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品基本信息,请以下列介绍为准 | |
商品名称: | 格言联璧 (中华国学经典精粹·蒙学家训必读本) |
ISBN: | 9787550243415 |
出 版 社: | 北京联合出版公司 |
定 价: | 12 元 |
作 者: | (清)金缨,著,王超,译 |
其他参考信息(以实物为准) | ||
装帧:平装 | 开本:32开 | 语种:中文 |
出版时间:2015-07-01 | 版次:1 | 页数:160 |
印刷时间:2015-07-01 | 印次:1 | 字数:130千 |
目 录 | |
【格言联璧 目录】 学问类……………………………… 005 存养类……………………………… 017 持躬类……………………………… 029 摄生类……………………………… 060 敦品类……………………………… 066 处事类……………………………… 072 接物类……………………………… 078 齐家类……………………………… 098 从政类……………………………… 106 惠吉类……………………………… 117 悖凶类……………………………… 132 附录 增广贤文… ……………… 148 |
作者介绍 | |
金缨,清代学者,山阴人,字兰生,生平不详。编著有《格言联璧》一书。 |
精彩书摘 | |
学问类 【原文】 古今来许多世家①,无非积德; 天地间人品,还是读书。 【注释】 ①世家:泛指门第显赫、世代为官的人家。 【译文】 古往今来的许多名门望族,无不是因积善成德而有名望; 天地之间zui高尚的人品,还是要靠读书培养的。 【原文】 读书即未成名,究竟人高品雅; 修德不期获报,自然梦稳心安。 【译文】 用心读书,即使没获得功名,也还是使人品行高雅; 修养品德,而不期待回报,也自然睡眠安稳,内心踏实。 【原文】 为善zui乐,读书便佳。 【译文】 做善事是zui快乐的,读书就是好事。 【原文】 诸君到此何为?岂徒学问文章, 擅一艺微长,便算读书种子? 【译文】 各位到这里是为什么呢?难道只是做学问、写文章, 掌握一门很小的技艺和特长,就算是读书的好苗子了吗? 【原文】 在我所求亦恕,不过子臣弟友, 尽五伦①本分,共成名教②中人。 【注释】 ①五伦:中国传统社会五种基本的道德关系,古人以君臣、父 子、夫妇、兄弟、朋友为“五伦”。君臣之间有礼义之道,父子之间有 骨肉之,夫妻之间挚爱而又内外有别,兄弟之间有尊卑之序,朋友 之间有诚信之德。 ②名教:为“正名分”而设立的封建礼教。旧时为了维护社会秩 序和政治统治而设置的一套行为规范。 【译文】 我追求的也很简单,不过是作为儿子、臣子、弟弟、朋友都尽 到了五种伦理道德的责任,共同成为守礼之人。 【原文】 聪明用于正路,愈聪明愈好,而文学功名①益成其美; 聪明用于邪路,愈聪明愈谬②,而文学功名适济③其奸。 【注释】 ①文学功名:指人的才学和名声。 ②谬(miù):差误。 ③济:帮助。 【译文】 把聪明用在正当的地方,越聪明越好,人的才学和名声会有 助于成就他的美德; 把聪明用在不正当的地方,越聪明越是错得多,人的才学和 名声会助长他的奸恶。 【原文】 战虽有阵,而勇为本。 祭虽有礼,而哀为本。 士虽有学,而行为本。 【译文】 打仗虽然有阵法,但是勇猛才是根本。 丧事虽然有礼节,但是悲痛才是根本。 读书人虽然有知识,但是行为才是根本。 【原文】 飘风①不可以调宫商②, 巧妇不可以主中馈③, 文章之士不可以治国家。 【注释】 ①飘风:旋风。 ②宫商:古代有宫、商、角、徵、羽五音,即古乐的五个基本音阶。 ③中馈:指家中供膳诸事。 【译文】 旋风不能弹奏出宫商之音, 手巧的妇人不一定能主持好家事, 写文章的人不能治理国家。 