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孩子自己去打拼

让孩子自己去打拼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郝晋 著
图书标签:
  • 教育
  • 亲子关系
  • 儿童发展
  • 家庭教育
  • 独立性培养
  • 抗挫折能力
  • 成长
  • 育儿
  • 心理学
  • 自我效能感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思书屋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经济管理出版社
ISBN:9787509608258
版次:1
商品编码:10289948
包装:平装
丛书名: 经典智慧教育丛书
开本:大32开
出版时间:2010-01-01
用纸:胶版纸
页数:174
正文语种:中文

具体描述

编辑推荐

让中国教育走入智慧教育时代!给你的孩子一片天空去飞翔吧!
父母对教育孩子全力以赴、不惜代价,如父母陪孩子傲计划、做作业、练钢琴等。认为大人比孩子懂得更多,更有经验。所以父母从小就开始有目的地为孩子上大学精心包装。甚至为孩子上某个名校有针对性地调研、润色乃至代劳。
这种教育方式往往有能考上名校的孩子作为教育“成功”的佐证。
不少家长在家庭教育上存在速成和急功近利的思想;有的速成招数的确可能立竿见影,但是急功近利却很容易给孩子留下非常不好的后遗症。到那时,悔之晚矣。
智慧型家庭教育的核心部分就是12个字:从小教育,培养自立,逐渐放手。

内容简介

《让孩子自己去打拼》集家传教育、传统教育、美式教育和亲身体验于一体。解放父母、简便易行而惠及后代。现在各类家庭教育多强调父母教育孩子的方法和技巧,父母必须为此投入大量时间和精力。有的书籍谈到的教育方法很细致。而当代父母大多数都工作紧张、重任在肩,让他们在孩子身上花过多的精力是不现实的。而且父母过于细致地管理教育孩子本身就存在极大的弊端。这也是《让孩子自己去打拼》不同于其他教育类书籍的另一鲜明特点。

作者简介

郝晋,1962年生于山西榆次。1988年于四川大学获理学硕士学位,随后就职于太原工业(理工)大学电子信息工程系。从事电磁理论与天线、工程数学方面的教学和科研工作。1992年选为山西省(科委)百名青年学科带头人;1996年选为山西省(教委)青年学科带头人培养对象。随后被确认。
1999年10月到2003年8月在美国威斯康星大学密尔沃基分校电气工程系(LJniversity of WisconsinMilwaLJkee)从事电磁理论与天线方面的合作研究。2006年12月获威斯康星大学密尔沃基分校博士学位。2007年4月至今任Badger Meter Inc.高级工程师、威斯康星大学密尔沃基分校兼职教授、JEEE高级会员。
获中国发明专利2项、获得及申报美国专利3项:成果论文多次获奖。个人涉猎较广,对于教育和家庭教育有特别兴趣以及亲身实践。事迹收录于《中国专家人才库》、《科学中国人》、《学海名师》、《山西人才》等几十种人物传记;《山西日报》、《太原日报》和太原电视台等媒体曾有过关于个人和成果的报道。

