橡胶树栽培与利用

橡胶树栽培与利用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黄慧德 著
图书标签:
  • 橡胶树
  • 橡胶栽培
  • 橡胶利用
  • 热带农业
  • 经济作物
  • 园艺
  • 农业技术
  • 橡胶产业
  • 种植技术
  • 橡胶加工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思书屋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金盾出版社
ISBN:9787508239279
版次:1
商品编码:10331334
包装:平装
开本:32开
出版时间:2009-04-01
页数:215
正文语种:中文

具体描述

编辑推荐

《橡胶树栽培与利用》系统地介绍了橡胶树优良品种及育苗与种植、高产胶园管理、高效采胶、橡胶初加工与利用、橡胶木材防腐与利用等先进技术。
橡胶树属大戟科,三叶橡胶树属,巴西橡胶树种,原产于巴西亚马孙河流域,生长在南纬O度~5度范围内的热带雨林中。目前世界各植胶国大面积栽培的橡胶树称为巴西三叶橡胶,俗称橡胶树。橡胶树是一个比较典型的热带雨林树种,是热带雨林上层的多年生热带高大乔木。

内容简介

书中系统地介绍了橡胶树优良品种及育苗与种植、高产胶园管理、高效采胶、橡胶初加工与利用、橡胶木材防腐与利用等先进技术。内容丰富,语言简练,适于广大橡胶种植业从业人员阅读。

目录

第一章 橡胶树生长习性及对环境的要求
第一节橡胶树生长习性
一、根、茎和叶的生长习性
二、花、果实和种子的生长习性
三、橡胶树生长期
第二节 橡胶树对环境的要求
一、对环境的要求
二、橡胶树生长、产胶与土壤的关系

第二章 橡胶树优良品种简介
第一节 引种国外优良品种
一、GT1
二、PR107
三、RRIM600
四、IAN873
五、胶木兼优品种
第二节 国内培育的优良品种
一、云研77-2
二、云研77-4
三、云研277-5
四、热研7-33-97
五、93-114
六、大丰95

第三章橡 胶树种苗培育与种植技术
第一节橡 胶树种苗培育
一、种苗
二、实生苗培育
三、芽接苗培育
四、苗木质量要求
第二节 橡胶树林地规划与建设
一、林地规划与开垦
二、梯田的修建
三、定标及挖穴
四、防护林的营造
第三节 橡胶树种植技术
一、种植密度与形式
二、种植方法

第四章 橡胶树高产管理技术
第一节 胶园管理
一、幼苗管理
二、胶园土壤管理
三、橡胶树的营养元素
四、施肥制度与配方施肥
第二节 橡胶树病虫灾害
一、病害
二、虫害
三、风害
四、寒害
第三节 胶园更新
一、更新规划
二、更新前强割
三、更新方法


第五章 橡胶树高效采胶技术
第一节 采胶技术
一、割面标准
二、割胶操作
三、新型割胶制度
第二节 养树割胶技术
一、看天气割胶
二、看物候季节割胶
三、看树情割胶
四、防病割胶
第三节 胶乳早期保存和收胶
一、胶乳早期凝固
二、胶乳早期保存方法
三、收胶

第六章 橡胶初加工与利用
第一节 胶片加工
一、胶片技术要求
二、胶片生产
第二节 颗粒胶加工
一、颗粒橡胶(标准橡胶)生产
二、通用胶乳
第三节 橡胶加工废水处理和利用
一、废水的处理
二、废水的利用

第七章 橡胶木材防腐与利用
第一节 橡胶木材防腐
一、橡胶木材的性质
二、橡胶木材的防腐方法
三、橡胶木材干燥
第二节 橡胶木材利用
一、橡胶木材原材利用
二、橡胶木材综合利用
主要参考文献

