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第1章 无线移动互联网基础
1.1 引言
1.2 无线通信技术的发展
1.3 通信网络的发展与演进
1.4 无线移动互联网的概念与特点
1.4.1 无线移动互联网的概念
1.4.2 无线移动互联网的特点
1.5 协议与标准化组织
1.5.1 国际标准化组织(ISO)
1.5.2 电气和电子工程师协会(IEEE)
1.5.3 互联网工程任务组(IETF)
1.5.4 国际电信联盟(ITU)
1.5.5 中国的标准化组织
1.5.6 其他标准化组织
1.6 无线移动互联网的设计要求
1.7 本章 小结
1.8 习题
参考文献
第2章 无线接入网络技术
2.1 无线局域网与IEEE 802.11标准
2.1.1 IEEE 802.11标准的演进
2.1.2 IEEE 802.11协议簇
2.1.3 IEEE 802.11协议框架
2.1.4 IEEE 802.11物理层技术
2.1.5 IEEE 802.11 MAC层技术
2.2 无线个域网与IEEE 802.15标准
2.2.1 IEEE 802.15标准的演进
2.2.2 IEEE 802.15协议簇
2.2.3 IEEE 802.15.3关键技术
2.2.4 IEEE 802.15.4/ZigBee关键技术
2.2.5 其他近距离无线通信技术
2.3 IEEE 802.16标准及相关技术
2.3.1 IEEE 802.16标准的演进
2.3.2 IEEE 802.16协议簇
2.3.3 IEEE 802.16协议框架
2.3.4 IEEE 802.16物理层技术
2.3.5 IEEE 802.16 MAC层技术
2.4 IEEE 802.20标准及相关技术
2.4.1 IEEE 802.20标准的演进
2.4.2 IEEE 802.20协议框架
2.4.3 IEEE 802.20物理层技术
2.4.4 IEEE 802.20 MAC层技术
2.4.5 IEEE 802.20的其他技术
2.4.6 IEEE 802.20系统的建模和度量标准
2.4.7 IEEE 802.20的典型应用
2.5 IEEE 802.22标准及相关技术
2.5.1 IEEE 802.22标准的演进
2.5.2 IEEE 802.22的基本概念
2.5.3 IEEE 802.22协议框架
2.5.4 频谱感知技术
2.5.5 数据传输技术
2.6 3G和B3G技术
2.6.1 3G技术的演进
2.6.2 3G与IEEE 802.16e、802.22的比较
2.6.3 3G技术标准
2.6.4 三种典型的3G标准比较
2.6.5 B3G与4G技术
2.7 本章 小结
2.8 习题
参考文献
第3章 移动自组织网络
3.1 移动自组织网络概述
3.1.1 移动自组织网络的基本概念
3.1.2 移动自组织网络的特点
3.1.3 移动自组织网络的体系结构
3.1.4 移动自组织网络的关键技术研究
3.2 移动自组织网络的MAC协议
3.2.1 单信道MAC协议
3.2.2 多信道MAC协议
3.2.3 基于功率控制的MAC协议
3.2.4 基于定向天线的MAC协议
3.3 移动自组织网络的路由协议
3.3.1 基本路由机制及其分类
3.3.2 表驱动路由协议
3.3.3 按需驱动路由协议
3.3.4 混合路由协议
3.3.5 基本路由选择算法
3.3.6 路由更新与预测技术
3.3.7 面向能耗的路由选择算法
3.3.8 基于位置的路由选择算法
3.4 移动自组织网络的应用
3.4.1 相关标准
3.4.2 移动设备组网
3.4.3 军事应用
3.4.4 突发事件或者特殊环境中的应用
3.5 本章 小结
3.6 习题
参考文献
第4章 无线传感器网络
4.1 无线传感器网络概述
4.1.1 无线传感器网络的基本概念
4.1.2 无线传感器网络的体系结构
4.1.3 无线传感器网络设计的考虑因素
4.2 无线传感器网络的节点设计
4.2.1 传感单元
4.2.2 数据处理单元
4.2.3 通信单元
4.2.4 能量供应单元
4.2.5 操作系统
4.3 无线传感器网络的物理层
4.3.1 无线传感器网络物理层概述
4.3.2 无线传感器网络的调制与编码方法
