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典时代围绕作为一种活动的艺术展开了丰富的讨论:这种活动既是宇宙的,又是社会的,还是个人的;这种活动引起了某种理解;恰如亚里士多德关于悲剧及其宣泄效果的著名讨论所证明的,这种活动可能有益健康,甚至使人得到提升。然而,从18世纪起,情况发生了变化。艺术问题转变成了关于经验的观念,相应的巨大变化是哲学的中心从本体论问题转向认识论问题:不再以对宇宙万物本性的研究为起点,而转向人在万物中的位置。从笛卡尔和康德开始,我们认识到,所有的研究都以人为中心展开。现在到了20世纪末,我们终于认识到,在任何一种意识和知识中,人的因素在结构上都是不可或缺的。艺术成为这一变化的一个表征和把握这种变化的一个标准。
评分多次在京东买书,但凡是做活动的时候,就买一点点。穷人嘛,就要有个穷人的样子,只能买点便宜货了。但这本书还是不错的,一如既往的喜欢。适合专业性的人去读。 不知道为什么,作者的轻松遐想,提不起兴致。可能是本身心情不好的缘故吧平心而论,文章里的一切、有他自己的心思,只是这心思不能被世人所公知。于我,就像那火红的木棉,那金色圆润的木瓜,希望得到别人的肯定,却在别人的只言片语中得到了否定。不用说话,只要发光就好,有没有人知道都没关系,会很寂寞呢,可是寂寞怕什么,即使有人在,听不懂自己的话,那还是一样的寂寞啊,安安静静的,看看来来去去的人,想想自己的事情,这样,多好啊。 不算自夸的话,文学性的语言在三十来岁就有了信心,但这十来年,写得最多的论述性的文字,一度以时政评论专栏为主,自己的转折点,应该在2008年,停掉在《南方都市报》、《潇湘晨报》等报刊的时评专栏,以为是微博类的文字更灵活、更直接、更生动地取代平面媒体所致,可是在微博上,我对时事的关心度也直线下降,不再喜欢第一时间点评论事情,等它尘埃落定吧,可尘埃落定后,又有什么值得说的呢? ——当然,在微博上到达这点,又 迟了一些,直到2012年才意识到。 越来越无所谓,难道就是自由主义者? 我对外部确实是无所谓了,在我心中,有个美好世界的模样,我也会在文章里说,可是现实如何演变,甚至不变好,我并不在乎,毫无原来的愤怒和焦虑;我对自己及自己所爱的人很所谓,能不能让自己和她开心,变成最重要的事。 关注的点越来越具体,回归到自己,才慢慢发现了自由。 若无必要,勿增实体。一个走向自由的人,剥离那些不必要的“实体”,是很漫长的路。 在《城市画报》的专栏,也是论述性的文字,由于媒体的属性,它不像时政类评论那么“强硬”,柔软一些,时间跨度也长,半个月一篇的文章,写每一篇,你都不觉得自己有什么变化,把两百多篇快进看完,演化就出来了,挑文章,最早几年的,基本看不上眼,前四五年的,要做些修改,删除那些攻击性强的、挖苦人的文字,太猛烈的判断、太强烈的抒情,都一一揉软,近一两年的,则基本可以不做修改。 长年专栏的好处是,你发现原来幻想改变外部环境,到后来最需要改变的是自己。你写的东西,都是在与自己对话,是在逐渐放弃一些负担,让自己轻灵一点,不再背着别人跳舞。 祖国、国家、民族、家族这些集体词汇,是最早放下的,稍稍接受自由主义的人,都容易发现它们的主要功效就是用来压迫个人,个人无法逃逸,当然就没自由。但很多问题还要自己去用自己的脑子思考。
评分这样,我们讨论的范围缩小了,尽管人所占位置并非广大无边,但它更具渗透性、更个人化。不论世界是什么样子,我们只能作为人与它相遇并了解它。因此,我们不太可能问什么使某物成为艺术,而更可能思考我们关于艺术的经验是如何得到说明的,甚至在我们提出前一个问题时,我们也是从后一个问题的角度出发做出回答。美的理论让位于情感、意义、交流的学说,甚至被认为是感情的具体体现的象征。并且,号称是关于艺术对象的问题,如对审美性的探求,最终证明是确定这些对象的经验属性的尝试,因为‘‘精致”、“优美”、“优雅”、“可爱”和“美丽”等属性需要有审美感受力才能感受得到。
评分good
评分古典时代围绕作为一种活动的艺术展开了丰富的讨论:这种活动既是宇宙的,又是社会的,还是个人的;这种活动引起了某种理解;恰如亚里士多德关于悲剧及其宣泄效果的著名讨论所证明的,这种活动可能有益健康,甚至使人得到提升。然而,从18世纪起,情况发生了变化。艺术问题转变成了关于经验的观念,相应的巨大变化是哲学的中心从本体论问题转向认识论问题:不再以对宇宙万物本性的研究为起点,而转向人在万物中的位置。从笛卡尔和康德开始,我们认识到,所有的研究都以人为中心展开。现在到了20世纪末,我们终于认识到,在任何一种意识和知识中,人的因素在结构上都是不可或缺的。艺术成为这一变化的一个表征和把握这种变化的一个标准。这样,我们讨论的范围缩小了,尽管人所占位置并非广大无边,但它更具渗透性、更个人化。不论世界是什么样子,我们只能作为人与它相遇并了解它。因此,我们不太可能问什么使某物成为艺术,而更可能思考我们关于艺术的经验是如何得到说明的,甚至在我们提出前一个问题时,我们也是从后一个问题的角度出发做出回答。美的理论让位于情感、意义、交流的学说,甚至被认为是感情的具体体现的象征。并且,号称是关于艺术对象的问题,如对审美性的探求,最终证明是确定这些对象的经验属性的尝试,因为‘‘精致”、“优美”、“优雅”、“可爱”和“美丽”等属性需要有审美感受力才能感受得到。从启蒙运动以来,关于美学和艺术的论著剧增,赞美艺术家永不停歇的工作,艺术公众数量的增长,艺术越来越强烈的影响及其影响的用途。人们可以从这些文献中辨认出由整个18世纪形成的定式衍生出的学说的主体,在这个时期,现代美学逐渐形成。这是一个理性发生显著变化的时代,这种变化影响了包括艺术在内的所有领域。在18世纪早期,各种艺术门类(在此之前,这些艺术有一些与数学等科学,与过去的其他自由艺术以及工艺联系在一起)结合起来,形成一组受到普遍接受的美的艺术,它们相互之间形成对比,但根据同样的原则组合在一起。
评分good
评分大海 21:11:10
评分已经过气的美学热产物,名义是美学,实则多为哲学和社会学的杂交品。
评分古典时代围绕作为一种活动的艺术展开了丰富的讨论:这种活动既是宇宙的,又是社会的,还是个人的;这种活动引起了某种理解;恰如亚里士多德关于悲剧及其宣泄效果的著名讨论所证明的,这种活动可能有益健康,甚至使人得到提升。然而,从18世纪起,情况发生了变化。艺术问题转变成了关于经验的观念,相应的巨大变化是哲学的中心从本体论问题转向认识论问题:不再以对宇宙万物本性的研究为起点,而转向人在万物中的位置。从笛卡尔和康德开始,我们认识到,所有的研究都以人为中心展开。现在到了20世纪末,我们终于认识到,在任何一种意识和知识中,人的因素在结构上都是不可或缺的。艺术成为这一变化的一个表征和把握这种变化的一个标准。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