包邮 农药生物活性测试标准操作规范 除草剂卷+杀菌剂卷+杀虫剂卷 3本

包邮 农药生物活性测试标准操作规范 除草剂卷+杀菌剂卷+杀虫剂卷 3本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图书标签:
  • 农药
  • 生物活性
  • 测试
  • 标准操作规范
  • 除草剂
  • 杀菌剂
  • 杀虫剂
  • 农业
  • 植物保护
  • 农药残留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思书屋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店铺: 旷氏文豪图书专营店
出版社: 化学工业出版社
ISBN:9787122269591
商品编码:10496592337
开本:16
页数:1
字数:1

具体描述

内容简介

sk1223

农药生物活性测试标准操作规范 除草剂卷+剂卷+杀虫剂卷 3本

9787122269577定价:60元 9787122269584定价:60元 9787122269591定价:60元

农药生物活性测试标准操作规范 除草剂卷

  • 出版社: 化学工业出版社; 第1版 (2016年8月1日)
  • 其他: 224页
  • ISBN: 9787122269577

    目录

    部分靶标篇/1
    (一)杂草种子采集与保存2
    SOP-SC-3001 除草剂靶标试材的选择标准2
    SOP-SC-3002 杂草种子的常规采集方法3
    SOP-SC-3003 杂草种子的特殊采集方法4
    SOP-SC-3004 种子保存的方法和条件5
    (二)种子活力测定方法7
    SOP-SC-3005 杂草种子活力常规测定方法7
    SOP-SC-3006 红墨水染色法种子活力的测定10
    SOP-SC-3007TTC 法种子活力的测定11
    SOP-SC-3008 溴麝香草酚蓝法种子活力的测定12
    SOP-SC-3009 酯酶同工酶法种子活力的测定13
    SOP-SC-3010电导率法杂草种子活力的测定15
    SOP-SC-3011 种子休眠的破除16
    (三)常规靶标试材培养18
    SOP-SC-3012 稗草18

  • 。。。。。。。

    农药生物活性测试标准操作规范 剂卷

  • 出版社: 化学工业出版社; 第1版 (2016年8月1日)
  • 其他: 204页
  • ISBN: 9787122269584

    目录

    部分试材准备与培养/1
    SOP-SC-1001 稀释纯化法2
    SOP-SC-1002 琼脂平板稀释纯化法3
    SOP-SC-1003 单孢子分离纯化法4
    SOP-SC-1004 干孢子分离法5
    SOP-SC-1005 显微操作器分离法6
    SOP-SC-1006 培养皿稀释分离法7
    SOP-SC-1007 平板画线分离法8
    SOP-SC-1008 组织分离法9
    SOP-SC-1009 PDA培养基的制作10
    SOP-SC-1010 肉汁胨培养基的制作11
    SOP-SC-1011 马铃薯蛋白胨琼脂培养基的制作12
    SOP-SC-1012 燕麦片琼脂培养基的制作13
    SOP-SC-1013 玉米粉琼脂培养基的制作14
    SOP-SC-1014 麦芽浸膏培养基的制作15

  • 。。。。。。。

    农药生物活性测试标准操作规范 杀虫剂卷

  • 出版社: 化学工业出版社; 第1版 (2016年8月1日)
  • 其他: 159页
  • ISBN: 9787122269591

    目录

    部分试材准备与培养/1
    SOP-SC-2001 标准养虫室2
    SOP-SC-2002 鳞翅目昆虫种群的建立4
    SOP-SC-2003 同翅目昆虫种群的建立6
    SOP-SC-2004 卫生害虫与贮粮害虫种群的建立8
    SOP-SC-2005 螨种群的建立10
    SOP-SC-2006 线虫种群的建立12
    SOP-SC-2007 鳞翅目昆虫的寄主作物14
    SOP-SC-2008 同翅目昆虫的寄主作物15
    SOP-SC-2009 螨的寄主作物16
    SOP-SC-2010 线虫的寄主作物17
    SOP-SC-2011 东方黏虫的饲养18
    SOP-SC-2012 二化螟的饲养20
    SOP-SC-2013 小菜蛾的饲养22
    SOP-SC-2014 茶尺蠖的饲养23
    SOP-SC-2015 亚洲玉米螟的饲养24
    SOP-SC-2016 棉铃虫的饲养26