精彩书摘

2.根的生活力
(1)根的伸长根的伸长区位于离根尖4~7毫米的范围内,尤以先端2毫米处最为活跃。行根的生长速度和持续时间比细吸收根大1倍。在一天中,胶根在夜间伸长较快。在30厘米的土层中,根系正常生长的温度为19℃~32℃,最适温度为24℃~29℃,低于18℃或高于35℃生长停止或受抑制。在粘壤土中,土壤水分含量在11%~25%范围内,胶根均可生长,但以15%~21%较适宜。
(2)根具有顽强生命力和再生能力由于被风刮倒或土壤流失而裸露的骨干根和输导根,虽然受较长期的日晒、风吹、雨淋及温度的剧烈变化,存活率仍在85%以上,有的还能萌生新根。中耕、施肥伤根后可萌生新根,萌根速度和萌根率与伤根的季节和树龄有关。生长季节伤根的比越冬季节的萌根快,萌根率也高;幼龄橡胶树根系的再生能力比老树强。培土可促进根颈交界处萌生新根。
(二)茎
茎是橡胶树的重要器官,它除了具有输导、支持和贮藏等作用外,更主要的它是产胶和割胶的主要部位。在品系、环境与割胶制度等条件相同的情况下,茎粗与产量成正相关。茎还是提供木材的部位。
1.茎的生长习性
(1)橡胶树的高生长高生长是茎干顶芽不断活动的结果。茎于顶端生长锥的分生活动有极其活跃和相对静止的两个时期,所以高生长呈现间歇现象,即迅速伸长和相对稳定有节奏地交替进行。这在单干生长时表现最为明显,橡胶树种植后头1~2年为单干生长,一般年增高2~3米,以后橡胶树分枝,呈现多头生长,高生长减慢。

