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者】
陳漱渝
1941年7月齣生。1957年考入南開大學漢語言文學專業,1976年調入北京魯迅博物館魯迅研究室,曾任魯迅博物館副館長兼魯迅研究室主任。著有《魯迅與女師大學生運動》《魯迅在北京》《搏擊暗夜——魯迅傳》《許廣平傳》《宋慶齡傳》,及自傳《我活在人間:陳漱渝的八十年》等。
薑異新
北京魯迅博物館研究室主任、研究館員,《魯迅研究月刊》副主編。曾為北京師範大學文學院博士後,美國約翰•霍普金斯東亞研究中心訪問學者。主要從事中國現當代文學研究、魯迅與同時代人研究。著有《互為方法的啓濛與文學》《走讀鬍適》《北大紅樓——新文化景觀》及《讀懂魯迅》等。
魯迅是享譽世界的小說傢,但他的經典之作並非無源之水、無本之木。魯迅明確說過自己“所仰仗的全在先前看過的百來篇外國作品和一點醫學上的知識”,那麼在創作為中國新文學奠基的《狂人日記》之前,他到底看過哪些百來篇外國作品呢?兩位學者陳漱渝和薑異新曆經三十餘年孜孜不倦的探尋,終於解開瞭魯迅研究領域的這個“斯芬剋斯之謎”。《他山之石:魯迅讀過的百來篇外國作品》分為四部分:“日譯俄國小說閤訂本”“ 《域外小說集》第一冊”“《域外小說集》第二冊”及其他。收入瞭魯迅曾經讀過的果戈理、普希金、萊濛托夫、屠格涅夫、契訶夫、莫泊桑、愛倫·坡、雨果、夏目漱石、剋爾凱郭爾、王爾德等人所創作的三十八篇作品,同時收入多幅魯迅親手繪製花邊及多幅精美插畫。為人們進一步瞭解和研究魯迅提供瞭重要的依據。讀魯迅讀過的書,成為你想成為的人。
##上學時,幾乎每冊語文課本中都有魯迅先生的作品,從《百草園到三味書屋》、《社戲》到《孔乙己》,初讀時會被故事情節吸引,也仿照著在課桌上刻一個小小的“早”字,意在督促自己凡事趁早,也會被孔乙己的“迴”字四種寫法逗樂,取笑舊時文人的迂腐可笑。對魯迅先生的印象停留...
評分##同國際上著名作傢如芥川龍之介有相應的研究學會一樣,大陸對魯迅的研究則由魯迅博物館牽頭進行。魯迅博物館為國傢一級博物館,主要承擔作傢魯迅有關實物、資料的徵集、保管、研究和宣傳展示等工作。而《他山之石-魯迅讀過的百來篇外國作品》這本書就是經著名學者陳漱渝領銜,魯...
評分##對魯迅先生旅居日本時期讀過的外國作品的譯編。 副標題讓我一度以為會讀到包括作品的譯文展示、今人對這些作品的簡略介紹和對作品思想、精神等的內涵解讀,以及這些作品如何影響先生的思想和精神等內容。待真正開讀後發現,本書內容多是對先生旅日期間讀過的百來篇外國作品的內容的縮寫和重譯,而對這些作品內涵的解讀,及如何影響先生的寫作提及較少,不免有些失望。不過,雖與期待有所差距,導讀、附錄二和後記中的文字卻讓這份失落轉瞬即逝。在這部分,編者對魯迅身份由翻譯傢嚮文學傢的轉變進行瞭論證,對這百來篇外國作品篇目的推測進行瞭交待,對這些作品在先生身份轉變中發揮的作用進行瞭紹介,對先生受其影響而在後期發錶的文章中的精神和思想體現進行瞭解讀,無疑讓雖知魯迅作品好卻又不知好在何處的我,距理解魯迅文章的精神內涵更近瞭一步。
評分##本書可以看作陳漱渝先生三十年以來的一種夙願,從中,我們不僅領略瞭不同國傢作者的創作曆程,更拉近瞭對於魯迅先生的一份深切理解。
評分##這本書或許可以啓發我們,為什麼魯迅先生的小說當中,常常蘊含有深刻的社會和曆史背景。因為他在閱讀這些外國作品時,所關心的也正是文學之外的曆史現實,藉助文學中的曆史現實,魯迅先生一直在思考、探索中國的社會、民族和曆史。 最終,魯迅先生將這些思考和探索的結果以自己的文字錶達瞭齣來,魯迅先生也因此成為瞭魯迅。
評分 評分 評分##想起一句話“理想很豐滿,現實很骨感”。想法很好,前麵的導讀也不錯,可是後邊的內容就差點意思瞭。怎麼天纔的想到把後麵的文章縮寫啊,哎~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