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简介
《戴世强科技博文精选:与青年朋友谈科研与学习方略》抓住了青年人开始进入社会的两个最主要的方面进行讲解,即学习和研究。其实人类社会的进步,就是依靠的这两点,继承和创新。继承就是要学习,而创新就是要研究。所以它的意义远不仅仅是针对教育和科研行业的青年学子,它对于任何一个行业的青年同样有参考作用。因为处理好继承和创新的关系,实在是每一个年轻人所面对的最重要的问题。作者在这两个中心主题之外还增加了若干其他篇章,这些篇章有的言及科技道德、有的言及名人传记、还有若干图书序跋。这些篇章也都是关于学习和研究的,如果把本书的主题看做红花,它们则可以看做烘托本书的主题的绿叶,使主题更加突出和丰富多彩。
作者简介
戴世强,上海大学终身教授、博士生导师。1941年出生于浙江省定海县,1962年毕业于复旦大学数学系力学专业,1966年在中国科学院力学研究所研究生毕业(师从郭永怀教授)。1966年至1984年在中国科学院力学研究所等单位从事科研工作,1984年至今在上海大学上海市应用数学和力学研究所工作,曾任该所副所长。现任中国力学学会力学史与方法论专业委员会主任、上海市非线性科学研究会理事长,并任《上海大学学报(英文版)》主编、《水动力学研究与进展》编委会副主任、《应用数学和力学》常务编委。曾任中国力学学会副理事长,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数理学部第九、十届评审委员。
长期从事流体力学和应用数学研究,曾主持或参加30多个科研项目,其中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11项、国家973计划项目的课题1项,国家“攀登”计划子课题1项;所主持的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城市交通流研究”和“城市交通流非线性动力学特性研究”在结题时分获“A”级评价。已在国内外学术刊物上发表论文170余篇,出版专著、译著、编著10余种(逾600万字)。业余从事力学史与方法论研究,审订出版了《钱伟长的教育思想和治学理念》等著作。曾于1986年和1994年两获国家教委科技进步二等奖,1995年获周培源优秀水动力学论文奖,1999年获上海市“育才奖”,2003年获上海大学名师奖,2007年被评为全国模范教师。
目录
1 科研方略
1.1 科学创造十日谈
1.1.1 生生不息 刻意求新——创造概论
1.1.2 循序渐进 追求辉煌——创造的过程
1.1.3 不拘一格 全力创新——创新的类型
1.1.4 心无旁骛 争分夺秒——创造的时段
1.1.5 碧落黄泉 穷其究竟——创造的意境
1.1.6 摆脱窠臼 信马由缰——创造的精神
1.1.7 锐意创新 超凡脱俗——案例分析1:钱伟长的弹性圆薄板大挠度理论研究
1.1.8 冲破束缚 破旧立新——案例分析2:发现氧气的历程
1.1.9 抓住线索 穷追不舍——案例分析3:孤立波史话
1.1.10 专心致志 探微知著——案例分析4:发现X射线的故事
1.2 科研入门十日谈
1.2.1 投入科研要准备多久
1.2.2 揭穿了谜底的魔术不稀奇
1.2.3 摆脱“Yes, sir”的精神枷锁
1.2.4 谨防“老虎吃天”
1.2.5 科研的idea从何而来
1.2.6 怎样写开题报告
1.2.7 怎样进行文献调研
1.2.8 “应用数学过程”:一种科研“常规武器”
1.2.9 怎样进行数学建模
1.2.10 怎样进行数学建模(续)
1.3 基金申请十日谈
楔子:审时度势 用足机会
1.3.1 未雨绸缪 精心准备
1.3.2 通盘考虑 缜密选题
1.3.3 标新立异 务实创新
1.3.4 适当搭配 聚集队伍
1.3.5 认真设计 清晰铺陈
1.3.6 放眼四海 广结善缘
1.3.7 精准构思 言简意赅
1.3.8 字斟句酌 画龙点睛
1.3.9 形式清新 夺人眼球
1.3.10 心态平和 百折不回
附录:遵守规范 谨防超项
1.4 基金申请新议
1.4.1 吃透政策 投入竞争
1.4.2 八仙过海 各显神通
1.4.3 预留空间 择善加盟
1.4.4 一丝不苟 实现目标
1.4.5 着力提炼 拷问机理
1.4.6 反复推敲 力求完美
1.4.7 学习积累 贵在平时
1.5 论文写作浅谈
1.5.1 在“临门一脚”上狠下功夫
1.5.2 写论文“四戒”:戒杂、戒浅、戒乱、戒错
1.5.3 缜密构思 精心陈述
1.5.4 大师手笔 非同凡响
1.5.5 文题:画龙点睛 概括主题
1.5.6 摘要:言简意赅 提纲挈领
1.5.7 引言:开宗明义 引领全文
1.5.8 正文:逻辑严密 详略有致
1.6 论文投稿十日谈
1.6.1 学术论文功能的异化和改辙
1.6.2 不要把科技著述弄得面目可憎
1.6.3 怎样使论文投稿适得其所
1.6.4 怎样使论文投稿各得其所(续)
1.6.5 怎样使论文投稿适得其所(案例分析)
1.6.6 国刊?洋刊?
