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的性格:布衣读“资治通鉴”

历史的性格:布衣读“资治通鉴”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刘义光 著
图书标签:
  • 历史
  • 通鉴
  • 史学
  • 人物
  • 传记
  • 文化
  • 解读
  • 通俗历史
  • 古代史
  • 布衣视角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思书屋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ISBN:9787563385126
版次:1
商品编码:10041159
包装:平装
开本:大32开
出版时间:2009-08-01
用纸:胶版纸
页数:301
正文语种:中文

具体描述

编辑推荐

  为人君而不知《通鉴》,则欲治而不知自治之源,恶乱而不知防乱之术。为人臣而不知《通鉴》,则上无以事君,下无以治民。为人子而不知《通鉴》,则谋身必至于辱先,作事不足以垂后。
  ——胡三省
  《资治通鉴》与其说是帝王的镜子,毋宁说是人民的镜子。透过《资治通鉴》,可以看出我们所处的历史位置和面对的福祸命运,也可看出统治阶层的心态和行事轨迹,用来作为对他们的评鉴标准。
  ——柏杨
  《资治通鉴》被誉为帝王之书,其对老百姓之大用却少有人解说,《历史的性格:布衣读“资治通鉴”》从一介布衣之视角,将《通鉴》中那些精彩的人与事,一一说与你听,对照当世见闻,在历史与现实相互交织中,似看-场大戏,如逆旅千年。

内容简介

  中国人之所以钟情历史,是因为过去曾如此,现在是如此,将来要如此,借鉴往事以知照当下,方能做到出言适要、行事得宜。司马光编著《资治通鉴》的目的也是如此,欲使读者在历史的兴亡与荣辱中,”自择其善恶得失,以为劝戒”。
  《资治通鉴》纪兴乱、论成败、志卓行、述得失,评注者甚众,各家皆能体贴出不同道理。《历史的性格:布衣读“资治通鉴”》从平民百姓的视角,读史论世,品评人物,自成风格。作者解说古人谋国谋身之道,非纠缠于一般为人津津乐道的权谋、诈术,而是特别强调儒家的“大德敦化”、文治教化在历史中的作用,于闲情雅趣中透视历史的性格。

内页插图

精彩书评

  为人君而不知《通鉴》,则欲治而不知自治之源,恶乱而不知防乱之术。为人臣而不知(《通鉴》,则上无以事君,下无以治民。为人子而不知《通鉴》,则谋身必至于辱先,作事不足以垂后。
  ——胡三省
  《资治通鉴》与其说是帝王的镜子,毋宁说是人民的镜子。透过《资治通鉴》,可以看出我们所处的历史位置和面对的福祸命运,也可看出统治阶层的心态和行事轨迹,用来作为对他们的评鉴标准。
  ——柏杨

目录

第一章 百年皆客
1.韩非的“叛逆”
2.韩信的市井之志
3.李广难封
4.刘邦与刘秀
5.文翁开蜀
6.老实人卓茂
7.王莽的因果
8.逸民(一)
9.逸民(二)
10.张俭及其他
11.说曹操
12.刘备托孤
13.累死诸葛亮
14.意气相期
15.王溶楼船
16.小生何晏
17.张宾张子房
18.青衣行酒
19.谢安的闲暇
20.王猛身后
21.文帝腹心殷景仁
22.梁帝讲经同泰寺
23.刘义康在安成读书
24.刘裕放弃中原
25.杨广的教训
26.柳宗元的政治冒险
27.三垂冈
28.文胆

第二章 治乱因缘
1.政治广告
2.始皇刻石
3.嬖幸近臣
4.秦亡论
5.托孤事大
6.君臣之间
7.汉朝的性格:亦儒亦法
8.此地旧长安
9.论养士
10.骑兵兵种
11.京都与王化
12.东汉风俗
13.成事的气量
14.守望麦田
15.盗亦有道
16.选人的分寸
17.奉天子以令不臣
18.坐谈客
19.所谓南北
20.诸葛亮为何六出祁山
21.避祸
22.干宝论西晋之亡
23.绅士政治(一)
24.绅士政治(二)
25.英雄泪
26.要塞鬼兵
27.咳唾为恩
28.寒人掌权
29.大臣之体
30.谏的分寸
31.赌徒种种
32.是非如麻
33.文可安邦
34.云梦之竹
35.谏臣的担当
36.一君之身
37.不战而屈人之兵
38.儿子得道
39.毛泽东的手笔

