宾阳洞:龙门石窟第104、140、159窟

宾阳洞:龙门石窟第104、140、159窟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刘景龙 著
图书标签:
  • 龙门石窟
  • 石窟艺术
  • 佛教艺术
  • 雕刻
  • 中国石窟
  • 宾阳洞
  • 第104窟
  • 第140窟
  • 第159窟
  • 历史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思书屋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文物出版社
ISBN:9787501031030
版次:1
商品编码:10487550
包装:精装
开本:8开
出版时间:2010-12-01
用纸:铜版纸
页数:244

具体描述

内容简介

  这里先要说明的是,现代石窟文物保护技术的发展,仍远远赶不上环境的因素给文物造成的损坏,需要强调,就现存状况蒐集尽可能详备的资料,发表出来,流传下去,供后人观摩、研究,也是文物保护的一个重要方面。鉴于此,我先后编辑了《古阳洞》、 《莲花洞》 (8开,科学出版社,l998、1999年)和《龙门石窟——皇甫公(1609)窟》 (16开,外文出版社,2010年)三本“记录性图录”,龙门以外的则有《偃师水泉石窟》 (16开,文物出版社,2006年)。这些书让远离现场的读者犹如身在洞窟,可以完整地浏览、仔细地观看。
  这次的8开本《宾阳洞:龙门石窟第104、140、159窟》,仍循旧例,以既有的成果《龙门石窟总录》、 《龙门石窟碑刻题记汇录》为依托,请日本京都的摄影家山崎兼慈先生专诚为本书拍摄图版照片,龙门石窟研究院高俊苹先生担任英译,大连外国语学院孙文选副教授担任日译,日译文经桑山重朗先生审校,出版交付文物出版社。

目录

概说/Profile
概说
Profile
概说(日文)
图版/Plates
第140窟/宾阳中洞
第159窟/宾阳南洞
第1 04窟/宾阳北洞
拓片/Rubbinas
第140窟/宾阳中洞
第159窟/宾阳南洞
第104窟/宾阳北洞
龛像位置图/Drawinas
第140窟/宾阳中洞
第159窟/宾阳南洞
第1 04窟/宾阳北洞
内容著录/Record
第140窟/宾阳中洞
第159窟/宾阳南洞
第104窟/宾阳北洞
碑刻题记录文/Notes of Inscription
第140窟/宾阳中洞
第159窟/宾阳南洞
第104窟/宾阳北洞
后记/Postscript

