赫尔岑,19世纪俄罗斯著名思想家、俄国现实主义文学的优秀代表之一。
《彼岸书》是赫尔岑流亡欧洲期间的一部重要作品,也是俄罗斯思想史上的一部名著。这是一部思想、文字绝不亚于《往事与随想》的思想文献,作者以书信体的方式表达了对俄罗斯的命运、欧洲的前景的忧虑和关注,对革命、自由、民主等概念做出了深刻的思考,对人类的未来充满焦虑的精神探索。严谨的政论说理与激情昂扬的文学叙说的交融成为这部“文学政论”的鲜明特点。作家的社会和哲学思想洋溢着强烈的“和平演进的乐观主义”,它对于我们摸索作家的精神骨骼,探讨19世纪俄罗斯的思想演进有着不可替代的意义。有批评家这样说:“《彼岸书》的主人公不是赫尔岑,而是赫尔岑的思想。”
##虽然读起来比较费劲儿,但“只有坚强的人才承认自己的错,只有坚强的人才谦虚,只有坚强的人才宽恕——而且的确只有坚强的人才大笑,不过他的笑声常常近似眼泪。”
评分 评分 评分##1849年 本文原载于《俄罗斯文艺》2012年第3期。 1905年10月12日,年过八旬的托尔斯泰在日记里记下这么一段话:“还读了赫尔岑的《来自彼岸》,也为之叹服。应该写他,让当代人了解他。我们的知识分子已经堕落到不能理解他的地步。他所期待的读者在未来。他越过现在这群人,向将来能够...
评分##因为看伯林的《俄国思想家》对这本书的引用,于是对赫尔岑产生了兴趣。不过可能是对法国历史不是很熟悉,不能感同身受,所以读这本书反而没有产生什么共鸣,而且说来这本小书放在今天来读,也没有特别发人深省了。不过,他对“人民”“大众”的看法,对于“精英”的认识还是有长远意义的。书中体现了他对法国革命后的失望,也体现了他对俄国的担忧,那个知识阶层分崩离析,人民愚昧,而统治者比知识阶层更知道如何利用愚昧的国度。不过书中有一点让我十分认可,就是知识阶层对大众人民的认识,来自于自己的想象,而不是现实的真实,因此他们为人民争取的东西反而在人民看来不那么重要。另外《俄国思想家》是引用台湾翻译的本子,读起来十分通畅,而这本书翻译的就比较差了,许多形容词之类的并排摆着,没有那么通畅,翻译什么书还是什么专业的人比较好。
评分 评分 评分 评分##这本小书收录的皆是赫尔岑所写的1847-1850年革命前后的欧洲,作为一个外来者与流亡者,赫尔岑以一个历史见证者的身份冷眼旁观着一个巨大而濒死的时代的风云激荡,而同时又为欧洲之外尤其是他的祖国俄国提供一种观望欧洲的视角,因此,从这个意义上说,《彼岸书》乃是双重的此岸与彼岸目光的交互。赫尔岑以对话体进行着自我探索,但却常常有语焉不详、似是而非之处,而这仿佛也对应了历史本身的混沌,他纷纷的思绪、他所经历的精神危机以及他从巨大的失望与崩塌中自我重建与更新的尝试。“革命家成了保守派,保守派又成了无政府主义者,共和国扼杀了国王时期保留下来的最后一批自由的机构”,这是赫尔岑对二月革命理解,而革命的失败与革命果实的被窃取,也让赫尔岑继续寻找着另外的道路、另外的港湾,虽然后来被证明是另一条不可能实现的道路。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