  • 。。。。。。。



《农药生物活性测试标准操作规范》套装:精准评估,科学施策 本套装由《除草剂卷》、《杀菌剂卷》和《杀虫剂卷》三册组成,是农药研发、生产、质量控制及科学研究领域不可或缺的权威参考。它系统、详尽地介绍了各类农药生物活性测试的标准操作流程、方法学原理、数据分析以及结果解读,旨在为使用者提供一套科学、严谨、可重复的测试指南,确保农药产品在有效性、安全性及环境友好性方面的评估达到最高标准。 一、 核心价值与适用范围 本套装的核心价值在于其标准化和系统性。在当前农药行业日益强调精准施药、高效低毒、绿色环保的大背景下,准确评估农药的生物活性是至关重要的第一步。一套科学、统一的生物活性测试规范,能够: 确保产品质量与有效性: 通过标准化的测试,可以精准评估农药对目标有害生物的防治效果,为农药产品的研发和上市提供坚实的科学依据,避免无效或低效产品的泛滥。 提升研发效率与降低成本: 标准化的测试流程减少了重复性试验的随意性,缩短了研发周期,降低了研发过程中因方法不当造成的试错成本。 促进技术交流与国际接轨: 统一的测试标准便于不同机构、不同国家之间的技术交流与合作,为农药产品的国际贸易和注册提供便利。 保障农产品安全与环境保护: 精准评估农药的生物活性,有助于识别出高效低毒的替代产品,减少不必要的农药使用,从而降低农药残留对农产品质量和消费者健康的影响,同时也能更好地评估和控制农药对非靶标生物及生态环境的潜在风险。 支撑农药登记与监管: 各国农药登记部门通常要求提交规范的生物活性测试数据。本套装提供的规范,能够帮助企业更好地满足监管要求,顺利完成产品登记。 本套装的适用范围极为广泛,涵盖了农药研发、生产、质量检测、科学研究、农业推广、环境评估等多个环节的专业人士: 农药生产企业: 研发部门、质量控制部门、生产技术部门,用于新产品开发、现有产品质量监控、工艺优化。 科研院所及高等院校: 致力于农药化学、植物保护、微生物学、生态学等领域的研究人员,以及相关专业的教学实践。 农药登记机构及监管部门: 评估农药产品数据、制定行业标准、进行市场监管。 第三方检测机构: 为企业提供专业的农药生物活性检测服务。 农业技术推广人员: 了解不同农药的实际效果,为农民提供科学用药指导。 相关领域的研究生及本科生: 学习和掌握农药活性评估的理论与实践。 二、 《除草剂卷》:精准识别,高效除草 《除草剂卷》专注于各类除草剂的生物活性测试。除草剂作为农业生产中不可或缺的投入品,其效果直接关系到作物产量和质量。本卷详细阐述了: 测试原理与方法学: 靶标选择与建立: 涵盖了市场上常见的重要杂草种类,包括阔叶杂草、禾本科杂草、莎草等,并提供了建立稳定、均一的杂草供试材料的方法,如种子采集、贮藏、萌发条件控制,以及苗期幼苗的筛选标准。 药剂处理方法: 详细介绍了不同剂型(如乳油、悬浮剂、水分散粒剂、水溶性颗粒剂、可湿性粉剂等)的稀释、配制和施药技术。特别强调了药液均匀喷施的重要性,包括喷雾设备的选择(如叶面喷雾器、土壤喷雾器)、喷雾参数(如压力、喷头类型、喷雾量、喷雾幅宽)的设定,以及施药时间和土壤/植株状态的要求(如土壤湿度、杂草生长阶段、作物敏感性)。 试验设计: 科学的试验设计是获得可靠结果的基础。本卷介绍了田间试验和室内盆栽试验的设计要素,包括小区(地块)的划分、重复次数、对照组(如空白对照、阳性对照、阴性对照)的设置、试验小区面积/株数的确定,以及随机区组设计、裂区设计等常用试验方法的应用。 生物活性指标的测定: 剂量反应关系研究: 详细讲解如何通过设置不同剂量梯度,绘制剂量-效应曲线,从而测定除草剂的ED50(有效剂量,即引起50%杂草死亡或抑制其生长所需的剂量)或GR50(生长抑制剂量,即抑制50%生物量或生长量所需的剂量)。 