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审民事判决之制作及改进

第三审民事判决之制作及改进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姚瑞光 著
图书标签:
  • 民事判决
  • 裁判文书
  • 审判实践
  • 法律适用
  • 司法改革
  • 判决书写作
  • 案例分析
  • 程序正义
  • 裁判质量
  • 审判监督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思书屋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
ISBN:9787562036753
版次:1
商品编码:10406799
包装:平装
出版时间:2011-01-01
页数:133

具体描述

内容简介

《第三审民事判决之制作及改进》作者对第三审民事判决书的写作进行了评价,并提出了具体的改进建议。由于我国也有不少学者提倡要搞第三审制度,所以该书对我国也不无参考价值。

目录

序言
壹 目前第三审判决之模式
例一 2005年台上字第二一三号
例二 2005年台上字第二九六号”
例三 2005年台上字第四八三号
贰 前述模式合否法律规定
叁 不必记载“事实”
肆 “理由”应记载“原判决确定之事实”
伍 第二审判决书应载明经“确定之事实”
陆 无记载当事人起诉主张及抗辩事实之必要
柒 判决“理由”得引用原判决
捌 原审笔录有记载,上诉理由未指摘遗漏,第三审法院应不得“斟酌该漏未认定之事实而为判决”
玖 以未表明上诉理由而驳回上诉之裁定,不应兼论其上诉为无理由
例一 2005年台上字第十四号裁定
例二 2005年台上字第六十五号裁定
例三 2005年台上字第九十四号裁定
例四 2005年台上字第九八七号裁定
拾 增设第四六九条之一,致几无上诉之可能
拾壹 大理院之判决如何制作
拾贰 大理院判决书举隅
一、1916年上字第七二七号
二、1922年上字第三○六号
三、1922年上字第七二七号
四、1925年上字第五九八号
五、1925年上字第一九六九号
六、1926年上字第二二七号
七、1926年上字第六一○号
拾叁 大理院判决之评价
一、名副其实之法律审
(一)1916年上字第七二七号表明
(二)1922年上字第三○六号表明
(三)1922年上字第七二七号表明
(四)1925年上字第五九八号表明
(五)1925年上字第一九六九号表明
(六)1926年上字第二二七号表明
(七)1926年上字第六一○号表明
二、明确表示法律见解○无推由原审研求之语式
拾肆 “最高法院”判决之现状
一、法律问题,不明确表示己见
二、法律见解不正确甚至错误
(一)先认上诉不合法,继认上诉无理由
(二)见解失当、错误
一 误用法律名词
二 不知财产权诉讼与非财产权诉讼之区别
三 不知第二五五条第一项第二款之“基础事实同一者”之意义
四 非同一诉讼标的,认系同一诉讼标的
五 误解“以一诉主张数项标的,其价额合并计算之”
六 不知民法第八二三条,非共有人诉请法院分割共有物之依据条文
七 台湾之祭祀公业,设有管理人者,得以管理人名义起诉或被诉,于法无据
八 不知“公用地役”之意义而误用
九 认祭祀公业财产,系公同共有之公业土地
十 认某某寺信徒,有摘媾-卣信徒大会决议之形成权
十一 认抛弃法定抵押权,系行使权利,违背诚信原则
十二 无上诉而发回更审
十三 误认确认亲子(父与子女)关系存否之诉,“仍属民法第一○六三条之否认之诉范围”
拾伍 第三审判决之改进
一、关于当事人者
(一)合伙商号,无当事人能力
(二)分公司不应有当事人能力
(三)台湾之祭祀公业,应有当事人能力
(四)第五十四条之诉之原告,非“参加”诉讼,不应称为“参加”或“主参加”
(五)法人之董事及政府机关之代表人,不应称为“代理人”
二、关于事实者
(一)不必记载当事入主张或抗辩之事实
(二)必载第二审判决所确定之事实
三、关于理由者
(一)仅就上诉理由指摘者为论断
(二)得引用第二审判决所记载之理由
拾陆 试作第三审判决
一、2005年台上字第三○○号确认地上权存在
二、2005年台上字第六○三号给付补偿金
三、2005年台上字第七四二号确认当选无效(选举无效)
四、2005年台上字第五九九号分割共有物
五、2005年台上字第四○七号确认法定抵押权存在
六、2006年台上字第一○六八号(裁定)
拾柒 表格式之判决
例一 2005年台上字第三○○号
例二 2005年台上字第七四二号
例三 2005年台上字第六○三号
例四 2005年台上字第四○七号
例五 2006年台上字第一○六八号
附一 判决书复制本之一
附二 判决书复制本之二
姚瑞光先生八秩寿辰贺辞

