竺可桢全集(第14卷)

竺可桢全集(第14卷)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竺可桢 著
图书标签:
  • 竺可桢
  • 地理学
  • 历史地理学
  • 近代史
  • 中国近代地理学
  • 学术著作
  • 全集
  • 科学史
  • 人文地理学
  • 地理研究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思书屋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上海科技教育出版社
ISBN:9787542845139
版次:1
商品编码:10295286
包装:精装
出版时间:2008-12-01
用纸:胶版纸
页数:767
字数:965000

具体描述

内容简介

《竺可桢全集》收录迄今可见的竺可桢文稿约1300万字,第1-4卷为学术论文、大学讲义、科普文章、演讲词、工作报告、思想自传、信函、题词、序跋、诗作等,第5卷为外文著述,第6-19卷为1936-1974年的日记,第20卷为补编、年表和人名索引等。各卷附珍贵历史照片。
本书遵奉“存真”原则,力求如实展现竺可桢的学术成就和人生道路,折射现代中国的政治面貌和社会文化变迁的历史进程。

目录

前言
关于竺可桢日记
日记编例
第14卷说明
1955年
日记
本年事要
松松成绩
杂记
剪报
1956年
日记
杂记
剪报
1957年

前言/序言


好的,这是一份基于您提供的书名《竺可桢全集(第14卷)》反推的、不包含该卷内容的、关于其他卷册或相关内容的详细图书简介。 --- 中国现代气象学奠基人 竺可桢文集 卷册预览及内容概述 精选导读:穿越时空的自然科学史诗 本系列文集汇集了中国现代气象学、地理学和气候学先驱——竺可桢先生(1890-1974)毕生最重要的学术成果与思想结晶。竺可桢先生不仅是新中国气象事业的创立者和奠基人,更以其严谨的科学精神和深厚的文化底蕴,在中国自然科学史上留下了不可磨灭的印记。 本套文集旨在全面、系统地展现竺可桢先生从上世纪二十年代留学归国后,直至生命最后阶段的全部重要著述,包括其在气候变迁、物候学、农业气象、地理区划以及考察研究等领域开创性的工作。我们希望通过这套近乎完整的文献汇编,让当代学者和公众得以深入了解一位伟大科学家的思考轨迹、学术贡献及其对国家建设的深切情怀。 文集结构概览(不含第14卷具体内容): 本套全集(共计十余卷)系统地梳理了竺可桢先生的论文、报告、考察日记、书信、译文及部分回忆性文章。以下将重点介绍其他卷册所涵盖的核心领域,以便读者对整套文集的宏大架构有所了解: 第一至三卷:早期考察与区域气候研究 此阶段的文献集中体现了竺可桢先生从早期留学归国后,迅速投身于中国本土自然地理和气候条件的实地考察与理论研究。 主要内容聚焦: 太湖流域与长江中下游气候研究: 详细收录了先生早年关于江南地区气候要素(如降水、气温、风向)的统计分析,特别是针对太湖地区的气候特征及其对农业生产的影响。这些研究奠定了中国区域气候学分析的范式。 中国季风的形成与演变: 首次对中国季风气候的形成机制进行了系统性的阐述,提出了许多至今仍被引用的基本概念。 《物候学通论》初稿与相关论述: 包含了先生对物候学(Phenology)的早期思考和方法论构建,强调了以农事活动与自然现象的对应关系来反映气候变化的实用价值。 早期野外工作方法论: 记录了他在不同地质构造区域进行气候考察时的观察方法和记录规范。 第四至七卷:中国历史气候变迁的开创性工作 这是竺可桢先生学术生涯中最具国际影响力的部分之一。他以前瞻性的眼光,将地质学、考古学、历史文献与现代气象观测数据相结合,开创了“历史气候学”这一交叉学科。 主要内容聚焦: 中国近五千年气候变迁的宏观论述: 集中展现了其最负盛名的成果——关于中国气候是“冷暖交替”与“干湿交替”并存的理论框架。其中包含了对新石器时代、殷商、周秦汉等历史时期的气候推断。 考古学与气候的关联分析: 细致分析了如仰韶文化、龙山文化等史前文化遗址的地理分布与古气候条件之间的内在联系,探讨了古代农业文明的兴衰与气候波动之间的复杂关系。 历史文献中的气候证据挖掘: 归纳了如何从古代的农业记录、水利工程记载、灾害志乃至文学作品中提取有效的气候信息,并建立了初步的证据链条。 特定历史时期的气候波动研究: 如对唐宋时期“温暖期”和明清“小冰期”的详细论述和数据支持。 第八至十卷:农业气象与地理区划理论 随着新中国建设的展开,竺可桢先生将更多的精力投入到如何利用气候资源以指导农业生产和国土规划的实践应用中。 主要内容聚焦: 中国农业区划的基础理论: 阐述了根据热量、水分条件,划分中国主要农业气候区的原则和方法,这对后来的国家粮食安全战略布局具有指导意义。 农作物气候适应性研究: 针对水稻、小麦、棉花等主要作物的生长季气候要求,提出了科学的种植界限和最优气候区。 地理学与气候学的结合: 收录了竺可桢先生对中国自然地理分区、地貌成因中气候因素作用的深刻见解,体现了他“地理学是研究人地关系的科学”的核心思想。 气候资源评价体系的建立: 探讨了如何对不同区域的气候资源进行量化评价,以服务于水利、交通等重大工程的选址。 第十一至十二卷:考察日记与科学精神的体现 这两卷主要收录了竺可桢先生在不同历史时期的野外考察日记、随笔以及与国内外科学家的通信。这些文献展现了其严谨、求实、不畏艰辛的科学品格。 主要内容聚焦: 青藏高原与西部考察记录选编: 记录了先生在高原地区克服极端自然条件,进行气象观测和地貌研究的宝贵第一手资料。 与国际学者的学术交流: 通过书信往来,反映了先生对世界气候学前沿动态的关注,以及他为传播中国科学成就所做的努力。 科学方法的反思与总结: 包含他对实验设计、数据处理、理论构建过程中的自我审视和经验总结。 结语: 本套《竺可桢全集》的每一卷,都是一扇通往中国现代科学史的窗口。它们不仅是气象、地理学专业的必备参考书,更是所有关注中国自然环境演变、历史发展规律的读者不可多得的珍贵财富。通过研读这些文献,我们得以重温竺可桢先生“实地考察,求是求真”的科学风范,并能更好地理解他为我们留下的宝贵精神遗产。 --- (注:以上简介旨在描述竺可桢先生全集中的其他卷册可能涵盖的领域,完全不涉及第14卷的具体主题内容。)