第三章 文成经纬
1.关于“挟书律”
2.学者之担当
3.立言之体
4.官员的读书
5.卜筮之道
6.来点精致
7.鱼片汤
8.读史的态度
9.另解陶渊明
10.开馆授徒
11.鸠摩罗什法师
12.魏晋小战国
13.北魏重儒
14.书生之见
15.清雅之士
16.魏收撰“秽史”
17.当年讲坛
18.文人病
19.以指指月
20.沈约撰《宋书》
21.寻找雅乐
22.王通讲学河汾之间
23.书房里的机关
24.文士与儒士
25.旧唐密码诗
26.经尘一骑
27.史上第一家书院
28.国人对知识的尊重
29.朋友讲习
30.私塾教育

第四章 渔樵评弹
1.不君不臣
2.富贵之志
3.陈婴母与王陵母
4.“刑不上大夫”论
5.关于无为
6.所谓陶染
7.婚姻自由
8.东汉的反季节蔬菜
9.我的自留地
10.看菜吃饭
11.限年取士论
12.文明岂可恃乎
13.小人不可得罪
14.天造草创
15.发现母亲
16.谁动了我的凤凰池
17.此山此水
18.黄金与土同价
19.如此执法
20.言与行
21.幸福指数
22.关于精英教育
23.人乡问俗
24.妇德
25.文辞欺人
26.寥落古戏台
27.东风西风

精彩书摘

  毛润之先生写得一手好字,填得一手好词,枪杆子也玩得滴溜转,从游击战争到三大战役,他的军事指挥艺术如眉山苏东坡的小札,高妙而挥洒自如,一点不比羽扇纶巾的英雄逊色。毛润之先生一生依然小学老师的样子,喜读书,尤精通《通鉴》。吾于是书中探得些其军事思想艺术继承之旧痕。
  吕蒙人江陵,释于禁之囚,得关羽及将士家属,皆抚慰之,约令军中不得无故骚扰百家人家,更不能随便拿人财物。吕蒙有个老乡,擅自拿走百姓一个斗笠来盖官铠(战衣)。本来老乡拿斗笠也不是为自己,但吕蒙还是不顾情面,垂涕斩之。于是军中震栗。
  李渊初起兵,西河郡不听号命,李渊派建成、世民带兵征讨。当时军士多是新兵,建成、世民与他们同甘苦,也能体谅他们。部队行经农庄,近道有苹果树,建成、世民约束部队“非卖不食”。偶尔发现军士有偷摘水果吃的,则照价赔偿主人,也不追究是谁干的,军士及民感悦。
  吕蒙与李建成、李世民,既懂得统兵之道,又懂得做群众工作,不拿群众一针一线,自然得到最广大人民群众的大力支持。李建成只是在玄武门之争的时候失败。