前言/序言



古代诗词赏析与鉴赏 内容简介 本书旨在为广大学习者和古典诗词爱好者提供一套系统而深入的鉴赏指南。我们不侧重于晦涩的考据或艰深的格律分析,而是致力于引导读者真正走进诗词的意境,体会古人“言有尽而意无穷”的艺术魅力。 全书分为上、中、下三编,结构清晰,层层递进。 上编:溯源与基石——初识古典诗词的脉络 本篇主要梳理中国古代诗词的发展脉络,从《诗经》的质朴古拙,到《楚辞》的浪漫瑰丽,再到汉魏风骨的沉郁顿挫,直至唐诗的鼎盛与宋词的婉约豪放,勾勒出一条清晰的文学演变路径。 第一章:诗歌的源头:《诗经》与《楚辞》的文化意蕴 《诗经》的现实关怀与艺术手法: 重点剖析“赋、比、兴”的表现手法在早期诗歌中的运用,探讨其反映的周代社会风貌、农耕文明的淳朴情感。选取如《伐檀》、《硕鼠》等篇章,解析其朴素而有力的批判精神。 《楚辞》的浪漫与想象: 深入研究屈原的“香草美人”象征体系,解析《离骚》中磅礴的想象力及其对后世浪漫主义文学的深远影响。探讨楚地方言与神话传说对词语选择和意境营造的作用。 第二章:汉魏风骨与建安之声 本章聚焦于汉末至魏晋时期文学的转型。探讨在乱世背景下,诗歌内容如何由集体抒发转向个体生命体验的深化。重点分析曹操父子的“慷慨悲歌”,以及“竹林七贤”的魏晋风度如何在诗歌中得到体现,尤其关注其对生命无常、人生苦短的哲学思考。 第三章:初唐的探索与盛唐的辉煌 初唐的承袭与创新: 考察“初唐四杰”如何在新旧交替中寻求突破,为盛唐的爆发积蓄能量。 盛唐气象的形成: 详细阐述盛唐诗歌如何完美结合了开阔的时代精神与高超的艺术技巧。着重分析王维的“诗中有画”与孟浩然的“诗中有禅”,探讨山水田园诗如何超越单纯的景物描摹,成为寄托隐逸情怀的载体。 李白与杜甫的巅峰对决: 将李白的浪漫主义豪情(如对自由的向往、对仙境的追逐)与杜甫的现实主义关怀(如对民生疾苦的记录、对社稷的忧虑)进行对比分析,阐明“诗史”与“诗仙”各自在中国文学史上的不可替代性。 中编:宋词的审美转向与技巧探微 本篇聚焦于宋代文学的代表——词。探讨词体如何从晚唐五代的“艳科小令”发展成为能够承载宏大叙事和深刻哲理的文体,并详细解析不同流派的审美特征。 第四章:婉约派的精微与意境的营造 柳永与都市情韵: 分析柳永如何将词体引入市民阶层,以长调形式描绘都市生活和男女情爱,揭示其对世俗情感的细腻捕捉。 李清照的女性视角与家国之思: 深入探讨李清照词作中语言的纯净之美,以及其前期对闺阁闲愁到后期对国破家亡的沉痛哀思的转变,强调其词作中独有的女性真挚情愫。 第五章:豪放派的气魄与哲理的融入 苏轼的旷达与创新: 论述苏轼如何以诗为词,拓展词境,使之能够容纳哲学思考、政治感慨与人生哲理,打破了传统词体的局限。 辛弃疾的爱国情怀与艺术张力: 探讨辛弃疾词中“以文为词”的特点,分析其如何通过奇特的意象组合和强烈的对比,展现壮志难酬的悲愤,以及其词作中蕴含的军事谋略色彩。 第六章:词律之美与句法分析 本章着重于词的音乐性与形式美。介绍词牌、句法、韵脚对词境的影响,但重点不在于死记硬背格律,而是教授如何通过感知音韵的起伏变化来体会词人情感的节奏,例如如何通过仄声词与平声词的交替来营造顿挫或流畅之感。 下编:由表及里——鉴赏的深度与实践 本篇是方法论的总结,旨在提供一套实用的鉴赏框架,帮助读者超越“好听”、“意境美”的初级判断,进入深层次的解读。 第七章:意象的解构与重构 核心意象的文化编码: 探讨特定意象(如“月”、“柳”、“鸿雁”、“东风”)在中国传统诗词中固有的文化含义和情感指向。例如,分析“月”在不同诗人笔下所代表的思乡、孤寂、永恒或圆满的差异性。 陌生化的审美体验: 指导读者如何识别和欣赏诗人为求新颖而创造的独特意象,例如如何理解“枯藤老树昏鸦”的组合所带来的萧瑟感,而不是将其简单视为三个独立景物的堆砌。 第八章:情感的张力与表达的含蓄 直抒胸臆与“隔层纱”: 区分直接倾诉情感的诗句(如杜甫的“感时花溅泪”)与采用比兴、象征手法达到“此时无声胜有声”效果的表达方式。 留白之美: 探讨中国古典诗词如何通过刻意省略叙事细节、悬置情感冲突,从而激发读者的想象力,达到“不着一字,尽得风流”的境界。 第九章:诗词与时代的对话 本章强调文学的时代性。指导读者将诗词置于其产生的历史背景下进行考察,理解特定历史时期(如安史之乱、靖康之变)如何塑造了诗人的世界观,从而更深刻地理解其作品的价值和意义。我们鼓励读者以开放的心态,与古人的思想进行跨越时空的交流。 本书语言力求平实流畅,避免艰深的学术术语,旨在成为一本可供随时翻阅、常读常新的古典诗词欣赏伴侣。通过本书的学习,读者将不再只是“知道”这些诗句的意义,而是能够真正“感受”到它们穿越千年依然鲜活的生命力。