目录

第一章 素质教育和能力培养/1
本章包括教育孩子的思想、策略、方法,以及对家庭教育的领悟和理解。这些话题和内容不仅针对孩子和子女的教育,同时也针对成人的自身完善和修养。35个话题中的每一个虽然自成一体,但又有所关联,可以让读者领会一些孩子教育方面的思路、技巧和方法,同时也可以对将来孩子立身社会、做事为人有所裨益。
1.小孩眼泪何足道?老来叹息不轻松/1
2.无为而果、不教之教/7
3.教育孩子从“立信”开始/10
4.父母立场要协调,家版“三国”不好玩/15
5.诚实守信,为人做事之本/17
6.吃苦耐劳、培养勤奋/21
7.培养认真学习、严谨做事的态度/26
8.克服困难、解决问题、培养自信/28
9.懒隋、拖沓是不智——小算术隐藏大道理/32
10.兴趣是成功之母/37
11.荣誉是成功之冠冕,也是成功之动力/42
12.持之以恒,培养毅力/44
13.上进之心不可无,嫉妒之心不可有/47
14.学习、生活规律性的培养/50
15.计划、安排与组织能力的培养/52
16.识礼、谦让与爱心的培养/55
17.读书爱好的培养/60
18.独立、独特的思考方式/62
19.表扬与惩戒/65
20.“拒绝”、“要求”两大难,化其无有一句话/70
21.当面教子与背后预防式教子/73
22.经受挫折与心胸度量/76
23.换位思考好处多/79
24.开卷有益谈悟性/82
25.简朴与慷慨/86
26.尚谦卑,忌骄傲/88
27.知足、乐观、勤奋/90
28.规矩与气质/92
29.有所为有所不为——勤奋也能导致碌碌无为/97
30.关注孩子的朋友们/10l
31.从“自己”这面镜子中发现孩子的特点/103
32.培养自立、不越俎代庖;家长不是小中学老师/106
33.父母须学会逐渐“放手”/110
34.自信、自立、自强、自尊/113
35.激情——生命之火/115

第二章 洁良小传/117
本章介绍了洁良从出生、小学、初高中到大学的简要情况。其中,还较为详细地介绍了高中阶段洁良报考美国大学的程序和经历,读者可以从孩子的学习、成长过程和经历更深入地体会教育孩子的重要性。
1.童年/117
2.在小学/121
3.12岁时来到美国/125
4.在Shorewood InteHnediate School(初中)/128
5.在shorewood High sch001(高中)/129
6.申报美国大学/138
7.被哈佛大学及芝加哥大学等校录取,146
8.在哈佛学习/152

第三章 洁良申报哈佛时的三篇短文/155
由于短文是美国大学,特别是名校录取新生时的重要参考和依据,有鉴于此,本章把洁良的三篇英文小短文和译文专门列出,供读者阅读、借鉴和参考。另外,教育理念和思想与个人成长经历、原生家庭、教育背景都密不可分,本书最后对作者基本情况做了一些简单介绍。
1.I Am a Nerd/155
2.Perfectionist/159
3.Soft Is Strong/161
4.短文简评/166
5.作者经历/167
后记/173

精彩书摘

有时候父母会抱怨孩子难以管教,因为孩子经常会说类似这样的话:“你为什么能那样做而我不能呢?你为什么能说那样的话却不让我讲呢……”经常的情况是,父母亲以蛮横来回答:“因为我们是父母。”或者说:“因为我们是大人……”这样,孩子是不会服气的。所以,在可能的情况下,父母要尽量和孩子讲道理。此外,父母一定也会犯错误,特别是管错或冤枉了孩子。在这种情况下,父母不妨承认错误并说“对不起”。父母不承认错误、坚持错误,表面上维护了父母的尊严,但是却让孩子学会了不仅在家里胡搅蛮缠、无理搅三分,而且在外面也死不认错、文过饰非或诿过于人。我们中国人比较普遍地有“不认错”、“不道歉”的“传统”,一代代父母可以说是“功”不可没。死不认错,护的是“面子”,伤的是“里子”,从长远来看是得不偿失的。
当然了,父母的尊严还是需要维护的。孩子以言行冒犯父母的尊严、挑战父母的权威是绝对不能被允许的。
如果父母经常以宽容的态度论事和对待与自己有过节的人,潜移默化中你的孩子将会学会宽容。如果父母以严谨的态度对待工作和家庭,孩子将会学会认真。如果父母以怜悯的心对待有困难的人,孩子将学会爱人。如果父母不宽容别人,却要求孩子原谅朋友,孩子将学会虚伪。如果父母对自己的工作马马虎虎,却要求孩子认真做事,孩子将学会敷衍。如果父母没有怜悯之心,却要求孩子去爱人,孩子将学会奸诈。