前言/序言


龙门石窟艺术探微:洛阳佛教造像的辉煌篇章 本书聚焦于龙门石窟的艺术成就、历史背景及其在佛教造像史上的独特地位,旨在为读者提供一个全面而深入的视角,探索这座世界文化遗产的艺术精髓与时代风貌。本书内容涵盖了龙门石窟的开凿历程、主要洞窟的艺术特征、造像风格的演变,以及其所承载的宗教思想与社会文化内涵。 --- 第一章:石窟艺术的摇篮——龙门的历史溯源与地理背景 龙门石窟,位于洛阳市南部的伊水两岸,因地处伊河两岸的峭壁之上,形如天然门户而得名。本书首先追溯了龙门石窟的缘起,从北魏孝文帝迁都洛阳开始,详细阐述了石窟开凿的历史节点。北魏时期,随着佛教的鼎盛与皇室的大力推崇,龙门成为皇家造像的中心,奠定了其早期雄浑、庄重的基调。 本章深入分析了龙门所处的地理环境——香山和龙门山——如何影响了石窟的布局和艺术表现。洛阳作为北魏后期的都城,其政治地位与文化影响力,直接决定了龙门石窟在同期石窟艺术中的核心地位。我们探讨了早期洞窟(如药上洞、宾阳中洞的早期阶段)的开凿动机,以及这些洞窟如何成为承载北魏王朝气象的“石上佛国”。 第二章:北魏的雄浑与秀逸:早期洞窟的风格解析 本书将重点剖析龙门石窟中北魏时期的核心洞窟群,特别是那些体现了“魏风”的典型代表。北魏时期的造像,从早期的朴拙、古拙,逐渐演变出秀骨清像的时代特征。 2.1 宾阳三洞的艺术宣言 宾阳中洞作为北魏皇家洞窟的代表,其艺术价值无可替代。本章细致描摹了中洞内佛像的“褒衣博带”式袈裟,衣纹的线条流畅而富有韵律感,展现了佛教造像由印度犍陀罗风格向中原汉化风格过渡的成熟阶段。我们分析了主尊佛像的内敛神态,以及其所蕴含的儒家思想对佛教艺术“中正平和”的审美影响。同时,对比分析了宾阳北洞和南洞的造像特征,揭示了不同时期皇室成员对造像内容和风格的不同偏好。 2.2 早期洞窟的造像特点 除了宾阳洞外,本书还对其他具有代表性的北魏洞窟进行了考察,如莲花洞、药上洞等。重点分析了这些洞窟中佛像面相的特点——高鼻深目、双肩方正,以及如何通过雕刻技法,表现出佛陀超凡脱俗的精神气质。本章还探讨了北魏石窟中常见的“一佛二弟子二菩萨”的组合模式,及其在宗教叙事中的功能。 第三章:东西魏与隋代的过渡与融合 随着北魏分裂为东西魏,龙门石窟的造像风格也开始显现出新的变化。本书探讨了这一过渡时期的艺术特点,即在保留北魏遗风的同时,逐渐融入了更为写实和饱满的审美倾向。 隋代的造像是龙门石窟发展史上的重要一环。隋朝短暂而统一的王朝,促使艺术风格走向成熟和定型。隋代造像的体型开始变得丰满、厚重,衣纹雕刻趋于简化但更显厚实,为唐代艺术的全面爆发蓄积了力量。我们详细解读了这一时期造像的“内敛的力度”,展现了隋代对佛教教义体系化构建的艺术体现。 第四章:大唐气象:盛唐造像的恢宏与世俗化 唐代是龙门石窟艺术的巅峰时期,尤其以盛唐造像最为引人注目。本书认为,盛唐的繁荣与自信,直接投射到石窟造像的面貌上,形成了前所未有的恢弘气势。 4.1 奉先寺的震撼力 奉先寺是龙门石窟的艺术高峰,也是本书着墨最多的部分之一。卢舍那大佛,作为中心主体,其面相的庄严、雍容与慈悲,是唐代审美理想的完美体现。本章通过对大佛身体比例、衣纹处理(如著名的“水波纹”式袈裟)的细致分析,阐释了盛唐造像“因相显理”的哲学高度。我们还对比了与卢舍那大佛同期的弟子、菩萨、力士的造像,展现了雕刻家们如何通过不同形象,构建出一个完整、和谐的佛国世界。 4.2 晚唐与五代:风格的延续与地方影响 盛唐之后,龙门石窟的开凿活动逐渐趋于平缓。本书考察了晚唐及五代时期造像的风格特点,包括体型趋向修长、面部表情趋向程式化等现象,以及地方势力对石窟艺术产生的影响,为后续宋代造像风格的演变埋下了伏笔。 第五章:龙门石窟的雕刻技艺与材料科学 为了深入理解龙门石窟的艺术成就,本书辟出专章探讨了其背后的雕刻工艺。龙门石窟依山开凿,如何在坚硬的石灰岩上实现如此精湛的细节刻画,是工艺史上的奇迹。 5.1 岩石的利用与空间布局 我们分析了工匠们如何根据不同洞窟的空间大小和光照条件,调整佛像的体量和细节处理。石灰岩的质地特点,如何影响了雕线和磨光的技法,使得佛像在不同光线下呈现出变幻莫测的质感。 5.2 赋彩与装饰的痕迹 虽然大部分彩绘和贴金已经剥落,但本书结合考古报告和残存的科学分析数据,重构了唐代造像原初的色彩面貌。探讨了工匠们如何运用矿物颜料,增强佛像的宗教感染力,以及在菩萨璎珞、宝冠上的繁复装饰工艺。 第六章:文化语境:龙门石窟与社会思潮 龙门石窟不仅仅是艺术的殿堂,更是特定历史时期社会思潮的缩影。本书强调了龙门造像背后的宗教信仰、政治权力与世俗生活之间的复杂互动关系。 6.1 皇家供养与民间信仰的交织 北魏时期的皇家敕建,与唐代武则天时期的推崇佛教,构成了龙门造像的主要驱动力。同时,本书也关注了大量中小规模的民间供养洞窟,分析了这些洞窟中的造像如何反映普通信众的祈愿内容,以及世俗化元素(如供养人形象)的植入。 6.2 佛教图像学的传播与本土化 龙门石窟中的佛教题材是印度、中亚佛教艺术传入并与中国本土文化融合的直观体现。本书梳理了主要的经变故事、本生故事以及特定菩萨(如观音、弥勒)形象在龙门的演变轨迹,展示了中国佛教艺术在吸收外来元素后,最终形成具有鲜明民族特色的成熟体系的过程。 --- 结语:世界遗产的当代价值 本书最后总结了龙门石窟作为世界文化遗产所承载的不可替代的价值,不仅在于其无可匹敌的艺术成就,更在于它以石为载体,完整记录了中国历史上近七百年的宗教变迁与文化脉动。本书旨在激发读者对中国古代雕塑艺术的敬畏之心,并理解龙门石窟在世界艺术史中的重要坐标意义。

