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教材要适用于中医妇科临床型硕士研究生,兼顾博士生,并可作为业内参考书。全书紧紧围绕研究生培养目标,以妇科临床的常见病种及中医优势病种为主,着重介绍新的研究成果,并加以提炼,既突出了中医治疗的优势,也结合了西医的诊断与鉴别诊断,以及中医、西医的处理方法及现代研究。重在培养研究生提高临床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及动手能力和创新能力。
导言
**章 古代中医妇科相关文献
**节 中医经典著作中与妇产科有关的文献
一、《黄帝内经》
二、《难经》
三、《金匮要略》妇人病三篇
第二节 中医妇科代表性著作
一、《经效产宝》
二、《妇人大全良方》
三、《万氏妇人科》
四、《证治准绳·女科》
五、《景岳全书·妇人规》
六、《陈素庵妇科补解》
七、《傅青主女科》
八、《医宗金鉴·妇科心法要诀》
九、《妇科玉尺》
十、《女科要旨》
十一、《沈氏女科辑要笺正》
第二章 女性生殖生理
**节 胞宫、天癸、冲任督带、脏腑的生理功能
第二节 中医对女性生殖轴的认识
第三节 经、带、孕、产、乳的生理功能
第三章 妇科病因病机
**节 病因
一、淫邪因素
二、情志因素
三、生活因素
四、体质因素
五、瘀血、痰饮
六、虫邪
第二节 病机
一、脏腑功能失调
二、气血不和
三、天癸失常
四、冲、任、督、带损伤
第四章 中医妇科特色治法
**节 中医妇科周期疗法
第二节 妇科膏方调治
第三节 妇科外治法
第四节 情志治疗
第五章 月经病
**节 崩漏
第二节 闭经
第三节 痛经
第四节 经间期出血
第五节 月经前后诸证
第六节 *经前后诸证
第六章 带下病与女性生殖道炎症”
**节 带下病
第二节 阴道炎
第三节 宫颈炎
第四节 盆腔炎性疾病
第七章 妊娠病
**节 妊娠恶阻
第二节 胎漏、胎动不安、滑胎
第三节 异位妊娠
第四节 子肿、子晕、子痫
第五节 妊娠身痒·
第六节 妊娠期用药禁忌
第八章 产后病
**节 产后发热
第二节 恶露不*
第三节 缺乳
第四节 产后郁证
第九章 妇科杂病
**节 瘾瘕
第二节 不孕症
第三节 阴痒
第十章 妇科疑难病的现代研究
**节 功能失调性子宫出血
第二节 多囊卵巢综合征
第三节 卵巢早衰
第四节 子宫内膜异位症与子宫腺肌病
第十一章 现代妇科名案名方
**节 名家医案
一、月经病
二、带下病与女性生殖道炎症
三、妊娠病
四、产后病
五、妇科杂病
第二节 名家名方
一、月经病
二、带下病与女性生殖道炎症
三、妊娠病
四、产后病
五、妇科杂病
第十二章 生殖生理学
**节 生殖内分泌学基础
一、卵巢功能及周期性变化
二、卵巢功能的调节
三、月经周期子宫内膜及其他生殖器官的周期性变化
四、其他内分泌腺及前列腺素对女性生殖系统的影响
五、胚胎着床
六、妊娠期内分泌
第二节 生殖免疫学
一、生殖道局部免疫
二、与生殖相关的抗原
三、妊娠免疫调节
第三节 生殖内分泌与免疫调节的中西医研究
一、神经-内分泌-免疫调节网络
二、中医学藏象理论的发展与现状
第十三章 临证思路与方法
**节 诊断思维
一、“有诸内必形诸外”观
二、“谨守病机,各司其属”观
三、“天人合一”观
四、临床诊断思路
第二节 治疗思维
一、整体观与治病求本
二、同病异治、异病同治与方证对应、病证结合
三、内外合治、针药并用与中西医结合治疗
四、疑难病证不离治痰化瘀
五、身心调理与善后调护
六、因时因地制宜
七、临床治疗思路
第三节 科研思维
一、临床基础研究
二、临床应用研究
三、临床科研思路
附录1 参考文献
附录2 方剂汇编
在众多中医妇科的参考书中,《中医妇科临床研究》以其独特的视角和深度,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它不仅仅是一本教材,更像是一本汇集了无数临床智慧的宝典。我尤其欣赏书中对于妇科疾病发病机制的深入探讨,以及基于这些机制所提出的治疗策略。作者们并没有局限于传统的中医理论,而是积极地将其与现代医学的认识相结合,例如,在探讨女性生殖内分泌疾病时,书中会详细分析激素水平的变化,并在此基础上阐述中医如何通过调理气血、平衡阴阳来调节内分泌。这种跨学科的视角,让我对中医妇科的认识上升到了一个新的高度。书中对各种药物的性味归经、功效主治、炮制方法以及配伍禁忌等进行了详尽的介绍,这对于我们学习和掌握中药的应用至关重要。我特别喜欢那些关于药物复方研究的内容,通过分析经典方剂的组成和化裁,我能够更深入地理解药物之间的协同作用以及辨证用药的精妙之处。