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简介
以《汉语言文学原典精读系列·说文解字精读》五百四十部首讲解为中心,上下牵引,左右系联,力求完整呈献《汉语言文学原典精读系列·说文解字精读》内蕴之文化景观。诸如著作体例、文字、音韵、训诂、语源、语法、词汇等方面,都经作者一一细心抉发,精心疏理。藉此,既可明文字之理,又可窥造字之因。
目录
总序
绪论
一、作者许慎生平概况
二、《说文解字》面面观
三、本书的著作体例
第一讲《说文解字》第一篇
十四部首条文原文关键词语阐释
讲解
1.文化意义
2.字形与笔画
3.古文
4.重文
5.指事
6.语义相通
7.被释字形体
8.义类
9.避讳
10.《说文》新附字
11.提要栏
12.部末小结
13.空部首
14.饰
15.段玉裁注本
16.声训与推源
17.引通人说
18.繁化
19.叠文
20.象形
21.不成字部首
22.形体分析术语
23.读若直指
24.大名
25.籀文
26.读与某同
第二讲《说文解字》第二篇
三十部首条文原文关键词语阐释
讲解
1.形体讹变
2.前三书文字的特点
3.初文与后起本字
4.会意
5.象形的种类
6.形声
7.许书条文的结构
8.下定义
9.从某,某省声
10.联绵词
11.反体会意
12.同义相训
13.读若引经
14.改造式造字法
15.重言形况
16.象形字加声符
17.同义联合
18.形借
19.互训
20.一字数音
21.一全一省
22.“简单、汗青、典”的文化源
23.象形字添加形符
24.繁简字与异体字
第三讲《说文解字》第三篇
五十三部首条文原文关键词语阐释
讲解
1.亦声
2.引申义
3.文字合流
4.语法意义
5.为虚词造本字
6.据声系联
7.一曰
8.母子相训
9.对比显示
10.“文章、究竟”的文化源
11.许慎引扬雄说
12.从反某
13.造意与本义
14.分化字
15.以方言释雅言
16.浑言、析言
17.“革职、改革”的文化源
18.转注
19.“、斗”合流
20.“、左、佐”辨析
21.急言、缓言
22.从某,从某省
23.“隶、”合流
24.“右文说”的萌芽
25.基本义
26.语源分化
27.“命运未卜”的文化源
28.虚化引申
第四讲《说文解字》第四篇
四十五部首条文原文关键词语阐释
讲解
1.附加式象形
2.形训的理据
3.构词理据
4.简略式象形
5.羊图腾
6.“群众”的文化源
7.形符的更换
8.会意的进步性
9.文字简化的副作用
10.引申与假借
11.部首“肉、月”的混淆
第五讲《说文解字》第五篇
六十三部首条文原文关键词语阐释
讲解
1.形训
2.字为借义所夺
3.累增字、分别文
4.读若某同
5.同意
6.叠文有多种情形
7.“诬陷”的文化源
8.能愿动词
9.“称号、编号”的文化源
10.同训
11.许慎训诂的负价值
12.形体益
13.“礼仪”的文化源
14.词义范围转移
15.喻训
16.五行与五方、五色
17.五行相生、相克
18.比喻引申
19.古今字
20.奇字
21.递训
22.对待字
23.因果引申
24.声符读音的分化
25.五行的旺季
第六讲《说文解字》第六篇
二十五部首条文原文关键词语阐释
讲解
1.反训
2.部首“�ぁ⒑獭钡暮狭�
3.一词多义
4.阙
第七讲《说文解字》第七篇
五十六部首条文原文关键词语阐释
讲解
1.古人的姓、名、字
2.物的得名之由
3.籀文好重叠
4.读若后起本字
5.“问鼎、鼎革”的文化源
6.以形表意的局限性
7.训诂辞例
8.以今语释古语
9.以大名释小名
10.“一”常为大地之像
11.直训
12.古今词义的异同
13.声转字误
14.文字形体一简再简
15.构件移位
第八讲《说文解字》第八篇
三十七部首条文原文关键词语阐释
讲解
1.形体益卒归本字
2.同源词
3.“尸、”合流
4.俗字
5.语转
第九讲《说文解字》第九篇
四十六部首条文原文关键词语阐释
讲解
