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章 接寫傳動設計總論
1 概念
1.1 機械傳動的作用
在多數機械中傳動部分占有重要地位。因為一般機械的組成包括原動機、傳動裝置、工作裝置、控製係統幾個部分。原動機産生的運動多為連續的單方嚮轉動(如電動機、內燃機、水輪機等)或往復運動(如液壓缸、氣缸等),而工作裝置要求的動作五花八門,各有不同,因為常常需要有傳動裝置把原動機的運動轉變為滿足使用要求的運動形式和速度。
……
機械設計師手冊(上、下冊)在2002年齣版以後,受到廣大讀者的歡迎和鼓勵,已經經過瞭幾次印刷。也有一些讀者提齣瞭改進意見,另外,近年來齣現瞭許多新的國傢標準。因此齣版社認為本手冊有重新修訂的必要。機械設計師手冊第2版修訂的指導思想是:
1.精選內容,去掉原(2002年版)第5章常用機構選擇和設計,第6章機械結構設計,第20章機械無極變速器,原因是這些部分內容比較穩定,變化較少,又有已經齣版的專著[17-20]可供參考。增加起重零部件設計、操作件、管路的部分,以擴大本手冊的適用性。
2.采用最新的國傢標準,更換過時的國傢標準。
3.加強總體設計所需資料,如連接總論、傳動設計總論、機械係統設計等。
4.適當增加說明和指導性內容。
5.提高適用性,對個彆章重新編寫。
參加本手冊第2版編寫的有:盧頌峰(第1、2、3章),滕啓(第4章)、吳宗澤(第5、8、9、15、21、22、24章)李安民、李維榮、李曉濱(第6章)、王科社(第7、18章)、張臥波(第10、11章)、硃孝錄(第12章)、董學洙(第13章)、冼建生(第14、19、27、28章)、譚誌豪(第16章)、廉以智(第17章)、冼健生(第14、19、27、28章)、唐锺麟(第20章)、周明衡、黃明華、王學文、李洪波、趙德剛(第23章)、周明衡(第23、25章)、羅勝國(第26章)、周明衡、薑海濤、曹磊、鄭思明、黃國祥、李建華、於進波、汪建國、程誌堅、杜君平、李東慶(第29章)、魏喜新(第30章)、陳永蓮(第31章)、高誌、劉嚮鋒(第32、33章),由吳宗澤任主編。
我是一個偏嚮於流體機械領域的設計師,原本以為這本“綜閤性”的手冊對我而言,大部分內容都會是涉獵性質的“掃盲”,真正能深入挖掘的價值點不多。但這次閱讀體驗完全顛覆瞭我的預期。即便是在我相對陌生的壓力容器設計與靜力學分析部分,這本書也提供瞭非常紮實的基礎框架。更令人驚喜的是,它在不同學科交叉點的處理上做得非常齣色。比如,在介紹密封技術時,它沒有孤立地講解密封件的材料特性,而是將其與工作介質的溫度、壓力、以及結構件的錶麵粗糙度要求緊密聯係起來,形成瞭一個完整的係統性解決方案。這種跨專業的集成能力,極大地拓寬瞭我對復雜係統設計的認知邊界。它迫使我跳齣自己固有的專業舒適區,去思考我的設計成果如何與其他係統(比如電氣控製、熱管理)進行有效的接口匹配。與其說它是一本手冊,不如說它是一套係統工程思維訓練的載體,它讓我的知識結構變得更加立體和相互印證,而不是零散的知識點集閤。
評分我得承認,這套書的厚度確實讓人有點望而生畏,初次翻閱時,我感覺自己像是在攀登一座知識的高峰,光是目錄就夠人花上半天去熟悉結構瞭。然而,一旦你掌握瞭它的內在邏輯,就會發現它其實是構建瞭一個極其高效的檢索體係。它並不是讓你從頭到尾綫性閱讀的,而是設計成瞭一個“工具箱”和“百科全書”的混閤體。如果你在做一個關於螺栓連接強度的計算,你可以迅速定位到相關章節,它會把不同標準下的許用應力、預緊力計算公式以及推薦的預緊力矩錶都放在一起,並且用不同的字體和排版清晰地區分開來,讓你在緊迫的工作狀態下,一眼就能抓住核心數據。這種排版上的用心,體現瞭編者對設計人員工作場景的深刻理解——我們很少有時間去深究理論的哲學本質,我們更需要的是準確、可靠、能立即投入使用的數值和規範。這種即插即用的設計思維,貫穿瞭全書,使得它在我案頭的位置,已經從“一本參考書”升級為“我的設計工作颱的延伸部分”。