前言/序言


《绿野芳踪:草本植物的野趣栽培与药用价值探秘》 一、 引言:回归自然,拥抱草本的生命力 在这片钢筋水泥构筑的城市丛林中,我们渴望一抹鲜活的绿意,一丝泥土的芬芳,以及一份与自然和谐共处的宁静。《绿野芳踪》正是这样一本邀请您走进草本植物丰富多彩世界的指南。本书不聚焦于单一经济作物的工业化种植,而是着眼于那些在田野、山间、甚至庭院角落默默生长的草本植物,发掘它们的野趣生命力,探索它们蕴含的药用智慧,并引导读者以一种更贴近自然的方式与之互动。 我们常常在不经意间与它们擦肩而过——路边随处可见的蒲公英,公园里散发着独特香气的薄荷,菜园里常见的罗勒……它们或许不具备橡胶树那样巨大的经济价值,却以其顽强的生命力、多样的形态和深厚的药用底蕴,默默滋养着我们的生态环境,也为我们的健康和生活增添了无限可能。本书将带您打破对植物的固有认知,重新审视这些“平凡”的草本生命,开启一段充满发现与惊喜的绿色旅程。 二、 草本植物的野趣世界:生命力的顽强绽放 草本植物,以其柔软的茎叶和一年或两年生、少数多年生的生长习性,构成了地球上最广泛的植被类型之一。它们是适应性极强的生命体,能够凭借自身的力量,在各种复杂的环境中扎根生长。本书将深入剖析草本植物生命力的几个关键维度: 1. 顽强的生命力与适应性: 种子传播的智慧: 探讨不同草本植物独特的种子传播机制,如风力传播(如蒲公英的绒毛)、动物传播(果实被吞食后排泄)、弹力传播(如豌豆的豆荚成熟裂开)等,它们是如何巧妙地将生命延续到新的土地。 环境适应的策略: 分析草本植物如何在不同的土壤类型(贫瘠、粘重、沙质)、光照条件(全日照、半阴、全阴)、水分状况(干旱、湿润)下生存和繁衍。例如,某些耐旱植物如何在缺水环境中通过深根系、减少蒸腾作用来保存水分;而一些喜湿植物又如何在潮湿环境中茁壮成长。 生长周期的智慧: 了解一年生、二年生及少数多年生草本植物的生命周期,它们如何通过快速生长、开花、结果来完成繁殖,以及它们如何利用休眠等方式度过不利季节。 2. 多样化的形态与美学: 叶片的多彩形态: 探索草本植物叶片的多样性,从简单的圆形、卵形到复杂的掌状、羽状,以及边缘的锯齿状、波浪状等。分析这些形态如何适应光合作用、减少水分蒸发或抵御病虫害。 花朵的独特魅力: 细致描绘不同草本植物花朵的颜色、形状、大小、花瓣数量及排列方式,以及它们吸引传粉者(昆虫、鸟类)的独特机制,如蜜腺、香气、视觉信号等。 茎与根的支撑与供给: 观察草本植物茎的直立、匍匐、缠绕等姿态,它们如何支撑植物生长并运输养分。探讨不同类型的根系(直根系、须根系)如何帮助植物固着土壤,吸收水分和养分。 3. 野趣栽培的乐趣: 自然野趣的营造: 强调不拘泥于形式的种植理念,鼓励读者从自然环境中获取灵感,模仿野外生长的模式,在庭院、阳台甚至室内盆栽中营造出自然野趣的草本景观。 种子收集与播种: 指导读者如何安全、有效地从野外或园圃中收集草本植物的种子,并介绍不同种子的播种方法和时机,让读者体验从一颗种子到一株植物的生命奇迹。 就地取材的种植技巧: 介绍利用废弃容器、天然堆肥等环保材料进行草本植物栽培的方法,强调可持续的种植理念。 观察与互动的乐趣: 鼓励读者通过细致的观察,了解草本植物的生长习性,感受它们随季节变化的美,以及与昆虫、鸟类等小生命的互动,体会种植的深层乐趣。 三、 草本植物的药用价值:古老智慧的现代传承 草本植物与人类的健康息息相关,自古以来,它们就是传统医药的重要组成部分。本书将深入挖掘这些“草根”智慧,介绍部分常见草本植物的药用价值,并提供安全使用的指导: 1. 