药效指标的评估: 除了死亡率,还包括对杂草生长抑制程度的量化,如株高、叶片数、叶面积、生物量(鲜重、干重)的测定,以及对杂草分蘖、分株等繁殖能力的影响评估。 作物安全性的评估: 重点关注除草剂对目标作物的药害表现,包括叶片损伤(黄化、坏死、畸形)、生长抑制、产量损失等,并提供量化评估方法。 作用机制的初步研究: 介绍了一些与生物活性相关的指标,如叶绿素含量、光合作用速率、乙酰乳酸合成酶(ALS)抑制活性等,为深入研究除草剂作用机制提供线索。 数据分析与统计: 提供了常用的统计分析软件(如SPSS, R)和方法,包括方差分析(ANOVA)、回归分析、非线性拟合(如Logit-Log模型、Probit模型)等,用于处理和解释试验数据,得出科学结论。 常见除草剂类型与测试重点: 触杀型除草剂: 强调叶面接触的药效,测试剂量反应和药害。 内吸型除草剂: 关注其在植物体内的传导和转化,需要评估吸收、传导效果以及对不同生长阶段杂草的影响。 选择性除草剂: 重点在于评估其对目标杂草的杀灭能力和对目标作物的安全性,需要精细的剂量设置和作物敏感性评估。 芽前除草剂: 强调土壤处理效果,测试其在土壤中的持效期、对不同大小杂草种子的萌发抑制能力。 芽后除草剂: 关注其在杂草生长过程中的干预能力,需要考虑杂草的生长阶段和环境条件。 试验案例与质量控制: 提供典型除草剂的生物活性测试案例,展示完整的测试流程和结果,并强调试验过程中的质量控制要点,如环境因素(温度、湿度、光照)的监测与记录,药剂母液的准确称量与稀释,试验材料的标准化管理等。 三、 《杀菌剂卷》:精准防控,守护健康 《杀菌剂卷》聚焦各类杀菌剂的生物活性测试,旨在科学评估杀菌剂对植物病原真菌、细菌等病原微生物的抑制或杀灭能力,保障作物健康生长和农产品质量。本卷内容涵盖: 测试原理与方法学: 病原菌/病原微生物的选择与培养: 详细介绍了常见植物病害的病原菌,如白粉病菌、霜霉病菌、锈病菌、灰霉病菌、炭疽病菌、细菌性病害病原体等。提供了标准化的培养基配制、菌种保藏、优化培养条件(温度、湿度、光照)以及获得均一、活力的病原菌悬液或孢子悬液的方法。 药剂处理方法: 室内抑菌/杀菌试验: 详细阐述了琼脂平板稀释法(DAO/TKO)、滤纸片法、菌丝生长测定法、孢子萌发测定法、生长速率测定法等经典室内测试方法。强调了药剂浓度梯度设置、接种量、培养时间、培养环境控制的重要性。 叶面喷雾试验(室内/半封闭环境): 模拟田间喷雾,评估杀菌剂对植物病原体侵染的预防和治疗效果。讲解了药剂喷雾技术、病原接种方法、病情指数的评估标准。 土壤处理试验: 针对土壤传播病害,介绍土壤浸渍法、播种前药剂拌种法等。 生物活性指标的测定: 抑制浓度(IC50/MIC): 测定杀菌剂抑制病原菌生长(菌丝、菌落)或孢子萌发50%所需的药剂浓度。 杀菌浓度(LC50): 测定杀菌剂杀灭50%病原菌所需的药剂浓度。 防治效果评估: 通过病情指数(如DI)、发病率、病斑面积、病斑数量、产量损失等指标,量化杀菌剂的防治效果。 持效期测定: 评估杀菌剂在病原体侵染发生前或发生后的药效持续时间。 抗性监测与评估: 介绍初步评估杀菌剂对现有抗性菌株活性的方法。 数据分析与统计: 强调使用适当的统计方法,如回归分析(Logarithmic/Probit Regression)计算IC50/LC50,方差分析、T检验等用于比较不同处理组的防治效果。 常见杀菌剂类型与测试重点: 保护性杀菌剂: 侧重于其预防病原菌侵染的能力,需要评估其喷施在植物表面的药效持效期和覆盖范围。 