1.6.7 你写论文投稿前有“冷冻期”吗
1.6.8 谈老师给学生改文章
1.6.9 你怎样对待经修改的论文
1.6.10 怎样为学生修改科技论文
1.7 学术交流漫谈
1.7.1 怎样聆听学术报告
1.7.2 怎样做好口头表述
1.7.3 怎样在学术报告会上提问和答问
1.7.4 学术会议功能的异化和改辙
1.8 科研杂谈
1.8.1 吃着碗里的,看着锅里的——小议科研方向的转换
1.8.2 审时度势 量力而行——再议科研方向的转换
1.8.3 怎样面对科研的失败
1.8.4 林家翘先生提醒青年学者:不要“Garbage in,garbage out”
2 学习攻略
2.1 学习漫谈(名言篇)——大学问家的学问观浅评
2.1.1 学问改变气质——浅评培根的学问观
2.1.2 做学问像蚂蚁、蜘蛛,还是蜜蜂——再评培根的学问观
2.1.3 真理不是权威之女——三评培根的学问观
2.1.4 沉醉于科学之美——浅评居里夫人的学问观
2.1.5 非功利的献身精神——浅评爱因斯坦的学问观
2.1.6 宏观把握所献身的学科——二评爱因斯坦的学问观
2.1.7 负担过重必然导致肤浅——三评爱因斯坦的学问观
2.1.8 冲破传统观念的桎梏——四评爱因斯坦的学问观
2.1.9 自由探索 追求深邃——五评爱因斯坦的学问观
2.1.10 最重要的动机是乐趣——六评爱因斯坦的学问观
2.1.11 亮剑:唯理论的实在论——七评爱因斯坦的学问观
2.1.12 创造的原理存在于数学中——八评爱因斯坦的学问观
2.1.13 理论思维威力无穷——九评爱因斯坦的学问观
2.1.14 人贵有自知之明——浅评达尔文的学问观
2.1.15 实事求是 以勤补拙——浅评周培源的学问观
2.2 学习漫谈(励志篇)
2.2.1 从爱因斯坦的座右铭谈起
2.2.2 “为学正如撑上水船”
2.2.3 熟读精思 知行统一
2.2.4 夜读仍戒晏起,疑误定要力争
2.2.5 一个人知识再多也是沧海一粟
2.2.6 非学不可 非会不可 非行不可 非好不可
2.2.7 知为力——知识就是力量
2.2.8 别人浮躁我读书
2.2.9 快乐是成功之母——谈读书乐
2.2.10 怎样快乐读书
2.2.11 读书的三种境界:沉入、沉浸、沉醉
2.2.12 什么时候开始都不迟
2.2.13 研究生能掘得“第一桶金”吗
2.2.14 入晚,研究生在做什么
2.3 学习漫谈(谋略篇)
2.3.1 在高处立 着平处坐 向阔处行
2.3.2 稳扎稳打 循序渐进——从巴甫洛夫的临终遗言谈起
2.3.3 怎一个“专”字了得
2.3.4 日积月累 水滴石穿——谈熟读
2.3.5 “一目十行”做得到吗——谈快速阅读
2.3.6 学会“拦腰读”“跳着读”——兼案例分析
2.3.7 会当凌绝顶 一览众山小——谈博大精深
2.3.8 “里打进”和“外打进”——推介郑逸梅读书法
2.3.9 怎样才不会把学过的知识全还给老师
2.3.10 在大脑里“开中药铺”
2.3.11 多岐为贵 不取苟同
2.3.12 学问是用时间堆出来的
2.3.13 做学问贵在锲而不舍
2.3.14 大学里主要学什么
2.3.15 学分归学分 学问归学问
2.3.16 我的学习我做主
2.3.17 研究生应该主动设计自己的学习
2.3.18 研究生怎样设计自己的学习
2.4 学习漫谈(致知篇)
