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简介
《晚年马克思跨越思想研究:兼论东方社会主义的历史发展》是专门研究马克思关于落后国家实现跨越式发展思想的专著。作者对马克思晚年针对俄国革命问题提出的,经济文化落后国家在其自身发展的历史进程中有可能跨越“资本主义卡夫丁峡谷”的理论构想,作了全面而深入的分析。作者在对马克思“跨越”思想进行系统历史考察的基础上,从其内涵要义、理论价值、后世发展、东方实践、当代意义等多方面进行了深入的研究,对理论界存在争议的若干问题作出剖析并提出了自己的独到见解。
作者简介
孟宪东,1954年7月出生于北京。北京大学法学硕士。1970年参加工作后当了8年产业工人。1982年大学毕业至今在高校工作,先后做过学生工作、宣传工作、党务和行政管理工作,但始终不离三尺讲台。现为北京联合大学人文社科部责任教授,兼任北京市政治文明建设研究中心特邀研究员、北京高校马克思主义原理教学研究会常务理事等职。主要研究领域为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和政治文明建设理论。近年主持或参与完成省部级、市教委和校级课题6项;主编和参编出版专著7部;发表论文26篇。
目录
前言
第一章 马克思“跨越”思想的历史考察
一、晚年马克思提出了“跨越”思想
二、马克思提出“跨越”思想的历史缘由
三、准确把握马克思“跨越”思想的内涵和实质
四、马克思晚年提出的“跨越”思想是长期研究思考的成果
五、“跨越”思想在马克思主义发展史中的历史地位
第二章 马克思“跨越”思想的理论价值
一、推进了“世界历史”理论的完善发展
二、贯穿了“人民为本”的鲜明价值理念
三、展示了时空转换互补的辩证思维方式
四、揭示了社会形态演进“连续性与跨越性辩证结合”的发展规律
五、深化了对社会发展普遍规律与具体道路内在统一的认识
六、开创了马克思主义东方社会理论的新领域
第三章 马克思“跨越”思想的承继发展
一、恩格斯对马克思“跨越”思想的论证和完善
二、列宁对开创东方社会主义“跨越”发展道路的理论贡献
三、斯大林对推进东方社会主义“跨越”发展的理论贡献
四、毛泽东对实现东方社会主义“跨越”发展的理论探索
五、邓小平对东方国家“跨越”发展理论的继承和创新
第四章 马克思“跨越”思想的东方实践
一、俄国一苏联开辟了东方社会主义“跨越”发展的曲折之路
二、中国走出了特色社会主义“跨越”发展的成功之路
三、其他社会主义国家走上了“跨越”发展的探索”之路
四、马克思的“跨越”思想与东方社会主义的关系
第五章 马克思“跨越”思想的当代意义
一、研究掌握马克思“跨越”思想中蕴涵的基本立场、观点和方法
二、运用“跨越”思想指导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发展进程
结束语
附录
跨越卡夫丁峡谷
——对落后国家率先进入社会主义的理论思考
辩证的思维科学的态度
——学习列宁关于“利用资本主义”重要思想的几点思考
跨越卡夫丁峡谷断想
——关于马克思“跨越论”的哲学思考
马克思的跨越论与邓小平的发展观
论东方国家的跨越式发展
主要参考文献
后记
前言/序言
null
晚年马克思跨越思想研究:兼论东方社会主义的历史发展 引言: 卡尔·马克思,这位被历史铭记的伟大思想家,其思想遗产宛如一座巍峨的山峦,影响深远,经久不衰。然而,与一般被视为“定论”的伟大人物不同,马克思的思想并非僵化不变,而是一个不断演进、深刻自我超越的过程。尤其是他晚年的思想,在离开了早期激进的革命论述,转向对更为复杂和微妙的社会现实进行审视时,展现出了更为成熟、更为 nuanced 的智慧。本书《晚年马克思跨越思想研究:兼论东方社会主义的历史发展》旨在深入发掘和梳理马克思晚年思想的独特维度,并将其置于更为广阔的东方社会主义历史发展的大背景下进行考察,以期勾勒出一条通向理解马克思主义创新性演进与实践性挑战的清晰脉络。 第一部分:晚年马克思思想的“跨越”——从革命到演进的深刻转向 马克思的学术生涯是一个不断自我批判和否定的过程。在早期,他以犀利的笔触揭示了资本主义的内在矛盾,提出了“全世界无产者,联合起来!”的时代强音,革命的激进性和必然性是他早期思想的鲜明特征。然而,随着时间的推移,特别是经历了欧洲工人运动的起伏以及对不同国家社会状况的深入观察,马克思的思想开始呈现出更为审慎和辩证的色彩。 本书将重点聚焦于这一“跨越”的过程,分析晚年马克思是如何在继承其经典理论体系的同时,对其进行重要的修正和深化。这并非是对早期思想的否定,而是基于对历史现实的深刻洞察而进行的理论升华。 对“必然性”的再审视: 晚年马克思不再将社会主义革命的到来视为一种僵化的历史宿命。他开始更多地关注具体的历史条件、民族特性以及社会发展的多样性。