茶经(外四种)/艺文丛刊

茶经(外四种)/艺文丛刊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临玥君 编
图书标签:
  • 茶文化
  • 茶叶
  • 茶道
  • 宋代文献
  • 古籍
  • 艺文
  • 文化史
  • 饮茶
  • 生活史
  • 中国古典文学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思书屋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店铺: 博库网旗舰店
出版社: 浙江人美
ISBN:9787534046988
商品编码:10348653276
开本:32
出版时间:2016-01-01

具体描述

基本信息

  • 商品名称:茶经(外四种)/艺文丛刊
  • 作者:(唐)陆羽|校注:临玥君
  • 定价:38
  • 出版社:浙江人美
  • ISBN号:9787534046988

其他参考信息(以实物为准)

  • 出版时间:2016-01-01
  • 印刷时间:2016-01-01
  • 版次:1
  • 印次:1
  • 开本:32开
  • 包装:平装
  • 页数:303
  • 字数:148千字

内容提要

《茶经》是中国乃至世界现存*早、*完整、* 全面介绍茶的**部专著,被誉为茶叶百科全书,唐 代陆羽所著。此书是关于茶叶生产的历史、源流、现 状、生产技术以及饮茶技艺、茶道原理的综合性论著 ,是划时代的茶学专著,精辟的农学著作,阐述茶文 化的书。将普通茶事升格为一种美妙的文化艺能,推 动了汉族茶文化的发展。
    

目录

茶经
卷上
卷中
卷下
茶录

上篇 论茶
下篇 论茶器
品茶要录
总论
后论
茶疏
续茶经
凡例
卷上之一
卷上之二
卷上之三
卷中
卷下之一
卷下之二
卷下之三
卷下之四
卷下之五
卷下之六
附录