前言/序言

  “闭门即是深山,读书随处净土。”此联出自明人陈继儒的《小窗幽记》,我很是喜欢。熙宁元年(1068),《资治通鉴》的编撰者司马光请辞“翰林学士”一职,对宋神宗说:“臣讲读经史,粗有所采,而应对宾客,实非所长。”不佞不敢与温公比,但“讲读经史”的性情却是相近。
  司马光,字君实,号迂叟,祖籍陕州夏县涑水乡(今山西运城安邑镇东北),世称涑水先生。公元1019年,司马光出生在河南光山县,其父司马池时任光山县令,便以“光”命名。公元1086年,司马光病卒,年六十八,死后追赠太师、温国公,故后人又称司马温公。司马光一生与王安石政见不和,被目为“旧党”、“保守党”,此又另当别论。
  司马光编撰《通鉴》是花了大心血的,前后总共花去19年时间,这还不包括他写《通志》的时间。治平三年,司马光向宋英宗进呈《通志》八卷,也就是我们现在所看到的《通鉴》周纪5卷、秦纪3卷。司马光编撰《通志》的缘起,是鉴于前代史籍太多,一般士子读来已是不易,更何况政务缠身的皇帝,于是立志要编一部简明扼要的通史,叙历代王朝兴衰,让本朝皇帝有所借鉴。
好的,这是一份不包含您的图书内容,而是针对其他主题,内容详实且符合要求的图书简介: --- 书名:文明的脉络:古希腊哲学与现代社会思潮 作者:[此处可留空或使用一个假设的作者名] 简介: 本书深入探索了古希腊哲学思想在人类文明发展进程中的核心地位,并精细剖析了这些古典智慧如何穿越时空,塑造了现代社会的政治结构、伦理观念乃至科学思维模式。我们试图构建一座桥梁,连接公元前五世纪的雅典广场与二十一世纪的数字世界,揭示那些看似遥远的思辨如何依然在日常生活中产生实际效用。 第一部分:逻各斯的觉醒——从神话到理性 本书伊始,我们将时间回溯至爱琴海沿岸,聚焦于米利都学派的自然哲学家。他们是第一批试图用“逻各斯”(Logos,理性、论证)而非神话来解释世界起源的先驱。泰勒斯的水本说、阿那克西美尼的气本说,虽然在现代科学看来稚嫩,却是人类认知史上一次伟大的飞跃。这种从“敬畏”到“探究”的思维转变,为后续所有西方知识体系的建立奠定了基石。 随后,我们将笔锋转向赫拉克利特与巴门尼德之间的辩证张力。赫拉克利特那句“人不能两次踏入同一条河流”所蕴含的对变化与流动的深刻洞察,与巴门尼德坚持的“存在是永恒、不变的同一体”形成了鲜明的对比。这种关于“存在”与“生成”的本体论争论,不仅影响了后世的形而上学,更在当代的物理学与本体论哲学中留下了不灭的印记。 第二部分:人的发现——智者学派与苏格拉底的转向 随着城邦政治的成熟,哲学焦点从宇宙转向了人类自身。智者学派的出现标志着一场彻底的“认知革命”。普罗泰戈拉那句“人是万物的尺度”彻底颠覆了客观真理的绝对性,将知识的有效性锚定于主观感知。本书将详细梳理智者们在修辞学、法律和政治动员方面的实践,阐明他们如何通过语言的力量构建和瓦解城邦的共识。 然而,真正的转折点是苏格拉底。他拒绝了智者们的收费和相对主义倾向,转而通过“诘问法”(Elenchus)追求绝对的、普遍的道德真理。我们不仅重构了苏格拉底的生平与审判,更着重分析了其“知善即是知德”的知识论伦理学立场。他的殉道,绝不仅仅是一个历史事件,而是西方知识分子对道德责任的第一次庄严宣誓。 第三部分:理想的构建——柏拉图的形而上学王国 柏拉图作为苏格拉底最杰出的继承者,构建了西方哲学史上最为宏伟的知识体系——“理念论”。本书将深入剖析柏拉图的《理想国》,详细解读“洞穴寓言”的深刻意涵。我们认为,“理念世界”并非仅仅是脱离现实的空想,而是对知识的确定性、美与善的永恒性的勇敢断言。 我们将特别关注柏拉图在政治哲学上的贡献。他所描绘的“哲学王”统治,虽然在实践中饱受争议,却首次系统性地探讨了知识分子在治理结构中的必然角色。我们还将探讨柏拉图对艺术的批判,分析他如何界定诗歌与模仿(Mimesis)在城邦教育中的危险性。 第四部分:万物的秩序——亚里士多德的经验世界 紧随其师,亚里士多德将哲学的目光重新拉回经验世界。他反对柏拉图的“理念分离论”,主张“形式”与“质料”内在于具体事物之中。本书将系统梳理亚里士多德在逻辑学(三段论的建立)、物理学(四因说)以及生物学分类上的开创性工作。 在伦理学方面,亚里士多德的“中道”(Golden Mean)原则提供了一种实用的、基于实践智慧(Phronesis)的道德指导。这与柏拉图的绝对善形成了有趣的互补。我们还将分析他被誉为“政治学之父”的由来,特别是他对不同政体(君主制、贵族制、共和制及其变体)的细致考察,及其对城邦最佳组织形式的探求。 第五部分:古典的余晖与现代的回响 古希腊哲学并未随着亚历山大帝国的扩张而消亡。斯多葛学派(强调接受命运与内在平静)和伊壁鸠鲁学派(追求“无痛苦”的宁静状态)的兴起,标志着哲学重心从城邦公共事务转向个体心灵的安顿。 本书的最后部分,将追溯这些思想在罗马法制、中世纪神学,直至文艺复兴和启蒙运动中的“幽灵般”的再现。我们论证道,康德的先验唯心论是对柏拉图“理念”的现代重塑;而功利主义的伦理计算,则可以视为对亚里士多德实践智慧的一种量化尝试。理解古希腊的理性基石,是理解我们自身现代困境的关键钥匙。 结论: 《文明的脉络》旨在提供一份清晰、严谨且富于洞察力的指南,引导读者穿透历史的迷雾,直抵西方思想的原点。它不仅仅是对古代文本的解读,更是对人类理性能力和道德追求永恒性的深刻反思。阅读此书,如同在现代喧嚣中,找到了一份清晰而恒定的坐标系。 ---

