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简介
《GB 50400-2006 建筑与小区雨水利用工程技术规范》是根据建设部建标函[2005]84号“关于印发《2005年度工程建设标准制订、修订计划(一批)》的通知”要求,由中国建筑设计研究院主编,北京泰宁科创科技有限公司等单位参编。规范总结了近年来建筑与小区雨水利用工程的设计经验,并参考国内外相关应用研究,广泛征求意见,制定了本规范。
本规范共分12章,内容包括总则、术语、符号、水量与水质、雨水利用系统设置、雨水收集、雨水入渗、雨水储存与回用、水质处理、调蓄排放、施工安装、工程验收、运行管理。本规范以黑体字标志的条文为强制性条文,必须严格执行。
内页插图
目录
1 总则
2 术语、符号
2.1 术语
2.2 符号
3 水量与水质
3.1 降雨量和雨水水质
3.2 用水定额和水质
4 雨水利用系统设置
4.1 一般规定
4.2 雨水径流计算
4.3 系统选型
5 雨水收集
5.1 一般规定
5.2 屋面集水沟
5.3 半有压屋面雨水收集系统
5.4 虹吸式屋面雨水收集系统
5.5 硬化地面雨水收集
5.6 雨水弃流
5.7 雨水排除
6 雨水人渗
6.1 一般规定
6.2 渗透设施
6.3 渗透设施计算
7 雨水储存与回用
7.1 一般规定
7.2 储存设施
7.3 雨水供水系统
7.4 系统控制
8 水质处理
8.1 处理工艺
8.2 处理设施
8.3 雨水处理站
9 调蓄排放
10 施工安装
10.1 一般规定
10.2 埋地渗透设施
10.3 透水地面
10.4 管道敷设
10.5 设备安装
11 工程验收
11.1 管道水压试验
11.2 验收
12 运行管理
附录A 全国各大城市降雨量资料
附录B 深度系数和形状系数
本规范用词说明
附:条文说明
精彩书摘
4.1.1 规定雨水利用系统的种类和构成。
雨水人渗系统或技术是把雨水转化为土壤水,其手段或设施主要有地面人渗、埋地管渠人渗、渗水池井人渗等。除地面雨水就地人渗不需要配置雨水收集设施外,其他渗透设施一般都需要通过雨水收集设施把雨水收集起来并引流到渗透设施中。
收集回用系统或技术是对雨水进行收集、储存、水质净化,把雨水转化为产品水,替代自来水使用或用于观赏水景等。
调蓄排放系统或技术是把雨水排放的流量峰值减缓、排放时间延长,其手段是储存调节。
一个建设项目中,雨水利用系统的可能形式可以是以上三种系统中的一种,也可以是两种系统的组合,组合形式为:雨水入渗;收集回用;调蓄排放;雨水人渗+收集回用;雨水入渗+调蓄排放。
4.1.2 规定雨水入渗场所地质勘察资料中应包括的内容。
场地土壤中存在不透水层时可产生上层滞水,详细的水文地质勘察可以判别不透水层是否存在。另外,地质勘察报告资料要求不允许人为增加土壤水的场所也不应进行雨水人渗。
4.1.3 规定各类雨水利用设施的技术应用要求。
雨水利用技术的应用首先需要考虑其条件适应性和对区域生态环境的影响。雨水利用作为一门科学技术,必然有其成立与应用的限定前提和条件。只有在能够获得较好效益的条件下,该技术的应用才是适宜的。城市化过程中自然地面被人为硬化,雨水的自然循环过程受到负面干扰。
前言/序言
本规范是根据建设部建标函[2005]84号“关于印发《2005年度工程建设标准制订、修订计划(第一批)》的通知”要求,由中国建筑设计研究院主编,北京泰宁科创科技有限公司等单位参编。规范总结了近年来建筑与小区雨水利用工程的设计经验,并参考国内外相关应用研究,广泛征求意见,制定了本规范。
本规范共分12章,内容包括总则、术语、符号、水量与水质、雨水利用系统设置、雨水收集、雨水入渗、雨水储存与回用、水质处理、调蓄排放、施工安装、工程验收、运行管理。
本规范以黑体字标志的条文为强制性条文,必须严格执行。
本规范由建设部管理和对强制性条文的解释,由中国建筑设计研究院负责具体技术内容解释。在执行本规范过程中,请各单位结合工程实践,认真总结经验,并将意见和建议寄送中国建筑设计研究院(北京市西城区车公庄大街19号,邮编:100044)。
本规范主编单位:中国建筑设计研究院
GB 50400-2006 建筑与小区雨水利用工程技术规范 epub pdf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GB 50400-2006 建筑与小区雨水利用工程技术规范 下载 epub mobi pdf txt 电子书 20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