1.从倒某
2.比喻义
3.词缀
4.“后、後”合流
5.动宾式合成词
6.偏义复词、连类而及
7.复文
8.“符合”的文化源
9.“、包、胞”辨
10.弃本字而用借字
11.叠文同异
12.“广、”合流
13.“厂、”合流
14.非字者不出于说解
15.偏旁同化
16.书
17.据形系联,以类相从
第十讲《说文解字》第十篇
四十部首条文原文关键词语阐释
讲解
1.古人“虫”的概念
2.名物训诂
3.“炮、”合流
4.“专一”的文化源
5.俗语
6.体同音义异
7.五脏与五行
第十一讲《说文解字》第十一篇
二十一部首条文原文关键词语阐释
讲解
1.“水准、水平”的文化源
2.“谷、”合流
3.虚拟动物
第十二讲《说文解字》第十二篇
三十六部首条文原文关键词语阐释
讲解
1.“、乙”合流
2.拟音词
3.“、听”合流
4.男尊女卑
5.望文生训
6.商周时代的奴隶名称
7.人称代词的记录文字
8.两借
9.以雅言释方言
10.“发生、启发”等的文化源
11.“、”合流
第十三讲《说文解字》第十三篇
二十三部首条文原文关键词语阐释
讲解
1.“虫、”合流
2.描写性状
3.阴阳
4.“里、()”合流
5.形声之失
第十四讲《说文解字》第十四篇
五十一部首条文原文关键词语阐释
讲解
1.“几、”合流
2.生殖崇拜
3.“宁、”合流
4.“变数、变卦”的文化源
5.“九五之尊”的文化源
6.“离、”合流
7.十天干与内外五行
8.五行与五味
9.离合词
10.十二支与十二个月
11.“了、”合流
12.“丑、”合流
13.许慎对干支字的训释
第十五讲《说文解字》第十五篇
《叙》及《后叙》原文
注释
相关问题讲解
1.汉字的起源
2.汉字系统的发展
3.形义关联
4.六书次第
5.许慎的经学立场
6.文字的本质
参考文献
精彩书摘
第一讲《说文解字》
第一篇一、一部
“一:惟初太始,道立于一,造分天地,化成万物。凡一之属皆从一。芙。古文一。”
道:宇宙本体。造:开始。《广雅?释诂一》:“造,始也。”
【讲解】
1.文化意义
“一”字是数词一的记录文字,许慎在这里所解释的不是该词的词义,词义是可以分析为义项、义素的,也可以分析为本义、引申义。许氏所训,为“一”这个词的文化意义。道家认为,天地未形成时,宇宙是一个混沌体,它含有“元气”,后来气之轻清者上升为天,气之重浊者下沉为地。“阴阳熊”所表示的也是这个意思。对于被释词,不讲它的本义或引申义,而训其文化意义,这是许书的一大通例。
2.字形与笔画
完整的文字形体叫“字形”;字形经过切分所获得的单位叫“构件”;构件经过切分获得的单位即“笔画”。作者说“凡一之属皆从._.”,意谓凡是有“一”的字都从属于“一”这个部首。但稍作对比就可发现,“一”部所辖共四字,为“元、天、丕、吏”,它们所含的“一”只是一个笔画,而不是“一”字。
3.古文
在这一条中,作者收录了一个异体字,并指明是“古文”。“古文”的概念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的“古文”指与“今文”(汉代的隶书)相对的、除小篆以外、比小篆更古老的文字。狭义的“古文”则指先秦写本儒经中的字体。许氏书提到的古文458个,取材于壁中书。
4.重文
这一条中古文“一”字是重文。两个异体字记录的是同一个词,但文字却有两个,“重”即重复之意。作者在其《后叙》中说全书所收重文共1163个。每一卷中的重文数目也在卷首列出,第一卷的重文为81个。清代文字学家王筠将许书重文分为同部重文和异部重文。同部重文有三种类型,后世所见许书重文不能归入三类中的,则认为“盖出后人妄为移并。”他以《玉篇》、《说文解字》二书相比较,称“凡《说文》同部而《玉篇》异部者,三百三十一字;《说文》之重文,《玉篇》分为两字者,五十一字,不收者一百一十六字。”所谓异部重文,即两个或更多个异体字分布在不同的部居中,许慎没有把它们当作重文来处理。如许书有“自”字,另部又有“白”字,而且明明知道二字均指鼻。王筠对许书的异部重文也有统计:“两字为一者,一百六十九字;三字为一者,一十三字;五字为一者,一字;七字为一者,一字。同部而两字为一者廿七字;三字为一者一字。凡二百一十四字。逐字记之,则四百四十三字。若以一字为正文、余为重文计之,则重文二百四十一字。”按:王氏所云“同部而两字为一者”等,指许书未指明的重文。