治疗性杀菌剂: 关注其侵染后对病原体的杀灭或抑制能力,需要评估其内吸传导性、渗透性以及对不同潜育期病害的控制效果。 内吸性杀菌剂: 评估其在植物体内的传导、分布和代谢,以及对系统性病害的防治作用。 触杀性杀菌剂: 重点评估其与病原体直接接触时的杀灭能力。 广谱性杀菌剂与专一性杀菌剂: 介绍针对不同病原谱的测试侧重点。 试验案例与质量控制: 提供不同类型杀菌剂的典型生物活性测试案例,包括具体试验步骤、数据记录与分析过程。强调试验过程中要严格控制无菌操作、精确称量药剂、准确计数病原菌、标准化病情评估标准。 四、 《杀虫剂卷》:精准杀灭,有效防控 《杀虫剂卷》详尽介绍了各类杀虫剂的生物活性测试方法,旨在科学评估杀虫剂对靶标害虫的杀灭、驱避、拒食或生长调节作用,为害虫的有效防控提供技术支持。本卷内容包括: 测试原理与方法学: 靶标害虫的选择与饲养: 涵盖了农业生产中主要的害虫类群,如鳞翅目(如棉铃虫、斜纹夜蛾)、鞘翅目(如马铃薯甲虫)、同翅目(如蚜虫、白粉虱)、双翅目(如潜叶蝇)、螨类等。详细介绍了建立稳定、健康、具有代表性的害虫饲养体系的方法,包括饲料配方、饲养环境(温度、湿度、光照)的控制、不同龄期/发育阶段的区分与收集。 药剂处理方法: 浸渍法: 适用于评估杀虫剂对昆虫体壁渗透吸收或触杀作用。 毒力测定法(毒筒法/毒蒸气法): 评估杀虫剂对昆虫的急性毒性,常用于测定LC50。 饲喂法: 评估杀虫剂的内吸毒性或拒食作用。 表面接触法: 模拟田间叶面喷雾,评估杀虫剂对昆虫的触杀效果。 区域喷雾法/小区试验: 在模拟田间或实际田间环境中,评估杀虫剂对不同龄期害虫的综合防治效果。 生物活性指标的测定: 杀虫活性指标: 半数致死浓度(LC50)/半数致死剂量(LD50): 测定杀虫剂杀死50%供试害虫所需的浓度或剂量。 防治效果(%): 基于存活率或死亡率计算,评估杀虫剂的总体杀虫能力。 杀灭率: 针对特定暴露时间后的杀虫效果。 生长调节与发育干扰: 评估杀虫剂对害虫生长发育、蜕皮、繁殖能力的影响,如幼虫生长停滞、畸形、不育等。 拒食/驱避作用: 评估杀虫剂是否能引起害虫的拒食行为或逃避。 持效期测定: 评估杀虫剂在靶标害虫发生前或发生后的药效持续时间。 抗性研究: 介绍初步评估杀虫剂对已知抗性害虫种群活性的方法。 数据分析与统计: 重点介绍使用Logarithmic/Probit回归模型计算 LC50/LD50,方差分析、T检验、卡方检验等用于比较不同处理组的杀虫效果和差异显著性。 常见杀虫剂类型与测试重点: 触杀型杀虫剂: 强调直接接触的杀灭作用,需精确控制接触时间和药剂浓度。 胃毒型杀虫剂: 关注其通过取食进入害虫消化道的毒性,需设计合理的饲喂试验。 内吸型杀虫剂: 评估其被植物吸收后传导到植株各部位的杀虫效果,以及对刺吸式口器害虫的防治作用。 熏蒸型杀虫剂: 适用于仓储或温室环境,需控制密闭空间内的药剂浓度和熏蒸时间。 昆虫生长调节剂: 侧重于评估其对害虫蜕皮、变态、繁殖等生命过程的干扰作用。 生物杀虫剂: 介绍针对不同生物源(如苏云金芽孢杆菌、白僵菌)的活性测试方法,关注其作用靶标和作用机理。 试验案例与质量控制: 提供各类杀虫剂的典型生物活性测试案例,涵盖试验设计、操作执行、数据记录、结果分析的全过程。强调试验过程中对害虫幼虫龄期、饲养环境、药剂配制、暴露时间、死亡判定的标准化和准确性。 五、 总结 《农药生物活性测试标准操作规范》套装,以其权威性、系统性、实用性,为农药行业提供了坚实的技术支撑。每一卷都秉持“精准、科学、规范”的原则,从理论基础到实践操作,层层递进,力求将最科学、最前沿的生物活性测试方法呈现给读者。本套装将是您在农药研发、生产、质控及科学研究领域取得成功的宝贵工具。

