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书名:中国古建筑工程技术系列丛书--中国古建筑构造技术
原价:69.00元
作者:王晓华 主编
出版社:化学工业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3-9
ISBN:9787122176622
页码:386
版次:1
装帧:平装
开本:16开
目录
章中国古建筑概述
节中国古建筑的发展 / 2
第二节 中国古建筑的类型 / 4
一、功能类型 / 4
二、材料类型 / 4
三、单体形态类型 / 5
第三节中国古建筑的基本构造组成 / 6
一、下分——基础、台基、地面 / 6
二、中分——屋身 / 6
三、上分——屋顶 / 7
四、装饰装修 / 7
五、古建筑构造组成与现代建筑构造组成比较 / 8
第四节中国古建筑中的建筑尺度体系 / 9
一、模数的概念 / 9
二、宋《营造法式》时期的建筑尺度体系 / 9章中国古建筑概述
节中国古建筑的发展 / 2
第二节 中国古建筑的类型 / 4
一、功能类型 / 4
二、材料类型 / 4
三、单体形态类型 / 5
第三节中国古建筑的基本构造组成 / 6
一、下分——基础、台基、地面 / 6
二、中分——屋身 / 6
三、上分——屋顶 / 7
四、装饰装修 / 7
五、古建筑构造组成与现代建筑构造组成比较 / 8
第四节中国古建筑中的建筑尺度体系 / 9
一、模数的概念 / 9
二、宋《营造法式》时期的建筑尺度体系 / 9
三、清《工程做法则例》时期的建筑尺度体系 / 12
第五节古建筑规模等级的划分 / 14
一、宋《营造法式》中殿庭、厅堂、余屋的区分 / 14
二、清式大式建筑与小式建筑的区分 / 15
三、正式建筑与杂式建筑 / 16
实训一古建筑构造认知实训 / 17
第二章古建筑的基础、台基与地面
节古建筑地基与基础构造 / 20
一、地基 / 20
二、基础 / 20
第二节古建筑台基构造 / 25
一、台基的作用 / 25
二、台基的类型 / 26
三、台基的构造 / 27
四、台阶与坡道 / 35
五、栏杆 / 38
六、门石、槛石 / 42
第三节古建筑地面构造 / 44
一、地面用砖 / 44
二、室内地面 / 45
三、散水 / 48
实训二硬山、悬山建筑台基平面设计 / 49
第三章古建筑墙体构造
节古建筑墙体用材 / 54
一、砌筑用砖 / 55
二、砌筑用灰浆 / 58
第二节古建筑墙体概述 / 61
一、古建筑墙体的类型及命名 / 61
二、砖墙的砌筑类型 / 63
三、各种砌筑类型的组合与使用 / 64
四、砖的摆置、组砌方式 / 65
五、古建筑砖墙勾缝 / 69
第三节古建筑山墙构造 / 70
一、庑殿、歇山山墙构造 / 70
二、悬山山墙构造 / 72
三、硬山山墙构造 / 72
第四节古建筑槛墙与檐墙构造 / 79
一、槛墙构造 / 79
二、檐墙构造 / 79
第五节院墙与影壁构造 / 82
一、院墙构造 / 82
二、影壁构造 / 85
第六节墙体抹灰 / 88
一、现代建筑一般抹灰 / 88
二、古建筑抹灰 / 89
实训三古建筑墙体构造设计 / 91
第四章古建筑木构架构造
节古建筑木构架用材 / 96
一、传统建筑常用木材的种类及特性 / 96
二、木材常见的缺陷和各类木构件对材质的要求 / 98
第二节木构架的类型及木构架的构件组成 / 100
一、宋《营造法式》时期的木构架类型及木构架的构件组成 / 100
二、明、清时期的木构架类型及木构架的构件组成 / 110
三、江南木构架的类型及构件组成 / 113
第三节木构架——屋顶曲线的形成 / 116
一、宋《营造法式》——举折法 / 117
二、清《工程做法则例》——举架法 / 118
三、《营造法原》——提栈法 / 119
