柯博文(Parks M. Coble),著名中国问题研究专家,历史学博士,美国内布拉斯加大学林肯分校历史学系教授。著有《上海资本家与国民政府:1927—1937》《日本新秩序下的中国资本家:1937—1945年被占领的下长江》等。
20世纪30年代日本侵华对中国政治发展产生了重大影响。本书对当时中国国内各种政治势力如何应对这一问题,以及由此引起的各种升降分合,进行了相当细致独到的分析。
日本的威胁、进攻和各种无理的经济要求给国民党政府施加了极大的压力,也引起了民众的愤慨。但蒋介石却奉行“攘外必先安内”的政策,面对日本的挑衅,多次作出让步,因为其首要目标是与国内竞争对手争夺对中国的控制权。蒋的政策在国民党内部造成紧张局势,政府内外其他主要领导人纷纷提出替代方案。随着日本军事扩张的不断加剧,建立一个统一的强力的中央政府,成为20世纪30年代中国国内政治的历史出口。概言之,日本步步紧逼的侵略行为激发了中国的民族主义,促使民众觉醒和团结,最后迫使蒋介石改变“攘外必先安内”的政策,团结国内各种力量一致抗日。作者提出,中国开启一个强大的民族国家之路,其建筑师是毛泽东,而非蒋介石。而30年代因日本入侵所形成的权力结构,也恰好成为蒋介石留给毛泽东的政治遗产。
##三十年前的旧作,历述日本从“满洲事变”至“华北自治”的步步威胁,及国民政府平衡“攘外”(利用民族主义统合政治)与“安内”(瓦解党内外敌对势力)的进退失据。虽然“日本问题促成了更加伟大的民族团结”,但蒋对蓬勃生长的“民意”,始终抱以怀疑与漠视,他对民族国家建构的考量,自然被视为奴颜屈膝的表征。新版的译后记中,马老师以“聊掩井蛙之陋”自谦,对熟悉领域之外的尝试,令人十分感佩。而我在阅读时,面对天羽主义、广田三原则等一知半解的概念,确有真切的井蛙之叹!要补的功课太多太多。
评分##2022.025 这书不值这个价,更不值这个时间。对1930年代日寇侵略威胁下我国政局的综述分析,聊胜于无。
评分 评分##本书主要是写西安事变到日本第一次踏上中国领土之间蒋介石作为当时国民党领袖的政策,以及攘外必先安内政策后面的故事,看完整本书我的感觉蒋大概适合做割据一方的军阀,但不适合做一国之主,他在初期进行围剿想要统一,的确在当时,可能是对的,在后期着了魔的继续推行,啥都可以不要,但是日本咄咄逼人,想迅速实现以亚洲为跳板的梦想,随着日本继续吞噬领土,国内反日情绪高涨,蒋依然想和日本进行周旋,借助日本军事实力消灭对家势力,期间也失去人心,不得不说这步棋伤敌800,自损4000,虽然期间很多蒋的对家势力被日君打败,但期间国人的反日情绪高涨,导致政策的失败,最后逼蒋抗日,反倒我觉得西安事变是给蒋一个台阶,因为他不惜签订合约也要去安内,而全国上下却都在反日。
评分##其根本原因是国民党作为在半封建半殖民地性质的中国领导政党,其本身具有其根本的阶级局限性,因此只能依靠民族主义对国家进行统合。而被反日情绪不断激化的民族情绪却不能为其所用,而反向资助了共产主义的壮大,而对内清剿共产党又势必对日妥协,因此形成一个永远无法破局的谜题
评分友情提示,原著出版于1991年(不知从何时起养成了下单前逛豆瓣的习惯,帮我过滤了不少垃圾和我不需要的书)
评分 评分##一个外国人对华北有这么独道的认识。 晚清以来,伴随着外国势力在华渗透的深入,内政和外交逐步结合成为紧密的连环体,这一连环的趋势,伴随着20世纪三十年代日本的军事扩张,而达到新的程度。因此,任何对此一时段国内政治的分析,都无法剥离此连环属性,而必须要作出回应。 这正是本书所要处理的主题...
评分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