二、上部
“上:高也。此古文‘上’。指事也。凡上之一皆从上。芏.篆文上。”
【讲解】
5.指事
“指事”是“六书”之一。它有两层含意,一是造字方法,二是文字形体结构类型。作为一种造字方法,指事即用纯粹的指点符号或在象形字上加注指点符号来造出新字,这种文字即指事字。指事字有两个子类。一是用纯粹的指点符号构成的原始指事字,如“一、二、三、三、上、下。”二是在象形字上加注指点符号而构成的后起指事字。如“又”指手,象形字,加注指点符号构成“寸”字,指手的寸部,中医候脉的部位叫“寸、关、尺”。再如,在象形字“刀”的形体上加注指点符号构成“刃”字,指刀口;在象形字“木”的形体上加注指点符号构成“本”字,指树根。许慎在《叙》中给“指事”下定义时举“上、下”为例字,但在书的正文中也只有此二字指明是指事,其他的指事字都未指明。
6.语义相通
“上”是方位词。许氏训“高”,这在训诂学上叫语义相通。“高高在上”一语正可证许氏的训释。所谓“相通”往往指两个词(被释词和解释词)的意义之间具有某种逻辑关联。以“上、高”言之,在上则高,两者之间具有因果关系。
……
前言/序言
任何一门学科都有其必须研读的经典,作为该学科全部知识的精华,它凝聚着历代人不间断的持续思考和深入探索。这种思考和探索就其发端而言通常极为艰苦,就其最终的指向而言又经常是极其宏大的,所以能进入到人们的生活,对读过并喜爱它的人们构成一种宝贵的经验;进而它还进入到文化,成为传统的一部分。又由于它所讨论的问题大多关涉天道万物之根本,社会人生的原始,且所用以探讨的方法极富智慧和原创的意味,对人的物我认知与反思觉解有深刻的启示作用和范式意义,所以它又被称为“原典”或“元典”。原者,源也;元者,始也、端也,两者的意思自来相通,故古人以“元犹原也,其义以随天地终始也”,又说“故元者为万物之本,而人之元在焉”,正道出了经典之构成人全部成熟思考与心智营造的基始特性。
汉语言文学原典精读系列·说文解字精读 epub pdf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汉语言文学原典精读系列·说文解字精读 下载 epub mobi pdf txt 电子书 2025
评分
☆☆☆☆☆
不错!!!!!!!!!!!!!!
评分
☆☆☆☆☆
和大家说的一样,封面是白色和绿色的那种,内容还要认真读读先,540个部首都有说到。
评分
☆☆☆☆☆
汉语言文学原典精读系列·说文解字精读很不错
评分
☆☆☆☆☆
一是反文旁(这个命名不大准确,但小学时候都这么教),以前老师跟我们讲解"教"字的时候说加反文旁是表示教人学习文化.这种说法实在是一厢情愿.实则反文旁指手执器物鞭打,像"牧"字就指用鞭子鞭打牛羊.最初的"学"字也是有反文旁的.因此,这个字的造字本义就很清楚了,用俗话讲就是"不打不成器",哪有什么教人学文化.无怪三字经有"人不学,不成器"原来就是这么个"挨打"的意思.
评分
☆☆☆☆☆
很有意义的一本书。
评分
☆☆☆☆☆
③我们的教师为了控制课堂,总担心秩序失控而严格纪律,导致紧张有余而轻松不足。轻松的氛围,使学生没有思想顾忌,没有思想负担,提问可以自由发言,讨论可以畅所欲言,回答不用担心受怕,辩论不用针锋相对。同学们的任何猜想、幻想、设想都受到尊重、都尽可能让他们自己做解释,在聆听中交流想法、
评分
☆☆☆☆☆
挑选几则我觉得有科普扫盲价值的地方介绍一下吧.
评分
☆☆☆☆☆
一直想买的书 简体的 挺喜欢
评分
☆☆☆☆☆
感觉讲解清晰准确 权威讲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