4.4 无线传感器网络的MAC协议
4.4.1 无线传感器网络MAC协议概述
4.4.2 竞争型MAC协议
4.4.3 分配型MAC协议
4.4.4 混合型MAC协议
4.4.5 MAC协议比较
4.5 无线传感器网络的路由协议
4.5.1 无线传感器网络路由协议概述
4.5.2 平面路由协议
4.5.3 分层路由协议
4.5.4 优化的路由协议
4.5.5 路由协议的比较
4.6 无线传感器网络的节点定位
4.6.1 无线传感器网络节点定位概述
4.6.2 基于测距的定位机制
4.6.3 无需测距的定位机制
4.6.4 定位机制的对比分析
4.7 无线传感器网络的时间同步算法
4.7.1 无线传感器网络时间同步概述
4.7.2 接收者-接收者同步算法
4.7.3 发送者-接收者成对同步
4.7.4 发送者-接收者单向同步
4.7.5 接收同步
4.7.6 同步算法的比较
4.8 无线传感器网络应用
4.8.1 生态与环境监测
4.8.2 公共安全
4.8.3 工业自动化
4.8.4 智能建筑
4.8.5 军事领域
4.8.6 其他应用
4.9 本章小结
4.10习题
参考文献
第5章 无线Mesh网络
5.1 无线Mesh网概述
5.1.1 无线Mesh网的起源
5.1.2 无线Mesh网基本概念
5.1.3 无线Mesh网与其他网络的比较
5.1.4 无线Mesh网体系结构
5.1.5 无线Mesh网物理层上的优势
5.2 无线Mesh网的MAC协议
5.2.1 无线Mesh网MAC协议概述
5.2.2 单信道MAC协议
5.2.3 多信道单收发器MAC协议
5.2.4 多信道多收发器MAC协议
5.2.5 无线Mesh网MAC协议比较
5.3 无线Mesh网路由协议
5.3.1 无线Mesh网中的路由协议概述
5.3.2 基于移动自组织网络的路由协议
5.3.3 控制洪泛的路由协议
5.3.4 利用有利时机的路由协议
5.3.5 多径路由协议
5.3.6 无线Mesh网路由协议比较
5.4 无线Mesh网中的跨层设计
5.4.1 跨层设计概述
5.4.2 各层协议对跨层设计的需求
5.4.3 跨层设计的分类
5.4.4 松耦合跨层技术
5.4.5 紧耦合跨层技术
5.4.6 跨层设计的反思
5.5 无线Mesh网络的应用
5.5.1 研究院所的试验床
5.5.2 企业在Mesh方面的研究现状
5.6 本章小结
5.7 习题
参考文献
第6章 移动IP技术
6.1 移动IP概述
6.2 移动IPv4
6.2.1 移动IPv4概述
6.2.2 代理发现
6.2.3 移动节点注册
6.2.4 数据传输
6.2.5 链路层地址解析
6.2.6 路由优化
6.2.7 安全问题
6.3 移动IPv6
6.3.1 移动IPv6概述
6.3.2 移动节点注册
6.3.3 数据传输
6.3.4 移动IPv6与移动IPv4的比较
6.4 移动IP的切换优化机制
6.4.1 移动IP切换优化机制概述
6.4.2 移动IPv4切换优化机制
6.4.3 移动IP平滑切换技术
6.4.4 移动IPv6切换优化机制
6.5 微移动协议
6.5.1 微移动协议概述
6.5.2 蜂窝IP
6.5.3 层次移动IPv6
6.5.4 域内移动管理协议IDMP
6.5.5 微移动协议的比较
6.6 代理移动IP技术
6.6.1 代理移动IP概述
6.6.2 移动节点接入
6.6.3 移动节点切换
6.6.4 IPv4到IPv6的过渡问题
6.7 网络移动性NEMO
6.7.1 网络移动性概述
6.7.2 移动路由器注册
6.7.3 NEMO协议的优化
6.8 移动IP组播技术
6.8.1 组播概述
6.8.2 移动组播面临的问题
6.8.3 基本的移动组播方案
6.8.4 扩展的移动组播方案
6.8.5 主要移动组播方案的比较
6.9 移动IP技术其他研究热点
6.9.1 网络接入检测
6.9.2 移动IPv4动态家乡代理分配
6.9.3 移动IPv4区域性注册
6.10 本章 小结
6.11 习题
参考文献
第7章 无线TCP技术
7.1 无线TCP技术概述
7.1.1 TCP协议的基本机制
7.1.2 无线TCP面临的挑战
7.2 单跳无线TCP传输机制
7.2.1 链路层丢包恢复机制