評分與其他市麵上充斥的、側重於“學術研究”導嚮的手冊不同,這套書的實用主義色彩非常濃厚。它非常注重“為什麼這麼做”背後的工程妥協和經濟性考量。比如,在講解標準化零部件選型時,它不僅給齣瞭各種軸承、齒輪的幾何參數,更重要的是,它會討論在不同生産批量下,選擇標準件相較於定製件所能帶來的成本節約和供貨可靠性優勢。這種不僅僅停留在技術層麵,而是延伸到項目管理和成本控製的視角,對於年輕的設計師來說是至關重要的培養。我記得有一次,我堅持設計瞭一個理論上更優化的非標結構,結果在項目評審會上被成本控製部門一票否決。後來,我迴顧這套書裏關於“設計經濟性”的部分,纔明白在實際工程中,效率和成本往往是與技術性能同等重要的約束條件。這本書在潛移默化中,教會我如何做一個“懂技術、會算賬”的全麵型工程師,而不是一個隻會埋頭畫圖的書呆子。
評分這本汗牛充棟的工程寶典,簡直是工具箱裏最沉甸甸的那一把扳手,拿到手上就覺得踏實。我本來對那些厚厚的規範和標準書望而生畏,覺得裏頭全是晦澀難懂的術語和密密麻麻的公式,讀起來就像啃一塊硬邦邦的石頭。然而,這套書的編排方式非常巧妙,它不是那種冷冰冰的理論堆砌,而是更像一位經驗豐富的老工程師,手把手地帶著你過一遍從概念到實踐的完整流程。比如,在談到材料選擇那一塊,它不僅僅羅列瞭各種鋼材和閤金的性能參數,還特彆加入瞭大量的實際應用案例對比,告訴我為什麼A設備用這種不銹鋼,而B結構件就必須用高強度低閤金鋼,這種“知其所以然”的講解方式,對於我們這些需要快速上手解決實際問題的設計狗來說,簡直是救命稻草。我記得上次為一個復雜的傳動係統選型犯難,翻遍瞭網絡資料都找不到一個清晰的對比模型,最後還是在這套書的專門章節裏找到瞭一個幾乎一模一樣的案例分析,從載荷計算到公差配閤,每一步都清晰可見,大大縮短瞭我的研發周期。可以說,它對細節的把握和對工程實踐的貼近程度,遠超我預期的教科書範疇,更像是一部隨時可以查閱的“現場作戰指南”。
評分老實說,我買這套書是帶著點試試看的心理,畢竟市麵上的“手冊”多半是故紙堆裏的陳詞濫調,更新速度跟不上技術迭代。可這第二版,展現齣來的生命力是驚人的。我尤其欣賞它在數字化設計和先進製造工藝方麵的跟進。現在的設計趨勢早就不是純粹的CAD繪圖瞭,很多東西都涉及到有限元分析(FEA)的預處理和結果解讀,以及增材製造(3D打印)的結構優化。這套書裏專門闢齣章節,詳細講解瞭如何將傳統機械設計規範融入到數字化仿真流程中,比如在進行模態分析時,哪些結構特徵需要特彆注意邊界條件的設置,如何避免在分析軟件中得到一個“紙上談兵”的虛假安全結果。對我個人而言,這部分內容的價值是無價的,它彌補瞭我在理論學習和前沿應用之間的那道鴻溝。它不是簡單地告訴你“要用有限元”,而是告訴你“要怎麼用有限元纔能設計齣真正可靠的産品”。這種與時俱進的專業深度,讓我覺得這筆投資絕對值迴票價,它讓我對未來幾年的設計工作都有瞭更清晰的知識儲備方嚮。
蠻好的,方便,實惠!
評分活動時買的,纔170多,還是蠻閤適的
評分適閤搞機械行業技術人員
評分這個書還可以,就是比較貴
評分書的質量不錯,印刷還比較清晰,可以當工具書查用
評分不錯的資料 送貨比較快
評分這個書還可以,就是比較貴
評分是正版!
評分質量不錯,,絕對正版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