常见药用草本植物的鉴别与应用: “厨房里的草药”: 薄荷 (Mentha spp.): 详细介绍薄荷的种类(如欧薄荷、留兰香),其清凉的薄荷醇成分如何用于缓解感冒症状、提神醒脑、助消化。探讨其外用止痒、消肿的功效。 生姜 (Zingiber officinale): 阐述生姜的辛辣成分(如姜辣素)如何促进血液循环、驱寒暖胃、缓解恶心呕吐。介绍其在烹饪中的调味与保健作用。 大蒜 (Allium sativum): 介绍大蒜中的大蒜素等活性成分,其广谱抗菌、增强免疫力、辅助心血管健康的作用。 香菜 (Coriandrum sativum): 探讨香菜的挥发油成分,其促进消化、缓解腹胀、增进食欲的功效。 “田野间的良药”: 蒲公英 (Taraxacum mongolicum): 重点介绍蒲公英的清热解毒、利尿消肿的功效,尤其在肝胆保健方面的应用。 金银花 (Lonicera japonica): 阐述金银花作为清热解毒、抗炎抗菌的经典中药,其在治疗咽喉肿痛、温病发热等方面的作用。 车前草 (Plantago asiatica): 介绍车前草的利尿、清热、明目、祛痰的功效,以及在泌尿系统疾病和呼吸道疾病中的应用。 艾草 (Artemisia argyi): 重点介绍艾草的温经止血、散寒止痛的功效,其在艾灸疗法中的重要地位,以及用于缓解风湿疼痛、痛经等。 2. 药用价值的科学解读与现代研究: 活性成分的解析: 简要介绍草本植物中常见的活性成分,如挥发油、黄酮类、生物碱、皂苷等,并说明它们与药用功效的关联。 传统智慧与现代科学的融合: 引用部分现代医学研究成果,论证传统草药的有效性,并指出其在现代医药发展中的潜力。 安全使用与注意事项: (重要提示) 强调草药并非普适的万能药,强调辨别、剂量、个体差异的重要性。详细说明在使用任何草药前,务必咨询专业医生或药师,尤其是孕妇、儿童、慢性病患者,以及正在服用其他药物的人群。严禁擅自诊断和治疗。 四、 草本植物的生态价值与生活妙用 除了药用价值,草本植物在维持生态平衡和丰富我们的日常生活方面也发挥着不可忽视的作用。 1. 生态价值: 改善土壤: 许多草本植物的根系能固着土壤,防止水土流失。一些豆科草本植物还能通过根瘤菌固氮,提高土壤肥力。 吸引益虫与传粉者: 草本植物的花朵和叶片为昆虫(如蜜蜂、蝴蝶、瓢虫)提供食物和栖息地,有助于维持生物多样性,并促进植物的授粉。 净化空气与水源: 部分草本植物具有吸收空气中污染物、过滤水中杂质的能力。 2. 生活妙用: 烹饪与香料: 介绍了多种草本植物在烹饪中的应用,如罗勒、迷迭香、百里香等,它们能为菜肴增添丰富的风味。 天然染料: 探讨某些草本植物(如栀子花、紫草)如何作为天然染料,用于纺织品染色。 天然驱虫剂: 介绍一些具有驱虫作用的草本植物,如薄荷、艾草,如何用于制作天然驱虫产品。 手工与艺术: 鼓励读者利用草本植物进行压花、制作干花束、编织等手工艺活动,体验植物与艺术的结合。 五、 结语:与草本植物共生,感受生命的律动 《绿野芳踪》旨在打开一扇通往草本植物奇妙世界的窗口。它不是一本枯燥的植物图鉴,也不是一份严谨的药典,而是一份充满人文关怀和自然情怀的邀请。通过了解草本植物的野趣生存之道、挖掘它们潜在的药用智慧,以及欣赏它们为我们生活带来的点滴美好,我们希望能激发您对自然更深的热爱,对生命更深的敬畏。 让我们放下手机,走出家门,去田野,去山林,去那些容易被忽略的角落,用一双发现的眼睛去观察,用一颗好奇的心去探索。在这片绿色的海洋中,您将发现无尽的惊喜,感受到生命的顽强与美好,并最终学会与这些低调而伟大的生命和谐共生。愿本书能成为您在这场绿色探索之旅中的忠实伴侣。

