袁一丹,重慶人,畢業於北京大學中文係,現任首都師範大學文學院副教授。主要從事中國現代文學及近代思想史研究。近期研究課題包括:1.五四新文化運動發生史;2.抗戰時期淪陷區研究;3.北京都市研究。曾在《文學評論》《中國現代文學研究叢刊》《中華文史論叢》《讀書》等刊物發錶論文數十篇,已齣版學術隨筆集《此時懷抱嚮誰開》(六閤叢書)。
現代文學史一貫把《新青年》標記為新文化運動的起點。然而魯迅在《熱風·題記》中卻說,“新文化運動”是譏嘲《新青年》的人“另起”的名目,隨後“反套”到《新青年》身上。本書從名與實的縫隙切入,追問“新文化運動”一詞何時齣現,是誰的發明?又如何被“反套”在《新青年》身上?“五四”與“新文化”是如何被“焊接”在一起的?從而重審文學革命、“五四”與新文化運動之間的曆史邏輯。
本書采取的研究策略,不是用“另一個”起點來對抗原有的起源神話。“另起”是動態的過程,新文化、新文學的“起點”本是復數的。每個事後追認的“起點”都對應著一種運動方案、一種曆史評判及一種文化遠景。
新文化運動作為“起點”的標誌性意義,從長時段看,終體現在語言文字的變革上。“五四”文學革命,亦可視作一場漫長的讀寫革命。從不同角度探討漢字存廢及閱讀方式、書寫習慣的變化,未嘗不是鬆動“起點”的另一種方式。
重述五四新文化運動的發生史,睏難之處還不在於曆史場景的還原。時至今日,我們完全有能力尋覓更多的曆史細節,把故事講得無比繁復。真正的睏難恰在於鬍適所謂的“價值重估”,如何迴應中國當下的思想氛圍,重新檢討五四一代的立場。
“五四”可以說是中國現代文學的學科基石。長期以來這塊奠基石過於穩固,以緻我們忽略瞭它的存在。當“五四”的曆史地位逐漸鬆動,變成一塊“滾石”時,既給學科帶來前所未有的思想危機,而在危機中或也蘊含著自我更新的生機。
##魯迅曾在《熱風·題記》中追憶“五四”後的情形:“那時革新運動,錶麵上卻頗有些成功,於是主張革新的也就蓬蓬勃勃,而且有許多還就是在先譏笑,嘲罵《新青年》的人們,但他們卻另起瞭一個冠冕堂皇的名目:新文化運動。這也就是後來又將這名目反套在《新青年》身上,而又加以...
評分##魯迅曾在文章中說,“新文化運動”這一稱謂是嘲罵《新青年》的人“另起”的名目,“反套”在瞭《新青年》身上。《另起的新文化運動》一書以此為觸發點,穿過層層曆史敘事,返迴曆史現場,辨析“新文化運動”的名與實,考察“新文化運動”如何與“五四”融貫成一個整體,而通過“五四”,《新青年》主張的“文學革命”又如何與“新文化運動”相焊接。以此為起點,開闊瞭我們看嚮新文化運動的視野,改寫著新文化運動的整體圖景。
評分##《另起的新文化運動》 袁一丹著 生活·讀書·新知三聯書店 2021-10 頁數: 316 學過現代文學的孩子都知道,這個學科號稱有兩大泥潭。周氏兄弟是一個,另一個當然是“五四”——袁一丹的說法是“一個中心”(五四運動),兩個“基本點”(周氏兄弟),意思是一樣。 我也是從五四...
評分 評分##《另起的新文化運動》 袁一丹著 生活·讀書·新知三聯書店 2021-10 頁數: 316 學過現代文學的孩子都知道,這個學科號稱有兩大泥潭。周氏兄弟是一個,另一個當然是“五四”——袁一丹的說法是“一個中心”(五四運動),兩個“基本點”(周氏兄弟),意思是一樣。 我也是從五四...
評分##中國社會科學院近代史研究所博士後 王豪 2022-05-04 10:25 來源:澎湃新聞 2022年4月13日,中國曆史研究院近代以來中國曆史學知識體係研究中心與中國社會科學院近代史研究所青年讀書會聯閤舉辦“跨學科視野下的新文化運動”工作坊。首都師範大學文學院袁一丹,陝西師範大學曆史...
評分##印象最深的是引言裏“滾石”的比喻,以及後記裏那句“學術是個無底洞,會侵占你的生活空間,吞噬掉普通人的幸福”。
評分 評分##袁的文字是我一嚮很喜歡的那種,柔風細雨,卻綿裏藏針。無論是改名的劉半農還是雜誌上的交換廣告、闌尾般的《去國集》,“另起”所探討的實際是新文化係統裏被壓抑的一麵,正是通過這一壓抑過程,新文化的邊界方纔更加清晰,內涵更為明確。不過話說迴來,解構的目的應當是重構,袁從不同角度試圖撬開原有敘事,但目前所見總感覺還是在補充元敘事。也許還需要找尋更重要的支點纔可以由綫及麵,找到準確的“另起”方法吧。(我也不咋懂,瞎說的)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