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兴和张志愿主编的《口腔颌面外科临床解剖学》是一部以解剖学理论为基础,以临床应用为目的、具有较强实用性的专业参考书。全书共分十一章,采取由表层到深层,局部解剖和系统解剖相结合的论述方法,系统讲述了口腔颌面外科临床常用的125种手术的操作方法和手术技巧,其内容几乎包括了口腔颌面外科临床*大多数典型手术。
丁自海,1952年生,河南人。现任南方医科大学(原**军医大学)解剖学教授,博士生导师,微创外科解剖学研究所所长,中国临床解剖学杂志副主编,中国解剖学会人体解剖学专业委员会委员,广东省解剖学会理事,广东省手外科学会委员。从事解剖学教学和研究32年,对临床解剖学研究有较深造诣,在手外科解剖学、组织瓣、微创外科解剖学、实验性神经伤基础研究等方面取得较突出成绩。发表论文60余篇,主编《显微外科临床解剖学》、《手外科解剖与临床》、《泌尿外科临床解剖学图谱》等专著8部,主译《神经外科手术入路图谱》和《骨科手术入路图谱》等专著3部,主编《人体解剖学》等**规划教材3部。获军队科技进步二等奖3项,享受政府特殊津贴。承担军队和省级重点课题3项。在国内率先组建了微创外科解剖学研究所,目前正在进行微创外科解剖学相关课题的研究。 王增涛,1964年生,山东省烟台市人。现任山东省立医院手足外科主任,山东大学教授,山东省医学会手外科学会主任委员,中华医学会显微外科学分会委员,中华医学会手外科学会委员,山东省创伤外科学会副主任委员,山东省修复重建外科学会副主任委员,《中国临床解剖学杂志》编委,《实用手外科杂志》编委,《中国上肢外科杂志》副主编,《山东医药杂志》编委。从事显微外科、手外科专业19年,在手外科、显微外科、低温医学等研究领域有较深造诣,**足趾改形再造手指系列手术,完成世界首例深低温保存(-196℃保存8l天)的断指再植手术。发表论文50余篇,参加编写医学专著9部,获省部级成果奖7项。 王增涛,教授,1964年生,山东省烟台人。现任山东省立医院手足外科主任,山东大学教授,南方医科大学博士生导师,**五一劳动奖章获得者。山东省手外科学会主任委员,中华显微外科学会委员,中华手外科学会委员,山东省创伤外科学会副主任委员,山东省修复重建外科学会副主任委员,山东省修复重建外科研究所所长,中国临床解剖学杂志编委。从事显微外科、手外科专业20余年,在显微外科、手功能修复重建、器官深低温保存等研究领域有较深造诣,**足趾改形再造手指及手指全形再造系列手术,完成世界首例深低温保存(-196℃保存81天)的断指再植手术。在国内首先报告了手部微型组织块再植、非断面截骨再植、血管肌间隙皮支与肌问组织的解剖关系。发表论文60余篇,主编《显微外科临床解剖学图谱》、《显微外科临床解剖学》、《手外科解剖学图鉴》等4部专著,承担省部级重点课题3项,获省部级成果奖7项。 王兴,1945年生,主任医师,教授,博士生导师。1988年获北京医科大学医学博士学位。1990~1993年先后作为博士后访问研究员在美国华盛顿医院中心、奥克拉荷马大学牙科学院研修学习。历任北京大学口腔医学院副院长、正颌外科中心主任、口腔种植中心主任。现任中华口啦医学会会长、中国医师协会副会长、中华医学会常务理事、中国医师协会口腔医师分会名誉会长、中华口腔医学会口腔种植专业委员会名誉主任委员。任《中华口腔医学杂志))总编辑,《口腔医学继续教育杂志》主编,《中华医学杂志》、((中国口腔医学年鉴》等20种专业学术杂志编委,国际牙医师学院院士、国际牙科研究会会员,2006年荣获香港牙科医师学院名誉会员,2006年被授予中国杰出口腔医师奖,2007年被授予美国牙科学会名誉会员。同年获中国医师奖。2010年被聘为香港大学名誉教授。 长期从事牙颌面畸形矫治以及口腔种植的研究和临床工作。发表研究论文201篇,主编专著4部,参编专著22部。在1987~1995年间曾五次获北京医科大学科技成果奖,1987年获卫生部科技进步一等奖、北京市科技进步二等奖,1988年获**科技进步三等奖,1992年被**教委、国务院学位办授予“做出突出贡献的中国博士学位获得者”称号,1996年被评为卫生部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2001年负责的课题“内置式颌骨牵引成骨的临床和实验研究”被评为九五期间我国重大科技进展项目,并获首届中华医学科技奖一等奖,2003年获北京大学**博士论文二等奖,2004年研究论文“小下颌畸形伴阻塞性呼吸睡眠综合征的内置式牵引成骨矫治”获美国颌面外科医生协会、美国内固定研究协会*佳临床研究论文奖,2005、2006年两次获中国科协*佳研究论文奖。 张志愿,1951年生,主任医师,教授,博士生导师;上海交通大学口腔医学院院长、上海市第九人民医院院长、上海市口腔医学研究所所长,上海市重点学科一口腔颌面外科学科带头人,上海市口腔医学重点实验室主任。现为国务院学位委员会成员,兼任中华口腔医学会副会长、中华口腔医学会口腔颌面外科专业委员会前任主任委员、中国抗癌协会头颈肿瘤外科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英国爱丁堡皇家牙医学院院士、国际牙医学院院士、香港牙科医学院荣誉院士、日本大阪齿科大学客座教授等。(《上海口腔医学》主编,《中华口腔医学杂志》、《中国口腔颌面外科杂志》、《口腔颌面外科杂志》、《口腔医学年鉴》副主编,全国高等医药院校五年制临床医学专业规划教材((口腔科学》(第五、六、七版)主编。