《茶经(外四种)/艺文丛刊》之外的茶学典籍精选导读 本导读旨在介绍一批与陆羽《茶经》并立或后出,共同构筑中国茶文化史的重量级著作。这些文献在不同历史时期,从不同的角度深入探讨了茶叶的种植、制作、品饮、养生乃至哲学意涵,是理解中国茶道体系不可或缺的补充。 一、《茶谱》(宋·蔡襄) 时代背景与核心价值: 宋代,中国社会对茶的认知达到了新的高度,文人士大夫的审美情趣开始深刻影响制茶与品饮方式。蔡襄的《茶谱》成书于北宋庆历年间,是现存最早的、系统论述具体制茶技艺的专著之一。它的价值在于,它标志着茶学研究从注重“茶之源流”转向强调“茶之精制工艺”。 主要内容解析: 《茶谱》以极其严谨的态度,详尽记录了宋代流行的蒸青饼茶的制作流程。它突破了陆羽时代重在“茶性”的论述,转而关注“如何通过人力干预达到最佳口感”。 1. 茶园管理与采摘: 蔡襄强调对茶树生长的精细化管理,特别是对采摘时机的把握,认为“发芽之早晚,关系成品之优劣”。 2. 炒制与捣饼: 书中对蒸青后茶叶的炒制火候、频率有具体描述,指出过度或不足的炒制对茶性会产生决定性影响。随后对茶叶捣碎、印制成团饼的工艺流程进行了详细记录。 3. 煎煮之道(点茶法): 《茶谱》是理解宋代“点茶法”的重要文献。它详细描述了将茶饼烤干、碾成细末(膏末),置于茶盏中,用沸水冲点后,再用茶筅击拂,使茶汤表面形成均匀茶沫的技术。这不仅是技术指导,更是美学实践的开端。 4. 茶具论述: 蔡襄对茶具的选择和使用提出了自己的见解,注重实用性与器物之美的结合,这与后世文人追求的意境有所区别,更具操作指南性质。 学术地位: 《茶谱》是宋代茶文化“精致化”的缩影,为研究宋代贡茶制度、点茶技艺的演变提供了第一手资料。它与《茶经》共同构成了唐宋茶学的两座里程碑。 二、《大观茶论》(宋·宋徽宗赵佶) 时代背景与核心价值: 宋徽宗赵佶是一位杰出的艺术家和鉴赏家,他以皇帝的身份撰写此书,极大地提升了茶文化的社会地位。此书成于其对茶的深入研究与个人品鉴体验之上,是宋代文人茶风的集大成之作。 主要内容解析: 《大观茶论》共二十篇,内容宏大且极富文人雅致。它不再满足于基础的制作方法,而是上升到理论和哲学的层面。 1. 茶之品评标准: 徽宗提出了一套复杂而精妙的茶品评价体系,如“白”、“香”、“味”的相互作用,并推崇“水焙法”制作的“高档龙茶”。 2. 斗茶之风: 书中对当时流行的斗茶风气有所侧重和规范,强调茶汤的“咬盏度”(即茶沫不易散去的时间)和色泽的“纯白”。 3. 茶器与茶境: 徽宗对茶器的要求达到了极致,尤其是对建盏(茶碗)的审美趣味有独到见解,推崇“内热而不流茶汤,外不热而手可持握”的特性。他对茶具的描述,带有强烈的宋代“尚简尚雅”的审美倾向。 4. 茶与养生: 在涉及茶的功效时,徽宗将其与道家养生思想相结合,认为饮茶是修身养性的重要途径,强调茶能“清心悦神”。 学术地位: 《大观茶论》是研究宋徽宗个人艺术成就及宋代皇室茶道习俗的基石文献。它的出现标志着中国茶学研究完成了从技术手册到“艺术宣言”的蜕变。 三、《茶谱》(明·许次纾) 时代背景与核心价值: 明代,朱元璋下诏废团茶,改制散茶(叶茶)。这一历史转折使得制茶工艺和饮茶方式发生了根本性变化。许次纾的《茶谱》正是在这一背景下,系统总结了明代初期散茶的制作经验和饮茶理念。 主要内容解析: 该书以散茶为核心,是对唐宋以来制茶史的一次全面梳理和创新总结。 1. 制茶工艺的革新: 许次纾详细记录了炒青、揉捻、烘焙等关键步骤,这些步骤是现代绿茶制作工艺的雏形。他强调“火候的掌握是成败之关键”,并对手工揉捻对茶叶内含物质释放的影响进行了初步探讨。 2. 饮茶方式的转变: 随着散茶的普及,点茶法逐渐被“泡饮法”取代。《茶谱》中开始明确记载以沸水直接冲泡茶叶,使茶汤口感更清爽、茶色更明亮。 3. 茶类划分的细化: 针对不同产地和制作方法的散茶,许次纾尝试进行了初步的分类和描述,体现了明代制茶业地域特色的发展。 学术地位: 《茶谱》(明)是明代茶业转型期的重要文献,它记录了中国茶制作从饼茶向叶茶过渡的历史细节,对于理解现代绿茶制作技术的起源至关重要。 四、《饮茶说》(明·张源) 时代背景与核心价值: 张源的《饮茶说》篇幅短小,但观点精辟,它更侧重于茶的“性情”与“心境”的探讨,属于茶道哲学范畴的著作。 主要内容解析: 1. 论茶的“气”与“韵”: 张源将茶叶的口感提升到更抽象的哲学层面,讨论茶汤入口后在口腔和胸腔中留下的“气息”与“韵味”,强调茶的“天然之性”应被尊重。 2. 饮茶的社会意义: 作者认为饮茶不仅仅是解渴或助兴,更是文人在喧嚣尘世中寻求片刻清净的媒介。他批判了当时社会上追求奢靡茶具、过于注重形式的浮躁风气。 3. “清”的主题: 《饮茶说》反复强调“清”,包括水之清、器之洁、心之静,认为三者合一才能真正品得茶之真味。 学术地位: 此书是明代茶学从工艺走向心性回归的一个代表,对后世文人论茶中的“禅意”和“清趣”产生了深远影响。 --- 总结: 这四部著作与陆羽的《茶经》形成了互补的知识体系。《茶经》立足于唐代对茶的全面基础性整理;蔡襄的《茶谱》侧重宋代点茶的精微技术;徽宗的《大观茶论》提升了茶的审美与文化高度;明代许次纾的《茶谱》记录了制茶工艺向散茶的重大转型;而张源的《饮茶说》则回归心性,探讨了饮茶的哲学内涵。合观此五者,方能完整领略中国茶学在千年间的流变与深厚底蕴。

