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輯推薦
同一個鞦韆架上的童年,截然兩種的人生旅途,張愛玲唯一的弟弟迴憶姐弟身世,傢庭變故,人世滄桑……
內容簡介
《我的姐姐張愛玲》是現代著名作傢張愛玲的弟弟張子靜先生,以親曆親聞的特殊身份,迴憶姐姐張愛玲的傢庭、生活經曆和所接觸的人和事。同一個鞦韆架上的童年,截然兩種的人生旅途,張愛玲唯一的弟弟迴憶姐弟身世,傢庭變故,人世滄桑……
姐姐和我都無子女。她安詳辭世後,我更覺得應該及早把我知道的事情寫齣來。在姐姐的生命中,這些事可能隻是幽暗的一角,而曾經在這個幽暗角落齣現的人,大多已先我們而去。如今姐姐走瞭,我也風燭殘年,來日苦短。如果我再不奮力寫齣來,這個角落就可能為歲月所深埋,成瞭永遠無解之謎。(張子靜)
想起張愛玲,總是想起鑽石。因為張愛玲的光芒,是一種鑽石的光芒。鑽石棱角分明,也耀眼迷離、昂貴稀有,也奪人魂魄。張愛玲無須佩戴鑽石,她本身就是一粒鑽石……一粒鑽石瞭政治魔障,穿越瞭時光隧道,在寫過《封鎖》也被封鎖過的中國大地,再度熠熠生輝……人們看到的,也許隻是她的鑽石光芒,我看到的,是那地層之下的無盡煎熬。(季季)
作者簡介
張子靜,1921年生於上海市,聖約翰大學經濟係肄業,曾任職中央銀行揚州分行、無锡分行,1949年後在上海浦東郊區任小學語文教師及中學英文教師,1968年底自黃樓中學退休。
季季,本名李瑞月,颱灣省雲林縣人,1945年生。1963年省立虎尾女中畢業,放棄人學聯考參加救國團文藝寫作研究隊,獲小說組比賽冠軍。1964年3月月開始專業寫作,6月成為一批皇冠基本作傢。專業寫作十四年。1988年美國愛荷華大學“國際寫作計劃”作傢。1978年進入新聞界服務。曾任《聯閤報》副刊組編輯;《中國時報》副刊組主任兼《人間》副刊卡編;時報齣版公司副總編輯;《中國時報》主筆。2005年2月自《中國時報》退休。齣版小說《屬於十七歲的》、《異鄉之死》、《拾玉鐲》;散文《夜歌》、《攝氏20-25度》;傳記文學《我的姐姐張愛玲》(張子靜閤著)、《休戀逝水——顧正鞦迴憶錄》等十餘冊。豐編1976年、1979年、1986年、1987年年度小說選(爾雅版),1982年颱灣散文選(前衛版)等十餘冊。
內頁插圖
精彩書評
姐姐和我都無子女。她安詳辭世後,我更覺得應該及早把我知道的事情寫齣來。在姐姐的生命中,這些事可能隻是幽暗的一角,而曾經在這個幽暗角落齣現的人,大多已先我們而去。如今姐姐走瞭,我也風燭殘年,來日苦短。如果我再不奮力寫齣來,這個角落就可能為歲月所深埋,成瞭永遠無解之謎。
——張子靜
想起張愛玲,總是想起鑽石。因為張愛玲的光芒,是一種鑽石的光芒。鑽石棱角分明,也耀眼迷離、昂貴稀有,也奪人魂魄。張愛玲無須佩戴鑽石,她本身就是一粒鑽石……一粒鑽石瞭政治魔障,穿越瞭時光隧道,在寫過《封鎖》也被封鎖過的中國大地,再度熠熠生輝……人們看到的,也許隻是她的鑽石光芒,我看到的,是那地層之下的無盡煎熬。
——季季
目錄
前言
如果我不寫齣來
一章 傢世
張傢、李傢、黃傢、孫傢
第二章 童年
成長與創傷
第三章 青春
逃齣我父親的傢
第四章 早慧
發展她的天纔夢
第五章 成名
命中注定,韆載一時
第六章 盛名
約稿被拒始末
第七章 萎謝
悲壯與蒼涼
第八章 永彆
離婚與離國
第九章 故事
《金鎖記》與《花凋》的真實人物
第十章 結局
敗傢與解放
附錄一 我與張愛玲的垃圾
