将带着那个时代特有的印记,消失在人们的视线中。
《过去的小学》和《儿童房里的启蒙运动》,写的都是小学和启蒙教育,一个是一百年前的中国,一个是将近二百年前的德国。在对比中,我们可以看到现代教育的艰难起步和灿烂童年。同时收录有德国大的三家博物馆——柏林国家博物馆、德累斯顿国家艺术收藏馆和巴伐利亚国家绘画收藏馆收藏的儿童启蒙读物原件内容。
李娟,汉族,1979年7月生于新疆阿勒泰地区一个叫做“车排子”的地方。这里之所以叫“车排子”,是因为在那一片近乎荒漠的戈壁中,一块车排子是方圆多少里之内有人类气息的物体。李娟父母在新疆长大,属建设兵团的第二代,原籍四川乐至。后因变故,李娟从小随母亲和外婆长大,母亲靠在牧区卖杂货抚养她成长,后来又开了裁缝店。李娟体弱且个小,但是性格极其倔强能干,自尊心也极强,从小就是家里的好帮手。一个汉族家庭常年追逐哈萨克牧民转场,一起漂泊迁移,清贫辛苦难以想象。但这对于有着感受天赋的李娟来说,却是看到这个不为人知的世界的角度。虽然她并未上过大学,常年在深山也缺乏对外界的了解和阅读,却在大自然中孕育了天籁一般的文字。她先在网络上发布这些文章,慢慢获得关注,陆续出版文集《九篇雪》、《我的阿勒泰》、《阿勒泰的角落》,以及马上要出版的《荒原的主人》、《羊道》。她的才华被很多读者誉为“精灵的吟唱”。许多人通过她的文字,对新疆阿勒泰这块地方产生强烈兴趣,他们希望去看看李娟和她所写的这片土地。但是,李娟并不太希望受到打扰,她依然过着之前的生活,极少接受采访。她的原话是:“不见网友。不见读者。不签名。交流限于网络,请保护我的安静,多谢。”
桑格格也是这样一名好奇的读者,她与李娟同年出生,同是四川女孩,曾用四川方言出版自传体小说《小时候》。李娟阅读过这本书,喜爱,她在这本书中找到了一些她对于遥远家乡四川的记忆,也对桑格格这个人产生好奇。相互好奇下,她们相约新疆相会,于是有了这篇两个人近距离接触的文章。
桑格格并没有告诉李娟,她其实患抑郁症一年多了。李娟看见的这个能吃能睡的家伙之前一直都厌食和失眠。桑格格和李娟在一起的半个月,她长了十一斤肉,回到北京之后也没有再服用治疗抑郁症的药物。她觉得她是见过新疆金秋和无边大漠的人,和以前不一样了。有时候哪怕天是灰的,但是毕竟太阳晒过,温暖不会那么快消失。
《读库1105》中同时收录了柴静老师对李娟文字的解读。三个女性的笔下,构成了一个较完整的李娟。
主编:张立宪,出版人,曾策划《大话西游宝典》、《独立精神》等书,他策划主编的《读库》系列丛书成为近几年书业亮点,本人获选《南方人物周刊》年度魅力人物、《中国经营报》“中国思想力人物”。
三线人 罗 尘
共产主义大楼 文:林 衍/ 摄:商华鸽 张嘉妍
过去的小学 国涌
儿童房里的启蒙运动 寇杜拉·比绍夫
王石凹 沈伟东
我们有足够的葵花子 桑格格
只是欢喜随意而至 柴 静
线索 张家荣
怕流水年华春去渺 树 眼
齐国往事 刘 勃
拿到这本新书的时候,说实话,我有点被它的封面设计给“劝退”了。那种极简到近乎冷酷的排版,让我一度怀疑里面是不是塞满了晦涩难懂的理论术语。但实际翻开后,我才发现自己错得离谱。这本书的结构设计简直是一门艺术,它巧妙地将复杂的议题拆解成了若干个可以独立阅读的模块,即便是零散的时间也能读进去。它的论证过程逻辑清晰得令人发指,每一步推导都像是在玩一场精密的数独游戏,每一步都必须准确无误,最终导向一个令人信服的结论。更难得的是,作者在严谨的学术框架下,依然保持着一种幽默感和克制,偶尔冒出的讽刺,像是给严肃的讨论穿上了一件轻快的薄纱,让阅读过程保持了一种轻松的张力。对于那些习惯了碎片化信息输入的人来说,这本书无疑是一剂强心针,它强迫你重新建立起系统思考的习惯,去关注事物之间的内在联系,而不是满足于表面的热点追逐。
评分老实讲,我这本书是冲着某个推荐人脉才买的,起初的阅读体验并不算愉快。开篇的几章,叙事视角转换得太快,人物关系错综复杂,我甚至得拿张白纸画思维导图才能跟得上趟。但坚持下来之后,我才领悟到,正是这种看似“不友好”的开场,为后续的宏大叙事做了扎实的基础铺垫。作者的野心很大,他试图构建一个极其庞大且自洽的世界观,每一个细节,无论多么微不足道,都服务于整体的架构。当故事发展到中后段,所有的线索开始汇聚,那些一开始看似无关紧要的插叙、旁白,突然爆发出巨大的能量,将整个故事推向高潮。这是一种高难度的写作技巧,需要读者有极大的耐心和专注力,但一旦你成功“登顶”,那种豁然开朗、对作者布局拍案叫绝的感觉,是无以复加的。这绝对不是一本可以边刷手机边读的书,它要求你全身心地投入,作为回报,它将给予你一个完整而震撼的体验。