用户评价

评分

这本书的出现,对于我们研究石窟艺术的“流派之争”具有重要的参考意义。我一直关注“石窟艺术的地域性差异”,龙门石窟的风格,与云冈、敦煌究竟有何种继承与革新关系?宾阳洞作为北魏晚期重要的标杆,它是否标志着一种风格的成熟,还是一个过渡期的折衷?我更希望作者能跳出单纯的“艺术史”框架,引入一些社会人类学的视角。比如,这些石窟的维护和日常供奉活动,是如何组织起来的?是否有关于僧侣群体的研究,他们的生活状态如何影响了造像的审美取向?书中是否有对附近寺院遗址的发掘报告进行整合引用?如果能附带一份详细的洞窟内所有可辨识造像的“名录”和“现状描述”,对做学术研究的人来说,简直是福音。这本书的厚度已经很可观了,但我仍然希望它能提供更多的交叉学科的论据,让宾阳洞不再仅仅是冰冷的岩石雕刻,而是活生生的历史片段。

评分

这套关于龙门石窟的书籍,光是看到“宾阳洞”这个名字,我的心头就涌起一股强烈的敬畏感。我一直对魏晋南北朝时期的造像艺术情有独钟,那种在乱世中孕育出的独特审美和精神寄托,总能深深触动我。我期待这本书能深入挖掘宾阳三洞,尤其是那几尊举世闻名的佛像背后的历史脉络和雕刻技艺。我希望能看到对洞窟形制、壁画残存部分的细致摹写和对比分析,不仅仅是照片的堆砌,更要有专家对造像风格演变的独到见解。比如,从北魏的秀骨清像到后期的丰腴圆润,这种过渡是如何在宾阳洞中体现的?书中是否收录了罕见的洞窟内部光影变化下的细节图?我更关心的是那些看似微不足道的雕刻细节,比如衣纹的褶皱处理,面部的神态拿捏,这些是不是能体现出不同工匠流派的差异?如果能有关于这些洞窟历史保护历程的记载,那就更好了,毕竟这些瑰宝历经千年风霜,我们对它们的珍视,也包含着对岁月侵蚀的无奈与敬佩。我买书时,最看重的是它的学术深度和图像的清晰度,希望这本书能让我仿佛置身于那个庄严肃穆的石窟之中,感受千年前的信仰之光。

评分

拿到这本书的时候,我首先被它的装帧设计吸引住了,那种沉稳厚重的质感,仿佛本身就带着历史的尘埃。我对石窟艺术的兴趣更多是从建筑史的角度切入的,所以特别关注书中对洞窟空间布局、结构力学以及与周边山体环境关系的论述。我非常好奇,古代的工匠是如何在坚硬的岩石上规划出如此宏大又精密的内部空间的?书中是否详细解析了洞窟开凿的工序和所使用的工具特点?对于宾阳洞这种皇家敕建的大型洞窟,其背后的供养人体系和政治意图,自然也是我关注的重点。我希望看到严谨的文献考证,将这些佛像的开凿时间点与当时的朝代更迭、佛教政策紧密结合起来。如果能提供一些关于洞窟内声学效果的研究,那就更具趣味性了,毕竟在那个没有现代扩音设备的时代,赞颂佛法的诵经声是如何回荡在这些巨大的石室之中的?总而言之,我希望这本书能提供一个宏观的、多维度的视角,让我能从“物”的层面,理解“法”的构建过程。

评分

我一直疑惑,在古代信息交流如此不便的情况下,远在洛阳的工匠们是如何接触到来自印度、中亚的佛教造像风格的?这本书有没有对宾阳洞造像的“异域元素”进行深入的比较研究?比如,某些佛陀的头饰或者菩萨的璎珞,是否能追溯到更远的源头?我希望能看到一些对比图例,将宾阳洞的造像与犍陀罗、笈多王朝的艺术进行并置分析,从而清晰地勾勒出“中国化”的路径。此外,对于洞窟内残存的彩绘颜料的化学成分分析报告,如果书中有所涉及,那将是极大的加分项。颜料的脱落和变色,本身就是历史留下的伤痕,了解这些颜料的构成,有助于我们推测原貌的绚烂程度。我购买这类书籍,追求的是一种“考古式”的阅读体验,即在文字的引导下,完成一次对历史现场的“虚拟重建”。这本书的深度,能否满足我这种近乎偏执的求知欲,我拭目以待。

评分

读完前几页,我立刻意识到这本书的价值远超一般的图录。作者的笔触非常细腻,尤其是在描述造像的“神韵”时,几乎是用文学的语言在重塑历史的瞬间。我个人对雕塑的“瞬间性”捕捉非常感兴趣。比如,那尊佛像的面容,是处于禅定时的超脱,还是在慈悲时的略带忧郁?书里是否有通过科技手段对雕刻深度的量化分析,从而证明雕刻者在不同部位投入的心力差异?我希望能看到对造像“世俗化”趋势的探讨,毕竟越往后,佛像的“人味”是不是就越重?书中对飞天和供养人的描绘有没有进行专门的章节剖析?那些细节丰富的天宫和飘带,往往是研究世俗生活和服饰变迁的绝佳窗口。我非常期待看到那些被光线长期遮蔽、如今重见天日的局部特写,希望出版社在印刷上能给予足够的诚意,将色彩的层次和石材的肌理忠实地还原出来,哪怕需要付出更高的代价。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