【原文】 经济出自学问,经济方有本源。 心性见之事功,心性方为圆满。 舍事功更无学问,求性道不外文章。 【译文】 经国济世的道理来自系统的知识,这样它才有根源。 修身养性之道显现在建立功绩上,它才能圆满。 除了建立功绩外再无别的学问,修身养性之道不能到书外去 寻找。 【原文】 何谓“至行”,曰“庸①行”。 何谓“大人”,曰“小心”。 何以“上达”,曰“下学”。 何以“远到”,曰“近思”。 【注释】 ①庸:平常的。 【译文】 什么是至高的品行?是平日里的品行。 什么是德行高尚的人?是处事谨慎的人。 怎么能明白道理而后照着做呢?要虚心地学习。 怎么能实现伟大的抱负呢?要考虑好眼前的事物。 【原文】 竭忠尽孝,谓之人。 治国经邦,谓之学。 安危定变,谓之才。 经天纬地①,谓之文。 霁月光风②,谓之度。 万物一体,谓之仁。 【注释】 ①经天纬地:织物的竖线叫“经”,横线叫“纬”,用以比喻规划 天地,纵横天下。 ②霁月光风:指雨过天晴时的明净景象,用以比喻人的品格高 尚,胸襟开阔。 【译文】 竭尽自己的忠诚、孝顺的叫“人”。 能够治理国家的知识叫“学问”。 能够居安思危、平定叛乱的叫“才能”。 能够规划天地、纵横天下的叫“文”。 品格高尚、胸襟开阔叫“度量”。 将世间万物与自己融为一体叫“仁爱”。 【原文】 以心术①为本根,以伦理为桢干②,以学问为菑畲③, 以文章为花萼,以事业为结实,以书史为园林, 以歌咏为鼓吹④,以义理为膏粱⑤,以著述为文绣, 以诵读为耕耘,以记问为居积,以前言往行为师友, 以忠信笃⑥敬为修持,以作善降祥为受用,以乐天知命为依归。 【注释】 ①心术:指人的品德。 ②桢干:古代筑土墙时竖在两端的柱子叫“桢”,竖在两边的木 板叫“干”,用以比喻支柱和骨干。 ③菑畲:田地。 ④鼓吹:古代的一种器乐合奏,代指音乐。 ⑤膏粱:肥肉和细粮,泛指美味的饭菜。 ⑥笃:忠实,一心一意。 【译文】 把人的品德当作根本,把伦理当作支柱,把学问当作田地, 把文章当作花萼,把个人的成就当作结出来的果实,把书籍 史册当作园林, 把歌唱当作音乐,把仁义伦理当作美味的饭菜,把著作论述 当作华美的衣服, 把朗诵当作劳作,把记忆和询问当作自己的积累,把以前说 的话和做的事当作老师和朋友, 把忠诚、守信、坚定、恭敬当作自己的修养,把做好事给人带 来幸福当作自己的快乐,把顺其自然、安守本分当作自己的归宿。 【原文】 凛①闲居以体独,卜动念以知几②,谨③威仪以定命, 敦④大伦以凝道,备百行⑤以考⑥德,迁善改过以作圣。 【注释】 ①凛:敬畏。 ②几:先兆。 ③谨:谨守,严守。 ④敦:注重,推崇。 ⑤百行:各种品行。 ⑥考:完成。 【译文】 有所敬畏地闲居来体会独处的意味,一思考就能知道先兆, 严守礼仪来安排自己的人生, 注重人伦道德来成为圣贤之人,具备各种品行来完成自己的 德行修养,发扬善行、改正过错来做一个贤明的人。 【原文】 收吾本心①在腔子里,是圣贤等学问; 尽吾本分在素位②中,是圣贤等工夫。 【注释】 ①本心:人的良心。 ②素位:现在所处的位置。 【译文】 把我的良心收拢在我的身体里,这是圣贤之人zui重要的学问; 在现在所处的位置上尽好我的本分,这是圣贤之人zui重要 的本领。 【原文】 万理澄澈①,则一心愈精而愈谨; 一心凝聚,则万理愈通而愈流。 【注释】 ①澄澈:明白。 【译文】 明白万物的道理,那么人的心就会更加明亮、更加谨慎; 心能专一,那么万物的道理就能更加通达并且贯通。 【原文】 宇宙内事,乃己分内事; 己分内事,乃宇宙内事。 【译文】 宇宙内的事就是自己的分内之事; 自己分内的事,就是宇宙内的事。 【原文】 身在天地后,心在天地前。 身在万物中,心在万物上。 【译文】 身体在天地之后,心在天地之前。 身处于万物之中,心超然于万物之上。 【原文】 观天地生物气象,学圣贤克己工夫。 