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接触过不少鼓谱和教程,它们往往有一个通病:对鼓的各个部件的重视程度极不平衡。很多教材恨不得把所有篇幅都用在军鼓和底鼓上,而对镲片的运用轻描淡写,仿佛镲片只是用来收尾和提示速度变化的工具。然而,这本书的编排,体现了对整套鼓组的整体考量。我特别赞赏其中关于Ride Cymbal(节奏镲)运用的那几个章节。作者没有满足于基础的“八分音符”或“切分节奏”,而是深入探讨了如何通过敲击Ride的不同区域(碗、铃、边缘)来创造出不同的音色颗粒感,以应对从柔和的爵士小品到强劲的摇滚Power Chord的不同需求。光盘中的音轨完美地演示了这一点,你甚至可以清晰地分辨出,当鼓手敲击Ride的边缘时,那种金属的“嘶嘶声”是如何穿透混音,为音乐增添亮度的。这种对细节的极致追求,让我的鼓声不再是“一团模糊的响声”,而是真正拥有了清晰的轮廓和情感色彩。对于希望提升现场音色表现力的鼓手来说,这本书的这部分内容,简直是无价之宝,它真正实现了“特色”的内涵——不在于炫技,而在于用恰当的音色表达恰当的音乐情绪。
评分这本《特色鼓手速成(附光盘)》的封面设计,坦白说,第一眼吸引我的并非它那略显陈旧的字体排版,而是封面上那副充满力量感的鼓槌特写。我抱着一种“死马当作活马医”的心态翻开了它,毕竟我已经在基础的节奏练习上卡壳好几个月了,总是感觉自己的演奏缺乏一种“灵魂”。书的第一部分,关于基础手型和基本功的讲解,出乎意料地扎实。它没有陷入那种枯燥的、教科书式的理论堆砌,而是用大量的图示和清晰的步骤,将那些原本晦涩难懂的技巧拆解得非常细致。尤其是对于“手指的独立控制”那几章,作者仿佛化身为一位在录音棚里面对面指导你的资深乐手,他会告诉你,手腕放松到什么程度才不会僵硬,手指的支撑点在哪里能爆发出最大的力度和控制感。我按照书中的建议调整了自己的握棒方式后,立刻感受到了差异——原本打出来的音色总是偏“闷”,现在变得清脆而富有弹性。光盘的同步练习材料也异常给力,不仅音质无可挑剔,而且包含了从慢速到常速的多种版本,这对于习惯了跟着节拍器“硬磕”的我来说,简直是福音。这种循序渐进、注重实操体验的编排方式,让学习过程不再是痛苦的煎熬,而更像是一场充满发现的探索之旅。虽然这本书的书名听起来像是主打“花哨技巧”,但它真正做到的,是为你打下坚如磐石的基础,让你有能力去驾驭任何“特色”的风格。
评分对于我这种业余爱好者来说,最大的障碍往往不是技巧本身,而是如何将那些零散的知识点整合起来,形成自己独特的演奏风格。很多时候,我感觉自己像个拼贴匠,生硬地把A歌的某些部分和B歌的某些技巧拼凑在一起,听起来总是不伦不类。《特色鼓手速成》在这一点上做得非常人性化。它在每介绍完一项核心技巧后,都会紧接着给出几个“风格迁移”的范例。比如,学习了切分节奏后,它会展示如何将这个切分用在放克(Funk)的紧凑感中,紧接着又展示如何将其运用到拉丁(Latin)音乐的松弛律动中。这种对比和延伸,极大地拓宽了我的音乐思维。光盘里的音频资源质量极高,不仅仅是鼓的录音,连带的伴奏部分,它的动态范围和清晰度都非常专业,这让我有信心将自己的练习录制下来,与书中提供的参考版本进行细致的对比分析。很多书只教你怎么做,这本书则引导你去思考“为什么这样做”。它让你从一个机械的执行者,慢慢转变为一个有思考的音乐构建者。这种深层次的引导,让这本书的价值远超其标价。
评分当我拿到这本书时,我正在为一场即将到来的乐队排练感到焦虑。我们的风格偏向后摇滚和一些带有实验性质的融合爵士,对鼓手在动态控制和音色变化上要求极高。市面上很多速成教材,要么是专注于重金属的Blast Beat,要么是死扣传统的放克节奏,真正能涵盖这种“跨界”需求的凤毛麟角。这本书的“特色”部分,恰恰满足了我的饥渴。它没有提供一堆固定的、照本宣科的“花样”,而是深入剖析了如何从一个基础律动(Groove)出发,通过细微的动态调整和对镲片/军鼓音色的巧妙运用,构建出富有情绪张力的段落。比如,书中对“Ghost Note”在不同速度下的处理,提供了好几个不同层次的练习范例,这些都不是那种教科书上标配的“弱音”,而是真正融入律动骨架的呼吸点。光盘中的示范演奏,听起来极其自然,没有那种刻意的“炫技感”,完全是音乐服务于情感的体现。我特别喜欢其中关于“如何用踩镲创造空间感”的章节,作者引导我们思考,在低音鼓和军鼓不发力的间隙,如何利用踩镲的开合和脚跟的轻点,来填充“空气”,让整个节奏听起来更立体、更有层次。这种对细节的关注,对于追求现场氛围感的鼓手来说,价值千金。
评分说实话,我买这本书的初衷,其实是对“速成”这两个字抱持着一种怀疑态度的。我担心它会像很多网络课程一样,教你几个看起来很酷炫的填充(Fill-in),但一旦用在实际演奏中,就会显得格格不入,生硬得像个机器人。然而,这本《特色鼓手速成(附光盘)》彻底颠覆了我的固有印象。它的结构设计非常巧妙,并非线性地从A到Z,而是采用了模块化的学习路径。你可以根据自己的薄弱环节选择切入点。我发现自己最不擅长的是对不同速度下的节奏精准度控制,特别是涉及到附点和三连音的交替时,总会不自觉地偏快或偏慢。书里针对这一点设计了一个“时间感矫正训练营”,它不只是简单地放慢节拍器,而是要求你在保持均匀踩踏的同时,在特定的小节内强制性地加入三连音的切分,这种“强迫训练”虽然过程有些折磨人,但效果立竿见影。光盘里的伴奏轨也是一大亮点,它们不是那种单调的“鼓+贝斯”组合,而是包含了吉他、键盘的完整乐队情境,这迫使你必须学习如何在复杂的音乐织体中找到自己的位置,而不是孤立地打你的鼓。这本书,与其说是“速成”,不如说是一本“高效率的实战模拟器”。
评分原本以为光碟是有图文的。可看了什么都没有。就是放了半天声音出来。
评分原本以为光碟是有图文的。可看了什么都没有。就是放了半天声音出来。
评分原本以为光碟是有图文的。可看了什么都没有。就是放了半天声音出来。
评分原本以为光碟是有图文的。可看了什么都没有。就是放了半天声音出来。
评分原本以为光碟是有图文的。可看了什么都没有。就是放了半天声音出来。
评分原本以为光碟是有图文的。可看了什么都没有。就是放了半天声音出来。
评分原本以为光碟是有图文的。可看了什么都没有。就是放了半天声音出来。
评分原本以为光碟是有图文的。可看了什么都没有。就是放了半天声音出来。
评分原本以为光碟是有图文的。可看了什么都没有。就是放了半天声音出来。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