附錄二 張愛玲生平?作品年錶
初版後記
尋訪張子靜,再見張愛玲
新版後記
夢幻城堡仰望鑽石城堡囝
張愛玲為什麼要銷毀《小團圓》
精彩書摘
一章 傢世·張傢、李傢、黃傢、孫傢
“我沒有寫曆史的誌願,也沒有資格評論史傢應持何種態度,可是私下裏總希望他們多說點不相乾的話。現實這樣東西是沒有係統的,像七八個話匣子同時開唱,各唱各的,打成一片渾沌。”
——張愛玲《燼餘錄》(一九四四年二月)
以前評介我姐姐的文章,或多或少都會提到她的顯赫傢世。這可能因為與她同時代的作傢,沒有誰的傢世比她更顯赫。我們的祖父張佩綸,光緒年間官至都察院侍講署佐副都史,是"清流黨"的要角;我們的祖母李經(菊耦)則是李鴻章的大女兒。李鴻章在朝四十餘年,官至文華殿大學士,無日不在要津。簽訂《馬關條約》、《中俄密約》、《辛醜條約》,都是這位北洋大臣的“功績”。中外人士提起清末政治人物,李鴻章的知名度,可說無人能齣其右。
但是要詳析我姐姐的傢世,不應止於父係的張傢和李傢。母係的黃傢——首任長江水師提督黃翼升,以及後母係的孫傢——任北洋政府國務總理孫寶琦,也都間接或直接地對我姐姐有所影響。或許因黃、孫兩傢較不為人知,評介我姐姐的文章幾乎從未提到他們。我們要尊重客觀存在的事實就不能有所偏差,留下缺憾。所以,開頭的一章,我要介紹張傢和李傢,也要介紹黃傢和孫傢。
張佩綸纔大心細,詞鋒可畏,可惜性格躁進。
我的祖父張佩綸(一八四七—一九○三),字幼樵,原籍河北豐潤。他纔思敏捷,自視甚高;有筆如刀,恃纔傲物,因而在官場得罪瞭不少人,弄得中年罷官,抑鬱以終。
祖父早年生活貧睏,苦讀齣身。我的曾祖父印塘(一七九七—一八五四),字雨樵,曾任安徽按察史。太平天國時期,李鴻章於一八五三年返迴安徽辦團練,"與印塘曾共患難"。這是我祖父後來成為李鴻章東床快婿的原因之一。
一八五四年,印塘因積勞成疾,逝於任上,終年五十七歲。那一年“佩綸方七歲,轉徙兵間十餘年,操行堅卓,肆力為經世之學”;一八七○年(二十三歲)中舉;次年登進士,“授編修充國史館協修官”。一八七五年升侍講,任“日講起居注官”,直諫朝政,聲譽日隆。後來並擢升為侍講學士及都察院侍講署佐副都史,派在總理各國事務衙門行走,內則不避權要,外則論議鋒厲,滿朝側目。
我祖父看到清末的政治腐敗,一心為國;個人則為官清廉,生活窮睏,常吃稀飯。據曾樸在《孽海花》中所述,他在大和殿大考,一揮而就,首先交捲。不日發榜,名列榜首。當時京中對他的批評是“詞鋒可畏,是後起的文雄”;“纔大心細,有膽有勇,可以擔當大事,可惜躁進些”。他授瞭翰林院侍講學士後,洪鈞登門道賀,傢中竟沒米煮一鍋乾飯待客,隻得叫僕人拿棉袍去典當,買些菜、飯迴來。
在華所見大臣,忠清無氣息者惟佩綸一人。
洪鈞未上門之前,本就有米店來討債,弄得狼狽不堪。受此刺激,他想到“那些京裏的尚侍,外省的督撫,有多大能耐呢?不過頭兒尖些,手兒長些,心兒黑些,便一個個高車大馬,鼎烹肉食起來!我哪一點兒不如人,就窮到如此?”又聽說“浙閩總督納賄買缺”,“貴州巡撫侵占餉項”;還有“赫赫有名的直隸總督李公許多驕奢罔上的款項”,便夾著一股憤氣,寫瞭一封奏摺。次日消息見報,轟動滿京城。
侖樵自那日上摺,得瞭個采,自然愈加高興。橫竪沒事,今日參督撫,明日參藩臬,這迴刻六部,那迴刻九卿,筆下又來得,說的話鋒利無比,動人聽聞……半年間那一個筆頭,不知被他拔掉瞭多少紅頂兒,滿朝人人側目,個個驚心……米也不愁沒瞭,錢也不愁少瞭,車馬衣服也華麗瞭,房屋也換瞭高大的瞭,正是堂上一呼,堂下百諾,氣焰熏天。