他开始强调,革命的发生并非仅仅取决于生产力的发展水平,社会意识、阶级力量的对比、国家机器的结构等多种因素同样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这种对“必然性”的再审视,为理解不同国家走上社会主义道路提供了更为灵活和现实的视角。 从“暴力革命”到“多种可能”的思考: 早期马克思对暴力革命的论述占据了显著地位。然而,在晚年,随着一些国家民主制度的初步发展,马克思开始思考,在特定的历史条件下,是否可能存在非暴力的、渐进式的过渡方式。他敏锐地捕捉到了议会斗争、政治改革等新兴的斗争形式,并开始对其价值进行评估。这种对“多种可能”的开放性思考,是马克思主义理论面向现实挑战的一次重要突破。 对“国家”角色的重新认识: 在其理论体系中,“国家”作为压迫阶级的工具,其消亡是无产阶级革命的必然结果。然而,晚年马克思开始关注国家在社会转型过程中可能扮演的复杂角色。他意识到,在某些情况下,国家的力量可以被用来推动社会改革,甚至为社会主义的实现创造条件。这种对国家角色的动态审视,为理解社会主义国家在实践中的演变提供了理论依据。 对“经济基础”之外因素的重视: 尽管马克思主义强调经济基础的决定性作用,但晚年马克思并未忽视上层建筑,尤其是意识形态、文化、民族心理等因素对社会发展的影响。他开始更加深入地研究这些非经济因素,将其视为塑造社会现实的重要力量。这种对“经济基础之外”因素的重视,使得他的理论更具整体性和辩证性。 对“共同体”的关切与“人的全面发展”的深化: 晚年马克思对资本主义条件下个体被异化的状况进行了更深刻的剖析,并更加强调“共同体”的价值以及实现“人的全面发展”的意义。他开始思考,如何在社会主义社会中构建一种真正能够促进个体自由发展、实现人与人之间和谐关系的社会形态。 第二部分:东方社会主义的历史发展——在理论与实践的张力中探索 本书的第二部分将视角转向了东方社会主义国家的历史发展。这些国家在接受并尝试实践马克思主义理论的过程中,经历了复杂而曲折的历程。本书并非简单地将东方社会主义视为马克思主义理论的直接照搬,而是深入考察了这一理论如何在不同的历史土壤、文化传统和政治现实中进行“在地化”的演绎和变形。 理论移植与本土化挑战: 东方社会主义国家在建构社会主义的过程中,不可避免地面临着将源自欧洲的马克思主义理论移植到具有自身独特历史文化背景的土地上的挑战。本书将分析,这些国家在实践中是如何理解、解释和改造马克思主义的,以及这种“在地化”的过程是如何塑造了其社会主义模式的。 国家建设与社会主义模式的形成: 东方社会主义国家大多经历了由落后农业国向工业国的转型,国家在这一过程中扮演了极为关键的角色。本书将探讨,国家如何通过集中力量办大事,推动工业化进程,并在此过程中形成了具有自身特色的社会主义模式。这种模式的形成,既是对马克思主义某些原则的遵循,也包含着为了适应现实需要而进行的创造和调整。 改革与演进的探索: 历史的车轮滚滚向前,面对错综复杂的国内外形势,东方社会主义国家在不同时期都进行了各种形式的改革探索。本书将梳理这些改革的历程,分析其成功与不足,以及这些改革在多大程度上呼应了晚年马克思思想中关于演进和多样性的启示。 实践中的经验与教训: 东方社会主义国家的历史,既有辉煌的成就,也伴随着深刻的教训。本书将从历史唯物主义的视角出发,客观地审视这些国家在实践中所取得的经验,同时也深入分析其面临的困境和挑战,从中提炼出具有普遍意义的历史智慧。 东方社会主义与晚年马克思思想的内在关联: 本书的核心论点之一在于,东方社会主义国家的历史发展,在某种程度上与晚年马克思思想的某些维度存在着深刻的内在关联。例如,对国家在社会转型中的作用的认识,对渐进式改革可能性的探索,以及对民族特性在社会主义建设中的考量,都可以在晚年马克思的思想中找到其理论的影子。尽管这种关联并非直接的因果关系,但却为理解东方社会主义的实践提供了一个重要的思想参照系。 结论: 《晚年马克思跨越思想研究:兼论东方社会主义的历史发展》并非简单地是对马克思主义某一阶段的梳理,而是试图搭建一座连接理论创新与历史实践的桥梁。通过深入研究晚年马克思思想的“跨越”性,我们能够更好地理解马克思主义作为一种活的理论,是如何在面对现实挑战时不断自我更新和发展的。同时,将这一理论视角与东方社会主义的丰富历史经验相结合,能够为我们提供一个更为全面、辩证地认识社会主义发展道路的框架。 本书旨在启发读者思考: 马克思主义是否仅仅是一种革命的学说,还是也包含着对社会演进和多样性发展的深刻洞见? 在不同的历史和社会语境下,如何理解和实践社会主义? 历史经验的积累,如何为理论的发展提供不竭的动力? 通过对晚年马克思思想的“跨越”及其与东方社会主义历史发展的深度考察,本书期待能够为理解马克思主义的当代价值,以及探索未来社会发展道路提供有益的启示,推动学术界对这一重大课题的深入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