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简介
《意向(第2版)》试图详细表明,我们关于何谓意向的那种普通的、广为接受的描绘产生的难以克服的问题必须予以抛弃;同时明确,意向性行动都是在某摹状下的,至少必须在摹状下进行判定。《意向》是一部20世纪英语哲学名著。自1957年首次出版以来,它已获得了现代哲学经典的地位,正如匹兹堡大学的罗伯特?B?布兰德姆所说:“安斯康姆的这部经典之作是所有后来关于行动的哲学思考的源泉。”
作者简介
G.E.M.安斯康姆(G.E.M.Anscombe,1919-2001),英国著名哲学家。生前为剑桥大学教授。对于古典哲学(尤其是亚里士多德)、天主教哲学(尤其是阿奎那和安瑟尔谟)以及分析哲学的发展均作出了杰出贡献,研究领域主要涉及伦理学、心灵哲学、行动哲学、逻辑学、形而上学、政治哲学以及语言理论。主要著作除本书以外,还包括《维特根斯坦<逻辑哲学论>导读》(1959)、《三位哲学家》(1961)、《就职演说:因果关系与决定》(1971)、《安斯康姆哲学文选》(第一卷:巴门尼德到维特根斯坦,第二卷:形而上学与心灵哲学,第三卷:宗教与政治学)(1981)、《人生、行动及伦理:安斯康姆论文集》(2005);另有译著《哲学研究》(1953,英文版)、《关于数学基础的评论》(1956,英文版)等等。
精彩书评
“《意向》为哲学探究开辟了一片思想领地,同时布下了沼泽和荆棘,能够设陷不经意的哲学家。尽管如此,它是一位不可或缺的向导。”
——科拉·戴阿蒙德,弗吉尼亚大学
“安斯康姆对亚氏传统和分析传统的融合是20 世纪哲学的制高点之一;它不遗余力地捣毁哲学的自鸣得意,并激发新的哲学思想。”
——迈克尔·汤普森,匹兹堡大学
“《意向》是一部现代哲学心理学的经典。它在结构和文体上无愧为维特根斯坦式的——而且其对新领域的开拓,对崭新的问题、对被忽略的联系、对未加考察的假定的准确无误的把握,这也是维特根斯坦式的。这种写法的清新和深刻仍旧非常令人难忘。”
——克里斯宾·赖特,圣安德鲁斯大学
目录
引言
1.从三个方面分别介绍本书主题:未来意向表示、意向性行动以及行动时意向。
2.驳斥对于“预言”与“意向表示”之间差别的直觉认识,并以此为基础对意向表示进行哲学解说。如此界定预言,使得它不仅包含未来估测,而且包含指令和意向表示。一般将来时态下的意向表示如果出错,如(a)谎言和(b)虚假,是因为意向不被实行。
3.为避免各种死胡同而考虑未来意向的言语表达,是无用的。对手意向进行内省性说明,是无用的。根据对于它们所给出的可能辩护,将意向表示区别于未来估测。
4.存在形如“A意向X”并能被相当确定地作出的陈述吗?对于一个人行动的摹状,经常就是可正确替换“A意向X”中“X”的摹状。说明理由:为何我们认为一个人是其自身意向的唯一权威。
5.意向性行动被定义为特定意义上的“为什么?”问题得以适用的那些行动。界定其相关意义的困难,以及我们说明“行动理由”和“行动”时陷入循环论证的危险。“我惊动之下将杯子从桌子上碰掉了”,对关于所做某事的“为什么?”问题给出了一种回答。
6.面对“我当时并不知道我在做那件事”这种回答,“为什么?”问题遭拒绝适用。同样的行动可能具有多种摹状,其中的一些,行动人知道;而另一些,他却不知道。
7.当行动为无意识时,此问题也遭拒绝适用;但是这个概念不能被引入,如果它不能解决我们正在讨论的那一种问题的话。“无意识”这一概念的困境。
8.引入“非观测知识”,譬如,一个人所具备的关于他自己某个动作的那种知识。也有关于动作起因的非观测知识,正如当我说出为何我受惊动时。在不回避问题的情况下,我们可以将一类无意识动作定义为不用观察就可知道的动作类,但那样的话,就不可能存在关于因果性之非观测知识了,譬如,人有时在睡觉中所产生的肌肉痉挛。