——《孽海花》
那時慈禧垂簾聽政不久,為瞭樹立開明君主的形象,廣開言路,博采眾議,籠絡人心。我祖父的犀利文筆,得到當時軍機首輔—恭親王—奕和另一位軍機李鴻藻(李石曾之父)的賞識,逐步升至侍講署佐副都史。
《清朝野史大觀》裏說,當時京中和祖父一樣勇於直諫的還有張之洞、陳寶琛、潘祖蔭、寶廷、黃體芳、劉恩溥、鄧承修等人:“號曰清流……彈擊不避權貴,白簡朝入,鞏帶夕褫,舉國為之震竦……豐潤喜著竹布衫,士大人爭效之……”他們並在明儒楊福山的故宅“鬆筠庵”設瞭一個"諫草堂",有什麼論列就集閤在那裏討論。
我祖父當時參奏的案子,轟動的是戶部尚書王文韶核準雲南報銷受賄六百萬兩和另一位京官大員萬青藜昏瞆顢頇,濫竽朝政。結果王文韶被罷官迴原籍,萬青藜也被免職。
另外他也上瞭很多有關軍事、國防的奏摺。美國駐華大使楊約翰曾對人說:“在華所見大臣,忠清無氣習者惟佩綸一人。”
但祖父與“清流黨人”的勇於直言,到底得罪瞭很多人,埋下他日後被罷官的禍根。
赴馬尾上任,“豐潤過上海,中外人士仰望豐采”。
一八八四年中、法軍在越南起衝突,我祖父與清流黨人竭力主戰。北洋大臣李鴻章為瞭保存實力不願輕啓戰端,委麯求全仍然交涉失敗。法國不僅侵占瞭越南,而且窺伺颱灣,把軍艦停泊在福建馬尾口外以為威脅。山西、北寜陸續失守之後,國威大損,慈禧震怒,就撤瞭奕的軍機首輔之職,改以她的妹婿醇親王奕任軍機首輔。其中的一位軍機大臣孫毓汶就嚮奕齣謀劃策,把清流黨的幾位主將都派到外省任官,以免他們的直言在京乾擾朝政。張之洞被派為廣東總督,陳寶琛也以南洋大臣會辦海防事宜派到廣東。我祖父則以三品欽差大臣會辦海疆大臣的名義被派到福建馬尾督軍。
又有一說是李鴻章很賞識這位故舊之子的文采,見他時常發錶有關軍事、國防的高見,以為他能文又能武,想藉此機會厚植他的實力,以為來日北洋大臣的繼任人選。祖父齣京前去嚮慈禧叩彆,聆聽聖訓,慈禧也對他的纔乾訓勉有加,寄予厚望。所以“豐潤過上海,中外人士仰望豐采”。
“以詞臣而任軍機”,不戰而敗,顔麵盡失。
那時我祖父正當英年(三十七歲),躊躇滿誌,“以詞臣而任軍機”,也頗想有一番作為。
但他並無軍事、國防的實務經驗。放言高論和實際執行到底有一段距離。他帶著慈禧的聖訓和李鴻章的厚勉南下,誌得意滿,眼高於頂,沒把那些地方官放在眼裏。對於福建巡撫張兆棟、船政大臣何如璋的實務建言不予理睬,僅靠北京來的上諭和李鴻章的電報作為他布置戰守的依據。終緻中法之戰馬尾一役,不戰而敗,張佩綸"所部五營潰,其三營殲焉";"海上失瞭基隆,陸地陷瞭諒山",顔麵盡失。《孽海花》裏對此有如下之描述:
侖樵左思右想,筆管兒雖尖,終抵不過槍杆兒的凶;崇論宏議雖多,總擋不住堅船大炮的猛,隻得冒瞭雨,赤瞭腳,也顧不得兵船沉瞭多少艘,兵士死瞭多少人,暫時退瞭二十裏,在廠後一個禪寺裏躲避一下。等到四五日後調查清楚瞭,纔把實情奏報朝廷。朝廷大怒,不久就把他革職充發瞭。
三錢鴉片,死有餘辜;半個豬蹄,彆來無恙。
關於馬尾敗戰的羞辱,直到一九九五年九月二十七日,還有唐振常先生在上海《新民晚報》發錶《張佩綸徒事空談》的文章。文中有言:“戰之先,佩綸嘗作大言,謂敗當以三錢鴉片殉難。及敗,攜豬蹄途中大嚼。於是時人為聯曰:三錢鴉片,死有餘辜。半個豬蹄,彆來無恙。”
這段話是否屬實,隻有留待史傢考證。作為張傢的後代,看到時人撰文仍如此嘲諷祖父,我的感覺自是很難堪的。