前言/序言

  我考上哈佛大学一事激发了父亲将多年的家庭教育和学生工作经验总结成书。作为《让孩子自己去打拼》一书的主人公之一,我在本书成稿之际受到父亲的邀约为之作序。在感到荣幸的同时,也使我以他们智慧教育的体验者的身份对其教育理念和我的成长过程做了回顾和更深的体味。
  每当回顾童年,我就会想到:爸爸妈妈为管教我一定费了不少心思。一个像我这样的孩子一定不好管教。我童年时很挑食,对所有食物都挑来拣去。挑食的我找不到一样让我心满意足的食物;瞌睡的时候我从不去睡觉而是发脾气;我很少能有安静的时候,而且会在人多的场合加倍捣蛋。5岁时,我无视父母的严厉警告,曾偷偷地单独上街去“探险”,并且去了两次;我曾“巧妙”而有选择地逃避老师布置的假期生字作业。总之,我不是一个天性听话、温顺的孩子。对于父母为教育我这样一个调皮的孩子所付出的,我从中受益也献上感谢。
  我觉得,父母教给我第一件重要的事情,就是如何保持乐观。当我们习惯了“拥有”或期待“拥有”时,必定会在“失去”或“无法得到”的那一刻感到沮丧。从我第一次上幼儿园那天起,父母就准备让我去面对未来一系列不可避免的“失望”。当其他父母给自己的孩子们买玩具和零食时,我的父母却拒绝了我。