用户评价

评分

我特别欣赏作者在解读历史事件时所采取的视角——那种“布衣”的视角,真的很接地气。他很少去纠结于那些繁琐的官职名称和年代细节,而是更关注事件背后的社会影响,尤其是对普通百姓生活带来的冲击。比如,当描述某次农民起义时,他没有停留在歌颂或谴责的层面,而是细致地描绘了苛捐杂税下,一个普通家庭是如何被逼上绝路的。这种叙事策略,让历史不再是帝王家的私事,而是与你我息息相关的集体记忆。阅读过程中,我常常会产生一种强烈的代入感,仿佛自己也置身于那个风雨飘摇的年代,切身体会着历史的重量。这本书的行文流畅得像一条河流,时而湍急,时而平缓,但始终保持着清晰的方向,引导着读者在历史的迷雾中找到自己的锚点。

评分

从语言风格上来说,这本书展现出一种非常成熟且富有个人魅力的文风。它的用词考究,既保留了古典文献的庄重感,又加入了现代人特有的犀利和幽默。有些段落,作者的论断之精辟,让我不得不停下来反复咀嚼。他对于权力的运作机制,尤其是那些“阳奉阴违”的政治手腕,揭示得极其透彻,简直就是一本生动的现代政治教科书。这种对人性弱点的精准把握,使得书中的历史人物形象立体鲜明,不再是脸谱化的符号。我尤其喜欢作者偶尔穿插的那些反思性语句,它们像是投入平静湖面的小石子,激起层层涟漪,促使我跳出书本,去思考当下的世界。

评分

这本书的结构编排也极其巧妙,它不像传统史书那样完全按时间顺序线性推进,而是加入了大量的“主题串讲”和“对比分析”。这种非线性的叙述方式,对于初次接触《资治通鉴》的读者来说,简直是福音。它能帮助我们快速抓住历史发展的关键脉络,避免被海量的细节淹没。比如,作者将不同朝代关于“用人”的策略放在一起进行比较,分析了成功与失败的共通点和差异性,这种跨越时空的对话,极大地丰富了我们对历史规律的认知。读完一个章节,我总有一种豁然开朗的感觉,仿佛作者提前为我搭建好了一张思维导图,让我能更清晰地看到历史事件之间的内在逻辑联系,而不是零散的碎片。

评分

总而言之,这本书成功地完成了一次“文化普及”与“深度解读”的完美融合。它没有降低阅读门槛,却极大地提升了理解的深度。对于我这种既想了解传统经典,又缺乏深厚古文功底的普通读者来说,它提供了一条既舒适又充满启发的路径。阅读它,更像是一场与智者的深度交流,而不是一次被动的知识灌输。那些关于决策、关于用人、关于道德困境的讨论,即便在今天依然具有强大的现实指导意义。读完之后,我感觉自己对中华民族数千年的兴衰更迭有了一种更直观、更感性的理解,也更加敬畏历史这门深奥的学问。

评分

这本书的封面设计得很有意思,那种朴素的纹理和古朴的字体,让人一拿到手就能感觉到一种沉甸甸的历史厚重感。我本来对《资治通鉴》这种大部头的史书有些敬畏,总觉得晦涩难懂,但这本书的引言部分却让我放下了戒心。作者的文字非常具有感染力,他不是那种高高在上的历史学家,更像是一个和你并肩坐在老茶馆里,慢悠悠地给你讲述那些帝王将相故事的老先生。他把复杂的政治权谋,那些刀光剑影、尔虞我诈,描绘得如同眼前一般生动。读起来丝毫没有枯燥感,反而是充满了戏剧张力。特别是他对人物性格的剖析,入木三分,让你能理解那些在历史洪流中做出抉择的个体,他们的挣扎、他们的无奈,以及他们偶尔流露出的真性情。这种将宏大叙事与个体命运相结合的手法,极大地提升了阅读体验,让冰冷的史实变得有血有肉,充满了人性的光辉与幽暗。

评分

还可以,大部分是翻译节选,作者的观点较少

评分

09年的书,折扣不大是缺点,其它还好一般

评分

书还没看,应该还行,包装不错

评分

书不错,京东商城速度不错。

评分

还没有仔细看,现简单翻了一下,还是有些内容的。

评分

内容不错,纸质粗糙

评分

送朋友的书,一次买了三本,朋友挺喜欢的

评分

布衣读的正合草民之意,乐哉快哉。

评分

资治通鉴历来是帝王的治国手册,以布衣的视角来读,别有一番感悟。这可能就是时代的变化了吧。确实,读书也需要“与时俱进”呦!呵呵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