埃里克·沃格林(Eric Voegelin,1901-1985),美籍奥地利历史哲学家和政治哲学家,20世纪具原创性的思想家之一。用尤金·韦伯的话说,沃格林“将复杂的哲学反思与具洞察力的历史探询融为一体,把认知、理解、存在的开放性以及洞见的深度结合起来,并由此成为我们这个时代伟大的历史哲学家”。 代表作有《政治观念史稿》八卷本,《秩序与历史》五卷本。
译者简介:
段保良,生于1978年,云南保山人,武汉大学学士,北京大学硕士、博士,执教于陕西师范大学,主要研究领域为政治哲学、中西方政治思想史。
《政治观念史稿》全面揭示西方政治观念的历史脉络,是政治观念史与政治史结合的卓越尝试。
第一卷《希腊化、罗马和早期基督教》的时间线起于古希腊城邦解体,终于奥古斯丁,核心部分是使徒时期基督教的政治实践和早期教父的人间事业。
古希腊世界的“精神解体”开启了地中海和欧洲人自我理解的漫长过程,它见证了观念的出现和符号的转变,开启了西方文明向好或向坏的道路。
历史过程被体验为一种秩序之召唤的瓦解,人们必须在危机的另一边寻找解决办法。现代人的困境并非我们这个时代所独有,而是早已上演,我们可以从历史的经验中得到启发。
在读沃格林的《自传体反思录》时,里面有句话对我造成了巨大的冲击,他说“世上没有一种东西,叫作成为蠢人的权利”。从现代人虚弱的意识看,这话似乎太苛刻了,但如果不停留于字面,而是深入其下真实的生存境遇,显然就会意识到愚蠢往往与灾难性的后果相关联,这也正是为什么...
评分##出身的奥地利历史哲学家和政治哲学家埃里克·沃格林,好像最近又流行起来,他是那种会写又能写的。这套政治观念史稿他写了很久,背后曲折的出版故事,几乎也能写一本书了。据说,卷七是首次出版,卷一重译出版。这套书,自然是很知识分子趣味的书了,阅读起来,算是类似读物中有阅读快感的一类。可以说,他以历史重新构建了自身政治哲学的体系,有不少读到的概念和洞察。对于今天的读者来说,对错并不是首要问题,有启发才是重点。最后发现,有点才气的人文社科知识分子,潜意识里都想聊一聊政治哲学。到底,还是哲人王的情结在其作用,因此,这类书永远不缺读者,甚至,也
评分##感觉写第一卷的沃格林还没有太洒脱,还试图写得“像一本教科书”……
评分 评分 评分##以后重读吧……
评分 评分 评分##序没怎么看。 正文大概理解了一些,但不敢说看懂了,读沃格林就像读天书,难懂但受益匪浅。 我的一点粗浅理解:亚历山大东征瓦解了希腊的城邦秩序,将人们抛向更大的世界,但是他并没有塑造一种新的秩序。柏拉图的哲人王+理想国,廊下派的世界城邦,希腊化时代的神圣王权,以色列对独一神的敬奉,以色列的作为神之选民与现实中的受难者之间的张力召唤出的受难仆人形象,罗马出于对国王的回避而制造的“皇帝”,异教也出现了一神化倾向,以上这些乱七八糟的东西共同召唤出了基督教,保罗以及其他人使它成为世界宗教,来成为“世界城邦”(≥罗马)的灵魂。这种召唤也召唤出了其他巫域民族。最后是圣奥古斯丁完善了基督教的理论形成了新的世界秩序…… 政治、魔法和宗教某种意义上是一回事,都是通过一种符号召唤对应的实体。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