7.2.2 丢包原因通知机制
7.2.3 分离链路机制
7.2.4 端到端连接机制
7.3 多跳无线TCP传输机制
7.3.1 多跳无线TCP面临的挑战
7.3.2 区分无线传输损失与拥塞
7.3.3 降低路由失败的损失
7.3.4 降低信道竞争与增强公平性
7.4 非TCP传输机制
7.4.1 基于速度的显式流控制
7.4.2 移动自组织网络传输协议
7.4.3 无线显式拥塞控制协议
7.5 本章 小结
7.6 习题
参考文献
第8章 无线移动互联网的服务质量保证机制
8.1 无线移动互联网的QoS机制概述
8.1.1 QoS机制的基本概念
8.1.2 网络模型和QoS度量
8.1.3 互联网的主要QoS控制框架
8.1.4 无线移动互联网QoS机制关键技术研究
8.2 物理层QoS机制
8.3 链路层QoS机制
8.3.1 无线接入标准的QoS机制及其优化
8.3.2 信道接入技术及其预测机制
8.4 服务质量感知路由
8.4.1 非竞争性的服务质量感知路由
8.4.2 竞争性服务质量感知路由
8.4.3 独立服务质量感知路由
8.5 Mobile IP的QoS机制
8.5.1 Mobile IP的集成服务
8.5.2 Mobile IP的区分服务
8.5.3 移动IP的MPLS
8.6 应用层QoS机制
8.7 资源分配机制与调度算法
8.8 本章 小结
8.9 习题
参考文献
……
我是一名在通信行业从业多年的工程师,主要负责无线网络的设计与优化。虽然我每天都在与这些技术打交道,但我总觉得在某些基础原理和技术细节上,还存在一些不够深入的地方。这本书的题目《无线移动互联网:原理、技术与应用》非常契合我的需求。我期待它能够为我提供一个更加系统、更加权威的理论框架,来回顾和巩固我所掌握的知识。我特别关注的是书中关于无线接入技术(如OFDM、MIMO、波束赋形等)的原理性阐述,以及它们在不同移动通信标准(如LTE、NR)中的具体实现和演进。同时,我也希望能够深入了解移动网络架构的演进,比如从传统的集中式架构到如今的去中心化、云化架构,以及这些变化对网络性能和业务部署带来的影响。书中关于“应用”的部分,我也希望能看到一些关于网络切片、边缘计算等新兴技术的介绍,以及它们如何与无线技术相结合,赋能更多创新的业务场景。如果书中能够包含一些实际的仿真案例或者性能分析方法,那将对我的工作更有直接的帮助。
评分我是一名喜欢动手实践的电子爱好者,经常在业余时间研究各种无线通信模块和开发板。我购买这本书,主要是想在理论层面加深我对无线通信原理的理解,从而更好地指导我的实践。我希望能在这本书中找到关于无线电基础知识的详细解释,例如电磁波的传播特性、调制解调技术、天线原理等。对于“移动互联网”这部分,我非常期待能够了解当前主流的无线接入技术,如Wi-Fi 6/6E/7,以及它们在功耗、速率、稳定性等方面的优势和局限性。我也对蜂窝通信技术(4G/5G)的工作原理感到好奇,比如基站是如何工作的,移动设备是如何与网络建立连接的,以及数据是如何在空中传输的。书中提到的“应用”部分,我希望能够看到一些关于物联网(IoT)设备通信、低功耗广域网(LPWAN)技术(如LoRa、NB-IoT)的介绍,因为这些技术与我的实践项目息息相关。如果书中能够提供一些关于开发板、模块选型和基本实现思路的建议,那就更棒了,可以帮助我更快地将理论知识转化为实际的成果。
评分我是一名刚刚步入工作岗位的软件工程师,主要负责移动端应用的开发。在工作中,我经常会遇到一些关于网络性能、数据传输效率以及移动设备特性方面的问题,而这些问题的根源往往都牵扯到更底层的网络原理。所以,我特意找来了这本《无线移动互联网:原理、技术与应用》。坦白说,我最看重的是它在“技术”和“应用”这两个层面的阐述。我希望这本书能够深入浅出地解释各种无线通信技术(例如,Wi-Fi的最新标准,LTE和5G的演进路径,甚至可能提及未来的6G概念),特别是它们是如何影响移动应用的网络行为的。我特别期待看到关于移动网络协议栈的优化,以及在弱信号、高延迟环境下如何设计出鲁棒的应用。此外,关于移动平台(Android和iOS)的网络API和最佳实践,如果能有详细的介绍,那就太完美了。书中提到的“应用”部分,我希望它能包含一些实际案例,比如如何构建高并发的实时通信应用,如何进行高效的数据同步,或者如何利用地理位置服务等。毕竟,理论知识需要通过实践来验证和深化。我希望这本书能够给我提供一些解决实际开发难题的思路和工具。
