许田波 美国圣母大学政治学系副教授,2000年毕业于美国哥伦比亚大学政治学系,获博士学位,研究领域为亚洲和欧洲的比较历史研究、世界政治的转型、政治文化和中国政治等,在《国际组织》《欧洲国际关系杂志》等期刊上发表论文多篇。
徐进 法学博士,中国社会科学院世界经济与政治研究所国际政治理论研究室主任,研究员。研究领域为国际安全、先秦国家间政治思想、战争法。主要著作为《王霸天下思想的启迪》(世界知识出版社2009年版,副主编)、《中国先秦国家间政治思想选读》(复旦大学出版社2008年版,副主编)等,在《世界经济与政治》《当代亚太》《国际政治科学》等期刊上发表论文多篇。
春秋战国时代的中国和近代早期欧洲的发展在很多方面有着相似性。为什么欧洲在发展中形成了一个多国平衡的局面,而中国却走向了统一。本书通过比较东西方两个相似历史时段,即秦国统一前的春秋战国时期和拿破仑征服欧洲失败前的时期,提出了一个关于世界政治的动态理论,分别利用古代中国和近代早期欧洲的历史检验了动态理论,集中关注了该理论对国家形成的意义,强调了国际关系学与比较政治学的不可分割,并从动态理论的角度对世界政治转型进行了思考。
这本书本就预设了是一项关公与秦琼的研究,去计较里面的史实疏漏未免就无趣了。这本书在很多层面上都能给我启发,但对我最有益处的一个瞬间,是解决了我教中国教育史时长期解决不了的一个问题,那就是怎么理解战国时代如此开放自由的稷下讲学。作者解释了,事实上战争最有可能开启言论自由的空间,是的,战争未必一定会导致管制,战争也可能带来自由。正是因为诸侯均势,君王迫切需要完全现实主义的“为我所用”,学者言论的空间才有可能被最大限度地扩充。事实上,战国时代就是一个没有任何包袱,大家各式各样的思想实验都能推动向极致的一个时代。之后,我们再难见到一个荀子或者韩非式的“狠角色”了。
评分 评分 评分 评分 评分 评分##“春秋战国时代的中国和近代早期欧洲的发展在很多方面有着相似性。为什么欧洲在发展中形成了一个多国平衡的局面,而中国却走向了统一。本书通过比较东西方两个相似历史时段,即秦国统一前的春秋战国时期和拿破仑征服欧洲失败前的时期,提出了一个关于世界政治的动态理论,分别利用古代中国和近代早期欧洲的历史检验了动态理论,集中关注了该理论对国家形成的意义,强调了国际关系学与比较政治学的不可分割,并从动态理论的角度对世界政治转型进行了思考。”
评分 评分##作者提出的核心机制是支配逻辑与制衡逻辑的互动影响了春秋战国和近代早期欧洲的政治格局。具体而言,春秋战国诸侯国通过自强型改革强化军事、经济与行政能力,秦国改革叠加对地理劣势的克服、采取阴谋诡计破除山东诸国军事同盟最终实现一统。欧洲国家则采取自弱型措施,反倒弱化了国家支配能力,在欧洲国家支配能力都有限的情况下,统一毫无可能,最终维持了均势局面。细节上蛮多地方觉得不是很清楚,比如春秋战国所谓仁政究竟是不是一种自强型措施,孟子的自由主义斗士形象是否准确,法国绝对主义国家建设同自弱型措施是什么关系,等。以及作者拿1495-1815同春秋战国比较,历史周期选择似乎不妥。春秋战国历经统一-分裂-统一,而1495本身即处于分裂期。也正因此,对君主权力受教会与商人掣肘的论述相当有限,而这恰恰是支配有限的原因。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