这本书为我提供了一个广阔的平台,让我能够系统地学习和掌握中医妇科的临床知识,也为我未来从事相关研究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评分这本书的出现,对于许多在临床一线的中医师,或是希望深入了解中医妇科的西医同仁来说,都极具价值。它所提供的并非是停留在教科书层面的知识,而是真正意义上的“临床研究”。我尤其欣赏书中对一些常见但又顽固性妇科疾病的深入剖析,比如不孕症、盆腔炎、更年期综合征等。作者们通过大量的数据统计、文献回顾,以及多中心临床试验的总结,呈现了不同疗法、不同方药在这些疾病治疗中的疗效和局限性。这种基于证据的医学(Evidence-Based Medicine)的理念贯穿全书,使得本书的内容更具科学性和说服力。我特别注意到书中关于“治未病”在中医妇科领域的应用探讨,这部分内容让我深思。在许多疾病尚未形成明显症状前,中医如何通过调理冲任、培补肝肾等方法来预防疾病的发生或发展,以及如何通过调整生活方式、情志等方面来达到养生保健的目的。这与当前现代医学提倡的预防医学理念不谋而合,展现了中医在健康管理方面的独特优势。此外,书中对一些现代医学技术与中医治疗的结合也进行了探讨,这对于推动中西医结合在妇科领域的深入发展,具有重要的启示意义。
评分作为一名对中医妇科充满兴趣的研究生,我一直寻求能够帮助我构建清晰知识体系的书籍。而这本《中医妇科临床研究》恰恰满足了我的需求。它以一种循序渐进、层层递进的方式,将复杂的中医妇科知识梳理得井井有条。从基础的生理病理,到具体的病种辨证论治,再到药物的配伍应用,书中都进行了详尽的阐述。我喜欢它在讲解疾病时,不仅关注单一症状,而是强调将患者作为一个整体来考量,包括她的情志、饮食、起居等各方面因素。例如,在讨论痛经时,书中会深入分析不同类型痛经的病因病机,并根据其寒、热、虚、实等不同性质,提供相应的治疗原则和处方。这种精细化的辨证思维,让我觉得中医治疗并不是简单的“对号入座”,而是需要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进行个体化调整。书中还介绍了许多经典的方剂,并对其组成、功效、主治以及化裁变化进行了详细讲解,这对于我们学习和掌握中药的临床应用非常有帮助。我尤其喜欢那些关于疑难杂症的探讨,这些内容往往能够激发我的思考,让我尝试去理解中医在面对复杂问题时所展现出的智慧和创造力。
评分这本书的出现,无疑为正在学习和从事中医妇科领域的师生提供了一本难得的工具书。它不仅仅是理论的堆砌,更是对中医妇科临床实践的深度挖掘和系统总结。我尤其欣赏书中在分析具体病症时,所展现出的严谨性和科学性。比如,在关于妇科肿瘤的章节,作者们不仅列举了中医的治疗经验,还结合了现代医学的认识,探讨了中医在辅助治疗、改善症状、提高生活质量方面的作用。这让我看到了中医在现代医疗体系中的融合与发展潜力。书中对一些现代中药研究的进展也进行了介绍,这使得本书的内容更具前瞻性。我注意到书中提到了一些关于基因、免疫等方面的中医药研究,这让我意识到中医妇科并非是停滞不前的,而是在不断吸收和融合新的科学成果。此外,本书在章节的划分上,也考虑到了学习的逻辑性,从宏观到微观,从基础到临床,环环相扣,使得读者能够更容易地理解和掌握相关知识。对于我个人而言,这本书让我对中医妇科的临床研究有了更深刻的认识,也为我未来的研究方向提供了宝贵的参考。
评分初次翻开这本《中医妇科临床研究》,就被它沉甸甸的学术分量所吸引。作为一名正在攻读中医药学研究生的学生,对于妇科这一细分领域,我一直渴望能有一本既有深厚理论根基,又能紧密联系临床实践的权威参考书。本书的编排显然是经过精心策划的,它并非简单地罗列病症,而是从更宏观的视角切入,深入探讨了中医妇科的整体观念、辨证论治思维在妇科疾病中的具体应用。例如,在探讨月经病时,作者并没有止步于描述症状和方剂,而是花了大量篇幅去阐释其背后涉及的肝、脾、肾等脏腑功能失调,以及气血津液的异常变化,并结合不同病因病机,提供了多样化的治疗思路。这种从源头追溯,再到末梢解决的模式,让我对理解和分析妇科疾病有了更透彻的认识。更让我惊喜的是,书中还穿插了一些经典的医案分析,这些真实的临床案例,不仅语言生动,而且详细记录了医生的诊疗过程、用药考量,以及最终的疗效反馈,这对于我们这些正在摸索临床实践的学生来说,无疑是宝贵的财富。通过这些医案,我能够更直观地感受到理论知识是如何转化为实际疗效的,也学习到了如何灵活运用中医理论去应对复杂的临床情况。总而言之,这本书为我打开了一扇理解中医妇科临床实践的窗口,让我对未来的学习和研究充满了信心。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