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辑推荐
《宋论》探讨成败得失,启迪智慧人生!
古往今来,很多学者文人都喜欢评论历史。近几年,随着读史热的不断升温,史评类图书也出得很多,也比较受欢迎。其实,古代已有大量的此类图书,很多现在人的观点多从古人而来。
向现代人介绍古代著名的史评名著,可以开拓广大读者的视野。中华书局隆重推出“中华经典史评”系列。
《宋论》卖点:
一、沿用“中华经典”系列的出书思路,分辑出版,第一辑6种(《乾隆御批通鉴》、《宋论》、《唐鉴》、《帝王略论》、《史纲评要》、《廿二史札记》),其中既有史评名著,又有名人之作。
二、全书由单篇史论小短文构成,每个标题下一篇文章,各篇之间彼此独立,便于读者阅读。
三、基本遵循“中华经典藏书”的体例,题解+原文+注释+译文,适当增加“相关链接”(史实的延展介绍)和插图,使内容更加丰富,版式更加生动。
内容简介
《宋论》以舒士彦先生点校整理的《宋论》为底本,凡文字有“校勘记”处,依“校勘记”直接改正;标点也以此为主,仅个别地方有所改动。篇目的选择,遵循本套丛书的统一要求,尽可能入选原书中论述有见地和体现作者主要观点,同时又富有趣味性的篇章,每篇内容也尽可能保持完整。因原书每篇都不立题目,舒士彦先生在点校整理过程中,在每卷这下为之添加了篇目顺序号。为阅读方便,笔者在舒先生篇目顺序号的基础上,又尝试着拟加了篇名。
内页插图
目录
卷一 太祖
论宋太祖微服私访
论宋太祖传位策略之失
卷二 太宗
论宋朝衰弱之因
卷三 真宗
论宋辽澶州之战
卷四 仁宗
论宋仁宗推行纸币之失
卷五 英宗
论韩琦
卷六 神宗
论宋神宗急贫之误
卷七 哲宗
论“元祜更化”之失
卷八 徽宗
论北宋亡国之因
论蔡京
卷九 钦宗
论靖康之祸起于蔡京等人
卷十 高宗
论南宋初期政局
论宋高宗削夺武将兵权
论岳飞北伐
论岳飞失于安身定交之策
论秦桧之奸
卷十一 孝宗
论隆兴北伐
论宋金“隆兴和议”
卷十二 光宗
论宋孝宗传位光宗之非
卷十三 宁宗
论南宋对金的和战之争
卷十四 理宗
论南宋联蒙灭金策略之失
卷十五 度宗
论宋理宗传位度宗之非
恭宗 端宗 祥兴帝
论文天祥
精彩书摘
未得封侯。后与大将军卫青北击匈奴,迷失道路,受责处,悲愤自杀。⑩程不识:西汉名将。文帝时为边郡太守。与李广同击匈奴。李广治军简易,程不 识治军严明,二人皆为当时名将。⑩苏建:西汉杜陵(今陕西西安东南)人。以校尉随卫青抗击匈奴有功,封平陵侯。 又以将军筑朔方城。后为代郡太守。有三子,次子苏武最有名。⑥公孙敖(?一前91):西汉义渠(今甘肃宁县西北)人。景帝时为郎。武帝时为骑 将军,从大将军卫青出击匈奴有功,封侯。太初元年(前104),以因杼将军筑塞外 受降城。曾奉命率兵深入匈奴迎李陵,无功而还。后因其妻为巫蛊,坐罪腰斩。⑩孙、吴:即春秋战国时期军事家孙武、吴起。孙武字长卿,春秋时期齐国人。以 《兵法》十三篇见吴王阖闾,受任为将。战无不胜,曾与伍子胥率吴军破楚,攻入 楚国郢都。北威齐、晋,南服越人,显名诸侯。所著《孙子兵法》是中国最早的军 事理论著作,被誉为“兵学圣典”,并被译为英、法、德、日等多国文字,成为国际间 最著名的兵学典范之书。吴起(?一前381),战国时卫国左氏(今山东曹县北) 人。曾参学生,又曾受业于子夏。初在鲁国为将,继至魏,受命率军击秦,攻占五 城,被任为西河郡守,以防御秦、韩的进攻。后因谗言,逃奔楚国。南平百越,北 却韩、赵、魏,西伐秦,得楚悼王重用,辅佐悼王变法,使楚国迅速强盛。悼王死 后,被贵族发动叛乱所杀。在中国古代军事史上,历来是孙、吴并称于后世。⑩材官健儿:材官,勇武之卒。健儿,军中勇士。译文:
