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本书的阅读体验就像是进行了一场漫长而充满惊喜的考古发掘之旅。它不是那种让你轻松翻阅的“入门读物”,它要求读者有一定的古代文化背景知识储备。作者的行文风格极其考究,对史料的引用一丝不苟,每引用一句话都清晰标注了出处,让人对其学术态度肃然起敬。我花费了大量时间去研究其中关于“踏歌”和“拊髀”的章节,这部分内容揭示了古代人如何通过简单的、重复性的动作,来达成社会群体的情感共鸣和节奏统一。这种对“集体性”的强调,在今天这个强调个体表达的时代,显得尤为珍贵。这本书的深度在于其对舞蹈“功能性”的挖掘,它不仅仅是在描述“如何跳”,更是在解释“为什么这样跳”,背后蕴含的社会结构和哲学思考,才是它真正的价值所在。
评分这本书简直是本“时间胶囊”,翻开它,我仿佛瞬间被拉回了那个霓裳羽衣的盛唐,或是庄严肃穆的周代宫廷。作者对于“礼”与“乐”在古代舞蹈中的交融探讨,真是入木三分。我尤其欣赏其中对“傩舞”的剖析,那种源自原始祭祀的粗粝感和深层文化密码,被描绘得栩栩如生。书中引用的那些早已散佚的乐谱片段的文字描述,虽然无法亲耳聆听,却能让人在脑海中构建出宏大的古代祭祀场面。不过,我对其中关于汉代“百戏”的论述略感意犹未尽,感觉可以再深入挖掘一下市井文化对舞蹈形态的渗透与影响,毕竟“瓦舍勾栏”里的民间艺术才是真正烟火气的载体。整体而言,它更像是一部扎实的学术专著,对舞蹈的起源、礼制规范、以及不同地域风格的梳理,构筑了一个宏大而精密的古代舞蹈知识体系,适合对古代礼仪史和早期艺术形式感兴趣的深度学习者。
评分坦白说,我原本是冲着那些华丽的“乐舞”故事来的,期待能读到很多关于宫廷宴会中“西施捧心”之类的细节描述。然而,这本书的重心显然并不在此。它更偏向于舞蹈作为一种“政治工具”和社会“符号”的演变史。作者花费了巨大的篇幅来梳理历代统治者如何通过制定和推行官方的礼仪舞蹈,来巩固其统治合法性,这种冷峻的视角非常新颖。我对“雅乐”与“郑卫之音”的对立与融合的论述印象深刻,它清晰地勾勒出官方意识形态与民间审美趣味之间的长期拉锯战。虽然对某些过于冗长的典籍引述感到有些乏味,但对于想了解古代社会权力运作机制的读者来说,这本书提供了极佳的切入点,它将舞蹈置于更广阔的政治史背景下进行审视。
评分这是一本需要耐心的书,但回报是丰厚的。作者的写作结构非常清晰,从起源的巫术崇拜,到周代的礼制化,再到秦汉的融合与分化,脉络清晰得像一张绘制精良的古代交通图。最让我眼前一亮的是,书中探讨了古代舞蹈中的“气韵”和“意境”是如何通过身体的“开合起伏”来体现的,这超越了单纯的动作记录,触及到了东方美学的核心。它用一种近乎诗意的语言,去描述那些已经消逝的动态艺术。如果说有什么不足,那就是作者似乎更关注主流的、有文字记载的舞蹈形式,对于一些少数民族或边疆地区的早期舞蹈形态的探讨相对薄弱,留下了不少想象的空间。总而言之,这是一部严肃、详实,且充满文化思辨色彩的古代舞蹈通史。
评分读完这本书,我最大的感受是,它完全颠覆了我对古代舞蹈“柔美”、“含蓄”的刻板印象。作者像是拿着一把锋利的手术刀,解剖了古代军事操练、农耕祭祀、乃至丧葬仪式中那些充满力量感和象征意义的肢体语言。比如书中对“羽舞”和“干戈之舞”的对比分析,展现了不同社会功能如何塑造出截然不同的审美取向。我特别喜欢作者在描述那些失传的舞蹈动作时,采用了大量的现代舞蹈术语进行类比,这极大地帮助了我这个科班出身的读者去想象和重构那些古老的动态美学。唯一的小遗憾是,插图和舞蹈复原图的质量有待提高,很多时候,纯文字的描述虽然精彩,但在视觉冲击力上还是打了折扣,如果能配上一些高质量的考古复原图或者现代舞者对古谱的演绎影像链接,那这本书的价值将翻倍。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