【译文】 观察天地和万物的景象,学习圣贤之人克制自己、修身养性 的本领。 【原文】 下手处是自强不息,成就处是至诚无息。 【译文】 开始做事要不懈地努力并且坚持,而成功的时候就会是zui真 心自然的。 【原文】 以圣贤之道教人易,以圣贤之道治己难。 以圣贤之道出口易,以圣贤之道躬行难。 以圣贤之道奋始易,以圣贤之道克终难。 【译文】 用圣贤的道理教导别人很容易,但用圣贤的道理管理自己 很难; 说出圣贤的道理很容易,但自己实行圣贤的道理很难。 用圣贤的道理激励自己开始做事很容易,但坚持到zui后 很难。 【原文】 圣贤学问是一套,行王道①必本天德。 后世学问是两截,不修己只管治人。 【注释】 ①王道:治理天下的方法。儒家认为王道就是以仁义治理天下。 【译文】 圣贤的学问是一个整体,实行王道一定遵循着天理和德行。 后世的学问是两个部分,不注重修养自己的品行而只管治理 别人。 【原文】 口里伊周①,心中盗跖②, 责人而不责己,名为挂榜③圣贤; 独凛明旦,幽畏鬼神, 知人而复知天,方是有根学问。 【注释】 ①伊周:商朝的伊尹和西周的周公旦,两人都曾摄政,是出名的 贤臣。 ②盗跖(zhí):春秋时期率领众多盗匪的大盗。 ③挂榜:口头上标榜。 【译文】 口里说的是伊周这样的贤人,心中想的是盗跖这样的大盗, 责备别人却不责备自己,这叫作口头标榜的圣贤; 只有敬畏明日的太阳,敬畏鬼神, 了解人接着了解自然,才是有根基的学问。 【原文】 无根本底气节,如酒汉殴人, 醉时勇,醒来退消,无分毫气力; 无学问底识见,如庖人炀灶①, 面前明,背后左右,无一些照顾。 【注释】 ①炀灶:指人在灶前烧火。 【译文】 没有根本、坚持正义、不屈服的品质,就像喝酒的人打人 一样, 喝醉的时候很勇猛,清醒后勇气就没了,一点力气也没有; 没有以学问为根基的见识,就像厨子在灶前烧火, 他的前面很亮,背后和两边却是黑暗的。 【原文】 理以心得为精,故当沉潜①,不然,耳边口头也。 事以典故为据,故当博洽②,不然,臆说杜撰③也。 只有一毫粗疏处,便认理不真,所以说惟精。不然,众论淆之 而必疑。 只有一毫二三心,便守理不定,所以说惟一。不然,利害临之 而必变。 【注释】 ①沉潜:思想感情深沉,不外露。 ②博洽:学识广博。 ③杜撰(zhuàn):虚构。 【译文】 道理要用心思考才能得到它的精髓,因此人应该深沉内敛, 否则道理就成了耳边口头的故事。 事例要以书中的典故为根据,因此人应当学识广博,否则事 例就成了胡乱揣测、虚构的了。 就算只有一毫粗心疏漏之处,也会使得对道理的认识不够透 彻,因而说的一定要准确。否则多人的言论就会使得它的原意被 混淆,从而使人产生怀疑。 就算只有一点三心二意、不专心,也会导致不能坚定地遵守 道理,因而说的一定要专心。否则当有关利益的事来临时人就会不 坚定。 【原文】 接人要和中有介①,处事要精中有果,认理要正中有通。 【注释】 ①介:界限,这里指原则。 【译文】 待人要和气但应有自己的原则,处理事情要细致且不乏果 断,认识事理要正直且有所变通。 【原文】 在古人之后议古人之失,则易; 处古人之位为古人之事,则难。 【译文】 身处古人之后的年代议论古人的过失,这很容易; 身处古人的位置来做古人的事,这其实很难。 【原文】 古之学者,得一善言,附于其身; 今之学者,得一善言,务①以悦人。 【注释】 ①务:追求。 【译文】 古代的学者得到了一句很好的话,就会自去实践它; 现在的学者得到了一句很好的话,就追求用它来讨别人的 欢心。 【原文】 古之君子,病①其无能也,学之; 今之君子,耻其无能也,讳之。 【注释】 ①病:担心,忧虑。 【译文】 古代的人,为自己没有才能而忧虑,会努力学习; 现在的人,为自己没有才能而觉得丢人,会隐瞒自己的缺点, 不让人知道。 【原文】 眼界要阔,遍历名山大川; 度量要宏,熟读五经①诸史。 