行军打仗,营垒有一定的制度,部队有一定的法令,散开和集合讲究一定的阵势,潜伏和现身讲究一定的时机,作将领的,必须明白这些道理。但如果没有勇气,即使将这些原则练习得相当精熟,一旦到了生死成败的关头,也会心神迷乱而将平日所习全部忘记。何况士兵们,让他们向左就向左,让他们向右就向右,全都听从将领的指挥,哪管什么兵法上所讲的应该与不应该呢?因此,值得依赖而可以使人生存、可以使人牺牲但不能使人失败的,只有勇气。但勇气并非可以通过日常训练就能使之振作起来的。所以,进行军事训练,必须多次尝试着去打仗,而后士兵的勇气才会逐渐因不害怕而振作起来。每天练习,每天训练,一点也不严肃地戏弄士兵,则其失败得就会更快。因此,如果没有身经百战的士兵可以使用,那还不如使用新招来的士兵。从前汉朝攻打匈奴的时候,距汉高祖时不到百年,凡是和汉高祖一起身经百战而平定天下的人虽都已死去,但其子孙也因他们的功劳世袭了列侯的爵位,都以武为世代家业,可以说是早就熟悉军事。但汉武帝一发布酎金之令,就把他们全都削去了爵位。武帝所派遣的横跨沙漠、斩杀匈奴首领、在塞北纵横驰骋的将领,如卫青、霍去病、李广、程不识、苏建、公孙敖等人,都是选拔自地位低下之家,既没有读过孙武、吴起的兵书,也没有听过战鼓的声音,但就是凭借着他们刚刚兴起之时的锐气,将汉朝的国威显扬于大漠。而汉军中的材官、健儿以及数十万的士兵,天子也未曾亲自去检阅,将领们也未曾有空闲时间去天天训练他们停止、集合等打仗的步骤,他们的出征令就颁发于从军之时,并很快在危险的战场上疾驰冲锋,但就是这样来训练他们,就已足够了。因此,进行军事训练,不用打仗来训练士兵,这样的训练还不如不练,这样的训练,只是戏弄他们罢了。 虽然,抑有说焉。有数战而不可使战者,屡试之弱敌,幸而克捷,遂欲用之于勃敌也;则宋之用曹彬①、潘美②以争幽州③是已。此数将者,皆为宋削平割据以统一天下者也,然而其效可睹矣。刘镟④之虐也,孟昶⑨之荒也,李煜⑥之靡也,狃于乍安,而尽弛其备,兵一临之,而如春冰之顿释;河东⑦差可自固,而太祖顿于坚城⑧之下,太宗复亲御六军⑨,躬冒矢石,而仅克之;则诸将之能,概可知已。幸人之弱,成其平国之功,整行长驱,卧鼓偃旗,而敌已溃;未尝有飞矢流于目睫,白刃接于肘腋,凶危不测之忧也。方且以仁厚清廉、雍容退让,释天子之猜疑,消相臣之倾妒。迨雍熙⑩之世而益老矣,畏以勋名见忌,而思保富贵于暮年之情益笃矣。乃使贸首⑩于积强之契丹@,岐沟之死伤过半⑩;岂旌麾不耀云日,部伍不缀星辰,以致敌之薄人于无法哉?怙其胜小敌者以敌大敌,突骑一冲,为生平所未见,而所习者不与之相应,不熠何待焉。张齐贤@日:“择卒不如择将。”诸将之不足以一战也,夫人而知之矣。 北汉。太宗即位后,加同平章事,辅佐太宗决策灭北汉。后以率军攻辽失败,降 为右骁卫上将军。又起为侍中、武宁军节度使。真宗即位后,复检校太师、同平 章事,寻拜枢密使。②潘美(925-991):大名(治今河北大名东)人。字仲询。初仕五代时后周政权,以 功迁西上阁门副使。宋太祖时,历任防御使、贺州路行营诸军都部署、宣徽北院 使等职,率军灭南汉、南唐等割据政权。太宗时,曾从征北汉、辽朝。雍熙三年 (986),宋三路北伐辽朝,任云、应、朔等州行营都部署,杨业副之,率西路军出雁 门。后在受诏撤军过程中,不纳杨业建策,并强令其出战,又违约不予接应,致使 杨业陷敌身亡,被削秩三等,降为检校太保。③幽州:今北京。④刘伥(942或943-980):五代时南汉后主。昏庸愚昧,认为群臣都有家室,不能 尽忠,欲用者皆阉之,余皆排斥。委政宦官龚澄枢、陈延寿、李托以及女巫樊胡 子。生活荒淫,奢侈无度,赋敛苛重,为政残暴。宋太祖派军攻打,他杀名将、焚 府库宫殿,潜逃入海未遂,被执,封恩赦侯,南汉亡。⑤孟昶(919-965):五代时后蜀后主。邢州龙岗(今河北邢台)人,初名仁赞,字保 元。即位初年,励精图治,兴修水利,注重农桑,实行与民休息的政策,国势强盛。 后期沉湎酒色,不思国政。后宋太祖派兵入蜀,他兵败投降,被封为检校太师兼 中书令、秦国公,次年被宋太宗毒死。⑥李煜(937-978):五代时南唐后主,故又称李后主。字重光,初名从嘉。少聪慧。 