用户评价

评分

这本书的叙事节奏感相当奇特,它不像是一本教科书那样结构分明地罗列知识点,更像是一位经验丰富的老农在阳光下的慢悠悠的讲述。阅读的过程中,我经常需要反复查找目录,因为作者似乎更倾向于在描述一个技术细节时,插入一段关于当地历史习俗的插曲,或者一段对某个特定品种橡胶树生命周期的感性描绘。例如,在讨论如何选择适宜的育苗时间时,作者花了大量篇幅去描绘黎明时分胶林里特有的那种湿冷空气以及清晨第一缕阳光穿过树冠的感觉。这种文学化的表达无疑增加了阅读的趣味性,让冰冷的技术术语变得有温度,但同时也极大地牺牲了信息检索的效率。我试图快速定位到关于“抗病新品种选育”的章节,结果发现相关内容被分散在了几个关于不同地域适应性测试的案例研究之中,逻辑链条拉得非常长。如果我只是想快速了解一下最近五年的学术突破,这本书给我的感觉是滞后了至少十年。它更像是一部关于‘种植哲学’而非‘现代科学’的著作,强调的是人与自然和谐相处,而非人对自然的绝对控制和改造。

评分

这本书在章节间的逻辑衔接上,给我一种跳跃感,仿佛是多位不同背景的专家在不同时间点贡献的片段集合,被强行编织在了一起。比如,在详细论述了热带雨林地区种植的优劣势之后,下一章会突然跳到关于温带边缘地带试验田的极端气候应对策略,中间缺少一个关于“地理环境差异对栽培影响的系统性比较”的过渡章节。这种结构上的松散,使得读者在构建一个完整的知识体系时需要耗费额外的精力去梳理它们之间的内在联系。我需要自己去脑补“从A地气候模型到B地气候模型的适应性调整”这一环节。此外,参考文献的引用方式也显得不够规范和现代,很多引文的年代非常久远,缺乏对近十年内国际权威期刊的追踪和整合。对于一个希望通过这本书建立起扎实的专业知识框架的读者来说,这种逻辑的跳跃和文献的陈旧感,降低了其作为一本权威参考书的公信力和实用价值,使得整体阅读体验有些零散和不连贯。

评分

这本书的封面设计,说实话,第一眼看上去有点朴实得过头了。那种深绿色调,配上略显老旧的字体,让人感觉好像是从上个世纪的农业技术手册里直接翻出来的。我本来是抱着极大的期望想从中找到一些关于现代农业科技如何革新橡胶种植业的‘干货’,比如最新的病虫害防治技术,或者提高产量的分子生物学研究成果。然而,翻阅了几页后,我发现内容更多地聚焦在非常基础的种植规范、土壤酸碱度的历史性调整方法,以及传统工具的使用细节上。比如,关于采胶技术的部分,它详细描述了不同地域、不同季节下的划胶角度和深度,仿佛我马上就要拎起工具到野外工作一般。这种详尽,对于一个已经习惯了快速、数字化学习的读者来说,显得有些冗余和缓慢。我更希望看到的是关于气候变化背景下,橡胶树的基因改良方向,或者自动化采胶机器人的最新进展,但这些“前沿话题”在书中几乎是绝迹的。整体而言,它像是一份非常扎实的、面向入门者的指南,但对于追求创新和效率的读者,可能会觉得步伐太慢,深度上不够突破现有认知。它的价值或许在于为新入行者打下最坚实的基础,但对于经验丰富的从业者,价值有限。

评分

这本书的理论深度着实令人感到一丝疑惑,它似乎在努力平衡面向技术工人与面向研究人员的读者群体,结果却导致在核心知识点的阐述上显得有些浅尝辄止。比如,在讲解影响天然橡胶分子量(分子量分布)的关键因素时,它提到了温度和采胶频率是重要变量,但对于这些变量如何通过调控橡胶树的代谢通路来影响聚合物的形成过程,书中几乎没有涉及复杂的生化路径图或数学模型。所有的解释都停留在现象的层面——“温度高了,树液流速加快,分子量可能会下降”,但背后的“为什么”和“如何精确控制”却是一片空白。这种“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的叙述方式,对于渴望深入理解底层机制的读者,会产生强烈的受限感。我希望看到的是基于化学动力学和高分子物理学的严谨论证,而不是经验性的总结。它更像是一份操作手册,而非一本能够引领未来研究方向的学术参考书。

评分

从装帧和排版来看,这本书的设计风格透露着一种对成本的精打细算,这可以理解,毕竟这类专业书籍的受众群体相对固定。内页的纸张质量只能说是中规中矩,墨水的清晰度在某些复杂的表格和图示处表现得稍显模糊,尤其是在表示土壤成分百分比或树液流动路径的示意图上,细节丢失比较严重。更令人费解的是,很多插图似乎是年代久远的黑白照片或手绘图,虽然具有一定的历史感,但在解释一些现代病理学特征时,其表征力远不如清晰的彩色照片或电子显微镜图像。比如,书中描述白粉病侵染的症状时,文字描述得淋漓尽致,但配图却是一张模糊的、看不清菌丝形态的旧图,这让我想对照观察都无从下手。我期待的是高分辨率的图像资料,能帮助我直接在田间地头进行对比识别,而不是依赖于文字的二次想象。总的来说,这本书的物质载体,似乎没有跟上现代印刷和图像技术的发展步伐,阅读体验上留下了不少遗憾。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