评分这本厚重的精装书,拿到手里沉甸甸的,光是翻阅的触感就让人对里面的内容充满了期待。我记得当时是在一个细雨绵绵的周末,泡了一壶浓茶,才敢小心翼翼地打开它。初读之下,里面的文字仿佛带着一种陈旧而迷人的香气,不是那种纸张发霉的味道,而是一种历史沉淀下来的、知识的醇厚。作者的叙事节奏把握得极好,时而如涓涓细流,娓娓道来一个古老的故事,让你沉浸其中,感同身受;时而又像一声惊雷,陡然抛出一个令人深思的观点,让你不得不停下来,放下书卷,望向窗外,反复咀嚼。尤其欣赏其中关于那些被时代洪流裹挟的小人物命运的描摹,笔触细腻入微,没有宏大的口号,只有最朴素的人性挣扎与光辉。读完一个章节,合上书本,总感觉自己像是刚刚完成了一次漫长而充实的远足,虽然身体略感疲惫,但精神上却获得了极大的满足和拓展,仿佛打开了一扇通往更广阔世界的大门。这本书不是用来快速消费的,它需要时间和心境去品味,去反复咂摸那些藏在字里行间的深意。
评分我向来对那种喜欢堆砌辞藻、试图用华丽辞藻掩盖内容空洞的书籍敬而远之。然而,这本让我眼前一亮。它的文字力量不在于华丽,而在于一种近乎手术刀般的精准和穿透力。作者似乎毫不留情地撕开了我们习以为常的某些“常识”的伪装,直击问题的核心。每读到关键的转折点,我都会忍不住在心里大喊“原来如此!”那种茅塞顿开的畅快感,比任何娱乐小说带来的刺激都要持久得多。它不像教科书那样照本宣科,也不像一般随笔那样过于主观臆断,它更像是一位经验丰富的智者,坐在你对面,用最朴实无华的语言,向你阐述世界的运行法则。读完后,我发现自己看新闻的角度都变得不同了,那些原本模糊不清的社会现象,似乎一下子有了清晰的脉络可以循着去理解,这种思维层面的“升级感”是这本书给我带来的最大价值。
评分这本书的装帧设计其实很普通,甚至可以说有些朴素,让我一度担心内容是否也同样平淡无奇。但谁能想到,在这样的外表下,竟然蕴藏着如此丰富的情感张力呢?它更多的是一种“体验”的记录,而非纯粹的知识传授。作者用极其生活化的语言,描绘了在特定历史背景下,普通人如何坚守自己的底线,如何在巨大的压力下保持内心的温度。我读到一些情节时,不禁红了眼眶,不是因为矫揉造作的煽情,而是因为那种真实到令人心痛的共鸣——你知道,在世界的某个角落,某些人确实正在经历着这一切。它没有提供廉价的解决方案,也没有灌输空洞的希望,它只是忠实地呈现了生活的原貌,带着泥土的芬芳和汗水的咸涩。读完后,我没有立刻去整理什么笔记,只是静静地坐着,感受着那份沉甸甸的真实感,它让我对“活下去”这件事,有了更深一层的敬畏。
评分这个系列做得比较有文化深度,当然是要看的。
评分曾有人把我的一本书《世界如此险恶你要内心强大和李宗吾的厚黑学吴思的潜规则相提并论它们确实都残酷地说出了各自关注领域的真相我还阐述了一个破译我们为什么内心弱小容易被人在心理上吞食的秘密的概念社会价值排序
评分推荐,很好看,买的时候也很便宜
评分必读之经典,必阅之著作
评分这个美国人的洋药方,能不能治得了中国农村的土问题?
评分没人能解释藏人对家乡的热爱,就像无法解释对母亲的热爱。许多藏人对家乡的感情异乎寻常的深厚,这也许来源于独特的藏族文化:与现代社会相比,他们的生存不仅更依赖于自然的馈赠,而且与自然有更亲密、和谐的关系。不必说通灵的牛、马和狗,就是山、水、树木与草原,也被藏人赋予独特的内涵:它们也是生灵,是人类友好的邻居。还有,藏人之间的友好互助,加深了他们对家乡的依恋。 但对扎多来说,也许有更直接的原因:他在这里失去母亲,他对母亲的回忆,全部展现在这些高山和草原上。他只有站在那里,才能活生生地看到母亲。 等扎多走到山前,天已黑了,全村人正在开会,见扎多回来,许多女人哭了,上前摸摸扎多的衣服,拉拉他的手,请他住到自己家里。扎多高兴啊,他所有的小伙伴都在。“我再也不走了。”他对自己说。 扎多后来看《三毛流浪记》和((卖火柴的小女孩》,觉得自己的乡亲太伟大了。他虽是孤儿,但从没挨过饿,如果不是那些藏民,他早饿死了。
评分双11囤货用的,买完以后再看。
评分这个概念奇怪吗 不 想一下 为什么中国有如此漫长的专制统治呢为什么很多人特别能忍呢老百姓身上普遍有着羊性软弱忍耐温顺这种存在于大多数人身上的羊性正是社会性格
评分独立思考的基础本来就是个人化的“我”,不是“我们”,一个个只接受第二手印象的心灵才组成了“我们”,已经失去了自己感受的能力——一号召就合唱,一示意就鼓掌,一鼓动就爱,一不足就恨,一刺激就夸张,容易交出自我,容易接受蛊惑,轻易交出权利,轻易得出结论。(柴静《只是欢喜随意而至》)【20111127】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