在位十五年,外则奉承北宋,苟延求存,内则大崇佛教,不恤政事,国势江河日下。 后宋军南攻,被俘,南唐亡。善诗文,工书画,尤以词名。⑦河东:黄河流经山西省境,自北而南,故称山西省境内黄河以东的地区为河东。⑧太祖顿于坚城之下:开宝二年(969)春,宋太祖亲征北汉,击退辽援兵,修筑长堤, 引汾水灌晋阳城(今太原南郊古城营一带)。北汉坚守危城,设障堵住水口。当 时天热多雨,宋军住在草地里,多患腹泻病,契丹又增兵来援北汉,宋太祖只得下 令退兵,丢弃粮饷茶绢无数。顿,困顿。⑨太宗复亲御六军:指太平兴国四年(979),宋太宗亲自率军攻灭北汉之事。六军, 周朝制度,军队有士卒一万二千五百人为一军;诸侯国大者设三军,其次二军,小 者仅置一军,周天子则设有六军。后以“六军”作为军队的统称。⑩雍熙:宋太宗的第二个年号,共四年(984-987)。⑩贸首:指积仇太深,不共戴天,互欲取其首。
前言/序言
王夫之(1619-1692),字而农,号姜斋,明末清初湖南衡州府(今湖南衡阳)人,著名思想家和史学家。因晚年隐居于石船山,故后人称为“船山先生”。出生于书香门第,四岁入私塾,七岁读完“十三经”,十岁从父亲学习“经义”,十四岁举秀才,二十四岁中举。原拟赴京会试,但因路途被农民起义军阻断而未能成行。
次年,王夫之拒绝了张献忠农民军的邀请,避居山中。清军南下,他与好友组织反清复明的武装起义,失败后投奔南明政权,但看到的只是一片腐败堕落的景象,他本人也被排挤倾轧。几经周折,决心退隐山林。
巍巍山河:一部纵横千年、包罗万象的史诗 书名:巍巍山河 作者: 佚名 装帧: 精装全五卷,内附大量手绘地图与人物肖像复刻图 字数: 约 150 万字 --- 导言:溯源与分野 《巍巍山河》并非一部单纯的断代史,而是一部以地理环境为经纬,以人类文明演进为脉络的宏大叙事。它立足于东亚大陆板块的独特地质构造,探讨了数千年间,山川河流如何塑造了民族的性格、决定了政治的格局与军事的走向。全书摒弃了传统史学中以帝王更迭为核心的叙事模式,转而将焦点投向那些无声却永恒的主角——山脉、江河、气候与沃土。 本书的叙事跨越了从新石器时代部落的萌芽,至近现代工业文明崛起前的漫长历史周期。它细致入微地描摹了黄河中下游平原在不同地质变迁下的冲积与内陆湖泊的兴衰,对比了长江流域的“水利化”文明与北方草原的“游牧-农耕”边界冲突的根源。作者以一种近乎地理学家的严谨和历史学家的洞察力,构建了一个多维度的文明图景。 --- 卷一:洪荒之始与大地初醒(远古至夏商周) 第一卷着重于环境对早期文明起源的决定性影响。作者首先深入剖析了“雨带北移”与“季风系统”的早期形态,如何迫使早期人类聚居地从南方的河网地带向北方的黄土高原转移。 黄土的呼吸: 详述了黄土高原的形成过程,以及早期先民如何掌握了与这种“会呼吸的土壤”共生的技术——从早期的刀耕火种到后来的“井田制”初步构想。书中特别开辟章节探讨了早期祭祀文化中对“社稷”的崇拜,并非虚无缥缈的宗教行为,而是对生存土壤和水源最直接的敬畏。 江汉平原的湿润王国: 对比北方,卷一详细描绘了长江中下游地区,由于水系密布,孕育出的独特“舟楫文明”。作者引用了大量考古学发现,论证了该区域早期社会结构中,水利管理者(巫师或早期统治者)权力的基础,源于其组织防洪排涝的能力。 青铜时代的地理制约: 通过对殷墟和周原的选址分析,揭示了青铜器原料的获取与冶炼技术,是如何被特定山区的矿藏分布所限制。周公东征与分封制度,本质上也是对新开垦的肥沃冲积平原的资源占有与控制。 --- 卷二:龙脉的搏动与诸侯的角逐(春秋战国) 春秋战国时期,是地理环境压力集中爆发的阶段。各国为了争夺有限的宜耕土地和战略要地,加速了技术革新与兼并战争。 都江堰的遗产: 卷二详细分析了四川盆地如何从相对封闭的地理单元,通过水利工程的巨变,成为“天府之国”。诸侯国对于水利工程的重视程度,直接反映了其国土的稳固性。秦国在商鞅变法后能迅速崛起,很大程度上归功于其对关中平原的精细化管理和对渭水支流的有效调控。 