【注释】 ①五经:儒家的经典书籍,指的是《周易》《尚书》《诗经》《礼 记》《春秋》。 【译文】 眼界要开阔,就要游览名山大川; 度量应宏大,须得熟读经史典籍。 【原文】 先读经,后读史,则论事不谬①于圣贤; 既读史,复读经,则观书不徒为章句。 【注释】 ①谬:悖谬,偏离。 【译文】 先读儒家的经典书籍,然后读史书,那么谈论古人之事时自己 的想法就不会偏离圣贤的想法; 已经读过史书,再读儒家的经典书籍,那么看书时就不只是为 了书中的篇章和句子。 【原文】 读经传则根底厚,看史鉴则议论伟; 观云物①则眼界宽,去嗜欲②则胸怀净。 【注释】 ①云物:指自然的景物。 ②嗜欲:嗜好和欲望。 【译文】 读经书和传记能够打好扎实的学习根底,看史籍能够使人 谈吐宏伟; 观赏自然的景物能够开阔眼界,戒掉自己的嗜好、放弃过多的 欲望能够心中明亮无杂念。 【原文】 一庭之内,自有至乐; 六经①以外,别无奇书。 【注释】 ①六经:儒家经典书籍,《周易》《尚书》《诗经》《礼记》《乐 经》《春秋》的合称。 【译文】 在自己的庭院内,也会有ji致的乐趣; |
前言 | |
前言 清代道光、咸丰年间的学者金缨所作的这部《格言联璧》, 是对传统文化的经典演绎和解读。它的内容发人深省,语言简练 优美,是一部非常出色的启蒙读物。 《格言联璧》是一部教人如何在俗世中生活的操作指南, 内容简洁恳切,并且与儒家思想一脉相承。儒家所推崇的成仁之 道“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传达了古代仁人志士的普遍追 求:首先完善个人的品行和道德修养,继而建立和睦美好的家 庭,接着运用自己的所学治理国家,使得天下太平,社会和谐, 人民丰衣足食,从而也成就自己的一番事业,为后人传颂。在本 书中,作者详细而清晰地说明了实践圣人之至理真言的具体步 骤,即我们应该按照怎样的标准要求自己,在哪些方面修正自己 的言行,zui终实现自己的价值。与此同时,书中不乏作者自己的所 思所见所闻,一方面让圣人的至理名言更加贴近读者,使读者易 于学习和体会;另一方面令书的内容更加丰富,使我们可以从中 了解明清之际的学术风貌和社会风气。 首先,从形式上来看,本书结构清晰,作者从《大学》《中 庸》等书中挑选了“正心”“格物”“致知”“修身”“齐家”“治 国”“平天下”等重要理念作为书的架构。全书共有学问类、存 养类、持躬类、摄生类、敦品类、处事类、接物类、齐家类、从 政类、惠吉类、悖凶类等十一个大类,基本涵盖了生活、学习、做 事的各个方面。它还可以充当索引,供读者挑选自己zui感兴趣的 部分阅读。 其次,全书语言优美简练,文言文与白话文交替使用,兼具 文言文凝练优美和白话文生动浅显的优点,读者可以领略古代 汉语的魅力,同时也不会因为内容过于晦涩难懂而丧失阅读的 兴趣。 再者,全书在音韵方面也很有特色。书的内容大多来自经典 古籍,作者采用短小、押韵的词语将其改写成熟语或者简练的 段落,读起来朗朗上口,回味无穷,易于背诵和记忆。 如果读者想要挑选一本启蒙读物,我们相信《格言联璧》是 zui好的选择。 作者自序 余自道光丙戌岁(1826年),敬承先志,辑《几希录续刻》。 刻工竣后,遍阅先哲语录,遇有警世名言,辄手录之。积久成 帙,编为十类,题曰《觉觉录》。惟卷帙繁多,工资艰巨,未能遽 (立即)付梓人。因将录内整句,先行刊布,名《格言联璧》,以 公同好。至全录之刻,姑俟异日云。 咸丰元年辛亥(1851年)仲夏 山阴金缨兰生氏谨识。 |
值得拥有!!!!!!!!
评分还可以
评分不错不错不错不错不错
评分很好的书本
评分不错,思想之精粹,行动之指南。
评分好书,这个价钱真的很值!
评分书本太小
评分好书,学习
评分好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