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晓明,1959年2月生,福建人。早年有过知青经历,后上大学(77级),后读研究生,期间从事过教学和研究职业。1987年进入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文学系攻读博士学位,1990年获文学博士学位,并留院工作多年,任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研究员。现在北京大学中文系任教授、博士生导师。主要研究方向为当代先锋派文学和后现代文化理论等。
主要著作有:《无边的挑战——中国先锋文学的后现代性》、《解构的踪迹:历史、话语与主体》、《剩余的想象》、《中国当代文学主潮》、《守望剩余的文学性》(2013)等。曾获“华语传媒文学大奖”2002年度评论家奖,腾讯书院文学奖首届文学批评家奖,2007年度鲁迅文学奖理论评论奖、中国当代文学研究会优秀奖等。
当代著名学者、北京大学中文系教授陈晓明经典之作
国内最早系统分析当代先锋派文学的著作
最早探讨了中国当代文学的后现代性问题
融理论思辨与审美感知为一体,捕捉当代最生动的文学品质
先锋文学30年,该修订增补版,增加两章全新附录
《无边的挑战》主要从现代性的角度切入中国先锋文学乃至新时期文学,从理论源头和创作实践上对中国当代文学的发展做了独到的梳理。本书是国内最早系统分析当代先锋派文学的著作,也是最早探讨了如今在中国当代文学中几乎成为常识的后现代性问题,是当代文学研究领域引用率最高的著作之一。多年来,它的敏感与精辟,锐气与生动,始终引起当代文学研究者的注意。
##后面引用的《西方的没落》,确实有一种文化荒原之感。
评分 评分 评分##很扎实
评分##先码下吧,内容量太大需要慢慢理解,看完之后觉得先锋文学再无可写
评分##凡是令我自惭形秽的书都是好书。中间有些部分真是下功夫才能读好,还会重读的。思考标记了很多,在远离八十年代的今天,我们有更公平的眼光来审视先锋,先锋的确有更多的内容值得探讨。所谓的先锋派,其实是先锋的姿态,他们想借助于形式的探索来表达深层次的思想真实,可是实际的准备还不足,这产生了激情高扬的作品,也导致了高潮后的迅速落潮。先锋注定是开路人的角色,他们的重器是形式主义,但是刨除了形式主义之外,又怎样保持创新姿态呢?开路人逐渐放缓脚步后,后继者也未能跟上——“先锋”与其后诞生的“晚生代”,形成一种断裂。在今天的写作中,不管是不是“小说死了”,都很难再接续先锋寻得一种平衡。
评分##技术的解析是为了了解文化背后的困境与出处。了解先锋文学,就是为了找出中国当代文学的困境与出处。每一个人志在文学的人都会试图拯救文学,陈晓明是通过一篇篇文论,苏童、余华他们是一篇篇小说,因此,我们读了一本又一本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