评分作为一名对新兴技术充满好奇心的科技爱好者,我一直对无线移动互联网的飞速发展感到着迷。从最初的2G网络到如今无处不在的5G,再到未来可能出现的6G,这其中的技术变革可以说是日新月异。我购买这本书,主要是希望能够系统地梳理我对这个领域的认知。我希望它能够提供一个清晰的脉络,让我理解这些技术是如何一步步演进的,以及背后的核心原理是什么。例如,我想了解不同代移动通信技术在频谱利用、信道编码、多址接入等方面的关键区别和技术突破。对于“无线”这个概念,我也希望有更深入的理解,比如关于射频技术、天线设计,以及信号传播的物理原理。同时,我也对“移动互联网”的“应用”部分非常感兴趣。我想知道,在这些强大的底层技术支撑下,我们现在能够看到和体验到的各种移动应用,比如短视频、直播、在线游戏、AR/VR等,它们是如何设计和实现的?是否存在一些通用的架构模式或者性能优化策略?我希望这本书能够用一种相对容易理解的方式,将这些复杂的概念解释清楚,让我这个非专业背景的读者也能有所收获。
评分这本书的封面设计相当朴实,但它传递出一种扎实、严谨的学术气息。我拿到它的时候,就被书脊上“高等院校计算机精品教材系列”这几个字吸引了,这让我对内容的深度和权威性有了一个初步的预期。翻开目录,看到那些熟悉的关键词,比如“TCP/IP协议”、“Wi-Fi”、“3G/4G/5G”、“移动操作系统”、“应用开发”等等,我心里就踏实了很多。这本书的结构很清晰,从基础的网络原理讲到具体的移动通信技术,再到应用层面的开发,循序渐进,逻辑性很强。对于我这样在校学习计算机专业的学生来说,这绝对是一本能够帮助我打下坚实基础的参考书。我特别关注的是关于无线通信的那些章节,比如 différentes technologies d'accès sans fil, les protocoles de couche réseau et de transport adaptées aux environnements mobiles. J'espère que l'auteur y accorde une attention particulière, car c'est un domaine où la théorie et la pratique sont intimement liées, et où la compréhension des compromis entre performance, consommation d'énergie et sécurité est essentielle. La mention de "applications" dans le titre suggère également qu'il y aura des exemples concrets et des études de cas, ce qui est très précieux pour relier les concepts abstraits à des scénarios du monde réel. Je suis impatient de me plonger dans les détails techniques et de voir comment ces principes se traduisent dans les appareils et les services que nous utilisons quotidiennement.
评分一个字:好 下单之后还要配货 所以花了一个星期才拿到书
评分无线移动互联网:原理、技术与应用非常满意的书
评分无线移动互联网:原理、技术与应用非常满意的书
评分一个字:好 下单之后还要配货 所以花了一个星期才拿到书
评分无线移动互联网:原理、技术与应用非常满意的书
评分其实还没怎么看,看目录觉得还不错
评分其实还没怎么看,看目录觉得还不错
评分一个字:好 下单之后还要配货 所以花了一个星期才拿到书
评分其实还没怎么看,看目录觉得还不错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