迴到天津未及半月就訂妥姻緣。
一八八四年我祖父被發配到邊寨張傢口,繼室邊粹玉與元配硃芷薌(卒於一八七九年)所生之子誌滄、誌潛(仲照)並未隨行。他在塞上讀書著述自遣。當時所讀多為漢晉隋唐諸子百傢,並寫成《管子學》二十四捲。一八八六年,邊粹玉在京病逝,一八八八年戍滿,李鴻章於二月十七日“分俸韆金,以資歸葬”。我祖父乃於四月十四日返抵津門,在李鴻章都署內協辦文書,掌理重要文件。四月二十七日,李鴻章緻函颱灣巡撫劉銘傳,提到我祖父與其女的婚事:“幼樵塞上歸來,遂托姻親,返仲蕭於張掖,至歐火於許昌,纍世舊交。平生期許,老年得此,深愜素懷。”由是觀之,我祖父返津未及半月,就與李鴻章的女兒李經(菊耦)訂妥姻緣。那年我祖父四十一歲,祖母二十二歲。
《孽海花》裏說,李鴻章的夫人趙繼蓮為瞭他要把有纔有貌的女兒許配給一個相差十九歲的“囚犯”做繼室,曾經痛罵李鴻章“老糊塗蟲”,哭鬧著不願認這門親。但李菊耦對母親說:“爹爹已經許配,就是女兒也不肯改悔!況且爹爹眼力,必然不差的。”他的夫人也隻好罷瞭。
論材宰相籠中物,殺賊書生紙上兵。
曾樸在《孽海花》裏,形容我的第三祖母李菊耦"眉長而略彎,目秀而不媚,鼻懸玉準,齒列貝編";"貌比威、施,纔同班、左,賢如鮑、孟,巧奪靈、蕓,威毅伯(編按:指李鴻章)愛之如明珠,左右不離"。並引瞭兩首我祖母作的詩來印證她的纔華,說我祖父就是見瞭這兩首詩,對她傾倒不已。
一首
基隆南望淚潛潛,聞道元戎匹馬還;
一戰豈容輕大計,四邊從此失天關。
焚車我自寬房琯,乘璋誰教使狄山;
宵盰甘泉猶望捷,群公何以慰龍顔。
第二首
痛哭陳辭動聖明,長孺長揖傲公卿;
論材宰相籠中物,殺賊書生紙上兵。
宣室不妨留賈席,越颱何事請終纓;
豸冠寂寞犀渠盡,功罪韆鞦付史評。
前言/序言
張愛玲散文集《流言》的一篇文章是《童言無忌》,發錶於一九四四年五月的《天地》月刊。那篇文章共有五個子題:錢、穿、吃、上大人,弟弟。
我的弟弟生得很美而我一點也不。從叫,我們傢裏誰都惋惜著,因為那樣的小嘴、大眼睛與長睫毛,生在男孩子的臉上,—簡直是白糟蹋瞭。……有一次,大傢說起某人的太太真漂亮,他問進:“有我好看麼?”大傢常常取笑他的虛榮心。
他妒忌我畫的圖,趁沒人的時候拿來撕瞭或是塗上兩道黑杠子。我能夠想像他心理上感受的壓迫。我比他大一歲,比他會說話,比他身體好,我能吃的他不能吃,我能做的他不能做。
有瞭後母之後,我住讀的時候多,難得迴傢,也不知道弟弟過的是何等樣的生活。有一次放假,看見他,吃瞭一驚。他變得高而瘦,穿一件不甚乾淨的籃布罩衫,租瞭許多連環圖畫來看……大傢紛紛告訴我他的劣跡,逃學、忤逆、沒誌氣……
2
張愛玲筆下的那個“很美”而“沒誌氣”的弟弟,就是我。
我今年七十四歲,住在上海市區的一間小屋裏;是個退休十年的中學英文教員。
我姊姊發錶《童言無忌》那篇文章時,二十四歲,是上海紅的專業作傢;我二十三歲,因身體不好自聖約翰大學經濟係輟學,尚未正式工作。那時看到姊姊在《弟弟》裏對我的贊美和取笑,並投有高興,也沒有生氣。甚至看到文章的結尾:“他已經忘瞭那迴事瞭。這—類的事,他是慣瞭的。我沒有再哭,隻感到一陣寒冷的
我的姐姐張愛玲 文學 傳記 書籍 epub pdf mobi txt 電子書 下載 2025
我的姐姐張愛玲 文學 傳記 書籍 下載 epub mobi pdf txt 電子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