用户评价

评分

这套书的包装简直是灾难,拿到手的时候,外包装已经有些破损了,幸好里面的书芯看起来还算完整。我本来是抱着极大的期望来购买这套关于农药生物活性测试标准操作规范的,特别是涵盖了除草剂、杀菌剂和杀虫剂这三个重要领域,想着能系统地学习一下行业内的最新标准和操作流程。然而,当我翻开第一页,试图寻找那些期待已久的、详尽的实验步骤和数据分析方法时,却发现内容似乎过于侧重于基础理论的罗列,对于实际操作中的“陷阱”和“疑难点”着墨不多。比如,在进行生物活性测试时,对照组的设置、试剂的纯度要求、以及不同环境因素对结果的影响这些关键细节,书中描述得相当笼统,不像一本“标准操作规范”应有的严谨和细致。我个人更倾向于那种图文并茂、步骤清晰到手把手教学的指导书,这本书给我的感觉更像是一本理论教材的补充读物,对于一线技术人员的实际操作指导性稍显不足,希望能有更多结合实际案例的深度剖析。

评分

从价格上来看,我为这三本书付出的成本并不低,所以对内容的深度和实用性自然抱有更高的期待。遗憾的是,关于安全操作规范(Safety Guidelines)的部分,描述得非常简略,仅仅是提及了佩戴个人防护装备(PPE)等基本要求,而对于特定高毒性农药的应急处理流程、废液的分类收集和无害化处理的详细步骤,则几乎是空白。在农药测试领域,安全永远是第一位的,一个合格的SOP必须将风险控制放在核心位置。这套书未能提供足够的、可操作的风险管理指南,使得我在考虑将其作为正式操作标准引入时,产生了巨大的顾虑。总而言之,它更像是一份基础参考资料,而非一套可直接落地执行的、涵盖所有细节的工业标准。

评分

说实话,我对这套书的整体排版设计感到非常不习惯。字体大小的切换显得有些突兀,有些地方的图表分辨率低得令人发指,有些表格的数据简直像是用老式打印机打出来的,模糊不清,让人费了好大劲才能辨认出那些关键的数值范围。更让我疑惑的是,虽然号称是“标准操作规范”,但对于不同类型的农药(比如内吸性与触杀性除草剂)在生物测定方法上的细微差异,书中的阐述显得不够深入和区分。我原本以为,既然是“三卷本”的集合,至少在方法学的选择和优化上能提供更具前瞻性的讨论,例如新型生物活性评价技术的应用前景,但翻阅下来,内容似乎停留在十年前的标准框架内,缺乏创新性和时代感。这对于要求高精度和高效率的现代农业研发来说,可能无法提供足够有力的支持,感觉像是对旧有文献的简单汇编,缺乏必要的现代化修订和深度整合。

评分

这套“规范”在内容组织逻辑上也存在一些令人困惑的地方。例如,在除草剂卷中,关于土壤残留和光解速率对药效动态变化影响的章节,感觉像是被强行塞进去的,与核心的生物活性测定流程关联性不强,反而打断了对目标杂草生长周期与施药时机关系的连贯描述。阅读体验上,它更像是一部章节松散的论文集,而非结构严谨的操作手册。此外,对于一些实验耗材的选择和维护保养,书中几乎没有涉及。在实验室环境中,高品质的移液器、培养皿的灭菌要求、甚至是通风橱的日常维护,都会直接影响生物测定结果的准确性,但这些“软知识”在这套书中完全缺失了,让人觉得它只关注了“做什么”,却忽略了“如何保证环境条件适宜去做”。

评分

我购买这套书的初衷,是想彻底掌握不同目标生物(如特定杂草、病原真菌和害虫)的筛选和测定技术,特别是针对那些新型或仿制农药的生物活性验证流程。然而,在关于药效评价的统计学处理部分,我发现讲解得相对薄弱。仅仅是提到了几种基本的统计方法,却没有详细说明如何根据实验设计选择最合适的统计模型,比如如何处理多重比较后的显著性差异,以及如何科学地计算和报告半有效浓度(EC50)或致死剂量(LD50)的置信区间。一个真正实用的SOP(标准操作规范)应该将统计严谨性放在非常重要的位置,因为这直接关系到最终的测试结论是否可靠和可被同行接受。这本书在这方面的深度和广度,远没有达到我预期的专业高度,对于需要进行规范化数据报告的科研人员来说,可能会感到力不从心。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