《破茧》 引言 在信息爆炸、瞬息万变的时代,我们为人父母,怀揣着最深切的爱,却也常常陷入无尽的焦虑。我们渴望孩子能够拥有光明的前程,能够独立自主,能够面对生活的风雨屹立不倒。然而,在现实的教育实践中,我们却常常发现自己陷入了一个悖论:越是拼命地为孩子铺路,越是小心翼翼地替他们规避风险,孩子似乎就越是缺乏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越是难以承受挫折,越是难以找到属于自己的方向。 《破茧》这本书,并非一本枯燥的育儿手册,也不是一套刻板的教条理论。它是一次深刻的反思,一次心灵的叩问,一次对我们当下教育理念和实践的有力挑战。它旨在唤醒我们内心深处对孩子真正成长的渴望,引导我们重新审视“成功”的定义,并探索一条真正能够帮助孩子“破茧成蝶”的教育之路。 第一章:焦虑的迷雾——我们为什么如此“不放心”? 本章将深入剖析当代父母普遍存在的焦虑情绪。我们将从社会环境、教育体制、信息茧房等多个维度,解析这些焦虑的根源。 社会竞争的白热化: 从幼儿园的入学名额,到高考的独木桥,再到就业市场的残酷,社会竞争的压力如同阴影笼罩着每个家庭。父母担心孩子输在起跑线上,担心他们未来无法立足。 信息不对称与“育儿焦虑”的放大: 互联网时代,各种育儿信息良莠不齐,社交媒体上充斥着“别人家的孩子”,这些都极大地放大了父母的不安全感。错误的育儿观念,如“鸡娃”至上、过度保护、溺爱等,也在悄然滋生。 对“失败”的恐惧: 我们经历过物质匮乏的年代,深知生活的艰辛。这种对“吃苦”的刻骨铭心,使得我们在面对孩子可能经历的困难时,本能地想要保护他们,却忽略了苦难本身也是一种宝贵的财富。 对“完美孩子”的期待: 父母往往将自己未竟的梦想,或者社会赋予的“成功”标签,投射到孩子身上,期望他们成为全能的天才,却忽略了孩子本来的兴趣和天性。 本章将通过生动的案例和深刻的心理分析,帮助读者认识到自身焦虑的来源,并意识到这种焦虑可能对孩子产生的负面影响。我们不是要消除焦虑,而是要学会与焦虑共处,并将其转化为积极的动力。 第二章:成长的囚笼——“代劳”式教育的代价 这一章节将聚焦于“代劳”式教育模式,揭示其对孩子独立性、自主性和解决问题能力的扼杀。 “我的孩子我做主”的误区: 从填报志愿到选择课外活动,甚至到孩子的人际交往,父母事无巨细地介入,剥夺了孩子自己做决定的机会。 “万事包办”的温室效应: 孩子生活中的衣食住行,学习上的疑难杂症,甚至情感上的困惑,父母总是第一个冲上去解决。这使得孩子习惯于依赖,缺乏独立思考和动手的能力。 “替孩子擦干净屁股”的陷阱: 当孩子犯错时,父母往往会立刻出面弥补,或为孩子辩解,让孩子规避了犯错带来的后果,也失去了从中学习和成长的机会。 “剥夺孩子锻炼的机会”: 孩子需要通过尝试、跌倒、再爬起来的过程来学习和成长。父母的过度保护,实质上是剥夺了孩子锻炼心智、磨练意志的宝贵机会。 “扼杀创造力和冒险精神”: 过度的干预和规划,让孩子缺乏自主探索的空间,思维模式变得僵化,不敢尝试新事物,更谈不上创新和冒险。 本章将通过大量真实的案例,展示“代劳”式教育如何将孩子困在“温室”之中,使他们变得脆弱、迷茫,缺乏面对真实世界的勇气和能力。我们将探讨,在看似“为你好”的背后,我们究竟剥夺了孩子什么。 第三章:唤醒内在的力量——“为自己而活”的觉醒 本章将探讨如何帮助孩子建立内在驱动力,让他们明白“为什么而活”以及“如何为自己而活”。 发现与尊重孩子的天性: 每个孩子都是独一无二的,他们有自己的兴趣、天赋和节奏。父母的首要任务是观察、理解和尊重孩子的天性,而不是试图将他们塑造成某种“模板”。 引导而非控制: 父母的角色应该是引导者,而不是掌控者。通过提问、启发、提供信息,帮助孩子自己去探索,自己去发现。 责任感的培养: 让孩子承担与年龄相符的责任,从自己的物品管理,到家庭事务的参与,让他们明白自己是家庭的一份子,并能为之贡献。 目标设定的艺术: 帮助孩子设定清晰、可实现的目标,并鼓励他们为之努力。这个过程本身就是对孩子意志力、规划能力和执行力的锻炼。 “犯错并不可怕”的认知重塑: 帮助孩子理解,犯错是学习过程中不可避免的一部分。重要的是从中吸取教训,总结经验,而不是沉溺于自责或逃避。 内在价值的建立: 引导孩子认识到,他们的价值并非来自于他人的评价或外在的成就,而是来自于内心的品质、品格和对生活的热爱。 本章将提供切实可行的方法,帮助父母转变教育观念,从“为孩子安排一切”转变为“赋能孩子自己去做”。我们将强调,真正的成功,是孩子能够拥有独立思考的能力,能够找到属于自己的热爱,并有勇气去追求。 第四章:人生是一场马拉松——独立探索的勇气与韧性 这一章节将聚焦于培养孩子的独立探索能力、解决问题的勇气以及面对挫折的韧性。 “允许孩子犯错”的哲学: 重新定义“错误”,将其视为成长的机会。父母需要学会放手,允许孩子在可控的范围内犯错,并从中学习。 “自己动手”的重要性: 鼓励孩子自己解决生活中的难题,无论是修理一个玩具,还是完成一项家庭作业。这个过程将极大地提升他们的自信心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面对挑战”的训练: 适当地给孩子设置一些小挑战,让他们有机会锻炼自己的能力,体验克服困难的成就感。 “挫折教育”的艺术: 学习如何与孩子一起面对失败和挫折。引导他们分析原因,寻找对策,并重新振作。 “独立思考”的引导: 鼓励孩子对事物保持好奇,多问“为什么”,并引导他们自己去寻找答案。培养他们独立判断和分析的能力。 “自主选择”的尊重: 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尊重孩子的选择,即使他们的选择与父母的预期不同。这能让他们学会为自己的选择负责。 本章将强调,人生的成长并非一蹴而就,而是一场漫长的马拉松。孩子需要具备独立探索的勇气,敢于尝试,不畏艰难;需要具备解决问题的能力,能够应对各种挑战;更需要具备面对挫折的韧性,能够在跌倒后重新站起,继续前行。 第五章:放手与信任——看见孩子真正的翅膀 本章是本书的核心,强调父母的“放手”与“信任”,以及如何真正看见并支持孩子展翅高飞。 “退一步”的智慧: 父母需要学会适时地退后一步,给予孩子空间去呼吸,去探索,去犯错。 “信任”的力量: 相信孩子的能力,相信他们的潜力,相信他们会找到属于自己的道路。这种信任是孩子成长的强大后盾。 “看见”孩子的独特性: 停止用自己的标准去衡量孩子,而是去发现和欣赏他们的独特之处,无论这份独特性在世俗眼中是否“闪光”。 “支持”而非“控制”: 在孩子追求自己梦想的过程中,父母的角色是支持者,而不是控制者。提供必要的资源和帮助,但不要强加自己的意志。 “与孩子共同成长”: 父母在放手和信任的过程中,也在经历自己的成长。这是一个与孩子共同学习、共同探索、共同进步的过程。 “让孩子成为自己”: 最终的目标,是让孩子能够成为一个独立、自主、有担当,并且能够为自己的人生负责的完整的人。 本章将以深情而坚定的笔触,呼唤父母放下执念,用爱和智慧,去见证孩子如同蝴蝶破茧,展翅翱翔的壮丽过程。我们将探讨,真正的爱,是放手,是信任,是给予孩子机会去书写自己精彩的人生篇章。 结语 《破茧》并非宣告父母教育的终结,而是开启了另一种可能。它是一场关于爱的深刻实践,是关于如何将对孩子的深切期望,转化为真正助力他们成长的教育智慧。让我们从此刻开始,学会放手,学会信任,去看见孩子内在的光芒,去支持他们勇敢地展翅,去迎接属于他们自己的灿烂未来。因为,真正的翅膀,终将带领他们飞向属于自己的天空。