第四节硬山、悬山木构架 / 120
一、硬山、悬山建筑构架简图 / 120
二、清式七檩前后廊式硬山木构架详解 / 124
三、硬山与悬山建筑细部构造 / 126
第五节庑殿建筑木构架 / 130
一、庑殿建筑平面柱网布置 / 130
二、庑殿建筑木构架 / 132
第六节歇山建筑木构架 / 140
一、歇山建筑平面柱网布置 / 140
二、歇山建筑木构架 / 141
三、歇山收山构造 / 145
四、庑殿、歇山翼角构造 / 147
第七节攒尖建筑木构架 / 156
一、攒尖建筑的类型 / 156
二、单一型攒尖建筑 / 157
三、复合式的攒尖建筑 / 165
第八节其他杂式建筑木构架 / 170
一、垂花门 / 170
二、游廊 / 175
三、木牌楼 / 178
第九节木构架的榫卯结构 / 182
一、固定垂直构件的榫卯 / 183
二、水平构件与垂直构件拉结相交使用的榫卯 / 184
三、水平构件互交部位常用的榫卯 / 188
四、水平或倾斜构件叠交所用榫卯 / 188
五、用于板缝拼接的几种榫卯 / 191
实训四硬山、悬山建筑木构架设计 / 192
第五章古建筑斗栱构造
节斗栱的作用及其发展演变 / 196
一、斗栱的作用 / 196
二、斗栱的发展演变 / 197
三、从唐宋到明清斗栱的变化规律 / 201
第二节宋《营造法式》中的斗栱 / 202
一、铺作的两层含义 / 202
二、宋式铺作的基本构件组成 / 203
三、宋《营造法式》中铺作的组合与分布 / 208
四、宋式斗栱举例 / 213
第三节清《工程做法则例》中的斗栱 / 219
一、清式斗栱的基本构件组成 / 219
二、清式斗栱分类 / 224
三、清式斗栱的计量单位和间距 / 228
四、清式举例分析——以单翘单昂五踩斗栱为例 / 228
第四节江南《营造法原》中的斗栱 / 235
一、牌科斗栱的基本构件组成 / 235
二、牌科斗栱的出参与分布 / 236
三、牌科的类型 / 236
四、江南牌科各构件之比例权衡 / 240
实训五清式斗栱详图绘制 / 242
第六章古建筑屋顶构造
节古建筑屋顶概述 / 248
一、屋顶类型 / 248
二、古建筑屋面类型 / 251
三、古建筑屋脊类型 / 253
四、大式屋顶和小式屋顶 / 253
五、古建筑屋面材料 / 254
第二节古建筑屋面构造 / 259
一、古建筑屋面构造组成 / 259
二、古建筑屋面分层构造 / 260
三、宫廷灰背中几种特殊的做法 / 263
四、屋面瓦件的选择 / 264
五、古建筑屋面细部构造 / 265
第三节古建筑屋脊构造 / 267
一、唐宋时期古建筑屋脊构造做法 / 268
二、清代古建筑屋脊构造做法 / 269
三、苏南地区古建筑屋脊构造做法 / 288
实训六歇山建筑屋顶构造实训 / 293
第七章古建筑木装修
节外檐装修 / 296
一、门 / 296
二、窗 / 316
三、外檐柱间装饰 / 324
第二节内檐装修 / 330
一、隔墙、隔断 / 330
二、天花藻井 / 339
三、木楼梯 / 345
实训七古建筑装饰详图绘制实训 / 347
第八章古建筑彩画
节古建筑彩画发展历史 / 352
一、古建筑彩画的起源 / 352
二、中国古建筑彩画的发展 / 354
第二节宋式彩画 / 357
一、宋式彩画概述 / 357
二、宋式彩画类型 / 362
第三节清式彩画 / 365
一、清式彩画概述 / 365
二、清代官式建筑彩画的分类 / 366
三、清三大官式彩画的构图及其线路 / 368
四、清三大官式彩画的设色 / 368
五、清三大官式彩画的纹饰及做法 / 369
六、其他清式彩画 / 374
七、其他部位彩画 / 376
实训八古建筑彩画设计 / 377
附录一清式带斗栱大式建筑木构件权衡表 / 379
附录二清式小式(或无斗栱大式)建筑木构件权衡表 / 383