用户评价

评分

我是一名对法律哲学和法治理论有浓厚兴趣的求学者,长期以来,我对司法判决的内在逻辑和外在呈现形式有着不懈的探索。当我看到《第三审民事判决之制作及改进》这个书名时,我的第一反应便是它极有可能触及到司法 thẩm judg(评判)的深层理论与实践的结合点。“制作”二字,可以理解为判决文书的形成过程,这其中必然涉及到对事实的认定、证据的审查、法律的适用以及逻辑推理的构建,而“改进”则指向了对现有模式的优化与超越。在法学研究中,判决书不仅仅是法律的宣告,更是法官思想与法律精神的载体,它体现了对社会公平正义的追求。尤其“第三审”这一环节,往往是案件走向终审的关键,其判决的质量直接关系到司法权威的树立。我期待这本书能够从理论的高度,对第三审民事判决的制作原则、方法论进行系统性阐述,并在此基础上,提出富有前瞻性的改进建议,例如在科技发展日新月异的今天,如何运用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技术辅助判决,如何通过优化文书结构、提升表述的清晰度来增强判决的可理解性与说服力。这本书,对我而言,或许是一次对司法实践前沿的深度对话,一次对法律智慧的精炼总结,一次对未来司法改革方向的探索。

评分

我的职业生涯与商业活动紧密相连,深知合同、纠纷以及最终的法律裁决对于企业经营的重要性。《第三审民事判决之制作及改进》这个书名,虽然聚焦于法律审判的特定环节,却在我看来,触及了商业社会稳定运行的基石。“第三审”的判决,往往意味着案件已经历了相当长的诉讼过程,其结果对当事人的商业利益有着直接而重大的影响。因此,这份判决的“制作”过程的严谨性,以及其“改进”的潜力,就显得尤为关键。我期待这本书能够提供一种视角,让我们能够更清晰地理解,一份具有说服力的判决是如何从纷繁复杂的商业交易中提炼出法律问题,如何通过对证据的细致分析,最终形成符合逻辑、符合法律精神的裁决。更重要的是,“改进”的部分,我希望能看到关于如何提高判决的效率、如何降低交易成本、如何通过更清晰的文书来减少未来不必要的诉讼等方面的思考。在一个高度竞争的商业环境中,法律的确定性和可预测性至关重要,而一份高质量的终审判决,无疑是这种确定性的重要体现。我相信,这本书的价值,不仅在于理论的探讨,更在于它能够为优化司法实践、提升营商环境提供有益的启示,最终促进整个社会经济的健康发展。