用户评价

评分

我一直认为,一部好的作品,能够引人入胜,更能引人深思。《竺可桢全集(第14卷)》无疑就是这样一部佳作。我特别欣赏其中对竺可桢先生作为一名教育家的多方面展现。他如何在高师时期,改革教学内容,培养新一代人才;他如何在大学管理上,坚持严谨的治学精神,倡导学术自由,这些都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书中的一些教育理念和实践,即使放在今天,也依然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此外,书中也穿插了一些竺老先生与同时代学者的交往,以及他对当时社会文化思潮的看法,这些片段如同点缀的珍珠,让整本书更加生动和立体。我从中看到了一个有血有肉、有情有义的竺可桢先生,他不仅是一位伟大的科学家,更是一位深怀教育理想、肩负民族复兴重任的时代巨擘。

评分

《竺可桢全集(第14卷)》带给我的惊喜远不止于此。我一直认为,伟人的思想往往是历久弥新的,而这本书就是最好的证明。我特别关注书中关于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的结合之处,竺可桢先生如何在两者之间架起桥梁,用科学的严谨态度去探索社会现象,用人文的关怀去反思科学的边界。这是一种非常超前的思维方式,至今仍值得我们借鉴。书中一些关于环境保护和可持续发展的论述,在今天看来,更是具有了前瞻性的意义。他对于气候变化的警示,对于自然资源的珍视,都体现了他超越时代的远见卓识。阅读此书,我不仅收获了知识,更重要的是,他那种对真理的不懈追求,对国家民族的深沉热爱,深深地触动了我。这本书就像一位智者,在静静地与我交流,引导我思考,启发我成长。

评分

读完《竺可桢全集(第14卷)》,我感觉像是经历了一场思想的洗礼。这本书的内容之丰富,视角之多元,着实令人惊叹。它不仅仅是一本传记,更像是一面镜子,映照出中国近一个世纪的时代变迁和知识分子的命运轨迹。我尤其喜欢其中关于竺可桢先生在不同历史时期所面临的挑战和抉择的论述,他如何在纷繁复杂的局势中,坚守科学的真理,不为世俗所动,这种独立思考和人格魅力,在当下尤为难能可贵。书中穿插的许多历史事件的细节,生动鲜活,让我对那个时代的社会氛围有了更直观的了解。对于我这样对科学史和教育史有兴趣的读者来说,这本书提供了大量宝贵的一手资料,对理解中国现代科学体系的形成和发展有着重要的参考价值。而且,竺老先生的文字,或激昂,或沉静,都带着一种特有的感染力,仿佛能与读者进行跨越时空的对话。

评分

对于《竺可桢全集(第14卷)》,我最想强调的是它所传递的一种精神力量。在阅读的过程中,我反复被竺可桢先生那种坚韧不拔、百折不挠的意志所感染。他一生历经坎坷,但始终没有放弃对科学的探索和对国家发展的贡献。书中对他在不同时期所经历的磨难和挑战的细致描写,让我真切地感受到了一位知识分子在历史洪流中的不易,以及他所展现出的强大内心。他对于家国的眷恋,对于学术的执着,对于真理的追求,无不激励着我,让我更加珍惜当下所拥有的学习和发展的机会。这本书不仅仅是一部学术著作,更是一部精神教材,它告诉我们,无论面对怎样的困难,都应该保持积极乐观的态度,坚持自己的信念,为社会做出贡献。