山海之防与长城体系的雏形: 探讨了燕、齐、赵三国在抵御北方游牧部落时,所采取的防御策略。长城的修建并非一蹴而就的宏伟工程,而是因地制宜、层层递进的防御体系。作者对比了不同地段长城的建筑材料和防御侧重点,揭示了草原与农耕地带生态环境的微妙平衡。 盐铁与交通: 战国时期,盐和铁的控制权成为国家命脉。书中通过追踪古代的盐道和冶铁中心,勾勒出一条条非官方的经济命脉线,这些路线往往比官方的政治疆域更为稳定和持久。 --- 卷三:帝国的扩张与水路的张力(秦汉至隋唐) 本卷聚焦于大一统帝国如何试图“驯服”广阔的地理疆域,以及随之而来的内部张力。 郡县制的地理基础: 汉代对郡县制的推行,很大程度上是对帝国腹地交通承载力的考验。作者详细考察了以长安和洛阳为核心的交通网络,指出“驰道”的修建,不仅是军事需求,更是为了在广袤的平原上实现信息与资源的快速流通。 漕运的生命线: 隋唐时期,京杭大运河的开凿与使用,是本书浓墨重彩的一部分。作者分析了运河对南北经济格局的根本性重塑——它将江南的财富输送至北方政治中心,但同时也使得权力中心对水路的依赖达到了历史的顶峰。一旦漕运中断,帝国的根基便会动摇。 边疆的“软性”控制: 对于西域和岭南的开拓,本书强调的并非单纯的军事占领,而是技术和作物适应性的推广。例如,丝绸之路的繁荣,依赖于绿洲生态系统的维持,而非仅仅是商队的往来。 --- 卷四:分裂、融合与地理的重塑(五代十国至宋元) 这是一个地理屏障被打破、民族加速融合的时代。 南方经济的“反超”: 宋代后,随着北方屡遭战乱和气候变化(如小冰期的影响),长江中下游地区凭借其稳定的水稻生产力和发达的商业网络,逐渐确立了经济主导地位。书中通过分析稻作技术(如占城稻的推广)的传播路径,解释了人口重心南移的历史必然性。 北方草原的“帝国”输入: 契丹、女真和蒙古的崛起,是草原文明对农耕文明的一次巨大反向冲击。作者不将“胡人”视为单纯的外部力量,而是研究了他们如何利用自身的骑射优势和对地理的熟悉,结合中原的行政经验,建立起跨越不同地理带的庞大帝国。蒙古帝国横跨欧亚,其统治的成功,恰恰在于其对不同气候带的快速适应与资源调度能力。 海权的萌芽: 宋元时期,泉州、明州等沿海城市的兴起,标志着人类开始真正认识到海洋作为交通走廊的潜力。书中细致描绘了造船技术的发展如何反作用于地理认知。 --- 卷五:内卷与新局的暗流(明清至近代转型前夕) 最后一部书卷探讨了当传统农耕文明发展到极致时,所面临的内生性困境。 人口压力与土地边际效益递减: 明清时期,人口的爆炸式增长对传统耕地系统造成了前所未有的压力。作者详细梳理了湖广填四川、江西填广东等大规模移民背后的土地兼并与生态退化问题。山区的滥垦和梯田的过度开发,导致了中原地区水土流失的加剧,进一步削弱了中央政府的调控能力。 海禁与地理视野的固化: 尽管存在郑和下西洋的辉煌,但明清两代对海洋的政策性疏远,使得国内统治者对全球地理格局的认知停滞不前。这种“内向型”发展模式,是基于对既有农耕生态系统的过度依赖,而非主动选择。 最后的挣扎: 清朝的疆域扩张,如对西北、西藏的有效管辖,其成功亦依赖于对当地特殊地理环境(如高山、高原)的军事后勤保障能力的提升。然而,当西方的工业文明带着全新的地理认知(蒸汽船、电报)叩关时,这套基于人力、畜力和传统水文系统的帝国管理模式,已然无法应对跨越大陆和海洋的新挑战。 --- 结语:大地永恒,文明流转 《巍巍山河》的价值在于,它将历史的“人”置于广袤的“地”的背景之下进行审视。它让我们理解,每一次王朝的兴衰、每一次技术的飞跃,都深深地烙印着脚下土地的印记。这部巨著,不是在歌颂英雄的丰功伟绩,而是在敬畏那看不见、摸不着,却主宰了一切的自然力量。它提醒我们,真正的历史,是人与环境之间,永无止境的对话与博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