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培林,1955年生。中国社会科学院学部委员、社会政法学部主任、研究员、博士生导师、《社会学研究》编委会主任。全国人大常委、社会建设委员会副主任委员,中国博士后科学基金会副理事长。主要研究领域为工业社会学、组织社会学、发展社会学。
城中村是我国城市化过程中非常独特的社会现象,从一个窗口透视了中国城市化道路的坎坷、神奇和多样性。一个由血缘、地缘、民间信仰、乡规民约等深层社会网络联结而成的村落乡土社会,其终结是一个复杂的社会过程,其间必然伴随着产权的变动、社会网络的重组以及利益和价值的冲突。村落的终结是社会巨变的缩影,对于整个中国来说,这种巨变可能要持续很长时间。本书的写作以2003年在广州城中村的调查为基础,梳理城中村变迁与改造的逻辑,并在此基础上建构城中村改造的制度建设路径,力图使城中村去“污名”化并成功转型为现代城市社区,参与塑造城市的未来。
##村落的土地归村民集体所有,政府征地就牵扯到赔款。村落企业是混合经济,其产权是封闭残缺的,按股份分红但投票却是按人头,不完全遵守市场逻辑为的是超越“零和博弈”。社会学家用“嵌入”理论来解释,经济学和社会学相遇了。插队知青获得股份,外嫁女丧失,遵守的是村里规矩而不是法律,集体经济嘛,是不是“我们”很重要。村落不随职业非农化而终结,村落的终结一定伴随着产权变动和社会网络重组。
评分##比起前面的理论分析,后半部分的访谈故事才是这本书的灵魂啊!条条大路通罗马,可是有些人就生在罗马。一面羡慕着羊村当地人优越的房租与分红,一面听着各色人的故事,感叹人与人的不同。
评分 评分 评分##后面的访谈太细碎了,前面还行
评分 评分 评分##3.5。全书更像一份文献综述,且偏重经济学中的社会学。但确实学到了如何将实地调查资料写成一份样本,民族志的写作方法着实有趣。一些启发:其一,不同于企业主,个体户的困境与出路在哪里?个人认为个体户经营中自产自销,全由“机会成本”决定收益的放任,类似于农民自给自足意识的变相,因此可说个体户身上残留了更多乡土性,可作为时代转型期身份困境的样本。其二,个人认为“底层”与“上层”已不仅具备空间概念抽象出的社会学涵义,而更多指涉出某种与职业群体相关的思维定式:底层就是农民工,漂流族;上层则是白领,如此等等。但事实上拿死工资的上层人勉强维持生计,而表面困窘的底层民众却只是赚份零花钱。这一特定职业群体造成的误识同样发生在中产阶级身上:“中产阶级”往往并不是由工资、消费水平来确定的,而是一份体面工作的代名词。
评分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