2.4.1 学真功夫 不学花拳绣腿
2.4.2 理工科学人缺少什么真才实学——谈学习真本事
2.4.3 别给一些术语吓住了——再谈学习真本事
2.4.4 量纲分析是锐利武器——三谈学习真本事
2.4.5 给理工科学人开一个数学学习科目清单
2.4.6 为年青学子开一张科学方法论读物清单
2.4.7 为年青学子开一张数理科学家传记清单
2.4.8 为年青学子开一张科学史读物清单
2.4.9 学一点形式逻辑
2.4.10 学一点汉语语法
2.4.11 学一点写作
2.4.12 学一点国史(外一篇)
2.5 外语学习方法十日谈
2.5.1 拒绝“Spoon-Feeding”
2.5.2 拒绝“投机”模式
2.5.3 拒绝“哑巴英语”
2.5.4 拒绝死记硬背
2.5.5 选词典用词典小贴士
2.5.6 推介季羡林先生的外语学习观
2.5.7 推介苏步青活学活用外语法
2.5.8 推介钱穆中年学英语的名著阅读法
2.5.9 推介钱伟长学英语的拆字法
2.5.10 推介随时随地学习外语法
……
3 科海随笔
4 寄语学子
5 书评序
前言/序言
戴世强科技博文精选:与青年朋友谈科研与学习方略 epub pdf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4
戴世强科技博文精选:与青年朋友谈科研与学习方略 下载 epub mobi pdf txt 电子书 2024
评分
☆☆☆☆☆
评分
☆☆☆☆☆
书部分内容值得看。
评分
☆☆☆☆☆
由于我现在是失业青年,心情浮躁、这篇文章条理不清。这本书是极好的书,详尽的讲解了国文读写两个方面。但我不能细细体会其中提及的读书、写文章的种种关窍。还期在即、略作小记,算没有白见识一番名家手段。
评分
☆☆☆☆☆
由于我现在是失业青年,心情浮躁、这篇文章条理不清。这本书是极好的书,详尽的讲解了国文读写两个方面。但我不能细细体会其中提及的读书、写文章的种种关窍。还期在即、略作小记,算没有白见识一番名家手段。
评分
☆☆☆☆☆
买这本书前一天,我才参加完一场机关工作人员招聘考试。其要求写议论文。我犯得就是“不留天地头,不空出行间的空白,把大大小小的字铺满了三张信笺”的毛病。没有入围面试,也是理所当然的。至于说“用词、用语不适当;意义的欠缺和累赘;意义不连贯,欠照应。”那就更多了。不过这也不是单凭文法就能补齐的。比如第一篇要我写建设全国文明城市的意义,第二篇要我写建设幸福无锡的方法。我无知、无情、无意。写出来的和材料给出的一般胡说八道,只能把一点意思翻来覆去的说,自然累赘而又欠照应。可见“功夫在诗外”。“新闻联播一千日,不作申论也会编。”确实是有道理的。
评分
☆☆☆☆☆
像这样的老师太好了,有一本在手,搞科研不愁
评分
☆☆☆☆☆
书部分内容值得看。
评分
☆☆☆☆☆
戴老师的书,一直比较关注!
评分
☆☆☆☆☆
要想写好,我想第一得努力地去生活、去观察。比如这回坐T110和T109往返于无锡和北京、我才明白什么叫穷困:一百六十多个人困在定员112人的车厢里。这点见解,才叫深刻。至于周乐华那种读书触发,我觉得是“思而不学则殆”。“我听见夜半的鸡声,不禁想到革命者的呼号”。好像没什么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