参考文献 / 385
内容提要
本书以中国古建筑构造技术为主线,根据中国古代建筑的组成,按照从基础到屋顶,从结构到装饰装修的顺序,分别介绍了古建筑基础、台基与地面构造,古建筑墙体构造,古建筑木构架构造,古建筑斗栱构造,古建筑屋顶构造,古建筑木装修构造以及古建筑彩画知识。每个部分都渗透了宋《营造法式》、清《工程做法则例》、江南《营造法原》的内容,在学习中可以相互比照。在每一章后都设置了实训项目用以对单项构造内容进行实践训练。本书在编写过程中参照了国家新的古建筑构造、施工、监理等方面的相关标准、规范,内容上突出实践性、应用性,具有很强的参考价值。本书可作为高等院校及高职院校中国古建筑工程技术专业的教学用书,也可作为岗位技术培训及从事古建筑设计、施工、监理的工作人员的参考用书。
我对这本书的标题中的“古建筑构造技术”和“古建筑彩画知识大全”这两个部分特别感兴趣。我一直在思考,古代的工匠是如何在没有现代机械的辅助下,建造出那些宏伟壮观的建筑的。我希望能在这本书中找到关于木构架、砖石结构、夯土技术等方面的详细讲解,以及不同时期、不同地域的构造技术的演变。同时,对于彩画,我希望能了解到古代颜料的制作方法,绘制技巧,以及不同彩画风格的特点和象征意义。例如,不同朝代的彩画在色彩、图案、构图上有什么区别?它们又分别代表着怎样的文化内涵?我希望这本书能够以图文并茂的方式,让我对这些内容有更深入的认识。
评分这本书的标题让我联想到我之前看过的关于欧洲中世纪建筑的书籍,那些书详细地介绍了哥特式建筑的拱券结构、飞扶壁等技术特点,以及其宗教和象征意义。我希望这本书也能达到类似的深度和广度。我尤其关注“中国古建筑构造技术”这个部分,希望能了解到不同时期、不同地域的建筑风格是如何受到技术限制和发展而形成的。例如,南北方建筑在木结构上的差异,以及不同地区气候条件对建筑构造的影响。关于彩画,我希望能看到对不同时期彩画风格的详细梳理,以及每种风格背后的美学理念和文化背景。比如,汉唐的朴拙大气,宋代的细腻雅致,明清的繁复华丽,它们在构图、色彩、题材上各有何特点?这些我都很想知道。
评分我对这本书的期望,其实是希望它能成为我学习古建筑设计的“敲门砖”。我身边有不少朋友对古建筑设计感兴趣,但又苦于没有入门的资料。这本书的标题中“古建筑设计人员必”几个字,让我看到了它的价值所在。我希望它能从基础的榫卯结构、斗拱体系讲起,逐步深入到墙体、屋顶、梁架等关键部位的构造原理,并能结合实际案例进行分析。同时,关于彩画的部分,我也希望它能不仅介绍彩画的图案和色彩,更能讲解彩画在古代建筑中的功能性,比如它的防腐、防潮作用,以及它所承载的文化内涵和等级象征。如果这本书能够为设计人员提供一套清晰的学习路径和方法论,并且能够引领他们真正理解中国古建筑的精髓,那么它无疑将是一本非常棒的工具书。
评分坦白说,拿到这本书的时候,我有些失望,因为它传递的信息似乎有些零散。我原本期待的是一本能系统梳理中国古建筑构造技术和彩画知识的百科全书式著作,能够从宏观到微观,详细介绍不同类型的古建筑(如宫殿、寺庙、园林、民居)在构造上的特点,以及它们各自的彩画风格和意义。然而,这本书似乎更侧重于某些具体方面,比如“墙体构造参考书籍”这部分,我希望能看到不同时期、不同地域的墙体材料、施工工艺、承重结构等方面的详细对比分析,甚至包括不同土质、石材的选择以及砂浆的配比等技术细节。而“古建筑彩画知识大全”的部分,我也期望能看到彩画的历史演变、题材选择、吉祥寓意,以及不同等级、不同场合的彩画规范。如果这本书能在这几个方面都做到深入挖掘,而不是蜻蜓点水,那将是一本真正有价值的参考书。
