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舌尖上的中国》总导演,十年谈吃文章首度结集。在《舌尖上的中国》火遍全国之后,总导演陈晓卿的名字也渐渐为人熟知,半是作为广受尊重的纪录片导演,半是作为酷爱美食的吃货。早在十余年前,陈晓卿已开始在报刊写作美食专栏,记录他念念不忘的家乡味道,在江湖偶遇的人间至味。《至味在人间》此书即为他十年专栏文章的精选结集。
◆美食文章满溢人间烟火气。既不高冷,也绝非小清新,陈晓卿的美食文章独具特色,喜欢钻研街边巷尾小馆子的独门看家菜,喜欢跋山涉水跟着朋友品尝各路不上台面的特色江湖菜。其实,对于他而言,吃什么、在哪里吃这些问题远不如“和谁吃”来得重要。所以,作者在不同场合,多次理直气壮地说:“其实,世界上蕞好吃的永远是人。”
◆超级吃货的良心餐馆榜。作为名声在外的“扫街嘴”,陈晓卿储存了海量的特色餐馆名录,趁此次出书机会,作者整理出书中涉及的全部餐厅,在大众点评上形成榜单,扫一扫随书所附的二维码,即可一网打尽陈晓卿的私房菜馆。
内容简介 大隐于市的美食,散落江湖的佳肴,东奔西走,只为吃口热乎的;陈晓卿
纪录片制作者,美食专栏作家。
1965年生于安徽灵璧,1989年毕业于北京广播学院(现名中国传媒大学)后,入职中央电视台工作至今。1991年开始拍摄和制作纪录片,作品有《远在北京的家》《龙脊》《百年中国》《一个时代的侧影》《甲子》等。
2012年,领衔制作美食纪录片《舌尖上的中国》,在央视首播后引起广泛关注,后陆续在台湾、香港以及新加坡等地播出,影响遍及海内外,成为年度话题。
因对各种食物不加挑剔的热爱,且热衷搜寻平民美食,朋友戏称为“扫街嘴”,十余年前开始在报刊写作美食文章,《至味在人间》一书即此前文章的首度精选结集。
我一直觉得陈晓卿的美食文章比他导演的美食纪录片更好看,因为一个纪录片由于各种原因很难让他完全按自己的意愿来,但文章却可以由他任性地掌控,虽然信马由缰,却原汁原味原生态。原来陈晓卿可以更有才!——白岩松
陈晓卿是我相信得过的美食家。
——蔡澜
是的,蕞好吃的是人。晓卿既是喜好吃的人,又是能让任何一个饭局变得好吃起来的人。从这个角度讲,晓卿是蕞好吃的人。
——冯唐
吃喝有道,写字有气。各人笔下有各人的气,这个不服不行。论写吃,有人霸气侧漏,有人镬气狂喷,有人傻气直冒,有人酸气逼人,陈晓卿的气,是地气。陈晓卿的地气,不是从地里冒出来然后被他一弯腰接住,而是酝酿于丹田,厚积于舌根,薄发于舌尖,逆向地深入泥土,深入地表,深入人心。
——沈宏非
代序 舌尖上的假想敌/沈宏非
辑一 每个人的珍珠翡翠白玉汤
一坛酱,四十年
荤腥的妄念
一切不能拌饭的菜都是耍流氓
魔蛋
一碗汤的乡愁
父母大人的饮食偏好
豆腐干文章
年夜饭之味
每个人的珍珠翡翠白玉汤
荠菜花
弯腰青
最好的早餐
辑二 一个人的面馆
寒夜觅食
一个人的面馆
大隐于市
文艺下酒菜
风生水起
面瓜
白塔寺涮肉群落
京西无日餐
潜伏菜
一道菜主义
面的街
周瑜小馆黄盖客
白菜苔红菜苔
辑三 至味在江湖
面,不能承受之小
特色菜口味菜
不足为外人道也
红唇添香
油然而生的幸福
贴一身五湖四海的膘
数来堡
至味在江湖
犹抱琵琶虾遮面
螺蛳壳里的道场
看得见飞机的餐馆
花生的豆蔻年华
于勒叔叔的生蚝
辑四 吃口热乎的
儿行千里
卤煮的细节
吃口热乎的
睹食物思人
相濡以火锅
慢慢地陪着你吃
那些笑脸
除了蛋,我们来认识一下母鸡
辑五 留住手艺
不时尚饮食
留住手艺
三里河东三里河西
年代标志菜
台北一条街
不一样的怀旧
干瘪味蕾记忆
田螺往事
那条愤世嫉俗的鱼
他乡滋味
最后的吴江路
辑六 吮指之欢
一人分饰两角
挑剔的幸福与烦恼
人间烟火
和哪位明星吃饭?
平民食物的背影
从此站起来了
吮指之欢
请杜拉拉吃点什么?
菜系话语权
买菜单
食物的分贝
后记
历时2年,30多个省份,230张美图,126处不为人知的美食发生地,精心炮制352道让你食欲大开的香味与乡味。
《舌尖上的中国》陈晓卿亲自执笔!
