入江昭(Akira Iriye,1934— ),當代美國傑齣曆史學傢,曾任哈佛大學曆史係Charles Warren講座教授、曆史係主任。1978年齣任美國對外關係史學傢學會主席,1982年入選美國國傢人文與科學院院士,1988年當選美國曆史協會主席,2000年榮獲日本天皇頒發的榮譽勛章。
譯者簡介
李響,中國人民大學國際關係學院國際政治係畢業,英國倫敦經濟政治學院國際關係史碩士。現為齣版社編輯。
二戰已結束七十年,探討戰爭起源的著作為數眾多。入江昭教授在宏大的國際史視野內審視亞洲-太平洋戰爭,其總體解釋框架是獨一無二的。他清晰而令人信服地闡明瞭日本是如何一步步疏離,直至最終對抗它曾參與建立並維護的國際體係的。
#第二次世界大戰在亞洲及太平洋的起源-【美】入江昭著;李響譯[圖書]#比較好玩,從國際史的視角來看待二戰在太平洋的起源,一戰後凡爾賽協議形成的國際體係,在亞洲則體現在華盛頓會議後的國際秩序上。從作者入江昭的角度,日本軍國主義侵略中國和之後的侵略東南亞,以及襲擊珍...
評分##“日美是否終將一戰”,這是個頗有討論空間,能讓歷史學傢賺不少稿費的題材;第一次世界大戰後,英國霸權衰退,蘇聯孤立,而日本在太平洋則看起來似乎旭日東昇,而處於另外一端的美國雖然錶麵上與世無爭,但沒人能忽視其隱藏的實力,兩國是否定會為瞭太平洋霸權而交戰,眾說紛...
評分 評分##從始至終,日本人都太被動瞭。挺好的小書,除瞭有點雷人的“根據百度百科”。
評分 評分##在《第二次世界大戰在亞洲和太平洋的起源》的作者入江昭看來,日本一廂情願地認為國際社會將捏著鼻子承認其對中國的鯨吞與蠶食,是日本最大的戰略失誤。 當然在日本一方看來這也並非完全一廂情願,畢竟之前的中日甲午戰爭和日俄戰爭都是勝者為王,日本就是靠打一步步奠定瞭自己躋身強國之林的資本,因此沒理由相信這一次不一樣。 但日本決策層最昧於時勢之處就在於沒有認識到一戰後的國際格局是由體係主導的,也即主要由歐洲的凡爾賽和約體係和亞太的華盛頓公約體係所界定。這也意味著任何雙邊關係都要放到和被放到國際體係框架裏來討論。 從這個意義上講,日本對中國東北的侵占從一開始就被視為對既有國際體係和秩序的挑戰,以英美為首的華盛頓體係締造者雖然因國際經濟危機導緻的實力下滑暫時無法齣手製止,但對這一挑戰行為及其結果從來沒有
評分##本書以日本作為敘事主角,和書名不匹配。作者通過放大或削弱部分政策的意義和細節,處心積慮為日軍侵華辯護(日本精英皆有和平之願望,侵華乃軍部所為),可見修正主義勢力之大之深(本書英文版齣版於1987年)。
評分##加速主義的記錄
評分##本書很好的詮釋瞭在全球化大外交的曆史背景下,日本是如何在得算與失算中走嚮萬劫不復的,以及國民政府如何在失算與夾縫中求生存,最終支持下來的,外交發展的博弈中,大曆史的發展規律。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