用户评价

评分

这套《艺文丛刊》着实让我眼前一亮。虽然这次我重点关注的是其中的《茶经》部分,但不得不说,这套书的整体呈现方式就足够吸引人。封面设计简洁而不失古韵,纸张的质感也相当考究,捧在手里便能感受到一种沉甸甸的文化分量。打开书页,那种淡淡的墨香扑鼻而来,瞬间将我带入了一个宁静致远的阅读氛围。印刷清晰,排版疏朗,即使是细小的字号也能轻松辨读,长时间阅读也不会感到疲劳。对于我这样热爱纸质书籍的读者来说,这样一套从内到外的用心之作,本身就具有极高的收藏价值。它不仅仅是知识的载体,更是一种对阅读体验的极致追求。我想,对于那些同样珍视书籍本身美学价值的同好们,这套《艺文丛刊》无疑会是一份惊喜。我甚至开始期待,在未来的日子里,我会如何将这套书安放在我的书架上,让它成为我书房里的一道独特风景。

评分

这次收到的《艺文丛刊》系列,让我对“书籍”这个概念有了更深的理解。它不仅仅是文字的堆砌,更是一件融合了设计、印刷、纸张选择和文化内涵的综合艺术品。我特别喜欢它所采用的这种略带复古色彩的封面设计,低调而不失品味,仿佛蕴藏着无尽的故事。翻开书页,那种温润的纸张触感,以及清晰得恰到好处的字体,都让人倍感舒适。我曾尝试过很多不同版本的书籍,但很少有能像这套书一样,在视觉和触觉上都给我带来如此高级的享受。它不是那种一眼就能抓住眼球的华丽,而是需要你静下心来,慢慢去体会它每一个细节的用心之处。对于我这种注重阅读体验的人来说,这无疑是一笔非常值得的投资。

评分

收到这套《艺文丛刊》时,最先打动我的就是它的整体风格。不同于市面上许多追求花哨装帧的书籍,这套书选择了一条更为内敛、沉静的路线。封面设计简约而不简单,透露出一种历经岁月沉淀的古雅气质。我特别喜欢它所选用的纸张,那种略带肌理感的触感,以及柔和的色泽,都让人联想到古籍的质感,捧在手里有一种踏实、安心的感觉。即使在灯光下阅读,也不会觉得刺眼,非常适合长时间的沉浸式阅读。印刷的清晰度也毋庸置疑,字里行间都充满了力量,让人能够清晰地捕捉到作者的思想脉络。对于我这样对书籍本身有着较高要求的读者来说,这套《艺文丛刊》无疑满足了我对于“一本好书”的所有想象。

评分

手捧这套《艺文丛刊》,最先吸引我的是它沉甸甸的质感和散发出的淡淡油墨香。我一直觉得,一本好书,从它的外观到内在,都应该是一件值得细细品味的艺术品。这套书在这方面做得相当出色。封面的设计,虽然朴素,却透着一股别致的格调,没有丝毫的浮夸,恰恰符合我对传统文化书籍的期待。打开书页,纸张的厚度适中,摸上去有一种柔滑却不失韧性的感觉,非常适合用手轻抚。字体印刷得清晰且大小适中,即使是长时间阅读,也不会让眼睛感到疲劳。我尤其喜欢它在排版上的处理,留白恰到好处,让每一行字都有足够的呼吸空间,阅读起来格外流畅。这是一种非常令人愉悦的阅读体验,仿佛在与一本历经沉淀的古籍对话,充满了仪式感。

评分

这次购入的《艺文丛刊》系列,虽然名义上是“外四种”,但我更倾向于将其视为一个整体来欣赏。每一本书的装帧都延续了统一的风格,透着一股内敛而沉稳的气息。我尤其喜欢它所选用的那种略带哑光质感的纸张,触感温润,在灯光下也不会产生刺眼的反射,非常适合细细品读。书中的插图,即使在我尚未深入阅读内容之前,已经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那些线条流畅、意境深远的图画,仿佛是中国传统美学的缩影,恰到好处地衬托了书本的主题。这种图文并茂的设计,无疑极大地提升了阅读的乐趣和深度。它让我感觉,这不仅仅是知识的传达,更是一次美的熏陶。我迫不及待地想去探索书中其他部分的精彩内容,相信它们也会像《茶经》一样,给我带来意想不到的收获和启发。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