9.某种意义上的“为什么?”问题,其回答说到的是证据;而对关于行动的“为什么?”问题的回答,如果没有说到证据,并非由此必然要给出行动理由。那种难以区分开原因与理由的情形,证明就是存在关于因果性之非观测知识的情形。
10.这种因果性被称为“精神因果”。精神因应该同行动动机和情感对象区分开来。
11.还要同一个人行动时带有的意向区分开来,即使这些意向可能以“我希求”的形式表达。精神因果本身并不重要,而重要的是作出这些区分。
12.动机被哲学家同意向明确地区分开了,而且被当作原因。一般的,动机与意向并非如此分明;只是“动机”这一概念较“意向”更加宽泛。动机根本就不是原因。
13.在不属于未来意向的动机中间,我们能区分出回顾动机如复仇(我杀他是因为他杀了我兄弟)与一般动机(他出于友谊才做的)。一般动机也可被称为“解释性”动机。
14.是什么将回顾动机同精神因区分开?利害概念包含于其中。
15.在某些情形下,精神因同理由的区分并不明显——譬如,“我记下它,是因为他告诉我的”。
16.对于至此所达到结论的概括。
17.“为什么?”问题未遭拒绝适用,当回答为譬如“没有什么特别理由”或“我不知道我当时为何那样做”时。对于后一回答进行考察。
18.“没有什么特别理由”是对于行动的“为什么?”问题的一种可能的回答,这一事实并不表示:此回答总是具有意义。当我们说其不具有意义时,我们的意思是,我们不能够理解说这话的人,而不是“一种语词形式在语言中被禁止”。“为什么?”被确定为这样一个问题:它要求在我们所描述的范围内有一种回答,那种范围正是我们界定意向性行动类时所用的。
精彩书摘
1.从三个方面分别介绍本书主题:未来意向表示、意向性行动以及行动时意向。
1.通常,当一个人说“我打算去做如此这般(such-and—such)”时,我们会说这是一种意向表示(expression of intention)。我们有时也谈起一个行动(an action)为意向性的(intentional),而且我们也可能会问一件事情是在何种意向下被做出来的(with what inten—tion the thing was done)。在每种情形下,我们都使用了“意向”概念。如果我们打算刻画这一概念,而将这三种陈述之一简单地视为包含了我们全部的论题,则很有可能,我们关于“意向”的意谓在其他情形下说时就是错误的。譬如,我们可能说“意向总是关于未来的”。但是一个行动可以是意向性的却又完全不涉及未来。意识到这一点之后,我们可能会说,存在各种不同意义上的“意向”,或许甚至认为,“意向性的”一词应同“意向”一词相联系完全也是误导,因为一行动可以是意向性的,其中却不带有任何意向。或者另有一种情况,我们会倾向于认为,只有那带着某种深层意向(further intentions)被完成的行动才应被称作意向性的。我们也可能愿意这样说,当我们无条件地讲起一个人的意向即他意向所做(intends to do)之事时,与当我们讲起他在做事情或计划某事之时的意向即他于其中的目标所指时,“意向”有着不同的意义。但事实上,要说该词出现于这些不同情形之下时具有歧义性,这令人难以置信。
对于显然并不具有歧义性的一个词,我们却倾向于讲起它的“不同意义”,这时我们可以推断:我们事实上对于它所表现之观念的特性完全不知晓。然而,分成几部分来论及某一话题,这并没有错。因此我在探究一开始将先考虑意向表示。
前言/序言
当代世界学术名著·哲学系列:意向(第2版) epub pdf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4
当代世界学术名著·哲学系列:意向(第2版) 下载 epub mobi pdf txt 电子书 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