用户评价

评分

“让孩子自己去打拼”,这几个字,像一把钥匙,一下子就打开了我脑海深处关于“独立”和“成长”的闸门。我脑海里浮现出的是一个个生动的画面:一个孩子,面对一道数学难题,不是立刻拿起电话问妈妈,而是埋头苦思,眉头微蹙,最终自己解开的成就感;一个孩子,在玩耍中不小心摔倒,没有放声大哭,而是咬紧牙关,自己爬起来,拍拍身上的灰尘,继续玩耍;一个孩子,对某项新技能充满兴趣,虽然过程磕磕绊绊,屡屡失败,但依然乐此不疲地反复尝试,最终掌握。这些画面,都蕴含着“自己去打拼”的力量。我希望这本书能够深入探讨,如何在现代社会,在教育资源如此丰富,家长也格外焦虑的背景下,真正做到“放手”而不“撒手”。它是否会提供一些实操性的建议,关于如何培养孩子的内在驱动力,如何引导他们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如何帮助他们建立自信心,以及如何在他们遭遇挫折时,给予恰如其分的鼓励和指导?我期待这本书能成为一本宝贵的工具书,帮助我理解,如何才能让孩子在安全的边界内,勇敢地去探索,去挑战,去创造,最终成为一个独立、自信、有韧性的个体。

评分

《让孩子自己去打拼》这个书名,瞬间就勾起了我内心深处一种复杂的情感。一方面,是对孩子未来发展的期许,希望他们能够拥有独立自主的能力,去闯荡属于自己的天地;另一方面,又难免有些许不舍和担忧,生怕他们吃苦,怕他们走弯路。我猜想,这本书很可能在探讨如何平衡家长的“放手”与“守护”之间的关系。它是否会强调,真正的爱,不是无条件的给予和保护,而是教会孩子如何独立生活,如何面对挑战,如何从每一次的经历中汲取养分?我非常期待书中能够提供一些有别于传统育儿观念的新视角,比如,如何引导孩子发现自己的兴趣和潜力,如何鼓励他们敢于尝试和创新,又如何在他们遭遇挫折和困难时,给予恰当的支持和引导,让他们能够自己找到解决问题的办法。我希望这本书能给我带来一些启示,让我知道,如何才能在不剥夺孩子成长机会的前提下,让他们拥有更广阔的舞台去挥洒自己的热情,去实现自己的价值,最终成为一个有能力、有担当、能够独立面对生活风雨的成年人。

