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简介
《色彩与配色印象图典2:配色印象图典》收录的配色例,完全是按照配色操作形式归纳而成的。我们分析了实际的本色过程,使本书的构成使用起来更加方便。以前的大多数图典,以研究色彩的居多。反映实际使用者呼声的作品并不多。并且本羽以从事数字化设计工作的设计者为主要对象。
目录
封面
前言
如何使用本书
目录
后记
著者简历/版权页
B区域的印象
1.浪漫 1.浪漫6
2.清纯7 3.柔韧8 4.柔和9
5.温和10 6.和睦11
7.童话般12 8.未来13
9.希望14 10.进步15
2.高雅 11.高雅16
12.优雅17 13.娇柔18
14.滋润19 15.雅致20
16.女性化21 17.仿造22
3.自然 18.自然23
19.和平24 20.安逸25
21.朴素26 22.家庭化27
23.亲密28 24.悠闲29
25.地球30 26.生态31
4.漂亮 27漂亮32
28.可爱33 29.孩子气34
30.爱怜35 31.甜蜜36 32.伶俐37
5.清澈 33.清澈38
34.纯洁39 35.清洁40
36.清秀41 37.清爽42
38.干爽43 39.冷静44
40.简单45 41.淡泊46
42.清淡47 43.爽快48
G区域的印象
6.休闲 44.休闲49
45.热闹50 46.欢乐51
47.愉快52 48.疯狂53
49.诙谐54 50.轻松
51.懒散56 52.意外57
……
前言/序言
前言
本书为《色彩印象图典》的应用篇。那是应那些日常工作繁忙的使用者要求而策划编写的。
本书的特点是按照颜色数收录了多种具有代表性的配色例。《配色印象图典》是从颜色调色板上选择颜色,按照自己的意网来进行配色。不少使用者因为时间有限,提出能否直接获得配色例。
为此,我们对日常经常使用的配色进行了调查,选择了使用频率高的1~5色的配色例。颜色数更多的场合,请仍然使用《色彩印象图典》。
使用什么样的形状来表示配色例,是一个很关键的问题。因为配色的形状,在很大程度上会影响该配色的印象。适用于某种图形的配色,很可能不适用于另一种的图形。因此,我们决定采用反映配色印象的极为简单的形状。
这样,从配色印象就能直接反映出您的表现意图。
本书所收录的配色例,完全是按照配色操作形式归纳而成的。我们分析了实际的配色过程,他本书的构成使用起来更加方便、以前的人多数图典,以研究色彩的居多。反映实际使用者呼声的作品并不多。
本书将“颜色是世界通用语言”作为编写方针,力求发挥颜色所具有的交流作用。颜色在心理方而昕起的作用具有普遍性,在仃何时代都能使用。对颜色这种便利性的评价结果,使我们确定了这一编写方针。
当然,色彩与心理是直接相连的。只有扣人心弦的色彩,才能使切实的交流成为可能。
本书以从事数字化设计工作的设计者为主要对象。因此,使用CMYK来表示。本书的印刷也使用CMYK,因此可以直接参考配色例进行印刷。从某种意义上来说,比屏幕上的颜色更为可靠。
英特网在21世纪已经成为日常生活的一部分。通过电脑画面进行设计成为大势所趋。画面是通过色光(RGB)来发光的,与通过颜料配制的颜色不同。考虑到这种需要,本书在《色彩印象图典》的基础上,继续使用RGB来表示。
今后,web与网页的设计需求将会不断扩大。把握画面构成的关键仍然在于配色。
此外,《配色印象图典》采用的Munsell记号因为使用者极少,在此予以删除。这也从另一个侧面反映了时代的巨大变化。如需使用Munsell记号,请参考《色彩印象图典》。
如果与标记无关,只需要用来作为印象参考的话,则可以用在室内装饰、工业设计、服装设计等各个方面。在创造性地进行配色方面能发挥巨大作用。
我本人在春之彩公司从事设计工作。公司虽然不大,但涉及到的领域极为广泛。包括美术设计、商品设计、图像制作、数码设计、展览设计,以及服装设计等各个方面。
我在工作中所积累的配色z知识与经验,与各位应该有共同之处。由此也站在了使用者的这一立场上。边配色边揣摸该使用哪种颜色,本书在这样的现场制作中问世了。
南云治嘉
2000年9月
注:《色彩印象图典》是为了表现设想中的形象,选择所需颜色制成调色板。是本书的基础。
色彩与配色印象图典2:配色印象图典 epub pdf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4
色彩与配色印象图典2:配色印象图典 下载 epub mobi pdf txt 电子书 2024
评分
☆☆☆☆☆
评分
☆☆☆☆☆
评分
☆☆☆☆☆
④关系和谐,才能有轻松愉快;关系融洽,才能够民主平等。生生和谐、师生和谐、环境和谐、氛围和谐,都需要教师的大度、风度与气度。与同行斤斤计较,对学生寸步不让,艰难有和谐的课堂。和谐的关键在
评分
☆☆☆☆☆
还没看完不知道好不好
评分
☆☆☆☆☆
我看了这本书籍很好,有不错的感想。认真学习了这本书,给我几个感受
评分
☆☆☆☆☆
评分
☆☆☆☆☆
题质疑、成果展示、心得交流、小组讨论、合作学习、疑难解析、观点验证、问题综述。
评分
☆☆☆☆☆
评分
☆☆☆☆☆
质的要求,对教育规律的把握,对教学艺术的领悟,对教学特色的追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