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著者简介】
韩洁西(Jessica Hanser),加拿大哥伦比亚大学历史系助理教授,她的研究关注17—19 世纪间中国与英国的交流史、贸易史,并从全球史、微观史的视角考察早期现代的中国与世界。
【译者简介】
史可鉴,圣路易斯华盛顿大学历史系博士,研究方向为明清边疆的社会经济史、早期现代东亚海域的知识、技术与博物学。
【编辑推荐】
★为马戛尔尼访华乃至中英鸦片战争的起源提出新的解读;
★挑战以英国、荷兰东印度公司为主导的传统亚洲海上贸易叙事;
★透过多个国家和多个语种的大量档案史料,将全球史和微观史有机地结合。
【内容简介】
18世纪下半叶,受到亚当·斯密“自由贸易”经济思想的催动, 三个同名为“乔治·史密斯”的苏格兰商人,在高额利润的引诱下,绕过东印度公司的垄断贸易,在印度洋海域上掀起了一场商业风暴,最终造成了一场金融危机,而金融信用体系的内在不稳定性最终引发英帝国对亚洲的入侵与殖民。
本书透过三位史密斯先生及其代表的“散商”群体,展示了大英帝国在全球扩张的内部运作与全球贸易网络的形成。他们以自己的商业活动填补了东印度公司在亚洲贸易中出现的金融缺口,并与伦敦的政治高层保持着密切的联系,甚至通过这种政治联系将他们在远东的贸易需求转化为国家的政治议程,推动了英国首个访华使团的成行,为鸦片战争埋下了伏线。
【媒体推荐】
本书是一部对18世纪英国帝国主义扩张的富于独创性的研究,也是一部令人印象深刻的社会历史著作,作者打破了叙事/分析、社会/政治和微观/宏观二分法,并展现了18世纪英国人对中国观念的变化。
——《历史评论》
在这本令人印象深刻的书中,韩洁西为英国海外贸易研究打开了一扇崭新的窗户,充满了引人入胜的细节,讲述了三位苏格兰人的真实故事,他们都叫乔治·史密斯,并用他们的经历为十八世纪的帝国主义、跨文化贸易和全球金融注入了新的活力。
——欧阳泰(《从丹药到枪炮》作者)
##通过个体看全貌还是挺有趣的写法,也能知道体制外的自由商人联系东印度这个庞大贸易系统补充空白。但她写得太啰嗦了,前面写完一句后面好几页又开始重复,而且一共300页,要100页的注释是要干嘛…..
评分##噱头大于内容,换个背景,就是现在中国广东,有3个张三,分别去了非洲捞钱的故事,从张三们的生活,轨迹,从中看到了中国,以及非洲发展的故事。但结论观点没什么特别,轨迹线索更是堆史料,300页的篇幅,100页是史料。评价还这么高,只能说水军厉害
评分 评分 评分切入精准,构思巧妙,史料丰富,时有诙谐之语。书名不知是否借鉴了弗兰克·卡普拉的电影《史密斯先生到华盛顿》,全书行文结构与该片镜头语言,颇有异曲同工之妙
评分 评分##微观史佳作。延展书单:《广州贸易》《东印度公司》《茶:嗜好、开拓与帝国》《贸易打造的世界》。
评分##三位史密斯先生及其家人到中国揭示了18世纪中叶英国、印度和中国的全球金融体系之内部运作,该体系依靠英国的私人资本,展示了英帝国在亚洲的势力扩张,他们的行为和动机为英国首个赴华使团提供了视角。当时新型的贸易方式与观念对中国产生多大的影响不得而知,对比日本黑船事件可观两个民族的应对心态。本书中乾隆皇帝对“修斯夫人号事件”的决定,政治优先可窥一斑,而乔治·马戛尔尼还保持着乐观与对中华文明的仰慕,在这之前呢,中英民间已经开始了交流。当我们从结果推导原因时,那些促成我们认知的信息是如何汇集整理编撰的?本书有此积极的见解。
评分##微观角度看,十八世纪的广州简直可以看成是国际都市,来自各国的商船、商人、货品,甚至是某些金融交易手段。中国人与这些西方商人都有很大程度的互相了解,并在某种甚至政府认可的规则下运作。这似乎与天朝闭关锁国的印象不符。但如果多想一步,所有这一切不仅没有任何类似英国的正式规则做背书,而且相对英国大量人员投入到这个交易体系中,天朝只是极少的一批特别被授权者参与其中,这只能更加证明了闭关锁国的事实。而这越发加剧了双方的误解。另外,近年被反复提及的一个观点,鸦片战争有英国商人背后鼓动的动因。现在看来连第一个英国访华使团背后也有这样的推动力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