评分这本书的标题实在太长了,让我一度犹豫是否要下手,但最终还是被“中国古建筑”这几个字打动了。我一直对古建筑情有独钟,每次看到那些飞檐翘角、雕梁画栋的古老建筑,都仿佛能听到历史的回响。这本书虽然标题看起来有些“杂烩”,但我想,它应该能提供一些关于古建筑构造和彩画的系统知识。我期望能从中了解到不同朝代、不同地域古建筑在墙体构造上的差异,比如榫卯结构是如何在墙体连接中发挥作用的,不同材料(如夯土、砖石、木材)的运用又有何讲究。同时,我对古建筑彩画的颜料配方、绘制技法以及不同彩画样式(如和玺彩画、旋子彩画、苏式彩画)的演变过程也十分好奇。我希望这本书能够深入浅出地讲解这些内容,即使是像我这样非专业人士,也能有所收获,并且能够激发我对古建筑更深层次的兴趣。我期待书中能够配有大量的插图和清晰的图解,这样才能更直观地理解复杂的构造和精美的彩画。
评分作为一名建筑爱好者,我一直在寻找一本能够深入讲解中国古建筑构造技术和彩画知识的书籍。这本书的标题包含了“构造技术”和“彩画知识大全”,这让我对它充满了期待。我希望这本书能够详细介绍中国古代建筑的木构架体系,包括斗拱、梁、柱、枋等构件的连接方式,以及它们是如何协同作用来支撑屋顶的。同时,我也希望它能深入探讨不同时期、不同地域的墙体构造特点,例如夯土墙、砖石墙、木骨泥墙等,以及它们的施工工艺和材料特性。在彩画方面,我希望能看到对不同彩画类型(如和玺彩画、旋子彩画、苏式彩画)的详细介绍,包括它们的起源、发展、构图特点、色彩运用以及象征意义。如果这本书能够提供丰富的案例研究和高清的图片,那将是极好的。
评分这本书的标题让我联想到我曾经在一些古籍中看到过的关于建筑的记载,但往往内容零散,缺乏系统性。我期望这本书能够填补这一空白,为我提供一个全面了解中国古建筑构造技术和彩画知识的平台。我希望它能够从建筑的整体布局、单体结构、构件制作等多个维度,详细介绍古建筑的建造原理。在彩画方面,我希望能看到对不同类型彩画(如宫廷彩画、寺庙彩画、园林彩画)的深入剖析,以及它们在艺术风格、色彩运用、图案选择等方面的独特性。这本书如果能提供一些古代建筑图纸的分析,或者对一些经典建筑进行案例解读,那将非常有价值。
评分我希望这本书能够成为我理解中国传统建筑美学的一本重要参考。古建筑不仅仅是简单的物质堆砌,更是凝聚了古代匠人的智慧和审美情趣。我期待在这本书中,能够深入了解古建筑在结构设计上的巧妙之处,比如如何利用木材的特性来实现建筑的稳定和耐久。我尤其对“古建筑彩画知识大全”这一部分抱有很大希望,希望能了解到古代匠人是如何通过色彩和图案来表达建筑的等级、功能以及所处的文化背景。比如,为什么皇家宫殿的彩画总是那么金碧辉煌,而寺庙的彩画又会有怎样的独特之处。我希望这本书能够清晰地解读这些“语言”,让我能更好地欣赏和理解古建筑的艺术魅力。
评分我是一位对中国传统建筑有着浓厚兴趣的业余爱好者。当我看到这本书的标题时,我感到非常兴奋,因为它似乎涵盖了我一直想了解的多个方面。我希望这本书能够深入浅出地讲解古建筑的构造技术,比如木结构的榫卯连接、斗拱的力学原理,以及砖石墙体的砌筑方法。同时,我对古建筑彩画的知识也充满了好奇,希望能了解到不同彩画类型的特点、色彩的象征意义、图案的寓意,以及古代匠人精湛的绘制技艺。我期待这本书能够提供大量的图片和详细的图解,帮助我更直观地理解这些复杂的知识,并且能够激发我对中国古建筑更深层次的探索。
评分我是一名对传统文化有浓厚兴趣的普通读者,读这本书的初衷,是想通过它来了解我们祖先留下的瑰宝。我希望能在这本书中找到关于古建筑构造的通俗易懂的讲解,比如,为什么古代的房子能那么牢固,即使是经历了几百年甚至上千年风雨侵蚀。关于墙体构造,我希望能看到关于夯土、砖石墙的砌筑方法,以及木构架与墙体是如何结合在一起的,这种结合又有哪些巧妙之处。彩画的部分,我更看重它所传达的美学价值和文化信息,比如,古代的工匠是如何调配出那些鲜艳夺目的色彩,这些色彩又代表着什么?每一种图案的背后,是否都有着特殊的寓意?我希望这本书能够像一个故事一样,娓娓道来,让我能够感受到古建筑的生命力和它们所蕴含的智慧。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