**章 黏膜和皮肤
**节 概述
第二节 口腔黏膜
第三节 颌面部皮肤
第二章 肌、筋膜和间隙
**节 概述
第二节 口腔颌面部肌肉
第三节 关颈部筋膜
第四节 口腔颌面部间隙
第五节 临床应用
第三章 脉管系统
**节 概述
第二节 口腔颌面颈部动脉系统
第三节 口腔颌面颈部静脉系统
第四节 口腔颌面颈部淋巴系统
第五节 临床应用
第四章 神经系统
**节 概述
第二节 三叉神经
第三节 面神经
第四节 舌下神经
第五节 舌咽神经
第六节 迷走神经
第七节 副神经
第八节 颈丛和颈交感神经干
第九节 临床应用
第五章 涎腺
**节 概述
第二节 腮腺
第三节 下颌下腺
第四节 舌下腺
第六章 骨骼系统
**节 概述
第二节 上颌骨
第三节 下颌骨
第四节 颧骨与颧弓
第五节 骨移植术
第六节 颌骨牵引成骨技术
第七章 颞下颌关节
**节 概述
第二节 下颌髁突
第三节 颞骨关节面
第四节 关节盘
第五节 关节囊和关节间隙
第六节 关节韧带
第七节 临床应用
第八章 唇、颊、腭、舌
**节 概述
第二节 唇
第三节 颊
第四节 腭、口咽
第五节 舌
第九章 鼻、眼、耳
**节 概述
第二节 鼻
第三节 眼睑
第四节 外耳
第十章 颌面部表面解剖
**节 颌面部表面形态及临床意义
第二节 X线头影测量
第十一章 口腔颌面部相关解剖
**节 颅顶
第二节 颅底
第三节 颈部舌骨上区和舌骨下区
第四节 临床应用
索引
这本书的语言风格是极其严谨和学术化的,没有丝毫的赘述或浮夸,每一个用词都精准到位,直指核心概念。这使得它在作为教学参考书时具有极高的权威性,但也意味着它对读者的专业背景有一定要求。对于刚接触这个领域的学生而言,可能需要辅以其他更基础的图谱或视频资料来辅助理解某些深层的专业术语和复杂的解剖学术语。我个人很欣赏它在引用和注释方面所体现出的严谨态度,能清楚地追溯到知识的来源和依据,这对于学术研究人员来说是至关重要的品质。这本书更像是一本“案头常备的专家手册”,而不是一本轻松的入门读物,其价值在于深度和准确性。
评分这本书的封面设计和装帧质量确实让人眼前一亮,拿在手里很有分量感,一看就知道是下过一番功夫的专业著作。印刷的清晰度和纸张的质感都达到了很高的水准,这对于一本需要反复查阅的工具书来说至关重要。我尤其欣赏它在版式设计上所体现出的严谨性,虽然内容是高度专业化的,但排版却并没有让人感到压抑和晦涩,图文的布局安排得当,阅读起来相对流畅。不过,对于初学者来说,初次接触这种厚重的专业书籍时,可能会因为信息量过大而感到有些不知所措,需要时间去适应和消化。整体而言,从硬件条件和第一印象来看,它无疑是一本值得信赖的临床医学参考资料,体现了出版社在出版高精尖学术书籍方面的专业水准,让人对其中蕴含的知识内容抱有极高的期待。
评分从内容组织上看,作者似乎非常注重循序渐进的逻辑推导,它没有将所有复杂的区域堆砌在一起,而是通过分区域、分层次的方法进行讲解,使得庞大而精微的颌面部解剖结构能够被有效分割和攻克。例如,在处理神经支配部分时,作者细致地梳理了主干神经的分支路径及其支配范围,并巧妙地结合了临床上常见的麻醉区域和感觉障碍的判断依据。这种“带着问题去学习解剖”的思路,极大地提升了阅读的沉浸感和目的性。总而言之,这本书的整体框架和内容深度,完全符合一本顶级专科教材应有的水准,是颌面外科领域专业人士案头不可或缺的案典。
评分这本书在知识体系的构建上展现出一种非常系统化和深入的逻辑脉络,它不仅仅是简单罗列解剖结构,而是将这些结构置于具体的临床应用场景下进行讲解,这种“理论指导实践”的编排方式极大地提升了学习效率。我发现作者在描述一些复杂层次结构时,常常会采用多角度的描述和类比,这对于理解那些在二维平面图上难以把握的三维空间关系非常有帮助。尤其是一些关键的神经血管走行,标记得非常精确,且配有详尽的文字解析,这对于外科医生来说简直是福音,能有效地帮助我们在术前规划和术中定位时避免关键结构的损伤。如果说有什么可以改进的地方,或许是某些高分辨率的彩色插图在特定光线下观察时,色彩的层次感略有不足,但瑕不掩 দুর্গ,其学术价值和临床指导意义是毋庸置疑的。
评分作为一名长期在临床一线工作的从业者,我最看重的是教材的“时效性”和“前沿性”。这本教材在收录经典解剖学知识的同时,也融入了不少近年来在微创手术和精准医学领域取得的新发现和新认识,体现了作者团队对该学科最新进展的紧密跟踪。例如,对于一些功能性重建手术中涉及的微小通道和韧带的描述,其精细程度远超我之前使用的其他参考书。它成功地搭建起基础解剖学知识与复杂临床操作之间的桥梁,让我能更清晰地预判手术过程中可能遇到的变异和挑战。读完特定章节后,我能明显感觉到自己在面对相关病例时的信心有所增强,这才是衡量一本专业书籍真正价值的核心标准。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