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容簡介
《儀禮》是儒傢禮學最早也是最重要的著作。然而,它素稱難讀,研究與閱讀者望而生畏。鑒於此,《儀禮譯注》將它譯成易讀的現代漢語,並加以注釋。全書破疑釋難,譯文清通,不僅於經學,且於文化史之瞭解研究,大有助益。
目錄
齣版說明
前言
士冠禮第一
士昏禮第二
士相見禮第三
鄉飲酒禮第四
鄉射禮第五
燕禮第六
大射第七
聘禮第八
公食大夫禮第九
覲禮第十
喪服第十一
士喪禮第十二
既夕禮第十三
士虞禮第十四
特性饋食禮第十五
少牢饋食禮第十六
有司第十七
附錄
主要參考書目
精彩書摘
孔子既然幻想建立一個禮製的社會,所以他就以維護和恢復周禮為己任。他對各種違反禮和破壞禮的行為都加以批評和斥責。如他指責魯國的季氏用“八佾舞於庭”說:“是可忍也,孰不可忍也!”對於魯國的仲孫、叔孫、季孫三傢祭祀時“以《雍》徹”,他批評說:“相維闢公,天子穆穆’,奚取於三傢之堂?”對於季氏行祭泰山之禮,他批評說:“曾謂泰山不如林放乎?”對於魯國的國君行稀祭之禮,他說:“自既灌而往者,吾不欲觀之矣。”對於子貢“欲去告朔之餼羊”,他說:“爾愛其羊,我愛其禮。”(皆見《論語·八佾》)與此同時,他積極地宣傳禮、實踐禮,並把禮作為他教育學生的科目之一。在《論語》一書中,記載孔子關於禮的言論,占瞭很大比重,僅“禮”字就用瞭七十二次之多,此外還有許多雖未用“禮”字而實際是講禮的言論,如上舉《八佾》諸條,除批評子貢一條外,就都沒有用“禮”字。
孔子關於周禮的知識,其來源蓋有二途。一是勤問。如《論語·八佾》篇曰:“子入太廟,每事問。或日:‘孰謂鄹人之子知禮乎?入太廟,每事問。’子聞之,曰:‘是禮也。二是閱讀有關周禮的文獻記載。盡管春鞦時期諸侯因“惡其害己”而“去其籍”’但各國的情況不一樣。例如魯國在當時就是保存有關周禮文獻較多的一個諸侯國,因此晉國的韓宣子在魯國“觀書”之後,有“周禮盡在魯矣”之贊嘆(《左傳》昭公二年)。孔子是魯國人,又曾仕魯,做過“能自通於國君”的官(崔述《洙泗考信錄》捲一);大約在他五十二歲時,還做過魯國的司寇(同上捲二),因此他完全有條件、有可能讀到魯國的文獻,從中學習和研究周禮。他還曾周遊列國,因此也可能接觸到其他一些諸侯國中所保存的文獻。勤問加上勤學,就使他成為當時最知名的有關周禮的專傢,並且要拿周禮來拯就當時的社會。
孔子既然如此熱衷於周禮,那麼他對周禮作一些加工修訂的工作,按照他的理想使之更加嚴密和完善,並把他認為重要的禮用文字記載下來,作為教育弟子的教材,就是很自然的事。《孔子世傢》載晏嬰批評孔子說:“孔子盛容飾,繁登降之禮,趨詳之節,纍世不能殫其學,當年不能究其禮。”可見周禮到瞭孔子手裏,是被加工得更加細密繁瑣瞭。這裏說“殫其學”,“究其禮”,可見孔子已經有瞭一套自成體係的禮學。《史記·儒林列傳》曰:“孔子閔王路廢而邪道興,於是論次《詩》《書》,修起《禮》《樂》。”有學者認為,這裏上文用的是“論”,下文用的是“修”,措辭不同,說明所做的工作也不一樣。其實,這裏的“論”和“修”,是用的“參互見義”的書例(參見江藩《經解入門·古書疑例》),都說的是修訂編次的意思。《孔子世傢》說:“孔子不仕,退而修《詩》《書》《禮》《樂》。”司馬遷在這裏隻用瞭一個“修”字,就是明證。我們再看《禮記·雜記下》中的一條材料:
恤由之喪,哀公使孺悲之孔子學士喪禮,《士喪禮》於是乎書。
孺悲所“書”的《士喪禮》,其內容不隻限於今本《儀禮》的《士喪禮》,而是包括全部有關士的喪禮。據瀋文倬先生說,它應該包括《儀禮》中《士喪禮》、《既夕禮》、《士虞禮》和《喪服》四篇的內容(《略論禮典的實行和(儀禮)書本的撰作》下,載《文史》第十六輯),這是說得很正確的。可見孺悲所書的這四篇喪禮是直接來自孔子。《雜記下》的這條材料可以說明以下幾點。一、孔子確曾用他關於禮的學問來教育學生,不過孺悲奉魯哀公之命隻跟孔子學瞭士喪禮。二、禮是很容易被忘記的,所以孺悲要乘學習的同時,或剛學之後印象深刻的時候,趕快把所學的內容“書”下來,以備遺忘。
……
前言/序言
十三經譯注:儀禮譯注 epub pdf mobi txt 電子書 下載 2024
十三經譯注:儀禮譯注 下載 epub mobi pdf txt 電子書
評分
☆☆☆☆☆
十三經注疏印刷質量還可以,縮印本能印成這樣已經很不錯瞭 ,作為參考書很好,價錢便宜實惠,京東快遞很快,第二天就到貨瞭。
評分
☆☆☆☆☆
很好的書,沒有太大的問題就是貴而已。希望多一些活動。
評分
☆☆☆☆☆
很好的書啊,兩大冊,很便宜,對於學生來說最劃算瞭,就當做入門版的吧
評分
☆☆☆☆☆
好書,送給夫人的禮物。
評分
☆☆☆☆☆
上古齣品,有塑封,質量有保證
評分
☆☆☆☆☆
好評,好評,五星
評分
☆☆☆☆☆
淺顯易懂,是一本不錯的入門讀物。
評分
☆☆☆☆☆
民族經典,裏麵的文字每一個字都是文化的積澱,值得我們細細評味!
評分
☆☆☆☆☆
終於重印瞭!!湯先生的書到現在也不過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