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静,文学评论家,剧作家。北京日报副刊编辑。
毕业于北京师范大学,文学硕士。
以评论王小波、莫言、木心等作家获得2011年华语文学传媒大奖文学评论家奖;以剧本《大先生》获老舍文学奖优秀戏剧剧本奖。
已出版《捕风记》《必须冒犯观众》等作品。
本书收录的《大先生》是以鲁迅为原型创作的话剧。这是第一次将鲁迅形象搬上话剧舞台的尝试。
李静所写的鲁迅,不是预期之中的历史叙事,也没有示人以耳熟能详的“斗士和导师”面目,而是从鲁迅的临终时刻写起,用意识流结构贯穿起他生前逝后最痛苦、最困惑的心结——那是一个历史夹缝中备受煎熬的形象。
李静的“自白”向我们讲述了她艰难的创作过程,有利于读者鉴别面对历史和现实的诚实。
李静与陈丹青和赵立新的深入访谈,有利于读者理解鲁迅这个让中国人永远爱、永远痛、永远绕不过去的复杂形象。
##要描述一个完整的自己,尚且困难。更何况描述另一个人,更何况这个人还是被过度诠释,是一个被许多极富堂皇,而又极端圣洁的措辞所“捧杀”的一个人。没错,我们有那种拉近读者和描述者距离的意识流方法。然而这好像还不够,它让情况变得有些真实,愈真实,就愈会从中看出我们...
评分##读得很爽。作者跟我价值观一致,并且很清晰畅快得表达出来,写成了一个深入精神世界的剧作。在剧作技巧方面,作者确实是菜鸟,有些地方是不适合舞台表现的。但是剧作搬上舞台的时候,经过王翀导演和赵立新先生的二度创作,已经弥补了剧作的一些小问题,成了一个表现力十足的作品。这三位搭配得堪称经典。
评分##很大程度上,书写鲁迅的困难在于他与政治的微妙关系至今仍无法触及根本。更困难的是,他在不同的时代里被赋予和遮蔽了太多,很难破除迷雾,寻得真身。而基于此,“探寻他的真实形象”本身是否就是一种特殊意识形态下的文艺创作行为呢?这些问题也许有答案,却不能见诸于世。 鲁...
评分##“身心震撼,大有诗意和深意,大有寓意和心意。结构又深远又灵巧。感情充沛,沉郁动人。”——邦妮
评分 评分 评分##整个剧本读下来还是挺过瘾的,尤其作者选了一个幽暗的角度,以临死的大先生在梦中的奇遇为线索,有不少大尺度的台词(竟然没被河蟹),对左翼话语逻辑提出激烈质疑。从她的自述也可以看出,她对鲁迅本身的思想及命运的悖论是有过深入思考的,使得这部作品带有不同寻常的能令人回味无穷的魅力。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