评分

乍一看《让孩子自己去打拼》这个书名,我脑海里立刻就闪过了无数个与我自己的成长经历相似的场景。小时候,父母总是像个“保护伞”,事事替我安排妥当,生怕我受一点点委屈,更怕我走错一步。结果呢?很多事情,我都习惯了别人帮我铺好路,自己只是跟着走。等到真正需要独立思考和决策的时候,却发现自己经验甚少,底气不足。因此,这本书名对我而言,简直就像是一种召唤。我迫切地想要了解,作者将如何解读“自己去打拼”的内涵,它是否会倡导一种更具前瞻性的育儿观,鼓励家长们放下过度保护的心态,给予孩子更多的自主权和探索的空间?我好奇书中是否会涉及如何培养孩子的解决问题的能力,如何让他们学会独立思考,如何帮助他们建立面对失败的勇气和从失败中学习的能力?我期待这本书能够提供一些切实可行的方法论,让我能够知道,如何在不损伤亲子关系的前提下,慢慢放开手中的缰绳,让孩子有机会去跌倒,去爬起,去经历风雨,去见彩虹,最终找到属于他们自己的方向。

评分

“让孩子自己去打拼”这个书名,光是听着就燃起了我内心深处那股熟悉的、又有些忐忑的情绪。记得自己小时候,虽然不像现在孩子这样有那么多的兴趣班和补习班,但总归也是被父母安排得妥妥当当。长大了才发现,好多事情,其实是可以自己摸索的,甚至说,摸索的过程本身,才是最宝贵的财富。这本书,我还没来得及细读,但仅仅是书名,就已经在我脑海里勾勒出了一幅幅画面:孩子在摔倒后,自己爬起来,拍拍身上的土,眼神里闪烁着不服输的光芒;孩子在遇到难题时,眉头紧锁,但没有第一时间跑来寻求帮助,而是独自冥思苦想,直到找到解决之道;孩子在尝试新事物时,即使失败了,也不会垂头丧气,而是好奇地继续探索,乐此不疲。我期待这本书能够提供一些具体的、可操作的指导,告诉我们家长,如何才能真正做到“放手”,如何才能不溺爱,但又不至于冷漠,如何在给予孩子空间去“打拼”的同时,又确保他们走在正确的方向上,并且能从每一次的“打拼”中汲取养分,茁壮成长。我希望这本书能帮助我理解,孩子的独立,不是一蹴而就的,而是需要我们细心引导,耐心陪伴,才能一点点建立起来的。

评分

这本《让孩子自己去打拼》的书名,让我第一时间联想到了童年时期那些被长辈们“保护”得密不透风的日子。那时候,父母总是恨不得替我把所有的路都铺好,连我该怎么想、该怎么做,似乎都有了标准答案。结果呢?长大后,面对一些意料之外的挑战,常常感到手足无措,总觉得少了那么点“自己解决问题”的底气。所以,当看到这本书名时,我心中涌起一股强烈的共鸣,仿佛它正是我一直以来渴望找到的答案。我好奇这本书会如何阐述“打拼”的意义,它是否会探讨如何培养孩子的自主性,如何鼓励他们去尝试、去冒险、去犯错,又如何在孩子遇到困难时,给予恰到好处的支持,而不是包办代替。我期待书中能够提供一些具体的教育理念和方法,帮助家长们转变观念,从“喂养型”父母变成“放牧型”家长,让孩子在安全的环境下,去自由地奔跑,去探索属于自己的天地,去经历成长的酸甜苦辣。我迫切地想知道,如何才能在不剥夺孩子学习机会的前提下,让他们真正体会到“自己去打拼”的乐趣和意义。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