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 齣版社: 湖南美術齣版社
- ISBN:9787535674333
- 版次:1
- 開本:32開
- 包裝:精裝
- 齣版時間:2016-02-01
- 用紙:純質紙
編輯推薦
京都,世界首屈一指的手工藝之城
紛繁多彩的手藝,既象徵人類文明的縮影,也是傳統文化未來的指針
本書是一次經典策劃。知名教授與專業團隊多年尋訪記錄,終得寶貴實錄。
本書囊括50種傳統工藝,造訪52位名匠,收錄百餘幅照片。
豐富詳實的工序解讀,深入手藝人的日常,探尋造物的魅力所在
“我想將京都擁有的這些精湛手藝介紹給年輕一代,讓他們看到,人類原來能如此齣色,前人能如此偉大。我想將這份觸動傳遞下去。”
——大野木啓人(京都造形藝術大學副校長、教授)
“京都的手藝人不留自己的履曆,被更多人看到自己的作品便已知足。各行各業的人們從事工作,也有留存後世的。所以我想留存下手藝人的這份矜持。雖然手藝人不留名,但是曆經百年後,後世的人們能想到‘啊,當時還有從事這樣工作的人’,這就是手藝人的欣慰之處瞭。”
——手藝人綾部之的自白
內容簡介
京都作為鄰國日本傳統古都,保持著濃厚傳統文化特色,被譽為“心靈故鄉”。
京都傳承、融閤並發展中國原初的藝術文化,是國人心中的嚮往之地和旅行日本的必到之所。
日本以“勞身”為榮,也保存瞭世界上少有的尊重匠人的文化。本書記錄瞭五十種傳統手工藝,為此走訪瞭五十多位手藝人,其中有不少工藝瀕臨失傳,受訪匠人已是傳承者。作者帶我們臨他們的工作現場,以豐富的圖文詮釋工藝流程,細膩地呈現在都市快節奏之下,手藝人如何用專注和手藝對抗機械時代的冰冷。
這本書不僅是一份珍貴的記錄,也是一次見證。從手藝人質樸的語言中,對工作的認真、對手藝的自豪、和傾注一生的匠人精神觸動人心。同時,他們對傳承的憂慮和失落,讓人揪心,也更體現瞭這本書作為“記錄”的珍貴價值,它讓我們得以見證京都手工藝輝煌的過去,也讓我們看到瞭現實的殘酷,為其今後的發展指明瞭方嚮。
作者簡介
櫻花編輯事務所,成立於2005年的獨立編輯團隊,緻力於記錄、宣傳以傳統産業為首的日本文化,以此開展書籍、雜誌的策劃、采編等工作,撰稿人和編輯活躍於各文化領域。事務所位於京都。
成員:米原有二 藤田明 井上朋一
大野木啓人:
京都造形藝術大學副校長、教授
主要活動、作品:
1983-1984年 三宅一生“Body Works”展(Laforet 飯倉、舊金山近代美術館、倫敦Boiler House)
1987年 川久保玲“THREE WOMAN”展(紐約F.I.T)
1988年 三宅一生“AUN 展”(巴黎裝飾美術館) 製作裝置
1989年 “KENZO 展”(姬路市美術館)藝術總監·模特人形設計
1991年 “非洲赤道的麵具展”(國立民族學博物館)藝術指導
1993年 “現代爪哇印花布展”(國立國際美術館)藝術指導
1993年 山本寬齋“HELLO! RUSSIA”展(Bunkamura The Museum)會場構建
1996年 “秀吉展”DreamCube(長濱市)竹空間製作
1997年 “Japonisme du mode”展(T.F.T 會館)會場製作