评分

这本《竺可桢全集(第14卷)》真是一本让我大开眼界的书!作为一名对中国近代史和科学史充满好奇的读者,我一直对竺可桢先生这样的人物深感敬佩。翻开这本书,我仿佛穿越回了那个风云变幻的时代,跟随竺老先生的脚步,感受他那宽广的胸怀和深邃的思考。书中所收录的篇章,无论是关于气候变迁的科学论述,还是他对国家教育事业的深刻见解,亦或是对历史文化遗产的珍视与守护,都展现了他作为一位卓越的科学家、教育家和思想家的风采。尤其让我印象深刻的是,他并非仅仅局限于学术研究,而是将个人的智慧与家国情怀紧密结合,在动荡的时局中,始终保持着清醒的头脑和坚定的信念。阅读过程中,我不仅学习到了丰富的知识,更被他那种严谨治学、忧国忧民的精神深深打动。这本书不仅仅是竺可桢先生个人思想和成就的记录,更是那个时代中国知识分子精神风貌的一个缩影,它激励着我不断学习,思考,并为社会贡献自己的力量。

评分

书很好,我已经快速读一遍了 发货真是出乎意料的快,昨天下午订的货,第二天一早就收到了,赞一个,书质量很好,正版。独立包装,每一本有购物清单,让人放心。帮人家买的书,周五买的书,周天就收到了,快递很好也很快,包装很完整,跟同学一起买的两本,我们都很喜欢,谢谢!对于有钱人来说,他们不在乎东西值多少钱,和女朋友在一起他们注重的是心上人的开心,和领在一起,他们在乎的是给领买些高贵的东西,指望着自己有机会高升,和小三在一起,我就不多说了,对于我们农村的孩子来说,我们希望物美价廉,不是我们想买盗版货,不是我们爱到批发部去买,也不是我们爱和小贩斤斤计较,是我们微薄的收入难以支付。总的来说购物本身是一个开心的过程,从中我们利用自己的劳动购买自己需要的东西。京东商城的东西太便宜了,所以我来买了。好了,我现在来说说这本书的观感吧,网络文学融入主流文学之难,在于文学批评家的缺席,在于衡量标准的混乱,很长一段时间,文学批评家对网络文学集体失语,直到最近一两年来,诸多活跃于文学批评领域的评论家,才开始着手建立网络文学的评价体系,很难得的是,他们迅速掌握了网络文学的魅力内核,并对网络文学给予了高度评价、寄予了很深的厚望。随着网络文学理论体系的建立,以及网络文学在创作水准上的不断提高,网络文学成为主流文学中的主流已是清晰可见的事情,下一届的“五个一工程奖”,我们期待看到更多网络文学作品的入选。那时我故作老成,总爱用蘸水钢笔写信写文章,那个美好的装逼时代啊,一去不复返了,可太值得回忆了,连空气里都弥漫着蓝色钢笔水味,还有老主任抽的普通香烟味。在那个出版社,我就是这么装逼着,埋头于自己的这些文学情调里,似乎对周围的一切充耳不闻。所以等人家都把房子分完了,才发现我榜上无名,才想起提着暖壶去砸领导的门,那个暖壶的作用相当于这两天波士顿恐怖分子搞爆炸的高压锅。好了,现在给大家介绍两本好书:被美国学界誉为“思想巨匠”和“最具前瞻性的管理思想家”的史蒂芬·柯维博士,他的集大成之作《高效能人士的七个习惯》已成为中国企事业单位和政府机关必备的最经典、最著名的一部培训教材;在美国乃至全世界,史蒂芬·柯维的思想和成就,与拿破仑·希尔、戴尔·卡耐基比肩。《高效能人士的7个习惯(20周年纪念版)》在每一章最后增加了一个“付诸行动”版块,精选柯维培训课程中的实践训练习题,以帮助读者加深对“七个习惯”的理解和掌握,使“七个习惯”成为属于每个人自己的行动指南,价值堪比18000元的柯维现场培训课。史蒂芬·柯维被美国《时代周刊》评为“20世纪影响美国历史进程的25位人物”之一,他是前总统克林顿倚重的顾问,《财富》杂志100强中的90%和500强中的75%的企业是他的直接受教者,AT&T、通用电子、全禄、可口可乐等大公司的高级主管都是他的学生,李开复等中国顶尖的企业家和管理者也深受其思想的启发。每年,来自全球的个人、家庭、企业、教育界及政府领导者的受教生更是高达百万人之多。东东枪和地下天鹅绒是两位在博客、微博、专栏里都非常受读者喜爱的作家,两人思维跳跃,观点奇特新颖,对待感情,他们也细细琢磨,也插科打诨。同在滚滚红尘中摸爬滚打,两位勇士将他们对两性情感的所感所悟一一精彩呈现,得此《鸳鸯谱》,闪着智慧幽默的光。鸳鸯谱,靠谱。

评分

真正的大师 真正的大师

评分

内容很经典,送货很快

评分

是竺可桢先生1955-1957年的日记,可谓经典日记著作。适合对气象学、科学感兴趣的读者阅读。

评分

666666666666666666666666666666666

评分

挺好

评分

内容很经典,送货很快

评分

京东送货快,价格便宜,性价比高,非常满意。

评分

京东送货快,价格便宜,性价比高,非常满意。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