中国国家地理地道风物黄小厨联合出品
同名大电影《舌尖上的新年》全国热映
赵珩、黄磊、沈宏非、温瑶、小宽撰文,联袂力荐
《舌尖上的新年》,用一场盛宴告别我们记忆中的年
中国国家地理的强科学逻辑、地道风物的温情关怀、《舌尖上的中国》陈晓卿团队的亲历精神,在《舌尖上的新年》机缘之下,再次碰撞出火花。
《舌尖上的新年》一书是“地道风物”系列Mook继热卖并广受好评一再加印的《地道风物·广西》、《地道风物·湘西》之后的第003号作品(特刊)。主创团队焚膏继晷,历时两年,辗转几十座城市、乡村,只为解答,每一位中国人心中的味蕾密码与时空情结,为读者奉上一册值得中国人感念的新年美食读本。《舌尖上的新年》同名大电影同期上映,导演亲撰拍摄手记,精美图文,倾情奉送。
身为中国人,每到深冬,我们总一再再三地进入过年模式,可是我们有没有想过,为什么中国人对食材与味道的追求——美食、会与农耕文化的循环结点——过年,吻合在一起?我们为什么要一年一度、必得在此时尽情欢宴?《舌尖上的新年》分久等、远来、甜蜜、有心、饕餮六章,诚邀您揭晓答案。
《舌尖上的新年》由陈晓卿亲自执笔,赵珩、黄磊、沈宏非、温瑶、小宽、萧春雷、郭亦城、殷罗毕等知名美食家、作家和文化工作者,从各个角度,深情、深度、深刻撰文。这里有舌尖上的美味,更有过年的真理;有高端与简朴的烹饪秘籍,也有让人掩卷沉思的乡愁故事;有他乡,有故园,有连接起迁徙与轮回的千丝万缕……
《舌尖上的新年》,在这里,发现乡土中国之美。
《舌尖上的新年》,你所不知道的过年味道,立刻揭晓!
地道风物Mook之003《舌尖上的新年》
卷首语:最好吃的是年
总论:所有人奔赴的晚餐——中国年夜饭的美食地理
第一章 · 久等
年夜饭一百年
五味杂陈,一等再等
淮安的四时
老南京,最“恩正”
年复一年,寻找年味
第二章 · 远来
我的新年,别人的年夜饭
裹蒸,肇庆的热闹
团团乐山年,我没有回去好多年
盐都自贡,幸福的大白味
以记忆导航,回到湘西
江汉深处小吃多
姑苏鱼,东山年
淮扬菜的深意
海城,地震也挡不住过年
我在长白山采蘑菇
舌尖上的藏历新年
民族新年,风味诱人
第三章·甜蜜
甜味宇宙的涟漪
老北京点心是个什么味儿
恭喜发财,年饼拿来
白馓弥香,无论荣华何方
酥角,手作满盆金元宝
亲手带来广式的甜
来自天山南北的果香
第四章·有心
和家人一起才叫过年
饺子和汤圆是怎么成为年夜饭巨星的
母亲的手艺与哲学
祭祀与摆供
祭灶果的进化
台湾春节心意满
第五章·饕餮
饕餮盛宴,要在反对日常
何以解忧,唯有吃喝
我一直觉得,美食不仅仅是果腹,更是一种文化,一种生活态度。《至味在人间》这本书,就很好地诠释了这一点。陈晓卿老师笔下的食物,不再是单纯的食材,而是承载着历史、人文、情感的载体。他挖掘的那些藏匿在街头巷尾、深山老林里的美味,不仅仅是味蕾的享受,更是对生活的热爱和对传统的尊重。读这本书,你会发现,原来我们身边有这么多被忽略的美食宝藏,它们低调而又深刻地存在着,等待着我们去发现,去品味。
评分这本《舌尖上的新年》和《至味在人间》的套装,简直就是为我这样的“吃货”量身打造的!每次读完,肚子都咕咕叫,嘴里也仿佛能品尝到那些诱人的味道。陈晓卿老师的文字,有种魔力,能把最寻常的食物描绘得那么生动,那么有故事。我尤其喜欢他在写到家乡年味儿的时候,那种浓浓的亲情、乡情,还有那些世代相传的烹饪技艺,都仿佛从字里行间涌出来,让我回想起小时候过年的场景,那些温暖的回忆,跟书里的美食一样,都值得好好珍藏。
评分套装里的《舌尖上的新年》这本书,真的让我对“年味儿”有了全新的认识。我一直以为过年就是吃吃喝喝,但读了这本书,我才明白,年味儿里藏着的是一种情感的凝聚,一种文化的传承。陈晓卿老师用细腻的笔触,描绘了不同地区、不同家庭过年的独特方式,那些对食材的选择、对烹饪的讲究,都体现了人们对生活的热情和对家人的关爱。这本书就像一本活的年俗百科全书,让我对春节有了更深的理解和感悟。
评分收到这套书的时候,我惊喜不已。陈晓卿老师的作品,总能给我带来不一样的阅读体验。《至味在人间》这本书,与其说是一本美食书,不如说是一本关于人生的书。他通过对美食的描写,探讨了人与食物、人与人、人与社会的关系。那些朴实无华的文字,却蕴含着深刻的哲理,让人在品味美食的同时,也能反思自己的生活。这本书让我意识到,生活中的许多美好,其实就藏在我们最熟悉的事物中,只是需要我们用心去发现。
评分这套书的包装设计也特别精美,两本书放在一起,就仿佛是一场美食的盛宴。在阅读《舌尖上的新年》时,我深深地感受到了作者对家乡的热爱和对传统文化的珍视。那些关于年夜饭的细节描写,让我仿佛身临其境,感受到了浓浓的节日氛围。而《至味在人间》则带我走进了更广阔的美食世界,领略了不同地域的风味特色。总而言之,这套书是一次关于味蕾和心灵的旅行,我非常喜欢。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