2002年 “首爾風格: 李先生一傢的樸素生活”展(國立民族學博物館)藝術指導
2006年 “印花今昔物語”展(國立民族學博物館)藝術指導
劉昊星,創意總監,藝術沙龍策劃人,傳統工藝愛好者。曾留學客居京都近八年,熟識日本藝術文化。曾為網絡創意雜誌Voicer、《美好傢園》、《外灘畫報》、《看曆史》等多部刊物撰稿。
目錄
京瓦 淺田晶久
京之木工藝-轆轤工藝?木器 綾部之
竹工藝 石田正一
蒔繪—京漆器 磯田達也
京刃具 金井義延
能麵 岩井彩
京足袋 植田勝也
截金 大塚華仙
京編繩 大林芳雄
裱裝 岡崎昭
流蘇 鍵榖恭三
傳統樂器弦 片岡喜三郎
京扇子 金榖雅明
京素染-浸染 河添功
旗印染 川橋吉春
京鹿子紮染 川本和代
京團扇 木野高利
京印章 小泉景
型友禪 小糸敏夫
京提燈 小島豐一
京綉 小鬆二三三
西陣織-埋機 佐竹利治
花簪 定永光夫
色紙*短冊 澤田義春
京弓 柴田勘十郎
繩結細工 鈴木節子
京鑲嵌 高橋和男
黃楊梳 竹內伸一
京垂簾 田中實
煙管 榖川清三
京唐紙 榖野修子
和蠟燭 丹治潔
金網細工 辻賢一
京銘竹 中川利春
京和傘 西堀耕太郎
京石工藝品 西村金造 西村大造
機杼 長榖川淳一
京黑紋染—繪製章紋 林利孝
京念珠—佛珠 前澤裏枝
手印紙牌 鬆井重夫
數奇屋五金 村田定平
茶筒 八木聖二
七寶—金屬工藝 矢澤乾子
和裝書 安井文彥
京佛具—鑄蠟工藝 山崎貞一
調音繩 山下雄治
神鏡—神道教用具 山本八郎 山本晃久
京真田帶 和田伊三男
熏香 鬆榮堂
對談:葉鬆榖 X 大野木啓人
現貨 京都手藝人:日櫻花編輯事務所編,大野木啓人、高階秀爾監製 一個關於匠心、傳承與京町町屋的深度探索 書籍簡介 本書並非單純的旅遊指南或工藝品圖錄,而是一次沉浸式的文化旅程,深入京都古老的街道肌理與世代相傳的手藝靈魂之中。它聚焦於“人”——那些將生命傾注於一針一綫、一刀一刻的京都手藝人。通過日櫻花編輯事務所細緻入微的觀察和記錄,以及大野木啓人與高階秀爾的藝術視野把關,讀者將得以窺見現代都市光環下,傳統手工藝如何頑強地維係其生命力。 I. 尋訪隱匿的“町傢”工坊 京都的魅力,很大程度上在於其特有的町屋(Machiya)建築群。這些細長、縱深的空間,不僅是居所,更是工坊、店鋪的載體,承載著傢族百年來的氣息。本書的第一個篇章,帶領讀者拜訪那些隱藏在清水阪、祇園後巷,甚至是日常住宅區內的“非典型”工作場所。 我們不隻是展示成品的美麗,更著重描摹製作過程中的環境:昏暗的燈光下,刨花散落一地的木工坊;空氣中彌漫著植物染料特有氣味的紡織間;以及需要嚴格控溫控濕纔能完成漆器打磨的乾燥室。這些空間本身,就是手藝人精神的延伸。 細緻入微的匠人肖像 書中對每一位手藝人(匠人)的刻畫都力求立體和真實。他們並非符號化的文化符號,而是有血有肉的個體: 時間與技法的辯證: 記錄瞭資深匠人如何平衡對傳統技法的恪守與適應現代社會節奏的需求。例如,一位專精於西陣織的織工,如何在新一代設計師的創意激發下,將傳統紋樣融入功能性更強的現代麵料中。我們探究其“慢”的哲學——為何在可以機器量産的時代,他們依然堅持手工完成關鍵的收尾步驟。 學徒的傳承之睏: 深入探討瞭學徒製度在當代麵臨的挑戰。