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本书给我的感觉就像是那位教导我们的老师,永远带着一种沉稳、严肃的学术腔调。它不会花哨地去罗列那些时髦的技术名词,也不会试图用一些生动形象的比喻来“讨好”读者。相反,它直接、有力地将信号与系统的核心概念摆在眼前,然后用一套严谨的数学语言进行构建。我承认,有时候阅读起来确实需要极大的耐心和专注力,感觉就像是在攀登一座陡峭的山峰,每一步都必须踏实。但是,当你翻越过那些复杂的公式和证明,最终领会到其背后的深刻含义时,那种成就感是无与伦比的。这本书的魅力在于它的“硬核”——它迫使你去思考,去理解,而不是简单地记忆。它教会我的不仅仅是信号与系统的知识,更是如何去进行严谨的科学研究。
评分我一直觉得,学习信号与系统,就像是学习一门新的语言,而这本书,无疑为我提供了一套非常完整的词汇和语法。它循序渐进地介绍了我从前完全陌生的概念,比如卷积、冲激响应、系统函数等等,让我能够慢慢地构建起对这个世界的理解。尤其是在理解了如何用系统函数来描述一个线性时不变系统的动态特性后,我感觉自己像是获得了一把解锁各种复杂系统行为的钥匙。书中的图示虽然不算特别精美,但却非常关键,它们帮助我直观地看到了信号在不同运算下的变化,以及系统对信号的处理过程。而且,它在推导各种变换域的性质时,逻辑性非常强,即使公式很复杂,也能跟着作者的思路一步一步地理解。这本书让我明白,信号与系统并非是杂乱无章的,而是存在着深刻的内在规律。
评分我必须说,这本书在理论深度上是无可挑剔的,它提供了一个非常扎实且全面的信号与系统分析的理论框架。作者的叙述逻辑清晰,循序渐进,从最基础的概念出发,逐步深入到复杂的系统建模和分析方法。我特别欣赏它在数学推导上的严谨性,每一个定理的证明都详尽而清晰,这对于想要深入理解信号与系统本质的学生来说,是极其宝贵的财富。虽然有些地方的数学公式确实需要花一些时间去消化,但一旦理解了,就会豁然开朗。书中涵盖的各种变换(如傅里叶变换、拉普拉斯变换、Z变换)以及它们在时域和频域的应用,都讲解得非常到位。而且,它还引入了一些现代信号处理的概念,为读者打开了更广阔的视野。尽管它的理论性很强,但我认为,对于那些致力于在信号与系统领域深耕的学生来说,这本书绝对是不可多得的经典之作。
评分坦白说,这本书的实用性方面,我觉得还有很大的提升空间。虽然它在理论上讲得很透彻,但很多时候,我感觉它更像是一本“纯理论”的书籍,与实际工程应用之间隔着一道看不见的墙。书中的例子大多是数学上的抽象模型,对于如何在真实的电子设备、通信系统或者数据处理场景中应用这些理论,并没有给出足够多的指导。我希望作者能在其中加入更多的实际案例分析,比如如何利用傅里叶变换来分析音频信号的频谱,或者如何用Z变换来设计数字滤波器。如果能结合一些具体的编程实现或者仿真演示,那就更好了。这样,我们这些学生在学习理论的同时,也能更直观地感受到这些知识的价值,也能为未来的工程实践打下更坚实的基础。
评分这本书简直是我在大学四年里遇到的最头疼的教材之一。从拿到手那天起,我就知道我的苦日子要开始了。第一章就开始让人抓狂,各种抽象的定义和符号,感觉像是看天书一样。更要命的是,例题的讲解总是那么简略,很多关键的推导步骤都被省略了,留给学生的就只有一脸懵逼。我记得有一次为了搞懂一个傅里叶变换的性质,我查阅了三本其他参考书,再加上教授的讲解,才勉强理解了其中的一二。更别提那些练习题了,有些题目难度简直逆天,感觉出题人就是想让我们这些菜鸟知难而退。而且,这本书的排版也相当不友好,公式和文字挤在一起,阅读起来费劲得很。每次翻开它,都感觉自己的脑细胞正在经历一场残酷的洗礼,精疲力尽。总而言之,这本书对我来说,与其说是学习工具,不如说是一场艰难的战役。
评分13年前,我们推“数位典藏国家型科技计划”时,这是全世界唯一的一个。它的极大作用,是学术资源的极大公共化。这个计划光数位典藏部分,就有将近400万件,包括资料、图片以及各式各样的东西。我们有一位研究上古史的学者,透过这个平台发现,原来有一件青铜器物的盖子在瑞典,器身在“中研院”。如果没有数位的方式,你要到仓库里面一个一个填单调出来,那是很困难的。
评分所以,它的作用是非常明显的。比如以前教你织传统的布,出一本书可能要180张图片,告诉你那个针要怎么弄,你还看不太懂,而现在,连录影带都典藏,你打出来就可以看到了。这些不但不用钱,而且学术知识公共化。
评分当然,它有很大的缺点,对史料以及很多文化层级,不可能做到很深入。我觉得研究汉学,很重要一个部分,是要取之于各种学问的长处,要有比较和宽大的视野。内心中有这样一个前提写出来的,跟只是就这个而写出来的东西,实际上有不同。
评分对于西方研究汉学,我们不要存在任何的偏见。他们的长处是在建构、理论、框架、比较的视野,以及说出某一个东西比较广的意义。西方在训练一个领域的时候,通常都有别的领域的辅助,比如说,你写中国题目可能要学英国史、法国史、日本史等等,在历史之外,可能你还要有文学、人类学、社会学的背景。所以,它是以众学来治一学,就不会坐井观天,这和整个学术界的培养很有关系。另外,它常常不在这个文化的限制里面,有时候跳出来,确实可以看出我们在这里面看不到的东西。
评分另一方面讲,他们参与现实的政治非常多,不管是评论、建言等等,非常明显。在那个时代,他们对于自由民主有很高的信念,他们也是通过和政治相当大的互动,才可以去维护自由民主。所以他们对当时的国民政府基本上是既有关系,又要保持距离。
评分..........................
评分有很多学电脑的人认为,我有这个东西,一个礼拜可以帮你写一篇论文。而历史学家对这个看法不同,毕竟工具就是工具,不能取代人。所以为什么我尽量不去特别接触?因为还要有人没有喝醉酒,记得带大家回家。
评分对于西方研究汉学,我们不要存在任何的偏见。他们的长处是在建构、理论、框架、比较的视野,以及说出某一个东西比较广的意义。西方在训练一个领域的时候,通常都有别的领域的辅助,比如说,你写中国题目可能要学英国史、法国史、日本史等等,在历史之外,可能你还要有文学、人类学、社会学的背景。所以,它是以众学来治一学,就不会坐井观天,这和整个学术界的培养很有关系。另外,它常常不在这个文化的限制里面,有时候跳出来,确实可以看出我们在这里面看不到的东西。
评分至于我的老师余英时、许倬云先生,已经完全是现代知识分子的时代了。他们频繁参与论政,尤其是许先生写了很多文章,余先生也写了不少,可是对于政治只有遥远的兴趣。我在猜,胡适、傅斯年先生那个时代如果情况不同,他们说不定也不会进入政府,从他们的信里面也可以看到。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