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法学向何处去.建构中国法律理想图景时代的论纲(第2版)

中国法学向何处去.建构中国法律理想图景时代的论纲(第2版)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邓正来 著
图书标签:
  • 法学
  • 中国法学
  • 法律思想
  • 法律哲学
  • 法治
  • 中国法律
  • 理论法学
  • 法学研究
  • 法律改革
  • 理想图景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思书屋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商务印书馆
ISBN:9787100076388
版次:1
商品编码:10668001
品牌:商务印书馆(The Commercial Press)
包装:平装
开本:大32开
出版时间:2011-05-01
用纸:胶版纸
页数:416

具体描述

编辑推荐

     本书为《中国法学向何处去》第一版的修订。作者在原书思路的基础上,对中国法学的发展问题做了进一步的更深层次的思考:一方面是为了回应、澄清或完善该论著中较为重大的一些理论问题,另一方面也是为了展现其对该论著中相关问题的理论推进。作者认为,在当下的世界结构中,中国不仅必须是一个“主权的中国”,而且还必须是一个“主体性的中国”。这一探寻中国主体性的努力,可以说是中国当下思想的重要的使命之一,也是中国当下思想的全新的使命之一。   本书适读于对中国法学现状和发展感兴趣的读者。

内容简介

     在当下的世界结构中,我们的思想要开始“说话”,但绝不是以一种简单的方式说“不”,而是要在思想的“说话”中显示中国自己的“理想图景”,亦即我们据以形成我们共同记忆的“理想图景”,我们据以生成出对中国之认同的“理想图景”,以及我们据以想象中国未来的“理想图景”。   对“理想图景”的强调,在根本上意味着要把一个被速蔽的、被无视的、被忽略的关于中国人究竟应当生活在何种性质的社会秩序之中这个重大的问题开放出来,使它彻底地展现于中国人的面前,并且“命令”我们必须对它进行思考和发言,而绝不能沦为只当然地信奉“西方理想图景”之的“不思”的一大堆。   因此,世界结构中的“中国”的实质不在于个性或与西方国家的不同,而在于主体性,在于中国本身于思想上的主体性:其核心在于形成一种根据中国的中国观和世界观(亦即一种二者不分的世界结构下的中国观),并根据这种中国观以一种主动的姿态参与世界结构的重构进程。   简言之,在当下的世界结构中,中国不仅必须是一个“主权的中国”,而且还必须是一个“主体性的中国”!这一探寻中国主体性的努力,可以说是中国当下思想的重要的使命之一,也是中国当下思想的全新的使命之一。

作者简介

  邓正来,复旦大学特聘教授、复旦大学社会科学高等研究院院长,国际关系与公共事务学院政治哲学、法律哲学教授,博士生导师。

目录

“世界结构”与中国法学的时代使命——《中国法学向何处去》(第二版)序 根据中国的理想图景——自序《中国法学向何处去》 致谢 引论:问题的提出与论述步骤 第一节 问题的提出:作为思想根据和认识对象的“中国” 第二节 本书理论论题的建构:理想图景 第三节 本书的分析概念:范式 第四节 本书的论述框架 第一章 中国法学与“现代化范式” 第一节 本书具体分析路径的确定 第二节 对“权利本位论”基本观点的分析和批判 第三节 对“法条主义”基本观点的分析和批判 第四节 “现代化范式”的揭示 第二章 对“现代化范式”的反思与批判 第一节 对“西方”的追求 第二节 “现代化范式”的渊源分析 第三节 “现代化范式”的批判 第四节 “现代化范式”对中国法学发展的支配性影响 第三章 中国法学研究中“中国”的缺位——以“消费者权利”法学研究为个案的分析 第一节 本章的问题 第二节 “消费者权利”保护的中国困境:“都市化” 第三节 中国法学的“都市化”趋向 第四节 小结 第四章 对中国法学的进一步检讨(一)——对梁治平“法律文化论”的批判 第一节 梁治平“法律文化论”的界定和分析 (一) 前提性说明 (二) 相关问题的建构 (三) 有关法律文化研究之问题的分析 (1) 苏力对梁治平法律研究给出的解释 (2) 梁治平本人所给出的“事后”解释 (四) 本书对梁治平法律研究的分析 第二节 梁治平“法律文化论”基本观点的分析和批判 (一) “文化类型”对法律制度的决定论 (二) “参照”向“判准”的转换与西方“文化类型”的移植 (三) 对“文化类型”决定论的分析和批判 第五章 对中国法学的进一步检讨(二)——对苏力“本土资源论”的批判 第一节 导言:对“本土法律”派的基本认识 第二节 “本土资源论”基本观点的分析和批判 (一) 前提性说明 (二) “本土资源论”论证进路或内在逻辑的重构 (三) “本土资源论”基本理路的分析和批判 第六章 暂时的结语 附录 一、批判与回应——寻求中国法学的主体性 二、中国法学的批判与建构——就“中国法学向何处去”答吉林大学理论法学读书小组 三、迈向全球结构申的中国法学 四、直面全球化的主体性中国——谈“中国法学的主体性建构” 本书参考文献

用户评价

评分

非常值得看。。!!!

评分

送过来的书脏兮兮的,而且褶皱比较严重,有部分明显被水泡过...在京东最差的一次购物体验

评分

  因此,世界结构中的“中国”的实质不在于个性或与西方国家的不同,而在于主体性,在于中国本身于思想上的主体性:其核心在于形成一种根据中国的中国观和世界观(亦即一种二者不分的世界结构下的中国观),并根据这种中国观以一种主动的姿态参与世界结构的重构进程。

评分

很经典的一本书

评分

好书。纸张好,内容好,值得阅读。在当下的世界结构中,我们的思想要开始“说话”,但绝不是以一种简单的方式说“不”,而是要在思想的“说话”中显示中国自己的“理想图景”,亦即我们据以形成我们共同记忆的“理想图景”,我们据以生成出对中国之认同的“理想图景”,以及我们据以想象中国未来的“理想图景”。

评分

[SM]这本书看了感觉很好,推荐给朋友看下感觉也不错,其内容[SZ]还不错吧!我就喜欢这样的图书。[QY]是我收益匪浅,仔细又看了一遍,[NRJJ]快递很不错很值得大家仔细看下全文,京东的快递很不错,这次神速,到上海当天就到了,感谢京东,希望能提供更好的购书平台!

评分

  胡适、傅斯年这一代虽然没有参加过晚清最后的科举,但他们是旧的“仕”到知识分子过渡期产生的人。他们不是以道自认,他们还要以天下自认。他们对于现实的参与很多,虽然严格说起来,他们也没有做过政府的官。胡适先生从他的日记和书信可以看出来,蒋介石其实到后期,一直很想用各种位置把他拉出来。但是傅斯年他们一直都在阻挡,认为应该坚决地推掉。

评分

很经典的一本书

评分

其实邓在这里提出的是一个老问题,西学东渐以来,几代知识分子都在讨论的问题——我们的文明是否还有资格存续? 这个问题不只涉及法哲学,而涉及到整个中国政治、经济、文化。 如果诚如一些人认为的,现代化意味着西化,意味着从政治、经济、文化各个方面都以西方为标准,以被西方同化为最优。 那么最好的现代化方式,就是我们停止繁殖,让西方的殖民者来统治这片土地。 我同意保守主义者的观点,所谓的中国不是地域概......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