從最基礎的清潔工作開始,到被允許接觸核心技藝,學徒需要經曆數年的“寂靜訓練”。書中訪談瞭幾位年輕的繼承者,他們對傳統的熱愛與對現實壓力的權衡,構成瞭動人的篇章。 對“瑕疵”的定義: 在機器製造追求絕對一緻性的時代,京都手藝人如何看待手工帶來的細微差異?他們視之為“呼吸的痕跡”,是作品生命力的所在。書中專門開闢章節,解析不同流派對手工痕跡價值的不同解讀。 II. 跨越媒介的工藝譜係 本書的結構設計,旨在全麵展示京都工藝的廣度,而非僅僅聚焦於幾個最知名的領域。我們精心挑選瞭代錶性但鮮為人知的技藝進行深度報道: 1. 金繕與修補的藝術 (Kintsugi): 遠超“修復”的概念,金繕如何將破碎視為曆史的一部分,並賦予器物新的美學價值。本書收集瞭多例著名的金繕案例,並記錄瞭其中一位專職修復師的工作哲學。 2. 京扇子的“骨骼”與“和紙”的呼吸: 剖析瞭扇骨製作(通常由竹子加工)的精密度要求,以及如何根據和紙的厚薄、紋理來調整扇骨的排布和張力,以達到完美的開閤手感。 3. 京燒·清水燒的泥土哲學: 探究瞭當地特有的陶土資源,以及不同窯口(如樂燒、仁清燒的風格演變)如何通過對釉料和燒製溫度的精準控製,來體現季節變化或特定情感。 4. 京紫香道的復興: 介紹瞭如何從天然香料中提取並混閤齣具有復雜層次感的綫香。這部分著重於氣味記憶和空間氛圍的營造,手藝人如何通過對沉香、檀香比例的調整,來“繪製”一幅無形的畫麵。 III. 時代背景下的堅守與創新 由大野木啓人與高階秀爾的參與,為本書增添瞭獨特的現代視角和設計思辨。他們並非僅僅作為“欣賞者”,而是作為連接傳統與未來的橋梁。 設計語匯的碰撞: 書中收錄瞭數個現代設計師與傳統手藝人閤作的項目案例。例如,一位傳統木匠如何與一位專注於極簡主義的傢具設計師閤作,在保留榫卯結構精髓的同時,創造齣符閤現代生活美學的傢具綫條。這種閤作並非簡單的技術嫁接,而是兩種時間觀念和審美體係的深度對話。 “非物質文化遺産”的重量: 探討瞭手藝人如何看待自己所肩負的文化重量。壓力是巨大的,但同時也是一種內在的驅動力。我們記錄瞭他們對於“失傳”的擔憂,以及他們為確保技藝能順利傳遞給下一代所做的具體努力,包括開設小型工作坊、編寫內部技術手冊等。 可持續性與在地性: 京都手藝的環保理念並非是現代概念的追隨,而是根植於傳統生活哲學。從對自然材料的珍視,到對廢棄物的再利用(例如,染布後的植物殘渣如何被用作肥料),本書揭示瞭這種“在地性”實踐在當下如何轉化為一種前瞻性的可持續發展模式。 結語:手藝人的生命節奏 《現貨 京都手藝人》最終試圖捕捉的,是手藝人與他們工具、材料之間建立起來的一種近乎冥想的狀態。他們的一天,被作品的節奏所支配——等待燒製完成的煎熬,打磨拋光時的專注,以及最終成品齣爐時的釋然。通過這本詳盡的記錄,讀者將不僅僅是購買瞭一件物品,而是理解瞭這件物品背後所蘊含的數十年光陰、無數次嘗試與對“完美”永無止境的追求。 本書是獻給所有珍視“慢工齣細活”的人們,是對京都這座韆年古都生命力的深度緻敬。它是一份關於如何以敬畏之心對待材料、對待時間的文化宣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