评分

作为一个对社会运作机制充满好奇心的普通读者,我一直对法律是如何在背后支撑起我们日常生活的方方面面感到着迷。《第三审民事判决之制作及改进》这个书名,乍一听可能有些枯燥,但仔细琢磨,却能品味出其中的深意。民事判决,那是解决我们之间纠纷的最终依据;而“第三审”,则意味着它是经过了层层考验、反复推敲的最终裁决。这不禁让我联想到,在一次次漫长的诉讼过程中,当事人的焦虑、律师的唇枪舌剑,以及法官们是如何在繁杂的证据和法律条文之间,做出那个影响深远的决定。这本书,或许能像一部引人入胜的纪录片,带领我们深入了解这个看似遥远却又与我们息息相关的司法过程。它不仅仅是关于条文的堆砌,更是关于逻辑的构建,关于证据的取舍,关于公平正义的最终实现。我好奇,在“制作”的环节,有哪些精巧的艺术与严谨的逻辑在发挥作用?在“改进”的部分,又有哪些创新与思考,能够让我们的司法体系更加完善?这本书,在我看来,是对社会公正肌理的一次深入剖析,是对司法智慧的一次集中展现,我非常期待能够通过它,更深刻地理解法律在维护社会秩序中的关键角色。

评分

这本书,虽然我还没来得及细细品读,但仅凭其书名《第三审民事判决之制作及改进》,便能感受到一股沉甸甸的学术气息与实践价值扑面而来。我是一名法律从业者,日常工作中与各类判决文书打交道,深知一份高质量的判决书对于维护司法公正、保障当事人权益的重要性。而“第三审”这一概念,更是直接指向了法律程序的最后一道防线,其制作的严谨性与改进空间,无疑是司法实践中亟待关注的焦点。试想,在层层审查之下,最终出炉的判决,其背后蕴含着多少智慧的碰撞、法律的权衡与事实的厘清?这本书的出现,或许能为我们揭示这一过程的精髓,让我们得以窥见司法公正的“幕后故事”,更重要的是,能够从中汲取养分,提升自身在审判实践中的能力与视野。我尤其期待书中关于“改进”的部分,因为法律的生命力在于其不断的革新与适应,如何在现有框架下,通过科学的方法与前沿的理论,让第三审民事判决更加公正、高效、可及,这无疑是一个充满挑战但也极具意义的课题。我相信,这本书将不仅仅是一本工具书,更可能是一次思想的启迪,一次对司法理念的深刻反思,一份对未来法律进步的贡献。

评分

作为一名对阅读保持着广泛兴趣的普通读者,我常常会被那些能让我看到“不一样的东西”的书籍所吸引。《第三审民事判决之制作及改进》这个书名,听起来或许有些专业,但我相信它所蕴含的价值,远远超出了它本身的专业范畴。想象一下,当我们生活中遇到一些无法协商解决的矛盾,最终需要通过法律来判定时,那个最终的裁决是如何诞生的?“第三审”,这不仅仅是一个数字,它代表着案件经过了两轮的审理,承载着当事人对公正的最后期待。这本书,我想就像是为我们揭开了一个神秘的面纱,让我们得以一窥法官们在做出最终判决时,是如何梳理案情,如何权衡利弊,如何引用法律,最终写出那份具有法律效力、影响深远的文书。我特别好奇,在“制作”的过程中,是否有某种“秘籍”或者说独特的技巧,让一份判决既能准确反映事实,又能体现法律的精神?而在“改进”的部分,又有哪些新的思路,能够让这份最终的裁决,在逻辑上更加严谨,在表达上更加清晰,在执行上更加顺畅?这本书,在我看来,就像是一个关于“如何让正义以最恰当的方式落地”的故事,它充满了智慧、逻辑和对公平的追求,我很期待能从中获得新的认知,也希望能从中看到法律不断进步的力量。

评分

好,姚瑞光写的东西都还不错的

评分

大师经典,值得一读。

评分

这书不错,非常满意!

评分

姚瑞光先生大作,了解下宝岛法制理论及实践发展。

评分

好,姚瑞光写的东西都还不错的

评分

好,姚瑞光写的东西都还不错的

评分

这书不错,非常满意!

评分

经典

评分

大师经典,值得一读。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