流动的丰盈

流动的丰盈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徐前进
承接 住宅 自建房 室内改造 装修设计 免费咨询 QQ:624617358 一级注册建筑师 亲自为您回答、经验丰富,价格亲民。无论项目大小,都全力服务。期待合作,欢迎咨询!QQ:624617358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思书屋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2021-9-20 平装 9787545820706

具体描述

徐前进,东北师范大学历史文化学院副教授,北京大学历史学博士,先后在英国伯明翰大学、法国巴黎政治学院、法国巴黎高等师范学院访学。著有《一七六六年的卢梭:论制度与人的变形》,译有《启蒙运动的纲领:〈百科全书〉序言》,并在《历史研究》《史学理论研究》《外国文学评论》《读书》等刊物发表数篇文章,近年来致力于思考日常生活状况以及相关理论,以实践性的写作开拓文字制度的边界,发掘历史学家与未来的关系。

◆编辑推荐

☆记录当下,面向未来,一次突破常规的先锋尝试,构建一段生动有温度的日常历史

☆我们都是日常生活的专家之“居住”篇,一份不同以往的小区观察指南,你会从中看到环卫工人除雪撒盐粒蕴含的复杂伦理,小广告背后顽固的控制意图,宠物狗、流浪狗不同的生存状态,垃圾箱独特的处 理运行机制……

☆重复并不平庸,琐碎亦有意义,在小区司空见惯的流动场景中发现“附近”,捕捉时代精神,思索城市陌生感的消弭之法

☆历史学学者高毅,社会学学者田丰、严飞,哲学学者汪民安、徐英瑾一致推荐:很有意思!

◆内容简介

小区是中国城市最小的行政规划,人们在其中出生、成长、生活,获得情感和知识。

父母与子女的融洽关系、商贩与顾客的相互照应、清扫积雪的环卫工、几年不见的老熟人的寒暄、遛狗的退休老人……这些日常生活中真实的场景在没有规划的情况下出现,转瞬即逝,不会留下文字,也不会进入历史。

本书是一次全新的尝试,作者以自己居住的小区为重点,试图记录那些不间断流动、不会进入历史档案的景观、人物和语言,将其纳入未来的史学视野中。在捕捉流动性的意义上,人人都是社会学家,人人也都是历史学家。

◆相关好评

“这是一个历史学者通过发掘身边日常琐事的意义来探寻史学方法革新之路的大胆尝试,虽然其实际价值可能尚有待时间检验,但这种创新的自觉永远是成功的坚实基础。” ——北京大学历史学系教授 高毅

“最值得放入‘时间胶囊’的当代中国城市小区断代史史料。”——复旦大学哲学学院教授、《人工智能哲学十五讲》《用得上的哲学》作者 徐英瑾

◆作者简介

徐前进,东北师范大学历史文化学院副教授,北京大学历史学博士,先后在英国伯明翰大学、法国巴黎政治学院、法国巴黎高等师范学院访学。著有《一七六六年的卢梭:论制度与人的变形》,译有《启蒙运动的纲领:〈百科全书〉序言》,并在《历史研究》《史学理论研究》《外国文学评论》《读书》等 刊物发表数篇文章,近年来致力于思考日常生活状况以及相关理论,以实践性的写作开拓文字制度的边界,发掘历史学家与未来的关系。

用户评价

评分

##日常历史学已经成为显学,大多以地方或区域为书写主体,浓缩到“一个小区的日常景观”的,我之前尚未读到过。以此而言,这部《流动的丰盈》,在选题上就是极有意义的。 生活在城市、城镇里的人,住在各种各样的小区,小区是我们最切近、最基层的行政区域。历史学家徐前进的这部...  

评分

现在(22.7.21)再继续读今年《读书》第5期。。。 刚读完徐前进先生的文章《构建日常生活的叙事》,感觉还是不错的:“日常性才是一种文化的实践状态,也是这种文化对于自身内涵的全面展示。……日常叙事不能停留于表象分析,无论这种停留是时间性、空间性,还是知识性的,因为...  

评分

评分

##因为疫情,深圳停摆,所有小区封闭管理,这时候读这本书也算应景。作者能把一个普通的小区观察的那么仔细,文笔又轻松有趣,让我也激起了写作的欲望。

评分

评分

##读这本书让我想到了彼得海斯勒的《江城》,后者是以一个外国人的角度观察阐释他所看到的中国日常。跨文化的描述读起来更有趣味。前者则琐碎日常。不过,正如作者所言,这本书是为未来书写,写的是不能进入“档案生成机制”的日常生活。对小区事无巨细的记录是给未来研究日常生活史提供素材。 比较有趣的是作者对小区“陌生感”的解释:小区空间意义上的开放性和叠加小区每个居民的独特性共同造成了这种“陌生感”。陌生感又带来三个后果:一是个体心理安全感最大程度寄托于家庭空间;二是个体道德实践愿望的脆弱;三是社区意识生长缓慢。这边是现代城市文明或者说现代小区最大的特点,回应了作者本书的写作目的。

评分

评分

##看目录,还以为是对现象的解释,没想到是故事大杂烩。

评分

##用文字白描一个小区。作者定位了这本书的目的:是写给未来研究历史的人看现在普通人如何生活的,以避免对现在的历史研究只是卷入宏观叙事中。所以正文描述的一切会让生活在现在的人觉得司空见惯。真的记录的话,其实里面摘录的小广告,说明书,商标之类,照片能比文字更清晰一些,作者选择了文字,另外分析部分有些翻译腔,这是他的写作方式吧。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